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喜欢相爱的人们
》
售價:NT$
388.0

《
网格本·飘(全两册/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
售價:NT$
959.0

《
时刻人文·环球共此食:工业化英国、食品系统与世界生态(2021年美国历史学会杰里·本特利世界史奖获奖作品。一部融合饮食史、环境史、科技史的力作,揭示“地球不能承受之食”的来龙去脉)
》
售價:NT$
434.0

《
DK艺术百科(典藏版)(全彩)
》
售價:NT$
857.0

《
心流2.0:在复杂世界中创造最优体验
》
售價:NT$
301.0

《
日本艺术50讲(一本读懂日本5000年艺术史,20余种艺术类型,280余幅经典之作)
》
售價:NT$
1117.0

《
疑案里的中国史1.2.3(套装3册)
》
售價:NT$
1019.0

《
货币的本质 罗布·迪克斯 金融、理财、投资、财富破局、货币贬值、通胀、债务、红利、金融危机
》
售價:NT$
301.0
|
編輯推薦: |
◇美术史学者、权威文物鉴定专家、《西藏的寺庙和佛像》作者金申20余年研究中朝佛教艺术的倾心之作
◇涵盖金铜佛像、石刻造像、寺庙建筑、绘画诸领域,解读佛教艺术中体现的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文化艺术交流
◇200余幅高清彩色图片,行文通俗易懂,是一部研究中朝佛教艺术交流的专门著作
|
內容簡介: |
本书考察了佛教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的历史及遗存,勾画了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佛教艺术交流的轮廓,探讨了古代朝鲜半岛各个时期的佛教造像、绘画、寺庙建筑遗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此书力图雅俗共赏,并注意学术的严谨性,是一部研究中朝佛教艺术交流的专门著作,同时内容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行文活泼,也可以作为佛教艺术大众读者的参考读物。
|
關於作者: |
金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博物馆研究院特聘馆外研究员。多年从事佛教美术考古研究及文物鉴定。考察世界佛教遗迹,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佛教艺术多年,关注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佛教艺术交流。为多所中外院校和文博单位授课,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精于古代佛像的历史研究、年代考证、真伪鉴定。出版《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西藏的寺庙和佛像》《佛教美术丛考》《金申趣谈古代佛像》《佛像的系谱》(译著)等二十余种著作。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 佛教初传朝鲜半岛
第一节 高句丽佛教的传播 / 003
第二节 百济的佛教初传及造像史料 / 007
一、百济的对外佛教交流 / 009
二、百济的造像史料 / 010
第三节 新罗的佛教始兴及造像史料 / 012
第二章 三国时代佛教艺术中的中朝文化交流
第一节 高句丽和渤海的佛教艺术 / 017
一、地宫里的佛教信息 / 018
二、高句丽的铜佛像 / 036
三、朝鲜半岛与渤海的佛像 / 054
第二节 百济的佛教艺术 / 061
一、瑞山摩崖造像 / 061
二、泰安三尊佛造像 / 066
三、百济摩崖造像的渊源 / 068
第三节 古新罗的佛教艺术 / 075
一、军威石窟佛三尊像 / 075
二、圆雕石倚坐佛像 / 079
三、单尊铜造像 / 084
四、半跏思惟菩萨像 / 090
第三章 统一新罗时代的中朝文化交流和佛教艺术
第一节 庆州佛国寺与石窟庵 / 108
一、主尊大佛 / 111
二、十大弟子像 / 115
三、十一面观音像 / 121
四、八部护法像 / 128
五、金刚力士 / 132
六、梵天、帝释 / 135
七、中国石窟造像与朝鲜僧人的关系 / 137
第二节 柏栗山掘佛寺与柏栗寺中国匠人传说 / 139
第三节 南山的其他佛教遗迹 / 143
第四节 统一新罗时代的金铜佛像 / 148
一、庆州九黄里的金制佛像 / 148
二、统一新罗时代的三大金铜佛 / 153
三、雁鸭池出土的金铜佛三尊像 / 159
第五节 佛教建筑 / 165
一、弥勒寺塔 / 167
二、皇龙寺 / 169
三、芬皇寺塔 / 172
第六节 与佛教有关的器物 / 176
一、四天王寺天王像砖 / 176
二、感恩寺金铜四天王舍利函 / 179
三、松广寺佛龛像 / 184
四、圣德大王神钟 / 188
第四章 高丽时代的佛教艺术
一、铁佛造像 / 195
二、法住寺摩崖佛倚坐像 / 198
三、金铜佛像 / 200
四、佛画 / 202
第五章 李朝的佛教艺术
一、佛画 / 213
二、佛像 / 221
附录:发现于我国博物馆的古代朝鲜佛像 / 225
后 记 / 231
|
內容試閱:
|
前 言
与中国的东北地区大陆相连、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的朝鲜半岛,地理学上称为东北亚,从朝鲜半岛放眼东去,则是岛国日本。这一广袤之地,被日本学界认为属于“汉文化圈”。
据考古学的资料,起码在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日、朝这三块大区域就已经有了类似的文化面貌和关联。进入先秦和秦汉时代,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无论是载之史册还是证之实物,汉文化的脉络和面貌愈加清晰。法国的艺术史家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称,18世纪的法国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的风雅等仿佛是整个欧洲的教师,在某种意义上,拥有发达的汉文化的古代中国也可说是亚洲汉文化圈的先声。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许多重要的潮流和大趋势,都能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产生类似的反响。因此,佛教艺术的交流也无疑要置于这个大框架之内加以探索,方能不为某些表面细节的差异所迷惑。另外,和所有的文化交流情况一样,由于受不同民族的审美风习、历史环境、地域、特产等诸多因素的左右,文化产品必然表现出不同的风貌和变异。探讨佛教艺术在东传过程中的主体风貌和差异,追寻佛教艺术传播的线索和历史背景,将古代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佛教艺术的交流脉络从整体庞大的文化交流大潮中解析出来,是本书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日本学者自称日本是丝绸之路东方的终点站,虽然丝绸之路是以贸易为主开通的中西交通线,始发站应为长安,历史上并没有过日本与西方直接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贸易活动,但印度的佛教艺术通过西域(虽然也有海路)进入中国,又以汉文化为载体,经过融炼和包装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却是不争的史实。在述及佛教艺术在东亚的流传过程和面貌变异的同时,又总会不断地提及印度、犍陀罗、西域的诸石窟及中国中原地区的石窟和佛造像。由此可见,佛造像的样式无论怎样因时代、地域、民族的因素而产生怎样纷繁的面目,其最基本的特征却不能丢,印度和犍陀罗这两大造像系统,经中国融合后产生了中国式(或者说东亚样式)的佛像,朝鲜半岛和日本佛像也属于东亚样式之内。但是,印度和犍陀罗佛像样式的神髓一直都在不论哪种风格的佛像内潜伏着,有些小的细节,例如某组衣纹、某块布褶,看似无意,若隐若彰,实际上却大有追根溯源的意趣,有时往往可以探寻到印度、犍陀罗甚至西亚的艺术。
朝鲜半岛自古即有陆路、海路与中国交通,历史上朝鲜又经常奉中国正朔,使用中国年号,故而两地制作的佛像因样式接近还偶有混淆不清的情况。我国的学术界对朝鲜佛教艺术的探讨尚不够深入,本书也仅仅是粗线条地试图勾画出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在佛教艺术交流方面的大致轮廓,实际上每尊造像都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书不过是引玉之砖,祈愿先辈后学有更深入的研究成果问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