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德国民法总论:法律行为理论(第二版)
》
售價:NT$
1023.0

《
权利之辩:哲学探赜
》
售價:NT$
440.0

《
生活就是反抗:葛兰西传(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94.0

《
文治天下:宋朝政治文化漫谈
》
售價:NT$
380.0

《
丝与茶:18世纪亚洲商品在斯堪的纳维亚
》
售價:NT$
490.0

《
不可思议的树:一本可触摸的纸上年轮博物馆
》
售價:NT$
429.0

《
中国蝉科图谱
》
售價:NT$
559.0

《
清学沉思录
》
售價:NT$
834.0
|
編輯推薦: |
1.《家有九凤》的故事从过年开始,又以过年结束,用中国人最重要的团聚时刻——过年串起了初家二十年的故事时间线。过年总能勾起中国人最复杂的情感,始终是中国人最深刻的情感维系,一年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的爱恨情仇、琐碎日常最后都会变成“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的过年。
2.听雨楼的初家是一个传统的大家庭,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大家庭不断分化、重组。《家有九凤》的重点是“家”,“家”是故事的背景,也是故事的核心。“家”里有温暖,也有吵闹,然而每个人都割舍不下的就是共同的“家”。理解“家”的概念,发现“家”的意义,在“断亲”盛行的当下具有特殊的意义。
3.《家有九凤》是一部充满生活质感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优秀的家庭伦理年代小说。小说语言极其质朴,全无高深晦涩,浓浓的生活感扑面而来。初家老太形象饱满、张力十足,九个女儿性格多样、鲜活生动,人物群像庞大,涵盖芸芸众生,既有丰富的人生哲理,又有跌宕的命运沉浮。
4.《家有九凤》中初老太的人物原型是作者高满堂的岳母。高满堂的岳母有一个儿子和八个女儿,他在创作时进行了改编,变成了九个女儿。作者曾说,如今大家庭都解体了,原先的矛盾都不存在了,我特别想用《
|
內容簡介: |
《家有九凤》讲述了古城听雨楼里初老太和她的九个女儿的故事。初老太中年丧夫,性格要强,历经人间沧桑。然而,三个女人一台戏,一家九女戏连台,九个女儿在听雨楼上演了一幕幕悲喜故事。故事里有困境苦涩和吵闹隔阂,也有温馨幸福和真情挚爱,呈现了母女姊妹间的深厚情义以及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真切情感,真实展现了一个中国传统大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呈现了时代的起起落落和社会的发展变迁。
|
關於作者: |
高满堂,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第六届副主席,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大连广播电视台一级编剧。1983年开始电视剧编剧生涯,编剧1000余集(部)。作品获第5届亚洲电视节、第39届亚广联ABU娱乐类金奖,第3届首尔电视节最佳编剧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15次,其中一等奖6次;中国电视“金鹰奖”5次,其中一等奖2次;“五个一工程”奖10次;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第27届《闯关东》、第29届《温州一家人》)优秀编剧奖、“金鹰奖”(第24届《闯关东》)最佳编剧奖、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第25届《爱情的边疆》)最佳编剧(原创)奖、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电视剧评选(第13届《老农民》)最佳编剧奖、“飞天奖”突出贡献奖、“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二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电视剧评选活动银奖、中国电视剧50年优秀编剧奖、中国2009年度影视十大风云人物奖。代表作品有《闯关东》《南来北往》《家有九凤》《温州一家人》《老农民》《老中医》《老酒馆》等。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一九七七年腊月二十九,古城下了整整一夜漫天的大雪。三十儿天麻麻亮的时候,听雨楼的楼主老初太太听到院里咔嚓一声响,打了一个激灵,醒了,拥着被坐起身,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发愣,嘴里自言自语:“天爷,这是怎么的了?今年节气早,初一就打春,飘两片雪花片子意思意思就行了,值当得下这么大的雪?要和谁过不下去吗?”老太太念叨着披衣下了炕,使劲推开大雪封了的门,站在回廊四下张望,不由得一愣。
院里盖上了厚厚的积雪,大雪把本是杂乱无章的院子变得笔画简单而又粗劣,古旧的听雨楼一下子变得臃肿不堪;更叫老太太吃惊的是,当院那棵年逾百岁的老槐树上那根她早就看着不顺眼的横生的枝干被积雪压断了,惊醒老太太的声响就是它发出来的。
且慢——读到这里就有读者提出疑问:古城的名字叫什么?敢问城在何方?古城有名。大凡写都市小说的都不愿意把城市的名写真了,胡乱起一个,比如江城、滨城什么的,这本小说也不能免俗。为什么?现在这个社会到处都是神经,惹来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将官司进行到底的麻烦,更何况写小说!所以小说家的小说城市的名字一般都是假的;也有真的,那大都是歌德派、通常写的是大城市小人物。而我的这本小说既非标准的歌德派,写的又非大城市,书中写的倒是小人物,麻烦的是这些小人物的七情六欲都很正常、平常、经常,一不小心就会和生活中哪个人的亲身遭遇撞车,倘若地名像到银行存款一样搞了实名制而惹上一场官司,那就得不偿失;即便是官司打赢了,挣的那点稿费也不够塞律师牙缝的。故而小说的地名定为在中国地图上找不到的古城。古城是镶在渤海边的一个县级市,城里有古城楼、古牌坊、古塔、古庙、古街……古得破旧不堪。连街上刮过的风,都有一股抖搂老棉花套子散发出的古旧味道。
老初太太住的这个听雨楼挺气势,两层楼,样式有点中西合璧:起脊,出檐,五脊六兽一样不少,带回廊;门窗是欧式的,当院一个洋式的丁字楼梯,意大利风格,栏柱雕成男根模样,可除了老太太没有人知道那光滑的柱头是男人的“那话儿”,不然早就破四旧了。可怜的是,满楼的这点洋气被大门口的一座影壁墙压得毫无生气。
听雨楼的原先楼主,是姓孙的大户,祖上中过举。为什么叫听雨楼?据说因为楼里经常闹鬼,深更半夜有时能听见哗哗啦啦的下雨声,可第二天早上院子里看不到点滴雨星儿;还有人说,赶上下雨的夜,借着闪电,影影绰绰能看见一群长头发的人躲在院门楼下喳喳话儿。估计都是瞎说。为什么?楼是孙家那个举人在世的时候修建的,给自家的新楼命个名以示风雅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至于为什么起这么个名,扒开棺材问他去好了,没有人去考证。
都说富不过三代,果真如此。孙举人的后人吃喝嫖赌,万贯家财很快挥霍一空,听雨楼在解放前夕就抵债给了开粮栈的初世之。用现在的话讲,那时候初世之刚刚冒富,搬进听雨楼不久就解放了,落了一顶资本家的帽子。起初,初世之坚决不要听雨楼,说这楼邪性,闹鬼。他老婆石捧玉手大眼面宽,经的事多,胳膊上能跑马,拳头上能立人,七个不服,八个不忿,说:“过眼的云彩怕人的鬼,什么没见过?让我会会这些凶神恶鬼!”于是住进了听雨楼。如今老初早就驾鹤西归了,石捧玉这个挺有味道的名字早在她生了第一个大丫头以后就没人叫了,取代的是“凤儿她娘”“老初大嫂”……一直叫到“老初太太”。老初家自从搬进听雨楼就没得好,为此老初和老婆打了一辈子叽叽。
听雨楼在古城名气很大。名气大倒不是因为楼里闹过鬼,“文化大革命”把活鬼死鬼都整得屁滚尿流,看见红颜色就哆嗦,谁还把鬼当回事?有名是因为楼里住着老初太太。这有什么稀奇的?是稀奇,能不稀奇吗?老太太一辈子一口气生了九个孩子,这还没有什么,九个孩子一色的是丫头,这还没完,结了婚的闺女又生丫头!大伙都说,老太太的阴气太重了,煞住了妖鬼,也伤了自己,听雨楼隔着八里远能看见三丈高的阴气。
初老太太的九个闺女大名都泛一个“凤”字,依次叫金凤银凤玉凤翠凤祥凤福凤桂凤桐凤,小老九叫龙凤,是老太太盼儿情切给老闺女起了这么个含糊不清的名字。九个凤儿的大名除了在课堂上没有人叫,大伙都习惯按她们的排行叫。年龄都是相差两三岁,唯独老八和老九差得大些,老八都念中学了,小九凤才刚念书。大凤在搪瓷厂工作,为照顾老太太提前办了病退,女婿是古城老字号饭店群英楼的大师傅,女儿莲子当兵在外;二凤嫁了个小老广,跟丈夫去了南方;三凤中学毕业后赶上上山下乡,一直赖着没走,没找到工作,嫁了比她大十几岁的刀剪厂死了老婆的原厂长孟传礼,孩子还小,乳名叫冬子;四凤下乡后早早嫁了当地农民,一直没开怀,男人叫朱永河;五凤中学毕业留城,在街道工作,男人叶知秋是上海人,大学毕业生,在古城种子站工作,他们的女儿枝子一小就叫上海的爷爷奶奶接了过去;六凤也下了乡,和青年点的王国臣自由恋爱结了婚,生个女儿叫婷婷,多亏五凤在街道兴风作浪,把两口子办回城,六凤进了屠宰场,王国臣在运输公司当司机;七凤下乡到黑龙江。
听雨楼现在是老太太和大凤两口子以及八凤九凤五个人一起混着过。老太太没工作,八姐九妹念书,生活费怎么出?老太太早就制定了政策:成了家的闺女按工资收入摊派,概莫例外。生活费由老太太把着,大凤主管财会兼采买,实行月报账制度。
老初家的规矩就是多,按照老理儿,年三十儿结了婚的凤都要跟女婿回婆家过,可在老初家就变了,年三十儿女婿闺女都在听雨楼过。为什么呢?年三十儿是初老爷子的忌日,初老爷子死的当年,老太太就开了个会,立下个规矩:年三十儿、老爷子的周年都在这儿一勺烩。大伙都是举了手的。没想到这一举手,就是多少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