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我的写作和阅读—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梁晓声关于执笔 赏阅 思索 生活及文字之赤诚)

書城自編碼: 413227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梁晓声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23416860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5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索恩丛书·伊斯兰帝国:十五座城市定义一种文明
《 索恩丛书·伊斯兰帝国:十五座城市定义一种文明 》

售價:NT$ 658.0
现代日本简史 近现代日本发展之路的通俗历史读本 解析日本百年来的兴盛与阵痛
《 现代日本简史 近现代日本发展之路的通俗历史读本 解析日本百年来的兴盛与阵痛 》

售價:NT$ 449.0
墨菲定律受益一生的黄金法则和人生定律心理学基础入门
《 墨菲定律受益一生的黄金法则和人生定律心理学基础入门 》

售價:NT$ 250.0
企业国家:一部日本经济史
《 企业国家:一部日本经济史 》

售價:NT$ 653.0
汉简《苍颉篇》研究
《 汉简《苍颉篇》研究 》

售價:NT$ 653.0
抑郁症(精装全彩版)牛津科普系列:拨开抑郁症的迷雾,探索情绪背后的深层真相
《 抑郁症(精装全彩版)牛津科普系列:拨开抑郁症的迷雾,探索情绪背后的深层真相 》

售價:NT$ 449.0
天才的盛会:文艺复兴艺术三百年
《 天才的盛会:文艺复兴艺术三百年 》

售價:NT$ 500.0
裘锡圭学术文集(全六卷)
《 裘锡圭学术文集(全六卷) 》

售價:NT$ 4998.0

編輯推薦:
该书稿为“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中的对于写作和阅读的思考,书中收录了多篇饱含人生智慧的经典篇目。在这本书中,梁晓声以小说家特有的敏锐观察和温暖笔触,将日常写作的思考、阅读的体悟与人生的际遇娓娓道来。书中既有对亲情友情的细腻描摹,也有对社会百态的深刻洞察,更不乏对教育文化、人性人生的独到见解。这些文字平实中见真章,细腻处显深情,既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又能带来思想的启迪。本书系是走进梁晓声文学世界、领略梁晓声文化风采的权威读本。
“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由文学评论家、《人世间》责任编辑李师东主编,具有系统性、专业性和独到性。
內容簡介:
《我的写作与阅读》精选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散文代表作,系统呈现其创作思考与人生感悟。全书围绕写作、阅读与生活三大主题展开,收录了多篇经典散文。作者以平实真挚的文字,记录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收获,分享阅读带来的感悟与成长;通过对亲情友情、社会百态的细腻观察,展现其对教育文化、人性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领略梁晓声精湛的文字艺术,更能透过作家的眼睛,看到一个更加丰富、深刻的世界。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散文集,适合所有热爱生活、钟情文字的读者珍藏。

《我的写作与阅读》——写给每一个被文学“毒打”过的人:如果你曾被《人世间》打动,这本书会让你看到梁晓声的另一面——他不仅是讲述者,更是思考者、观察者,以及始终对文学怀有赤诚的“写作者”。

流量时代,纯文学还能活吗??梁晓声,这位用《人世间》感动无数读者的文学大家,这次不再讲述别人的故事,而是坦诚分享自己与文字相伴半生的体悟。这是一本关于执笔、赏阅与思索的真诚之作,作者以创作日记般的私密笔触,分享半生写作的困惑与顿悟——从捕捉灵感的挣扎到经典段落背后的“难产”,字里行间尽是老作家的肺腑之言。他以独特的作家视角,将菜场砍价化作“民间智慧交锋”,把小区棋局演绎成“街头哲学课”,在寻常市井生活中捕捉人生百态。书中既有投稿被拒的糗事,也有给年轻作者的真诚建议。那些关于写作的困惑、关于阅读的感动、关于人生的思考,都带着他特有的温度,既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辨,又浸润着寻常巷陌的生活况味。

《不愿说当年》:领奖时像个作家,回家后像个笑话——这大概就是码字人的宿命
这位拿奖拿到手软的作家,在家却惨遭“嫌弃”——老妈只关心奖金,儿子吐槽“俗不俗”,连奖杯都被当成“杂物”扔在阳台。可正是这个被全家围观的“固执匠人”,三十年来笔耕不辍,他用自黑揭开创作真相:所谓严肃文学,不过是把现实写成“全家迷惑行为大赏”。当法国调查显示只有5%的父母愿招作家当女婿时,他一边庆幸自己“结婚早”,一边继续在稿纸上“搭赔上血来”。毕竟,能让家人半夜送胶水粘奖杯的作家,写的故事怎能不精彩?

《我不愿再装深刻了》:真正的深刻=承认自己不够深刻
年轻时,总以为“深刻”是种本事,后来才明白那些被我们煞有介事讨论的“思想”,不过是老祖宗早就嚼烂的馍。《等待戈多》里那反复脱靴子的动作,说到底就是生活的常态;《篱笆》里两家为寸土争得你死我活,放在现在也就是小区业主群吵架的升级版。文学这件事,说到底就是给老道理穿新衣。浮士德翻来覆去,跟《聊斋》里换头的陆判没两样。那些奖杯奖状,摆在书架上招灰,搁阳台上落尘,倒成了最实在的注脚。写作的人,别总想着标新立异,能把那些千年不变的悲欢离合写明白了,就是本事。
《城市:我要征服你》:当城市变成忒修斯的船,我的稿纸还停在第一块被替换的木板
这座城市像本摊开的旧书,我却总读不懂它变幻的章节。十八年的光阴流转,哈尔滨的街巷在我记忆里褪了色,而笔下的人物却要在崭新的楼宇间寻找归处。写《雪城》时,我常觉自己是个笨拙的拓印者,那些钢筋水泥的纹路,总比草原的晨露更难捕捉。可我偏不甘心啊!看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平,连胡同里的煤渣都泛着温润的光。我深知这座城市定有它的肌理,只是藏得深了些。那就继续写吧,写它的粗粝与温柔,写那些在玻璃幕墙后依然跳动的心……

《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读书是天下最公道的买卖——再贫瘠的种子也能长出参天的智慧
读书是最公道的买卖,两分钱能买一个世界,一辈子受用不尽。我从小人书铺中走出来,深知再贫瘠的土壤,只要撒下“书种”,终能长出思想的庄稼。如今的书价不过一张电影票钱,可多少人宁愿在浮光掠影中虚度?翻书时的沙沙响声是灵魂拔节的声音,在这个人人平等的阅读世界里,你读过的每本书都在悄悄重塑你的骨相,那些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从字里行间长出来的精神筋骨。

《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读书,是给灵魂的“摸鱼时间”
在这个屏幕吞噬注意力的时代,静心读书反倒成了一种温柔的抵抗。不为应试,不为炫耀,只为在字里行间寻得一方净土。那些字里行间的热闹与孤独,都是现代人稀缺的“奢侈品”;那些纸页间的悲欢与哲思,恰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精神补给”。若问读书何用,一时也答不上来。它未必能改变你的命运,但至少能让你在浮躁的日子里,活得像个明白人。
關於作者:
李师东,笔名斯冬。湖北洪湖人。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历任青年文学杂志社编辑、副主编、主编、社长、总编辑,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副总编辑。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9月生于哈尔滨市。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人世间》《父父子子》《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等。他高扬理想信念和彰显人间情怀的多样化创作,留下了一代人的成长足迹和国家记忆。
目錄
001 不愿说当年
006 写作使人再次成长
008 琥珀是美丽的
013 致蒋子龙
017 复黄益庸
022 关于写作与现实生活之关系
026 关于想象
028 关于爱情
031 小说是平凡的
043 小说平凡了以后
045 写作与语文
051 关于大学校园写作
057 文学八问
061 我对创作的思考
069 我不愿再装深刻了
001 我的写作和阅读
077 我的知青文学路
085 关于《“风雅”何其多》的通信
090 《今夜有暴风雪》补白
094 《边境村纪实》补白
097 《老师》补白
099 存在心里的,是不会丢掉的
101 颠倒的补白
104 城市,我要征服你
108 致周梅森
112 致程德培
118 《母亲》补白
120 关于《慈母情深》
123 关于《又是中秋》
125 《梁晓声作品自选集》自序
126 致李勤
131 《年轮》补白
134 关于《伊人 伊人》
141 拾遗补阙亦可欣
143 关于《一件小事》
147 关于小说《人世间》的补白
150 读是一种幸福
152 我最初的故乡是书籍
155 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
158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161 静好的时代
167 阅读一颗心
173 爱读的人们
178 人和书的亲情
182 关于《木木》的回忆
184 关于读书
187 关于读书那些事
197 藏书断想
200 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
224 在国图:读书与人生
233 为了情怀而纪念
237 流响出疏桐
241 《客过亭》读后感
244 致王安忆
251 雾帆
256 致严歌苓
259 这个女人不寻常
265 致仁山
270 如果王惠明不写散文
272 王佳的眼睛
277 读的烙印
內容試閱
文学八问
您对自己二十年的文学创作有没有一个概括的评价?
△较为勤奋。
您觉得在自己的创作中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而最遗憾的又是什么?
△谈不上幸福。但感到欣慰的时候总是有过的。那就是作品受到读者喜欢的时候。就一种心情而言,那欣慰其实与一切热爱自己职业的人因工作完成得较好受到称赞是一样的。没什么大的区别。遗憾的时候不少。自己没写好遗憾。自己认为写得不错却被读者拒绝也遗憾。被读者认为写得不错自己却明知没写好还遗憾。文学不像唱歌,一首歌演唱者在某种情况之下没唱好,失声、走调或唱错了词,被大喝倒彩,并非难以挽回的遗憾。下次在另一种情况之下,将同一首歌唱好就是了。而公开发表了的小说,一般是没有重写一遍再公开发表一次的机会的。只能在收入集子或再版时,作些文字的修改。改动甚大,失了原貌,便是另一篇作品了。我纵观自己迄今为止的全部作品,每觉遗憾多多。因文字的粗糙而遗憾,因缺乏细节而遗憾,因开篇的平庸或因结尾的落入俗套而遗憾。诸种遗憾,当时写作过程中是意识不太到的。发表之初也是意识不太到的。这还不包括经某些读者公开或来信中所指出的用词不当、索引不确、记忆差误等问题。所以,我常生一念,恨不能将五六百万字的作品篇篇章章、行行句句地重新润色一遍。但这不是说做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去做的事。我只能在此向读者保证——某天一定要开始做……
您曾被认为是“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您怎样看待“知青文学”?
△我不是什么“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确切地说,我只能算是“北大荒知青文学”的“代表”。“北大荒文学”是一个概念,这一文学“品种”从 20世纪 50年代末 60年代初就产生于中国文坛了。比如《雁飞塞北》《甸风云》以及由当年复转于北大荒的官兵作家们所创作的一系列优秀中短篇。电影方面还有《老兵新传》这样的经典之作。“知青文学”也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文学概念。由于地域的不同、自然生活形态的不同、插队落户与兵团编制的不同、长期知青经历和短期经历的不同,知青作家们曾对“知青文学”进行过色彩纷呈大相径庭的实践。我的知青小说根本代表不了“知青文学”,充其量是组成部分。严格地说甚至也不能算是“北大荒知青文学”的“代表”。只不过我写得多了,评论界姑妄言之,媒界姑妄认可,读者姑妄信之,而我自然姑妄由之罢了。所谓“知青文学”,因与一代人的整体命运相关,故总被这一代人青睐着。我身为那总体中的一分子,主观感受太强,作品的主观色彩也太浓。我希望并期待有更客观视角更冷静理念思考更全面更成熟的大作品产生。这是我目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曾在北大荒生活过近二十年,我觉得北大荒有许多东西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您是否还有写北大荒的愿望?
△我同意你的看法。我常有再写北大荒的愿望,而且是写长篇的冲动。但另一方面,我又总受当前社会生活的吸引,总有迫不及待地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的激情迸发胸间。这种矛盾心态,我个人认为,其实与“浮躁”二字无关,更意味着是一种顾此失彼的无奈。所谓“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故我某些小说,有意识地将当前人的社会生活与昨天的北大荒组合在一起,试图达到一种自己的创作满足感……
您是否写出了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如果没有,会在什么时候实现这个愿望?
△有些作品当初是满意的,后来渐渐地不满意了,甚至常常很沮丧。嫌恶自己总在不断地写,又总写不出更好的作品。这种沮丧每每困扰着我,纠缠着我。我这个作者几乎从来没有过什么良好感觉。这一点我自己最清楚。毕竟自小读过名著,知道经典是什么水平。我要克服的不是自满,而是沮丧,而是内心深处的大的自卑。故我常阿 Q 式地安慰自己——总有一天我会写出令自己很满意的作品。我有我的明智。那就是——眼高手低,自卑到不敢写下去了,不能写下去了,便成了一个彻底被自卑压倒的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只能由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为了拥有它,就得写下去……
您对中国当代文学有没有评价的愿望?
△过去有。现在完全没有。现在精力大不如前了,所以要特别专一。连专一都未见得写得更好,怎肯分心?怎敢“花心”?
您觉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在社会中应有怎样的社会功能?
△我个人认为,文学的社会功能从来是多样化的。这多样化的功能又从来不曾改变过,不曾被任何人的个人意志而转移。当然,这是指文学的世界性而言的。具体到某一个国家的某一个时期,文学的一些功能曾被限制过、偏废过;文学的另一些功能曾被夸张过、神圣过。两种情况,都不利于文学的繁荣。中国迎来了市场经济,这对文学并不是“天灾”,更非“人祸”。细细一想,许多世界名著和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也都是在他们各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诞生的。《茶花女》和《汤姆叔叔的小屋》对于文学爱好者有同样的意义。我也不会去比较金庸和雨果谁伟大。金庸代表文学的一种功能,雨果代表另一种,林语堂代表第三种,而鲁迅代表最特殊的一种。市场经济更适合文学的诸种功能共存,所以市场经济不是文学的末日。作家应有重视任何一种文学功能的绝对自由,这样才有利于“百花齐放”。具体到中国,我个人认为,从前在“百家争鸣”方面精力消耗太大了。而且一争一鸣,最终必上纲上线。现在情况好多了,都明白“百花齐放”比“百家争鸣”更重要更有意义了。再争再鸣一百年,莫如一百年内每年多出一百部作品。多不可怕,多才有优胜劣汰的前提和余地。倘越“争鸣”作品越少,那样的“争鸣”就可以休矣……
在剧烈的文化变革中,作家是不是还需要一种相对恒定的文化信仰?
△当然需要。作家作为人没什么特殊性,所以“信仰”只能是相对的。好比“包办婚姻”的封建陋习消除了,男人女人都可以“自由恋爱”了,你怎么享受那“自由”的权利?你又怎么爱?爱什么?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就文学而言,仁智之见之争,古来由是。正因为有不同的文化和文学的信仰,才有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学现象。对于文化和文学根本不抱什么信仰,只作为一种适合于自己的职业行不行?就像开花店是一种职业行不行?我觉得不但行而且也合情合理。我从前不是这种观点。现在是这种观点了。我不认为我的文化观和文学观因而低俗了。相反,我意识到,想象文化和文学是多么崇高的事,对于文化工作者是有害的,对于作家是有害的。因为那会进而想象自己不一般,不寻常——在文化特别发达了的今天,这具有自慕倾向和可笑性……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