新書推薦:

《
二战全史
》
售價:NT$
347.0

《
把执行做到极致破解管理难题引爆团队执行力
》
售價:NT$
194.0

《
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学衡社会史丛书)
》
售價:NT$
653.0

《
重回1500-1800:西方崛起时代的中国元素(原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武斌,五大维度再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场景,探讨丝绸之路、大航海时代、中国知识传播等)
》
售價:NT$
653.0

《
大横断 寻找川滇藏 第2版
》
售價:NT$
1214.0

《
戏语 图解中国戏曲
》
售價:NT$
653.0

《
宋朝往事系列20册
》
售價:NT$
7956.0

《
通用动力F-16“战隼”战斗机
》
售價:NT$
949.0
|
編輯推薦: |
“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从梁晓声大量生活随感、社会随笔和人生随想中,突出思考重点和创作重心,以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为主线,以亲情友情、社会生活、阅读写作、教育文化、人性人生等为专题,系统展示梁晓声个性鲜明的生活观察和人生思考。本书系是走进梁晓声文学世界、领略梁晓声文化风采的权威读本。
“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由文学评论家、《人世间》责任编辑李师东主编,具有系统性、专业性和独到性。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以知青题材小说和《人世间》闻名海内外。“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是团结出版社在文学评论家、《人世间》责编李师东的积极策划下,将其多年创作的散文作品按照主题首次分册集结而成的一套丛书。全套共10册,主题涵盖梁晓声与家人、友人的书信往来,他的文学生涯与人生经验,他的阅读与写作生活以及对社会热点现象及其背后深层文化内涵的思考等。《我读人文》是其中的分册之一。本书精选了梁晓声多年散文创作中与“人文(性)”论题相关的散文共46篇,他专注于“人文性”的论题,就日常生活与读书创作过程中接触到的事件与现象,展开了广而深的思考,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给读者,对当下社会存在的“人
|
內容簡介: |
该书精选梁晓声多年创作中围绕“人文性”与“人文教育”为主题展开思考并成文的46篇散文收录成册,在这46篇散文中,有梁晓声对于高考与大学教育的思考,有他关注点滴生活见闻并与亲朋好友交流的收获与记录,也有他对于阅读、人文素质、中国文化百年演变的研究与看法……所选散文讨论的问题涉及广,看得深,抒发的见解深入浅出,兼具思想的深度与语言的平实易懂,对当下社会存在的“人文困惑”作出了引导与解答。通过《我读人文》,读者将明白“何为‘人文’”,“为何‘人文’”以及“如何‘人文’”三层面的问题。
|
關於作者: |
主编李师东,笔名斯冬。湖北洪湖人。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历任青年文学杂志社编辑、副主编、主编、社长、总编辑,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副总编辑。
作者梁晓声,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9月生于哈尔滨市。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人世间》《父父子子》《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等。他高扬理想信念和彰显人间情怀的多样化创作,留下了一代人的成长足迹和国家记忆。
|
目錄:
|
目 录
001 一种愿望,一种理想
007 魂兮归来
012 把观察这种享受还给孩子
022 有什么孩子就有什么未来
032 走出高等幼稚园
035 大学生真小
041 拒做儒家思想的优秀生
045 选择的困惑
049 莫让将来变成当下
052 校庆寄语
064 学中文有什么用
073 关于情感
076 关于情感教育的讲稿
079 人文教育
087 论教育的诗性
097 论大学
104 关于“大学”的补白
108 论大学精神
112 老师千秋
115 倦怠的岂止是教师
120 为自己办一所大学
124 做立体的中国人
131 文化是我们另外的故乡
134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
138 文化的好与坏
143 文化应该是有原则的
150 大众的情绪
157 话语的分寸
162 文化的报应
165 报复的尺度
170 情怀的分量
173 文明的尺度
177 论曲晦
181 论“文痞”的起源
186 论“苦行文化”之流弊
190 一个人的文、史、哲
192 关于《好人书卷》
195 关于文化的琐思
206 指证中国文化之摇篮
211 关于传统文化之断想
216 百年文化的“表情”
222 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
232 中国的文化需要补课吗
237 关于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之讨论
245 “郁闷”的当代文化
249 论“新知识者”及其“话筒”
|
內容試閱:
|
本书中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句子摘录 《学中文有什么用》(注:“知本”,即“从业的知识资本”)
不是中文过时了、没用了,是人再像从前那样理解中文,学了中文再抱着从前那样的中文就业观去择业的传统思想,与社会和时代不合拍了。而社会和时代,对于具有“活的”中文水平的人,那还是大大需要的。
在未来的时代,不但中文学科毕业的人要随时准备进行人生的成功的“知本”转移,其他学科毕业的人,也将不同程度地面临“知本”转移的社会和时代的考验。
在“知本”转移方面,我以为,中文学科毕业的人,其实反而具有主动优势,能动性、灵活性较之其他学科毕业的人更大些。
《人文教育》
在国人看来,技术人才似乎可以离“人文”远一些,甚至无需人文 主义熏陶。而中国的事实,也大致如此。但是,若从另一种更高的要求来说,即使爱因斯坦,在“二战”期间也要明确自己的人文立场。“二战”时候站在纳粹文化一边的科学家,在战争结束后是必须要给全世界一个说法的。因此,技术人才同样要对社会时事恪守最基本的人文判断和态度。
《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
1.我和两位老作家去法国访问,当时下着雨,一辆法国车挡在我们的前面,我们怎么也超不过去。后来前面那辆车停下了,把车开到路边。他说一路上他们的车一直在我们前面,这不公平,车上有他的两个女儿,他不能让她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我突然意识到“修养”在普通人的意识里能培养到什么程度。
前几年我认识了一个德国博士生古思亭,中文名字非常美。外国人能把汉语学成这样的程度是相当不易的。那天一位中国同学请她吃饭,当时在一个小餐馆里,那位同学说这个地方不安全,打算换个地方。走到半路,古思亭对她说:“要是面好了,而我们却走了,这是很不礼貌的。我得赶紧回去把钱交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文到底在哪里。
2.其实人文就在我们的寻常生活中,就在我们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我们人性的质地中,就在我们心灵的细胞中,这些都是文化教养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学文化的原动力,而且是我们传播文化的一种使命。
《为自己办一所大学》
我为将来的中国学子们做这样的虔诚祈祷:有一天在中国,有一所 按照新理念兴办起来的大学出现了,学子可以只按照愿望主攻一门主科 和几门副科。主科当然定是他们为了迈出校门以后择业而学的,副科是他们为了第二职业而学的。教这些课程的老师,又一定会是使他们学得深学得透的老师。其余一概课程,全由他们凭兴趣选修,从社会学到心 理学到文化艺术甚至到收藏到烹饪,好比最丰盛的自助餐。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到他们毕业的时候他们能说:“大学不仅仅教给了我谋生之本,还使我成了一个可爱的人,幸运的人,是我一辈子最怀念的地方!”
《一个人的文、史、哲》
“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这是何(兆武)先生的一句话。往细一想,苍生大众,其实连把名字写在历史江河之水面上的幸运都是没有的。那么,有此幸运的人,当勿使自己的名字附带了肮脏,于是污染了“水”,令后人厌。我由何先生的话中,也联想到了“清名”一词。又于是,似乎重新寻找到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支点,尽管不特宏大,但——有,终究比没有好的……
《关于文化的琐思》
但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的笔在批判现实的同时,每稍一歇搁,转而便写一个又一个的“好人”,或感觉到的,或听说的,即使他们只不过好那么一次,好那么一时,好那么一点儿。
因为我知道,“好人”在中国绝对并没绝种。
我不写“好人”,对不起“好人”的存在。让善的种子永远在我的文字中发芽、生长,对我也是不那么做“就会感到烦恼”的事,“行为艺术”而已。
我相信“精神变物质”这一句话。对于“好人文化”和“好人”的关系也是如此。“好人文化”如果影响了某些人,善良会沉淀在他们的身体里形成物质性的“好人”基因。那么他们的下一代一出生便也先天具有好人基因了,亦即民间所言“善根”。
梁晓声在《我读人文》里的书单、电影单 书单:
《哈佛极简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 20 世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
《美国简史》——王毅
《中国人的修养》——蔡元培
《中国人的气质》——[美]明恩溥(这本书的人文认识价值并不大,只作为蔡元培先生的书的对比书推荐)
《白话文学史》——胡适
《西方美术史话》——迟轲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等待戈多》——[爱尔兰]塞缪尔·贝克特
《分裂的天空》——[德]克里斯塔·沃尔夫
《地下室手记》——[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犀牛》——[法]欧仁·尤内斯库
《我还是想你,妈妈》——[白俄罗斯]S.A.阿列克谢耶维奇
电影单:
《血战台儿庄》《莫斯科保卫战》《战马》《钢琴家》《海上钢琴师》《楚门的世界》《西蒙妮》《罗拉快跑》《教父》《卢旺达饭店》 《夏洛特的网》《北极大冒险》《疯狂的麦克斯》(1、2)《心灵捕手》《跳出我天地》。
留三道思考题,有感觉的同学,可试着写写短评。这是梁晓声在书里的一些问题,可以用这些问题,也可以总结书里的一些“问题”,转换成“主题”引人参与活动,比如写短评在规定时间内发在指定平台比如小红书上带上特定tag(比如“团结出版社”“梁晓声”“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等)发布。之后通过审核,质量优秀者可获得书或文创等产品:
为什么会推荐你们看《疯狂的麦克斯》?从网上搜出阿尔塔米拉的山洞中的岩画《受伤的野牛》与亚述时期的浮雕《濒死的雄狮》——凝视地看,问自己除了已有评论,还看出了什么?对比法国名画《自由引导人民》,看珂勒惠支的《农民战争》,问自己发现了什么? 欣赏西方油画《拾穗》《石工》《收割者的报酬》《垛草》《不相称的婚姻》《死刑囚徒》《伏尔加纤夫》,联想一些与文艺有关的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