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偶游戏(东野圭吾竟然写过这种惊悚悬疑之作)
》
售價:NT$
305.0

《
自然、权利与正义(重思古典自然法 探索人类生活的永恒根基)
》
售價:NT$
347.0

《
汗青堂丛书155·糖与现代世界的塑造:种植园、奴隶制与全球化
》
售價:NT$
551.0

《
企业家业保障与传承
》
售價:NT$
875.0

《
世界武器装备知识图解
》
售價:NT$
814.0

《
南方丝绸之路与欧亚古代文明
》
售價:NT$
1089.0

《
文化南方:中古时期中国文学核心传统
》
售價:NT$
329.0

《
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
》
售價:NT$
299.0
|
編輯推薦: |
法国知名熊类研究专家代表作,集实地调查、科学研究、文学分析于一体。一场跨越四十年的探索之旅,一本关于熊的文化传记,一部人与熊的万年共生史。法国生态与自然写作协会、法国自由评论网联合推荐,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黄荭倾情作序。
|
內容簡介: |
从北极的冰原到欧洲的密林,从印第安的传说到现代都市的童话,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熊,这个横跨神话与现实、荒野与文明的生灵,始终以独特的方式与人类交织在一起。
《生而为熊》既是一本关于熊的文化传记,也是一部人与熊的万年共生史。马里昂在全球追寻熊的踪迹近四十年,他不仅以专业研究者的敏锐和摄影师的细腻,探讨熊何以成为力量、智慧、恐惧与温情的象征,更引导我们重返那被遗忘的原初联结,他让我们相信,人与自然的亲密,不仅曾经存在,也仍有可能重建。
|
關於作者: |
作者
雷米·马里昂 (Rémy Marion),法国摄影师、电影制片人、作家,棕熊和北极熊研究专家,著有《北极熊的地缘政治》《极地广袤之境》《探访熊的踪迹》《极地》等,执导纪录片《北极熊变形记》《强壮如熊》。
译者
法国索邦大学文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法语系系主任,译有《谈谈方法》《变化与永恒:论蒙田》等。
|
目錄:
|
序
引 言
第一章 如何描述一只熊?
第二章 如何成长为一只熊?
第三章 像熊一样生活
第四章 熊在环境中的角色
第五章 熊如何过冬?——巨大的未解之谜
第六章 北极熊,诗意地理学动物!
第七章 熊的回归
第八章 人与熊的未来
注 释
参考书目
致 谢
|
內容試閱:
|
熊的回归
对我而言,看到熊既是一个美妙的梦,也是生存所需,在这个世界上,我对它充满感情,我无法相信它已经永远消失了。
——罗伯特·海纳
大量洞穴中发现熊和人类的骨骼混在一起,这表明熊与人类在过去的50万年中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棕熊的近亲穴熊生活的那个时期。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尼安德特人与穴熊之间存在精神层面的关联,但这一时期人与熊共享同一个空间:熊的数量很多,通常是杂食性的,但人类数量稀少,尤其是狩猎采集者更罕见。
在阿尔代什肖维岩洞里的一块巨石上发现的头骨,其年代超过2.5万年,这明显不是偶然。
克里斯蒂安·贝尔纳达克(Christian Bernadac)等作者则更进一步,提出了熊可能是人类最早的神灵,或者至少是灵感的来源,充当了智人与自然力量之间的中介。
熊在北半球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否认。有些人拒绝将熊视为神或首位神,但信仰和仪式的相同性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令人不安的。可以肯定的是,熊是萨米人以及许多西伯利亚和美洲印第安部落的图腾动物。
西欧的史前营地遗址中,熊的遗迹非常常见。熊骨散落一地,有被屠宰的痕迹,这证明熊确实与鹿和野猪一样被人类猎杀。似乎同一种动物的尸骨被分放在几间房子里,而其他猎物则不是这样。值得注意的是,在阿尔卑斯山意大利一侧发现的距今5000年的冰人木乃伊“厄齐”穿着熊皮靴,头戴熊皮帽。现如今,萨米人仍然用熊毛制作靴底,以防在雪地上滑倒。
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人们饲养熊时在其下颌绑上了带子,在萨塞纳日(法国伊泽尔省)的格兰德里弗瓦遗址的发现证明了这一点。熊的下颌骨明显变形,证明这种动物即使没有被驯化,至少也被人类圈养到五岁。
狩猎是人熊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毫无疑问,狩猎是北半球人类与跖行动物之间建立特殊联系的活动。人类对熊的捕猎无疑是对熊产生兴趣和敬畏的根源。尼安德特人猎熊的最古老证据可以追溯到48万年前。
当人们从熊的遗骸上剥下熊皮时,我想哪怕是最老练的猎人,也会情不自禁地觉得自己刚刚杀死了一个人。熊皮与人体的相似性一定困扰了世世代代的猎人,也造就了熊与人的双重性,即熊是人的另一半。肉体的粉红色、四肢的四分五裂,甚至身体的大小,都让人联想到从十字架上解下的受刑者。斯特凡·卡邦纳(Stephan Carbonnaux)在《熊的赞美歌》一书中引用了一位16岁时参与屠熊的比利牛斯猎人的话:“你知道,当我们屠宰熊时,我感觉它是一个人。”安德烈·勒罗伊-古尔汉解释道:
熊几乎就是人伪装的,这可能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在所有的远东神话中,尤其是在西伯利亚神话中,熊回家后可以脱掉衣服,发现自己变成了人。
信仰万物有灵的民族在进行狩猎活动时,不仅遵循着严格的规范,而且显示出了惊人的统一性。虽然熊的种类不同,但从猎杀欧亚棕熊的芬兰猎人到猎杀美洲黑熊的克里人,仪式从根本上说是相同的。不仅克里人和芬兰人共享这一传统,许多北美部落(事实上是所有讲阿尔冈基语的北方和东北部族群,以及一些北阿萨帕斯卡人)与北欧和亚洲土著居民的猎熊仪式也相同。
相似之处始于对熊的称呼。与亚北极地区和东部森林的美洲印第安人一样,北欧人和亚洲人称呼“熊”的词语意义相近,但他们均避免直接称呼其为“熊”(而是使用其他词语替代)。重要的是,不要直接谈论这种野兽,或者说这位自然力量的代言人,以免唤起神灵的注意。“祖父”和“祖母”似乎是最常用的称呼,这两个词几乎被两大洲的所有族群使用。但在一个部落或族群有许多不同的叫法。克里人的用词是酋长之子、黑食、短尾、大食量者、愤怒者、勇敢者。还有人称他为“不能说话的人”“大毛”“粘嘴”。阿拉斯加的科尤康人(Koyukons)讲阿萨帕斯卡语,他们使用“黑暗处”“暗影”或直接简称熊为“动物”。芬兰人给棕熊起的绰号有森林苹果、森林骄子、著名的光脚、蓝尾巴和翘鼻子。萨米人称熊为“穿裘皮大衣的老人”,爱沙尼亚人称棕熊为“大脚”。古代匈牙利人借用了斯拉夫语中的“medve”(熊)一词,从而避免使用自己语言中的“熊”这个词。在西伯利亚的科雷马低地,尤卡吉尔人称熊为“大地之主”或“伟人”。在日本北部的北海道岛上,阿伊努人称熊为“统治群山的神”。
冬天,熊会在巢穴中被杀死。斯捷潘·克拉琴尼科夫解释说:
他们是这样做的。当他们找到熊穴时,会在那里堆积大量的木头,然后在洞口依次放置横梁和树干。熊会将这些木头逐个往里拉,以防它的出口被堵住。它会持续这样做,直到巢穴被填满,它再也无法转身为止。这时,堪察加人会在顶部开一个口子,并用长矛将其杀死.
人们带着被猎杀的熊回到村子,他们用对待酋长般的敬意来迎接它。为它准备宴会,还有祭品。熊此刻不再是捕猎的对象,而化身为一位传递信息的使者。它的灵魂需要将这样的欢迎仪式传达给其他熊,以此来安慰它们,并鼓励它们接受人类给予的尊重,并心甘情愿地被人猎杀。
让-弗朗索瓦·雷格纳(JeanFranois Regnard)在1681年的拉普兰航行中描述了萨米人在杀死熊后迎接它回村的场景:
杀死熊之后,他们把熊放在雪橇上,运到小屋,用来拖熊的驯鹿整年都不用拉雪橇;他们还必须保证熊不靠近任何母鹿。为了烹饪熊,人们专门建造了一间小屋,所有猎人和他们的妻子都住在里面,他们不能吃熊的后腿,只能吃熊的前腿,整整一天都在庆祝。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帮助捕熊的人在三天内都不能靠近自己的妻子,三天后他们必须沐浴净身。(……)拉普人最崇敬的事情莫过于目睹熊的死亡,并终生以此为荣。
3个世纪后的1935年,一位加拿大研究育空地区部落的人种学家提供了同样的细节:
动物的遗体在猎人的小屋中受到酋长般的欢迎,人们为它献上精美的衣服,并为它准备好宴席。它会带走这些礼物的精华,而最具特色的是,当男人大快朵颐时,女人却被刻意排除在外。
虽然时代、大陆、文化背景迥异,但这种对动物的尊重和仪式却惊人地相似,这样的例子在熊的全部分布区域里比比皆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