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权力与财富 晚清时期的金融博弈(以金融视角重构晚清史,揭开晚清金融体系背后的权谋暗战)
》
售價:NT$
367.0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修订译本
》
售價:NT$
367.0

《
微海幻境:神秘海洋生物微观之旅
》
售價:NT$
1015.0

《
企鹅海盗史
》
售價:NT$
454.0

《
镰仓幕府与外来冲击:蒙古袭来与日本历史的转型
》
售價:NT$
500.0

《
中华药商:中国和东南亚的消费文化
》
售價:NT$
296.0

《
征服和平:从启蒙运动到欧洲联盟
》
售價:NT$
653.0

《
算力霸权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仿佛一册海边版的「城南旧事」——成长,可以从看海开始,这里有海风、海浪“校对过”的童年!
那一天,她究竟在海边遇见了谁?小姑娘爱上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片浪?这里的海风与海浪,正在酝酿一场关于孤独、成长与勇气的相遇?所有觉得自己“还没长大的”,海边永远允许你当小孩?离开海的那一刻,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故乡?
一句“小嫚儿”,唤醒整座城市的温度。梭罗的湖是家园,作者的海是故乡——青岛潮汐涨落间藏着一代代人的生死往返。记忆的锚点,洋房,栈桥,八大关,中山路,小鱼山,打尜,打瓦,蹦杏核,跳房,弹玻璃弹儿,踢大脚……对作者来说,再没有一座城像家乡“那片海”这样,既适合遗忘,又适合铭记,此书《一个小姑娘到海边去》以小说散文的笔触,用半生距离,丈量一颗心的归程,文学返航在作为“终点与起点”的故乡,写透了一个人的“精神海边”。
★ 给微小个体“心灵立传”——他花了40年帮别人出书,这一回出版了自己的“童年与故乡”!
他曾用《老照片》的创刊,唤醒一代代人的集体记忆,以影像的黑白,承载历史的重量,为小人物立传,在怀旧叙事中,重温时代印记的明暗线,和山东画报出版社同仁开创了我们民间记忆的“读图时代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小说散文集,也是一个人的心灵史。
记忆,可以像潮汐一样,抵达无数人的心灵海岸。
“我常想,一个人总要有一个根,你生长的土地、山水、道路、楼房以及你所经历的时代,就是切切实实的根……”
往事并不只意味着题材,往事对作者汪家明来说,像一个精神的坐标系,像一眼可以汲取纯净力量的泉,即使是身边发生的事,以对往事的态度对待,就让作品获得了一个恒久的灵魂和沉静从容的氛围。一切都经过陶冶后,干净地交到了读者手里。
这类理想主义、追求道德自我完善和质朴的生活观,向往纯艺术,讲究意境、韵味和语言,追随萧红、巴乌斯托夫斯基和孙犁的作品,已经颇不时髦了。唯有作者本人,也许还有一些朋友,仍珍爱着它们。
|
關於作者: |
汪家明,曾用名汪稼明,笔名吴禾,1953年生于青岛。1972年考入部队宣传队,专职舞台美术。1978年复员,考入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做了两年高中语文教师。1984年进入出版行业。曾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策划出版《老照片》《汉字王国》《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等图书。1982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著有《难忘的书与插图》《美术给予我的》《范用:为书籍的一生》《一个小姑娘到海边去》等作品集。
|
目錄:
|
[题记]
[Ⅰ]
母亲的笑
一个小姑娘到海边去
放船
淑姐和沛妹
侄甥的事
我的1970
曾为人师
小小鱼之死
琴叶榕
含笑
陈磊记事
[Ⅱ]
城市与少年
石头楼
四季回忆
树林里
小院童年
艺术雨露
[Ⅲ]
英国式别墅
东方菜市
故乡景物思
记忆中山路
色彩饥渴的年代
青岛老房子的故事
俄苏文学的回忆
[Ⅳ]
别
已是黄昏时分
犁
故人
[Ⅴ]
遥远的纳米比亚
[Ⅵ]
御风
妙手
涛声
绕梁
鬼斧
[读后记]
读《久违的情感》(芳菲)
|
內容試閱:
|
题记 / 汪家明
青岛洋房很多。说洋房,其实不一定都是洋人造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日占领者退去,本地房地产商初露头角(如刘子山),大开房市。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八大关区域,主要是沈鸿烈主政时期作品。青城风尚,洋房乃时髦、上流之标志,任谁建房,买房,都要洋房。洋房可说是青岛第一标志。洋房代表的不仅是一栋栋两三层小楼,还代表了庭院、花格矮墙、绿植、铁门、绕房柏油路、街心花园、花岗岩雕塑、欧式灯盏、海滨栈道乃至远洋轮船……
整理四十多年所写百来篇文章,发现,长长短短,虚虚实实,倒有一小半与洋房有关,更与我早年生活有关——可见生长之地对人的影响。有的文章,依据资料是我小时所听传闻,现已有不同版本,可我不想改写。还是保留早年印象吧!笔下有些人已去世,很多景物已面目全非,不也正是这些文字还可存留的理由?于是,不管体裁,无论文体,选编一本小书,或可说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散文集,亦乃对往事和家乡的一点纪念。
集中文章曾经发表于《鸭绿江》《海鸥》《当代小说》《希望》《山东画报》《山东青年》《人民日报》《齐鲁晚报》《青岛日报》,经手编辑张福祥、耿林莽、徐培范、袁汝学、赵鹤翔、常莉、孙培尧、张幼川……无论报刊和编辑,大多还在,有的已经远去了。2002年曾将这些文章结集,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此次加入二十多年来新写的几篇文章,以及当时没有编辑进来的个别文章,都是与我生活最近、最让我动情的文章。集末刊载周毅(芳菲)2002年的遗作,其中虽有对我文章的谬赞,但这是知友的留痕,权为纪念,也是对这位了不起的才女的感念。她于2019年10月22日去世,年仅五十岁,倏忽已过整整五年。
记得在滨州北镇中学教书时,孤身一人,住间平房,夜里作文,灵感汹涌,在砖地上走来走去,走来走去,就是不舍得坐下落笔,似乎一旦落笔,那种灵感降临的幸福就消失了。重理这些文章,仍能感到字里行间遗存的昔日心灵的波澜,同时无奈地想:这样美妙的灵感也已经久违了。
★ 读后记 / 芳菲
这本书拿在手里,就像抱住了一个瓜,把它身后的藤一牵,草窠子里,跑出一串瓜来:挪威古尔布兰生的《童年与故乡》,张允和的《张家旧事》,瑞典林西莉的《汉字王国》,谢宏军的《乡村诊所》,孙犁的《耕堂劫后十种》,杂志书《唯美》和《成长》……当然,还有著名的、开启过一代出版风潮的《老照片》系列。这些都是汪家明编的书。可以不夸张地说,90年代的中国出版界,若没有这些书的存在,就会缺失一种特殊的美,一种安详从容的韵味,一种对平凡人生的坚持。把这些书放在一起,谁不能看出一种明显的个人风格,一种持之以恒的个人气质在后面起着作用呢?
现在,轮到直接来读以前藏在书后面的编书人汪家明自己的言语了。这本书,让人走进了编书人汪家明自己的世界。
我想起在一次出版研讨会上见到汪家明的情景。那是次圆桌会议,有一个很大的主题,是关于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出版的。与会者的发言很热烈,也很纷乱,轮到汪家明说话了,他坐在一个靠顶端的位置,略侧过身子,对着光线有些黑昏昏的会议室,沉静有力地说了几句话,把大家都震了。原话不记得,大意是,不管入世还是不入世,我觉得我们这些编辑都不可能失业,都是有事可做的,只要好好地把好的作品编辑出来,介绍给大家,就一定会找到读者,找到市场。
这些年汪家明陆陆续续写下的文字,汇成了这本书……几乎都与往事有关。可是,这不打紧,我想说往事并不只意味着题材,往事对汪家明来说,像一个精神的坐标系,像一眼可以汲取纯净力量的泉,即使是身边发生的事,以对往事的态度对待,就让作品获得了一个恒久的灵魂和沉静从容的氛围。一切都经过陶冶后,干净地交到了读者手里。
这个人,在海边城市青岛出生长大,在广阔的自然中体会了美,培养了对自然、对社会一种毫不迟疑、毫不妥协而富有灵性的态度,对一草一木都怀有含蓄明澈的热情,有看上去柔弱,实则相当高傲、自信的生活原则。一辈子都葆有从托尔斯泰、普希金等作家处汲取人道力量的能力,诚实地对待人生和自己的感受。从小爱美术,也做过当作家的梦,写小说,“文革”中当过搬运工,部队宣传队画过布景,大学毕业后当过两年中学老师,再后来,就到了出版社。经过酿酒般的功夫和光阴,他的理想、个性,通过他编的书,他领导的山东画报出版社,爆发出来……
这些文章,都耐读。写故乡,写孩子,都醇厚莹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