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传承与革新:同里宣卷艺人班社研究

書城自編碼: 413305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民俗学/民俗文化
作者: 黄亚欣
國際書號(ISBN): 9787552047721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9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权力意志(全二册。尼采晚年思想结晶;剔除惯性、升华自我的思想利刃)
《 权力意志(全二册。尼采晚年思想结晶;剔除惯性、升华自我的思想利刃) 》

售價:NT$ 500.0
从领口开始编织的钩针毛衫
《 从领口开始编织的钩针毛衫 》

售價:NT$ 301.0
日中之光——埃瓦格里乌斯笔下5—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 日中之光——埃瓦格里乌斯笔下5—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

售價:NT$ 500.0
唐勾检制研究
《 唐勾检制研究 》

售價:NT$ 296.0
俄罗斯通史(公元9世纪—1917年)
《 俄罗斯通史(公元9世纪—1917年) 》

售價:NT$ 500.0
被争夺的身体:魏玛德国的生育制度
《 被争夺的身体:魏玛德国的生育制度 》

售價:NT$ 449.0
热烈的孤独大宋词人的明月与江湖 大宋顶流小传两宋词人柳永苏轼等两宋王朝史
《 热烈的孤独大宋词人的明月与江湖 大宋顶流小传两宋词人柳永苏轼等两宋王朝史 》

售價:NT$ 356.0
抗衰营养全书
《 抗衰营养全书 》

售價:NT$ 398.0

內容簡介:
宝卷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民间说唱文艺。宣卷是指艺人宣唱宝卷的活动,通常由一个班社合作完成,艺人班社成为宣卷的生产者、实践者和传承者,从文本到实际展演都由艺人班社主导完成,宣卷的革新也需要通过他们得以实现。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大部分着力于宣卷文本层面的探究,有关宣卷艺人班社的话题关注不多。

同里宣卷,至今仍然活跃在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其中宣卷艺人班社组织完善、功能作用突出。《传承与革新:同里宣卷艺人班社研究》将同里宣卷艺人班社作为一个整体,剖析其内在机制,探究其在演述活动中所发挥的实际功能,分析其与同里宣卷变革的关系以及对民俗生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同里宣卷形成一个更为全面、整体的解读,也为众多民间说唱文艺的研究提供参考。
關於作者:
黄亚欣,江苏扬中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后,现为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助理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任日本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文艺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中文教育。著有《我的文化,我的基因》(合著,第二作者)。
目錄
绪论
第一章 同里宣卷艺人班社的组织结构及其演述活动
第一节 同里宣卷班社的构成及其演出现状
第二节 同里宣卷艺人班社演述活动存续的自然生态环境
第三节 同里宣卷艺人班社演述活动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四节 同里宣卷艺人演述的主要卷目与曲调
第二章 民俗生活中的同里宣卷班社
第一节 宣卷班社的演述活动与民众仪式生活的维系
第二节 宣卷艺人在仪式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节 演述中“神圣世俗”关联的建立
第三章 同里宣卷艺人班社与演述传统的传承
第一节 宣卷艺人的养成
第二节 宣卷艺人的传承类型、谱系及传承方式
第三节 演出团体的传承: 宣卷班社成员的协作
第四章 同里宣卷艺人在演述活动中的主体性呈现
第一节 宣卷艺人的创编与演述脚本的生成
第二节 艺人演述中的建构与演述基本法则的形成
第三节 演述中的情境化创作
第四节 自我变革,发明新的宣卷演述形式
第五节 主动调适,赋予宣卷新的活力
第五章 同里宣卷班社的运作机制
第一节 演述活动承续的内在动力: 宣卷班社的经营运作
第二节 借助演述活动的中介力量: 宣卷班社与“牌话”“佛娘”的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一、 插图索引
二、 表格索引
附录
附录一 相关田野调查情况汇总表
附录二 同里宣卷艺人柳玉兴《请佛偈》《送佛偈》口头演述记录
附录三 同里宣卷艺人及相关人员口述访谈记录
附录四 调查所见民间收藏宝卷书影
附录五 同里宣卷活动相关的重要图片资料
后记
內容試閱
前言/序言 绪论(节选)
宣卷,即宣唱宝卷,是一种传统的、在仪式中演述的民间说唱文艺。宝卷是宣卷艺人的演述脚本。同里宣卷,又名吴江宣卷,是苏州吴江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因吴江地区的宣卷艺人大多出自同里镇,而同里又是吴江宣卷活动最为盛行的区域而得名。时至今日,江南地区的宣卷仍然活跃在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而该现象与当地宣卷艺人班社的存在及其在演述活动中所发挥的功能有着密切关联。

长期以来,宣卷研究者们大部分着力于宣卷文本性层面的探究,有关宣卷艺人班社的话题关注不多。事实上,宣卷是围绕艺人班社及其演述活动展开的,从文本到实际展演这一生产过程是由艺人班社主导完成的,离不开他们的实践。宣卷艺人班社,作为宣卷的生产者、实践者和传承者,他们在宣卷活动中的作用常常被忽视。有鉴于此,笔者拟从艺人班社视角去探索宣卷,将他们的演述活动置于民众日常生活情景之中,探索他们如何进行宣卷的生产,在此基础上对同里宣卷形成一个更为全面、整体的阐释。

一、 研究对象及问题
同里宣卷艺人班社的出现及其演述活动的发展,源于当地民众普遍、共同的祈福禳灾的信俗心理。他们的演述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当地特有民俗的影响,在民俗与文艺的互动中流传。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绝大部分地区宣卷班社的演述活动濒临消亡,但在江浙地区少数地方得以延续,其中同里地区传承情况相对较好。吴江地处江南腹地,明代以来经济较为发达,为什么宣卷艺人班社的演述活动能够在此地传承?他们在演述活动的开展与承续过程中有着怎样的作用?这是本书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本书以同里宣卷艺人班社为研究对象。艺人是宣卷班社的中心,通常被尊称为“先生”,同时,艺人班社作为一个整体,推动宣卷的展演,在演述活动中共同发挥作用。本书对同里宣卷艺人班社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了相关文献与田野资料,以此为基础,重点阐述两个问题:

一是厘清同里宣卷艺人班社本体,挖掘他们的组织运作模式,探索其内在机制,剖析他们如何调整内部秩序与规则,从而使宣卷在社会环境的不断更迭中始终保持传承的自生性。本书所指的自生性是指同里宣卷拥有自我经营生存的能力,不依赖于外部力量的佐助。
二是在把握宣卷艺人班社内在机制的基础上,探究他们在宣卷演述活动中的作用,分析他们在民俗生活中产生的影响,解读其至今仍能够活跃在当地民间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二、 基本概念
(一) 宣卷
所谓宣卷,就是宣讲、宣唱宝卷的意思,是宝卷的演述形式。“演述”为通约性的说法,由于同里宣卷的演述呈现为说、噱、弹、唱、演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艺术形态,故在本书中也同时使用“演唱”“表演”“演出”等词。“宣”即宣讲、宣唱;“卷”即宝卷,是宣卷艺人的脚本,一种古老的、在仪式活动中按照一定的仪轨演述的说唱文本,源于唐代佛教的“俗讲”。宝卷之名出现于元末明初,河北、山西、山东、甘肃等北方地区的宝卷演述多称“念卷”,而江浙沪一带的吴方言区多称“宣卷”,常熟、张家港、无锡、靖江等地区也称“讲经”。

宣卷活动兼具文学性与非文学性。在当下的研究视域中,宣卷研究者们多将目光聚焦于宣卷的文学属性,而较少关注其“非文学”的那一面。宣卷作为口承的民间文艺,通过口头方式流传,是流动的,不固定的。在流传过程中,受到某一地域特有的民众生活相的影响,与当地环境、习俗、仪式等紧密相关,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宣卷虽归为民间文学,却有着异于一般文学的独特之处——文学与非文学的交织互构。诚如陈勤建在《非文学的民间文学》中所述:“百余年来学界流行称谓的‘民间文学’,是文学,又非文学。这似乎是一个相互矛盾的论题,而这一矛盾正是民间文学的特质所在。”陈勤建: 《非文学的民间文学》,《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第2—6页。在各类民俗仪式中展演的宣卷,不仅仅是文学,而是文艺与民俗一体的、相互影响的民间文艺形态,只有把它和伴随着它的仪式、习俗及其他文化要素一同进行研究,才能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
宣卷的艺术形态是一种带着伴奏的说唱,宣卷艺人的唱词遵循一定的曲调和唱腔,因此也有学者将宣卷归为曲艺范畴。不过,无论将宣卷归入哪一类别,它都不是单纯的民间说唱或者曲艺,有着普通艺术表演所不具备的特质,是一种不脱离信俗的民间文艺,其发展以民众信俗为根基,并与特定的仪式相伴生,在一定的民俗场景、民俗氛围中展演,同民众生活休戚相关,从民间庙会到个人、集体的祈福、还愿,乃至一家一户的喜事等,宣卷都处处存在,不可或缺。

(二) 宣卷文本
宣卷文本不仅包括宝卷卷本,也包括那些不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艺人“脑中的文本”(mental text)和口头演述的文本,主要依靠艺人口头传唱,具有流动性。同里、锦溪、嘉善、青浦等地的宣卷,艺人在演述时不看卷本。他们将宝卷的内容储存在脑中,演出时根据记忆发挥,通过演述,将自身记忆中的文本以实际的艺术表演呈现出来,每一次演述的文本都是艺人的二次创编,具有一定的新生性(emergent quality)。

(三) 信俗
信俗,又称民间信仰、民俗信仰,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众间自发产生并流行的各式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民众内心普遍存在的对天地万物、鬼、神、祖先等超自然力量的崇信以及禳除灾厄、祈福求吉的美好生活愿景。这种信俗与民众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盖房买房、生老病死、养育嫁娶、读书上学、外出行商、种田捕鱼等都与其相关,并已在发展过程中成为民俗的一部分,规范和约束着民众的思想和言行。参见陈勤建: 《民俗——日常情景中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民俗研究》2007年第3期,第28页。陈勤建又将这种“信俗”称作“心意信仰”。

(四) 生活相
生活相,即生活的样子,是民众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包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学者陈勤建提出“民俗是一种生活相”,它是“活世态的”,在生活层面表现为生活的技艺和生活的习惯,在文化层面概括了某种日常生活的规范或范式,没有文字规定,往往像风一样在流动。陈勤建: 《中国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9页。

(五) 宣卷活动相关概念阐释
宣卷艺人在江苏吴江地区,宣卷已成为一种行业,当地宣卷人多为职业化或半职业化的民间艺人,他们以从事宣卷为业。当地民众一般尊称宣卷艺人为“宣卷先生”,其中常熟、张家港、无锡、靖江等地习惯称“讲经先生”。
赕佛当地将点香设供、举行特定的仪式来款待神佛的行为称作“赕佛”,当地方言常说成“待佛”。
和佛、和卷、和调宣卷演述过程中,艺人每唱一句或几句,落调时,周围的人要以一定的唱词相附和,跟唱拖腔,和诵佛号,这一行为叫作“和佛”或者“和卷”“和调”。常熟、张家港、无锡、靖江等地的宣卷是传统的木鱼宣卷,这些地区将这种和唱行为称作“和佛”;锦溪、胜浦、青浦、嘉善等地的宣卷已改革为丝弦宣卷,多称“和调”;同里宣卷习惯称“和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和佛(和调/和卷)唱词略有差异。

上手、下手同里宣卷演述时互为搭档的艺人,也称“上联”“下联”或者“上班”“下班”。上手也叫“主宣”。通常情况下,宣卷活动中的上手只有1位,下手为1位或多位。常熟、张家港、无锡、靖江宣卷中所谓的上手就是主事的宣卷先生,在宣卷班子中起主导作用,下手为主事先生之外的其他宣卷先生,辅助主事先生共同完成宣卷活动。同里宣卷中的上、下手需要分饰角色搭档对唱,青浦、嘉善、胜浦、锦溪等地的宣卷中下手仅负责和调,不与上手对唱。

拼档、拆档宣卷艺人互为搭档进行演述叫作“拼档”,合作的艺人解除合作关系叫作“拆档”。
班主宣卷班社的一班之主,也叫领班。班主是一个宣卷班子中主要的、固定的负责人,负责制定班社内部规则、协调内部秩序、承接宣卷业务、分配收入、沟通班社内外事务等。

乐队丝弦宣卷的班社有专门负责伴奏的琴师,他们组成了班社的乐队。当地俗称乐器为“家生”,演奏乐器也叫“做家生”。
小落回同里宣卷艺人通常要根据宝卷故事情节分几个章回来演述,回与回之间的间歇称作“小落回”。早期,小落回时宣卷艺人可稍作修整,喝茶、洗脸、整理妆容,现在小落回时艺人们要加唱小调供听卷者娱乐。
主家(斋主) 宣卷班子称出资请宣卷的雇主(东家)为“主家”,有些地方(如常熟、张家港、无锡、靖江等地)也称“斋主”。

佛娘 巫觋的一种。“佛娘”,即民间所谓的神、佛、菩萨的女儿,可以通神。吴江俗称“佛囡儿”“佛姑娘”,常熟多称“师娘”(当地方言也叫“私娘”),锦溪称之为“仙人”“小仙人”。“佛娘”以中老年女性居多,也有部分男性巫觋,称作“佛儿子”“仙人”等。

宣卷场子 宣卷班社从事演述活动的主要场所。常熟、张家港、无锡、靖江宣卷活动的场所就在佛堂内(有时是临时搭建的佛堂),用几张八仙桌拼成佛台,宣卷班子围坐于佛台前演唱;吴江、锦溪、青浦等地,宣卷艺人在佛堂内请佛、送佛,宣唱宝卷至佛堂外搭台进行。

勃到厅 吴江地区称一种临时搭建的、供宣卷演唱和摆酒席的棚子为“勃到厅”,聚餐和宣卷均在该厅进行。“勃”即迅速之意,“勃到厅”的意思是快速到达的演出厅,既可作为演出场地,又可作为酒席场地。这种棚子通常在庙会上或者传统村落居民的院子里搭建,有的在房屋附近的过道上搭建。棚子一般有顶,可根据季节和天气选择四周全包或者部分包围。张家港地区称这种临时的棚子为“旱船”(四周全包围)、“车帘棚”(四周镂空)。在吴江,经营“勃到厅”也逐渐成为一种行业,如雇主需要宣卷或演戏,即可订一个勃到厅,勃到厅老板既负责搭建演出场地,又承担操办酒席的任务,酒席所需的用具和碗筷均可由“勃到厅”提供。在乡村,方便快捷的“勃到厅”尤为适合宣卷活动。

佛马、马幛 受供神灵的象征物。当地赕佛时以图像等形式展示神、佛形象,或将神、佛尊讳写在红纸上,代表所供奉的神、佛。有些地区也叫“纸马”。“佛马”也可写作“佛码”。疏也叫“疏表”“疏纸”“疏头”。宣卷赕佛时要将雇主举行宣卷赕佛仪式的缘由、日期、功用、流程等事项逐一写明在一张红纸上,仪式结束后要“通疏”(即焚化疏表),用以向各界神佛汇报,请他们鉴收,纸上所写的内容称为“疏”。宣卷活动中“疏”一般由主事的宣卷先生写就,也有部分地区(比如锦溪、甪直)由道士书写。

先锋 吴江很多渔民将自己家族的祖先奉为先锋神,这些先锋也是他们日常祭祀的对象。当地的这种先锋信俗本质上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祖先崇拜。

偈(文) 宣卷中有一类篇幅短小的文本,大部分由韵文体唱词组成,这类文本称为“偈”或者“偈文”。这种偈文有的附于宝卷本中,有的是艺人演述时临时加入的。偈文可以在宣卷开始时演述,相当于唐代俗讲的“押座文”或后世弹词中的“开篇”,同里宣卷中称之为“卷前偈(曲)”“卷前小偈”,简称“小偈”。偈文也可以在宣卷中间插唱,展开讲述故事细节,称为“插偈”。

插花 艺人根据自身能力即兴创编一段唱词临时插入现时的演述中,可以是时事新闻、笑话、顺口溜或者补充情节,这一行为称为“插花”或者“外插花”,同里、锦溪、青浦、陈行、张家港等地的宣卷艺人的演述中都曾出现过。

同里宣卷班社的构成及其演出现状(节选)
明末清初,宣卷艺人班社的演述活动在各地民间社会广为流传,从宗教范畴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带有信俗因素的民间说唱文艺。其流传的区域,北方主要分布于甘肃、河北、山西、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南方主要集中在江南太湖流域(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靖江,上海浦东新区、闵行区、青浦区,浙江嘉兴、绍兴等)。这一时期,江南宣卷班社的演述活动发展极为兴盛,许多民间宣卷在当地农村演出,并进入苏州、上海、宁波、杭州等城市的市区,在各类民俗活动时到民众家中演唱,也在朝山进香、迎神赛会等场合表演。该地区的宣卷有相当一部分已从“木鱼宣卷”发展为有江南丝竹等乐器伴奏的“丝弦宣卷”,并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同里宣卷”“四明宣卷”等,演述内容也逐渐与北方相区别。其中,苏州的同里宣卷较早开始丝弦宣卷改革,传承情况较好,颇具代表性。当地宣卷艺人使用吴江方言演述,他们组班演出,为各类民俗仪式服务,并以此为职业,收取报酬。

一、 班社的组织结构及现存情况
同里宣卷班社由宣卷艺人与琴师组成,结构和成员相对固定。班社成员皆是来自本社区的普通民众,因演出业务的需要组成一套班子,各人在演出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其中,艺人是一个班社的核心成员。宣卷班社通常由具备演述技能的宣卷艺人创立,艺人既是主宣,又为班主,班社内的宣卷下手以及伴奏的琴师均由班主选定。不过,同里宣卷班子中也出现过琴师担任班主的情况: 有些人员在民族乐器方面略有所长,又曾接触过宣卷,对演述程式和技艺有一定的了解,他们看中宣卷是一个有潜力的谋生手段,于是萌生了自己立班、聘请艺人宣唱的想法,徐荣球、陈四海、石启承等都属于这一类。然而,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班主本人都是爱好宣卷且对宣卷演述技艺有一定鉴赏能力之人。
宣卷艺人常用的木鱼、醒木、碰铃、折扇、手绢等道具为艺人自备,琴师的二胡、扬琴、琵琶、笛子等乐器也为各人自己购置,演出所用音响设备一般由班主购买。
太湖流域众多丝弦宣卷中,同里宣卷较为特殊,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取消了和卷,改为上、下手搭档演述的形式。第一、二代同里宣卷艺人活跃的那个时代,一个班子由6—8人组成,其中1人主宣,其余为和卷人、琴师(很多时候1位成员可同时兼任和卷人和琴师的工作),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三弦、琵琶、凤凰琴等(早期无扬琴,后来才在伴奏乐器中加入扬琴)。那一阶段6人一班的情况居多,许家“姐妹班”规模较大,由8人组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同里宣卷班社中逐渐由1人主宣改为2人搭档演述,配2位琴师,取消和卷人,下手也要说表、接书,而不是简单地和唱佛号,其在实际演述中的作用与上手基本相同。这种班社结构一直延续到现在: 4人一班,其中1位宣卷上手、1位宣卷下手、1位扬琴琴师、1位二胡琴师。大多数班子都有固定成员,个别班子成员不固定,演出时临时召集宣卷下手和琴师组班的,这种情况在行业内又称为“碰白皮”。
搭档的上、下手多数为一男一女,也可以是两位女性,没有两位男性搭档的情况。男、女搭档的情况下,男性通常为上手。上手要负责主持请、送佛仪式和宣卷时的开卷。吴江部分地区,雇主出于某种信俗心理,要求一男一女搭配演唱并且请佛必须由男性先生来请,这种情况下男、女搭档的班子就相对更有优势。

班社成员相对固定,但艺人在班社之间有一定的流动性,并且班社自身也会发生变化,或拆分,或合并重组,或解散。班主年老、生病或去世都可能导致班社的解体,严其林的“麒麟社”和石念春的“春华社”十年以前均是吴江一带赫赫有名的班社,随着班主严其林、石念春年龄渐长,宣卷时嗓音和中气都难以跟上,演唱时常常力不从心,于是将自己的班社解散,班中其他成员另寻出路。艺人出于演出报酬高低或班社内人际关系的原因在班社之间流动也是常有的事情,除此之外,因业务繁忙,一套班子分为两班演出的情形也时有发生,班社组织形式灵活,可以随时合并,随时拆分。同里宣卷在长期发展中多次面临存续难题,宣卷班社会通过班社间的合伙与合并,来应对发展、传承中的种种问题。传统的同里宣卷班社之间存在明确的界限,班社与班社之间的交往较少,演出也都是各自独立进行的,然而,宣卷演出市场的渐趋萧条导致了部分班社的解散,面对这样的境况,不少班社打破了彼此之间的界限,开始了合伙与合班演唱,在宣卷面临存续困境的当下,这种行为不失为一种生存策略。

《吴江县志》记载,20世纪40年代经常在吴江县活动的宣卷有20余班,演员约50余人。2009年,当时的吴江市文广局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小组人员初步统计,吴江地区宣卷班子共有28班,从业人员(包括临时机动人员和不常参加演出的老年艺人)142人。根据笔者2018—2024年的调查、统计,目前共有同里宣卷班社15个,从业人员55人(不包括不再演唱的艺人和已解散的班社)。与2009年相比,目前同里宣卷班社的数量有所减少,有的班子因为种种原因解散(如班内主要成员退休、转行、去世等),部分艺人从原先的班子中独立出来,另立新班,也有的班子与其他班子合并,不过目前他们的演出活动仍然非常热闹。
二、 班社演出的时间安排与地域范围
同里宣卷班子的演出有淡、旺季。早期,宣卷艺人农闲时才有时间外出演唱,演出在农闲阶段相对较多,这就形成了宣卷行业的旺季。城市化进程加快,当地宣卷艺人虽然不再以农耕为主业,但仍然延续了传统习俗,多在春秋两季演出,于是春秋季节便成了宣卷的旺季,相形之下,夏季、冬季成为淡季。
通常而言,上半年农历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生意最多,下半年农历八月、九月生意最多。艺人赵华告诉笔者:“我们宣卷都有个旺季——正月、二月、三月,一直到四月十四。宣卷本来就是一个农村的曲艺,到四月十四以后,农忙了,大家要干农活,没人来听宣卷了。慢慢地就形成这么一个旺季和淡季。农历四月十四有一个‘轧神仙’的习俗,赶庙会、‘轧神仙’,这个神仙就是苏州玄妙观里供奉的吕纯阳,这一天有庙会,非常热闹,有花灯、打莲湘,等等,过完这一天就开始农忙了。当然,有些非得供奉的,就没办法了,像六月十九观音生日。还有一个,五月十三,关老爷生日,家里供奉关帝的要请宣卷。”

他们的演出以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为中心区域,向该区屯村、松陵、八坼、金家坝、北厍、黎里、莘塔、芦墟等镇扩散,并辐射到周围的乡镇以及江浙沪交界地带,如嘉善的陶庄、汾玉、大舜、丁栅、下甸庙、西塘、姚庄、干窑,嘉兴的田乐、莲泗荡、王江泾,上海青浦的金泽、西岑、商榻、朱家角、练塘,昆山的周庄、锦溪、千灯,苏州的郭巷、尹山、车坊、斜塘、甪直、胜浦、木渎、光福、东山、横泾、渭泾塘等地。其中,汾湖流域演出活动最为活跃。

宣卷班子的演出活动并非流行于吴江全境,例如,在吴江震泽镇、庙港镇等地演出不多,而在与吴江毗邻的昆山锦溪、上海青浦区以及浙江嘉善等地却十分盛行。他们的演出活动辐射范围如此之广与宣卷艺人的跨地域演出有关,艺人的演出不仅仅局限于他们所在的村镇,只要有需要,他们随时可以去周边的村镇和城市演出,比如苏州周庄、上海青浦和嘉兴嘉善等地。

就同里宣卷班社的演出活动范围来说,通常是越靠近自家的地方演出业务越多,当然这并不绝对,有的班社演出活动范围小,局限于自家附近的地区,有的范围大,经常跨区域演出,具体要看各班的经营能力。通常每个班子的演出业务以某一个或某几个镇为主。比如宣卷艺人孙阿虎、邹雅英家住金家坝,与该镇民众相熟,二人的“虎英龙凤丝弦宣卷班”多在金家坝镇演出;艺人江仙丽家住同里镇屯村,承接的演出业务以同里镇为主。艺人的演出范围也不完全由其居住所在地决定,部分艺人在某几个村镇有不少老雇主,久而久之便以那几个村镇为主要业务范围。

江浙沪一带的一些知名庙宇,其信俗辐射范围很广,庙会时吸引了众多信众前来,信众为表诚心,会请几台宣卷送至庙堂上给“菩萨”“老爷”听,这些庙宇便成了同里宣卷班社必到之处。浙江嘉兴市秀洲区王泾镇的莲泗荡刘王庙,每年农历三月要举行网船会,每次网船会都有上万人前来巡礼,会上宣卷班、赞神歌班子云集。苏州吴江区芦墟镇庄家圩泗州寺,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八月二十二办庙会赕刘猛将,规模盛大,庙会时多个同里宣卷班同时演唱的情况屡见不鲜。上海青浦区金泽镇杨震庙,庙中所供的主要神灵为清官杨震与其三位夫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九月初九举行庙会,许多渔民信众都要来参加,庙会上也常常可以看到同里宣卷班子的身影。苏州上方山楞伽寺,主要供奉上方山太姆,每年农历八月十八上方山太姆生日前后按例要举办庙会,不仅同里宣卷班子要来演唱,附近常熟、枫桥、胜浦等地的宣卷班也会应邀前来。此外,还有浙江杭州的灵隐寺,远近闻名,每年都有杭州、苏州、嘉兴、湖州一带的信众带着宣卷班子前来进香。

早期,同里宣卷艺人“出脚”要乘船。由于吴江地区河网密布,因此长期以来,船一直是当地的主要交通工具。有一种船专门为宣卷班子服务,负责接送宣卷班子,这种船又被称作“宣卷船”,一直到1960年左右才渐渐消失。宣卷船是一种有篷的小型载客船,形同航船,无固定航线,有点类似当地的“摇客船”。1949年前后,以木船为主;1970年前后,逐步更换为钢筋水泥船。船舱不大,可容纳5—6人,外出宣卷时,船家摇船,宣卷班子可以在船舱里睡觉、吃饭,摇船人的工资由请卷的东家支付。宣卷班子从一个场子上下来,晚上就睡在宣卷船里,摇船人会把他们直接摇到下一个场子去。宣卷班子在一个场子的生意结束后,如果第二天没有其他生意要赶,摇船人就把他们摇到该班社挂牌的茶馆中,艺人要到茶馆里去查看自己的生意预订情况。芮时龙曾提起过去宣卷艺人乘坐宣卷船外出演唱的情景:
芮时龙: 现在有公路,交通方便。过去摇船,一个塘里兜一兜半天过去了。
黄亚欣: 宣卷先生每天都要上茶馆去看有没有自己的生意吗?
芮时龙: 比方说,这个生意要做三天,宣卷先生就在场子上面,宣卷船也不开了。所以,摇宣卷船的最喜欢宣卷连做五六天了,他就在宣卷场子上待着,东家照付3块钱一天的摇船费。生意结束了,再到茶馆里去看。芮时龙口述访谈记录。
有宣卷演出的时候,摇船人就跟着宣卷班子出去宣卷;如无演出,摇船人就去做其他生意。非常有名气的宣卷班子,生意繁忙,单独包一条宣卷船专门为自己的班子服务。摇宣卷船的收费并不高,他们主要是想借机跟着宣卷艺人出去赶戏场子、赶庙会,顺便在场子上做点小生意(例如卖梨膏糖)。
随着吴江地区交通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公路、桥梁等设施渐趋完备,宣卷艺人开始通过搭乘汽车或者骑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等方式出行,乘船出去演出的班子越来越少,1960年以后很少能见到宣卷船了。艺人柳玉兴的班子较为特殊,班主柳玉兴自己购置了一条船,班社成员自己摇船,在船上做饭、休息,他们的这条船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仍在使用。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