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图像的肉身:在绘画与电影之间

書城自編碼: 413231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影视/媒体艺术
作者: [法]莫罗·卡波内 著??曲晓蕊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07857597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4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新民说·管理者为何重要:无老板公司的险境
《 新民说·管理者为何重要:无老板公司的险境 》

售價:NT$ 449.0
宇宙(第二卷) 科学元典丛书
《 宇宙(第二卷) 科学元典丛书 》

售價:NT$ 500.0
了不起的创作者:保持创造力的10堂启发课
《 了不起的创作者:保持创造力的10堂启发课 》

售價:NT$ 301.0
爱得太多的父母:14组家庭,20年追踪的家庭教育调查实录
《 爱得太多的父母:14组家庭,20年追踪的家庭教育调查实录 》

售價:NT$ 305.0
人偶游戏(东野圭吾竟然写过这种惊悚悬疑之作)
《 人偶游戏(东野圭吾竟然写过这种惊悚悬疑之作) 》

售價:NT$ 305.0
自然、权利与正义(重思古典自然法 探索人类生活的永恒根基)
《 自然、权利与正义(重思古典自然法 探索人类生活的永恒根基) 》

售價:NT$ 347.0
汗青堂丛书155·糖与现代世界的塑造:种植园、奴隶制与全球化
《 汗青堂丛书155·糖与现代世界的塑造:种植园、奴隶制与全球化 》

售價:NT$ 551.0
企业家业保障与传承
《 企业家业保障与传承 》

售價:NT$ 875.0

編輯推薦:
全新增订版,带你深入解读梅洛-庞蒂的对“肉身”的现代视觉思考!
內容簡介:
近年来,随着视觉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视觉呈现方式层出不穷,不断刷新我们的视觉体验,使图像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前所未有的核心地位。基于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们提出了“图像学转向”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本书从梅洛-庞蒂的哲学视角出发,尤其聚焦于其“肉身”概念,深入探讨图像在当今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当下的观看模式:图像充斥着我们的知觉与想象空间,我们“依据或借助”图像去理解世界。这一思考不仅促使我们反思传统哲学对可逆性的忽视及对图像的贬低,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代图像的在场问题。
本书是全新增订版,在原有内容基础上聚焦梅洛-庞蒂 1953 年法兰西学院首门课程 “感性世界与表达世界”,探讨《知觉现象学》中悬而未决的核心理论 —— 两个 “世界” 的关系,为探索其哲学与电影研究的联系打开新窗口。书中,梅洛-庞蒂后期哲学以诗意洞见阐释当代图像与人的关联,引导读者步入非常规哲学路径,探索人与世界、他人 “亲密的共存”,这既是哲学使命,也是其哲学馈赠的挑战与财富。
这本书不仅对哲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有启发性,而且对身处媒介时代的每个人都有启迪意义,受众广泛。
關於作者:
莫罗·卡波内(Mauro Carbone),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杰出教授(法国最高等级教授)、法兰西大学研究院荣誉院士、梅洛-庞蒂研究专刊Chiasmi International的创始人、主编。
主要著作有Proust et les idées sensibles(《普鲁斯特与感性理念》)、《图像的肉身:在绘画与电影之间》、《屏幕-哲学:从电影到数字革命》等;另有多篇文章翻译成中文。他的《史无前例的变形》曾获“Viaggio a Siracusa”(“锡拉库扎之旅”)意大利最佳哲学论文奖。
多年来,卡波内教授受邀在美国、墨西哥、日本、意大利与中国多地(包括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大学等)进行访问讲学,有很高的国内和国际知度。担任法国里昂第三大学与ARA大区政府合作项目Vivre Par(mi)les écrans(生活在屏幕之间)的负责人,对屏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
曲晓蕊,法国里昂第三大学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项目教师、翻译、原生艺术研究者。译有《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戈达尔访谈录》《视角的分享》《图像的肉身:在绘画与电影之间》《感性的抵抗:梅洛-庞蒂对透明性的批判》等多部作品。
目錄
序 I
再版前言 XXVIII
导言 肉身概念及当代视觉思考 XXXIII
第一章 肉身:一段误解的始末 1
梅洛 - 庞蒂:自然(La Nature)作为肉身 1
胡塞尔,大地(La Terre)与肉身 3
弗兰克、南希、德里达:身体与肉身 7
亨利,肉身与黏土 11
南希,肉身与石头 15
梅洛 - 庞蒂,弗洛伊德主义与肉身 17
肉身,石头与政治 20
世界化,“视觉领域”以及肉身的语义 25
第二章 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成为野蛮:梅洛 - 庞蒂看高更 / 高更看梅洛 - 庞蒂 29
怎样的肉身?德里达对梅洛 - 庞蒂的反对 29
野蛮存在 31
高更与“基督教身体的解构” 36
幕遮与晦暗:绘画中的可见性 40
第三章 “使人们看见”:梅洛 - 庞蒂与保罗·克利 46
不可见之物的可见性(la visibilité de l’invisible) 46
当今的“诗画一致”(ut pictura poesis——画如此,诗亦然) 50
在巴洛克世界中思考哲学 60
第四章 哲学家与导演:梅洛 - 庞蒂与面向电影的思考 67
不去解释,而是使人们看见:电影与哲学的历史共识 67
电影中的运动问题 83
图像本体论:互为先导的旋进(précession réciproque)图像 99
第五章 感性世界(已经)是一个表达世界:作为“反向检验”的“电影艺术” 112
《知觉现象学》尚未解决的核心理论问题 112
身体的区分能力 118
反向检验:电影中的运动现象作为表达 119
第六章 肉身之光:梅洛 - 庞蒂后期思想中的反柏拉
图主义与新柏拉图主义要求 123
一种全新的光的理念 123
没有被理性之光照亮的理念:普鲁斯特 127
撒布逻各斯之光:谢林 133
黑暗与光的声音:赫尔墨斯·特里斯墨吉斯
忒斯(肉身作为场域 ch?ra) 135
第七章 在生活与哲学之间的感性理念 142
非常规哲学(a-philosophie) 142
理念与空窍的同时诞生 147
內容試閱
在位于瑞士伯尔尼的保罗·克利博物馆,展厅中好几幅由克利创作的素描作品都有着相同的标题:Urwege zur Form,一度被翻译为《形式的生成》(Form Generation)。当然,我们不能忘记,克利在自己的理论中构想了一种形式的生成——自发的,不需要参照任何先在的范本。因此,我们应该将他所说的生成理解为由场域(kh?ra)产生的,正如我在本书中论述的那样,将其与梅洛 - 庞蒂的“肉身”概念相呼应。事实上,如果在本书中我论述的第一步是以“可见性”来理解肉身,那么这一思路必然将我们引向晚期梅洛-庞对“光的新概念”的重要探索。梅洛 - 庞蒂认为,光不应再被理解为与阴影的对立——即使这是柏拉图在“洞穴之喻”中奠定并流传下来的某种西方传统。相反,应该在它与阴影的本质联系中去理解光。在写作本书时,我感到似乎可以把对“光的新概念”的探索加以延伸,并因此获得充足的论据来构想一种反柏拉图的场域概念。
事实上,在我看来,晚期梅洛 - 庞蒂表现出一元论态度,试图构想一个唯一的本体论要素,将柏拉图所区分的三要素——理想模型、这些模型的图像以及作为“母体和容器”的场域,是它在这些图像基础上生成的感性世界——统一起来。梅洛 - 庞蒂一直认为一元论是摆脱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唯一可能的态度。正因如此,他才提出了名为“肉身”的单一本体论元素,在本书中,我将它定义为一个“处于不断分化之中的差异性统一整体”。而“肉身”中包含的不断分化的进程又是由我所描述的差异性可视化原则所产生的,这种可视化由光与阴影的本质联系构成,甚至可以更进一步——根据梅洛 - 庞蒂在《眼与心》中提到的对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的解读——它包含在场域自身的阴影转化为光的过程之中。我认为,这正是梅洛 - 庞蒂晚期探索的方向。也正因如此,我在这一思考中看到了对作为可见性的肉身的本体论反思的局部。
显然,正如我在书中所写,这种反思意味着“从本体论的角度重新肯定存在所赖以显现的表面”。与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传统不同,这个表面不应再被理解为一层将会减弱甚至掩盖真理的纯粹之光的面纱——需要将其揭开甚至刺穿——也不应被理解为一扇敞开的窗,任我们的目光穿其而过。相反,在梅洛-庞蒂的著作中,这种表面通常被描述为一种晦暗的表面,它能让我们看到图像,而真理就这样带着其本质构成的“模糊性”在图像中显现出来,正如在图像—背景的关系或者对频闪运动的感知 2 中发生的那样
在此基础上,在本书中,我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说明梅洛-庞蒂是如何预见到当今视觉文化研究的某些方面,并强调他的思考如何为我们提供了诠释学工具、帮助我们解释当今的视觉体验。换句话说,我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将梅洛 - 庞蒂引入电影研究领域,也是为了将其引入视觉文化研究领域,并同时将视觉文化研究引入
梅洛 - 庞蒂的“可见性本体论”研究的核心,从而能够在当今语境下推动这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且要朝着几个不同的方向去做。
因此,为了在本书的中文新版中进一步探索梅洛 -庞蒂哲学与电影研究领域的联系,我新加入了一个章节——第五章——目前为止在本书所有语言版本中都没有出现过,它涉及梅洛 - 庞蒂 1953 年在法兰西学院开设的第一门课程。这门课的标题是“感性世界与表达世
界”,它准确地提出了作者在《知觉现象学》及其同类文章中触之未及的一个核心理论问题,尚未以明确和令人满意的方式得到解决,那就是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而课程标题只是用了一个最简单的连词“和”来并列这两个“世界”。
然而,在课程中描述的思考轨迹显示出梅洛 - 庞蒂一直致力于克服这一问题。他的思考轨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它巧妙地修改了课程标题:感性世界(已经)是一个表达的世界。课程最后一部分“以绘画和电影艺术中的运动为例”无疑说明了这一观点。此外,在最近发现的一份梅洛 - 庞蒂于 1949 年在“巴黎大学文学院电影研究院”所做讲座的笔记中,还可以找到其他与电影有关的例子。
至于在当今语境下进一步发展“可见性”本体论的计划——我们的时代已经与梅洛 - 庞蒂的时代渐行渐远——这也是我在本书之后发表的另一本书中研究的主题,这本书也有了中文译本:《屏幕 - 哲学:从电影到数字革命》。感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将这两本书一并带给中国读者。

可见之物的可见性 (la visibilité de l’invisible)
Sichtbarmachen(使人们看见),它出现在保罗·克利 1920 年为《创造者的信条》(Credo du créate的著名开篇词中:“艺术并不复制可见之物;它使人们看见。”六年之后,这句话重新出现在一幅素描的旁边,画的整体隐约呈现人形,画面中央有一扇门,门并没有嵌在墙上,而是悬在一片星空之上。如果说艺术真的能够使人们看见,那必须指出,这是因为不可见之物具有可见性,它在可见本身的生成(genèse)中——也就是说,在可见之物的“初生状态”(état naissant)中——隐约展现。梅洛 - 庞蒂在法兰西学院最后的课程笔记中强调:克利在《创造者的信条》中说过,“此外,艺术作品首先即是生成(Auch das Kunstwerk ist erster Linie Genesis)”。
这也是艺术家力图展现的,四年后克利在一场名为“论当代艺术”的研讨会上坦承了这一点,他的发言也同样被梅洛 - 庞蒂引用——克利说道:(艺术家)用一种穿透式的目光,对大自然置于自己眼前的已然成形的事物逐一进行查探。随着这目光越来越深入,他的视域就越发深入地由现在向过去延展。而他得到的就不再是一幅有限的、再现自然的画面,而是——这也是唯一重要的——展现创造本身,即展现生成(Genèse)的画面。
“抓住正在生成的世界的意义或历史的意义”,这也是梅洛 - 庞蒂为现象学、为他自己设定的目标,同时还是他在“现代思想”——或者更准确地说,在“当代思想”中找到的共鸣。他无疑将克利在绘画方面的探索也归入同一项事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克利身上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共同点。
在上文提到过的梅洛 - 庞蒂为 1958—1959 年《当今的哲学》课程所做的备课笔记中,我们看到他在 1959年1月对这一问题做了大量思考,围绕威尔·格罗曼(Grohmann)献给克利的书,他在反复思考之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始终强调克利?”3 而在文中他也含蓄指出,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克利一直十分重视“对生成的把握”这一主题。前文中出现的“不可见之物的可见性”这个表达是梅洛 - 庞蒂的发明。这个术语在他 1959—1960 年在法兰西学院讲授的最后一门课程《自然与逻各斯:人的身体》概要里首次出现。尽管没有公开宣称,显然梅洛 -庞蒂已经通过这样一个标题为自己的哲学研究定下了基调,从此明确致力于构建一种“新的本体论”。
我们在第一章提到过,这项计划的最初来源和目标就是“感性的本体论地位的重建”。而正是这一重建令他看到了——根据上文《概要》中的表述——“一种作为不可见的可见性的肉身哲学”1,它将基于这一重建,对可感与可知的关系做出重新思考。
众所周知,这一问题源于柏拉图主义传统,它贬低感性的本体论价值,将其与理解、认识相对立,这种对立也因此对应了视觉的两种模式:一种是身体的视觉,局限于对感性世界的观看;另一种是精神的视觉,来自对理念世界的静观。
提出“重建感性的本体论地位”因此意味着远离这一传统(这与克利“使人们看见”“创造即生成”的意图异曲同工),重新思考可感与可知的关系。梅洛 - 庞蒂直至去世都还致力于这项研究。他去世时未及完成的《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手稿讨论的正是这个问题。
梅洛 - 庞蒂在他为法兰西学院所做的最后一门课程笔记中阐述了这本书的研究方向:一方面发掘“自然概念”,另一方面则探讨“当今哲学的可能性”——这样的设置可谓引人深思。
关于我们正在讨论的问题,他为《笛卡尔本体论与当今本体论》所做的备课笔记可以说很有启发性。实际上,这些笔记显示了梅洛 - 庞蒂对新的本体论以及对可感和可知关系的重新定义的大体方向:在他看来,这些方向尽管尚未获得明确的哲学表述,却早已体现在当代本体论之中。
在这一发展的核心,一个此前经常以不明确的方式出现(即使在后期文本中也如此,只在《眼与心》中被确切提到过一次),实际上却在“作为不可见的可见性的肉身哲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最终获得了理论表述。这个概念被称为“超视觉”(voyance),代表了“双重视觉”的能力。为发掘这个概念的全部意义,我将对比梅洛 - 庞蒂在此前两年对保罗·克利绘画研究所做的笔记(并且对这一课程所属的整个研究计划做简要介绍)来阐述这一问题。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