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24年1-12月整年十二期)
》
售價:NT$
1880.0

《
长城砖系列:跛足帝国:中国传统交通文化研究
》
售價:NT$
398.0

《
跟着TED学科学:人工智能
》
售價:NT$
255.0

《
宝石之书
》
售價:NT$
806.0

《
汉画像的象征世界
》
售價:NT$
439.0

《
非暴力沟通·人性化医护(比起药物,连结人心的沟通更具治愈生命的力量)
》
售價:NT$
265.0

《
AI时代的文学教育 北大教授陈平原主编 关注AI对文学教育的影响
》
售價:NT$
551.0

《
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篇
》
售價:NT$
1173.0
|
編輯推薦: |
不老的昆曲,青春的颜色:一部古老昆曲的复兴史诗一部复活的古老昆曲,一首青春的艺术传承之歌正青春、好颜色,看昆曲六百余年惊艳,姹紫嫣红开遍
从14世纪中叶“昆山腔”的第一声吟唱,到16世纪末汤显祖写就传世经典《牡丹亭》,从20世纪上半叶昆曲“传”字辈的孤灯守火,直至21世纪青春版《牡丹亭》的重燃盛世,昆曲历经数百年沿袭,曾经“姹紫嫣红开遍”,也曾濒临“断井颓垣”。
六百年兴衰沉浮,迤逦昆腔为何起于姑苏大地?青春的牡丹之花又何以在当代沐光重生?……昆曲,这场跨越六百余年的文化涅槃,那些故事、那些人物,都在《青春“牡丹亭”》这本书中娓娓道来。
当代报告文学的领军人物何建明,携手青年作家信世杰,共同创作的这部昆曲纪实文本,纵览“百戏之祖”六百余年的历史传承,也用《牡丹亭》在本世纪的这一场“青春还魂”,见证了古老昆曲在姑苏大地、江南大地、中国大地上焕发的世界回响。
如果你喜爱昆曲,有过《牡丹亭》观剧经验,本书将是一个惊喜彩蛋,带你进入不为大众熟知的历史风云与台前幕后。
如果你对昆曲感兴趣,无论有无观剧经验,这本书都是一份导引,将你带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自由与反叛,身临其境
|
內容簡介: |
《青春“牡丹亭”》是一部古老昆曲的复兴史诗,以传世经典《牡丹亭》在当代的“青春”重生为线索,系统、完整、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昆曲六百余年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复兴,呈现了一曲中国古典艺术的青春传承之歌。
全书追觅历史,聚焦当代。一方面,将中国历代昆曲人的身范立志、继承创新娓娓道来,那些人物和故事,绘就了昆曲数百年薪火相传、百折不挠的宏阔画卷——“六百余年惊艳,姹紫嫣红开遍”。另一方面,生动记述了青春版《牡丹亭》的台前幕后,及其在海内外掀起“昆曲热”并引领年轻一代观众走入剧院的“破圈”传奇。正是传统文化与当代书写的奇妙碰撞,成就了昆曲艺术在当代的美学新生,也重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春命脉”。
作为纪实文学作品,本书以鲜明的人物、鲜活的故事,串联起中国“百戏之祖”的历史沧桑与演变传承,深度揭示了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文化自信、核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
|
關於作者: |
何建明,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当代报告文学领军人物。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驻会副主席,全国劳动模范,博士生导师,首位中国作家俄罗斯国家图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国家行动》《根本利益》《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革命者》《万鸟归巢》《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等。
信世杰,上海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专业博士、青年作家,现为高校教师。
|
目錄:
|
序 我温暖而又多情的青春苏州
第一章 但是相思莫相负
第一声古老的“昆山腔”——“水磨调”出,昆曲脱胎而生——从清曲到剧曲,《浣纱记》奠定未来盛世——汤显祖写就传世《牡丹亭》,昆曲引入风行一时——民间昆班风生水起,昆曲开启“国剧”辉煌——诸腔并起,民间失守——昆班辗转求生,苏州“全福班”的坚持
第一节 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第二节 姹紫嫣红开遍
第三节 都付与断井颓垣
第二章 月落重生灯再红
扶大厦于将倾,苏州“昆剧传习所”存续昆曲火种——昆曲“传”字辈承上启下,守护星星之火——新编昆剧《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从“民锋”到“苏昆”,“继”字辈接过昆曲传承——百废待兴,“弘”字辈走进苏昆——新时代的挑战——第一朵“梅花”——中国第一届昆剧艺术节——“扬”字辈“小兰花”扬起昆曲曲调——黎明前的曙光
第一节 无眠一夜灯明灭
第二节 梦回莺啭
第三节 呖呖莺歌
第三章 生生燕语明如翦
昆曲,“人类非遗”!——让苏昆“走出去”——白先勇走进苏昆——想做一出大戏——排一个“青春版”《牡丹亭》——“魔鬼训练”,回炉重造——从五十五折到二十七折——“捏”一出正统、正宗、正派的“青春昆曲”——经久不息的争论——拜师仪式——化缘之路——赴一场“青春之梦”
第一节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第二节 花似人心好处牵
第三节 牡丹春归占得先
第四章 赏心乐事谁家院
台北首演,打响第一炮——苏州大学,新的第一站——青春版《牡丹亭》掀起“青春风暴”——声势已起,“攻城拔寨”——二十年从未间断的校园行——“把昆曲观众年龄普遍降低三十岁”——西行欧美,花开彼岸——中日版《牡丹亭》——复兴路漫漫
第一节 最撩人春色是今年
第二节 春心无处不飞悬
第三节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第五章 牡丹亭上三生路
重建昆剧传习所——百年传承的初心——“昆曲在苏州是一种福气”——朝朝暮暮,代代相传——古老昆曲的“青春命脉”
第一节 沉醉了九重春色
第二节 便看花十里归来
第三节 青春苏州处处青第一章 但是相思莫相负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但是相思莫相负
从14世纪中叶传出的第一声“昆山腔”开始,在历史的发酵中,经一众曲家、文人的多番锤炼,被视作东方审美代表之一的昆曲艺术,终于成型。
昆曲之兴,兴于文人。昆曲之盛,则盛在粉墙黛瓦之外普通市民的注目。
历经数百年沿袭,昆曲曾经“姹紫嫣红开遍”,却也在20 世纪初面临“断井颓垣”之境。当苏州“全福班”苦苦支撑之际,试问:昆曲是否还有前路?微弱的火种可有机会复燃?
一切希望,都寄予了改天换地之后的新世界。
第一节 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1348年,一场席卷整个欧洲的巨大瘟疫,正从意大利南端的西西里岛蔓延开去。瘟疫所带来的“黑死病”,将夺走2500 万条生命。黑暗的中世纪欧洲,迎来了至暗时刻。而在万里之外,元朝也走到了最后一个阶段。
这年的一个春日,正是姑苏好景致,三十八岁的顾瑛与好友杨维桢踏着晨露登上玉山,透过薄雾俯瞰着远处的河流与田野。顾瑛双目微闭,轻轻吸了一口气,微凉又带着一丝甘甜的空气进入身体,让他感到了久违的舒爽。
春风吹拂起顾瑛的头发,杨维桢在他脸上看见了不同往日的愉悦,大约也想到了他心里的乐事,开口问道:“仲瑛是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吧?”顾瑛一笑,转过头来:“杨老兄果然知我!自从摆脱商务杂事以来,这几年,总想找块地方造个园子,好让往来的朋友们有个相聚的地方。”
杨维桢知道顾瑛的心思。孔夫子讲“三十而立”,别人而立之年刚刚在事业上有点成就,但顾瑛却在三十岁这一年宣告“退休”,不事商务,更不愿意从政,把来请他做官的全部回绝,一门心思琢磨曲艺、文章。靠着祖上基业和他三十岁之前积攒下的财富,足以快意此生。人在壮年,能有这样的一份悠然心境和财富支撑,杨维桢心里也有些羡慕,以及感佩。但此时,杨维桢还不知道顾瑛对这处园子有着怎样的设想,凭他的财力,造一座阿房宫似的宫殿也不在话下。
顾瑛迎着拂面春风,用目光丈量着这一片山野,想象它建成一方园林后的模样。在他心里,这里所要修建的园林不是奢华的。他并不想为自己建造一个奢靡的宫殿,而是像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一样,隐于世外,忘于江湖。一边想着,顾瑛嘴里脱口而出三个字:“小桃源”。
杨维桢听了,捋着胡须,满眼赞许,吟诵起陶渊明的词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人相视一笑,生逢此世,醉心田园,忘了今是何世,或许更好。名字定下,两人继续用脚步丈量,圈出一片南北长约十里、东西宽约六里的园子,一边走着,一边商议该在哪一处造个什么景致。
日暮时分,当两人再回到早晨所站的地方俯瞰,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大致相同的图景。此时,他们还不会意识到,这座最初被命名为“小桃源”的园林,会在中国文化的历史画卷上留下多么重要的一笔。顾瑛后来将“小桃源”易名为“玉山佳处”,后又改为“玉山草堂”。更名“玉山”,是因为地处昆山,而“草堂”之名,实在是顾瑛作为文人的自谦。令后人惋惜的是,玉山草堂与历史上的诸多名胜一样,很难幸免于战火,最终在1367 年毁于元明易代的战乱之中。两年后,玉山草堂的主人顾瑛,也在躲避战乱途中客死异乡,尸骨回葬于绰墩山墓地。
物质性的东西通常脆弱,哪怕坚如磐石,也会在历史的烽烟中慢慢磨损,直至销毁。而非物质性的东西如风如水一般,看似无形、柔软,却可以历经王朝更迭,历经战火屠戮而万古流传。
在存世不足二十年的玉山草堂里,顾瑛凭借他巨大的财力和善于交游的性格,组织大小雅集共50 余次,聚集了杨维桢、柯九思、郑元祐、张雨、袁华、倪瓒、黄公望、王冕、陈基等80 多位文人雅士,留存诗歌5000 余首。作为玉山雅集的重要图画记载,张渥的《玉山雅集图》已经不存,但从杨维桢的《玉山雅集图记》中,后人依旧可通过文字,感受1348 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这次雅集的盛景。
这样一个由民间文人发起,不分长幼、尊卑、行业的大型文人沙龙,也自然不再如往常那样,拘泥于诗文书画的雅好切磋,而把一些民间娱乐形式也引入聚会中来。戏曲,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顾瑛本身热爱戏曲,自己也非常善于弹阮,家中蓄养着专门从事戏曲表演的声伎;在玉山雅集的诸位座上宾中,亦有善吹铁笛的杨维桢、善弹古琴且通北曲的倪瓒等人。
在那次聚会上,顾瑛、杨维桢、倪瓒等主、宾众人,会在酒酣之后各自操起拿手的乐器,天香秀、丁香秀、南枝秀、小琼英等歌女声伎唱起经文人改编后的曲子,欢歌奏乐之声飘出草堂,飞向玉山,飞向寰宇。
昆山顾氏宗族中,有一位名叫顾坚的年轻人。顾坚的家境并不像他的长辈顾瑛那么优渥,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耕读人家。但顾坚天资聪颖,自幼好学,除精通诗词,更通曲律,慢慢加入了顾瑛的玉山雅集,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这些前辈为友,一同钻研南曲。每逢雅集,顾坚收到玉山发来的请柬,便从他所住的千墩出发,走过泥泞弯曲的乡间小路,一路思索着曲调唱法,赶往三十里外的玉山草堂,与多位前辈一同探讨南曲声腔的革新。他也学着“风月福人”杨铁笛、“风月异人”顾阿瑛、“风月主人”倪云林,自号“风月散人”。在一次次宴会上的弹唱与研讨中,顾坚从顾瑛、杨维桢那里习得了南曲的精粹,又从倪云林那里学来北曲之精华,结合昆山地方音乐特色,日夜思索,创设“昆山腔”。而在昆山顾氏之后,又将有一位新人从历史的褶皱中徒步而来,成为对昆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一代“曲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