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故宫还可以这么看
》
售價:NT$
924.0

《
高句丽渤海研究论集
》
售價:NT$
704.0

《
德国民法总论:法律行为理论(第二版)
》
售價:NT$
1023.0

《
权利之辩:哲学探赜
》
售價:NT$
440.0

《
生活就是反抗:葛兰西传(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94.0

《
文治天下:宋朝政治文化漫谈
》
售價:NT$
380.0

《
丝与茶:18世纪亚洲商品在斯堪的纳维亚
》
售價:NT$
490.0

《
不可思议的树:一本可触摸的纸上年轮博物馆
》
售價:NT$
429.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四大板块构建研究新坐标系:从现实题材的品格升级到古装奇幻的特效边界,从青年导演的技术探索到海外制作的前沿路径,对几十部中外影片进行深度解析,为电影人提供兼具理论与实践的思考范本。
*结合大量新片实例,可供电影研究者、创作者及产业人士、高校师生等阅读参考。
|
內容簡介: |
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电影制作的升级与更新集中表现在四个维度:数字化技术全面推广、沉浸式视听技术不断突破和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电影全产业链、数据库电影观念持续重构观影体验。与此相应,本书在结构上由四个板块组成:中国式剧情片如何在技术升级的同时,进行现实品格提升与新类型探索;电影中的华语古装叙事与奇幻制作如何更为恰当地使用视觉特效技术;不断成长的青年导演如何自觉掌握影像新技术,并在不同走向上实现创作理想;近年来的海外电影制作如何以技术为先导,探索未来影像发展之路。
|
關於作者: |
杨俊蕾,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美学方向)。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教*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近期著作及编译作品有《新技术影像与视景未来》《诗学经典的在体化面向》《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研究》《西方文论选读(英汉对照)》等。
|
目錄:
|
中国式剧情片:现实品格与新类型探索
《望道》:增减得宜,影像求真,正史影像化手法探析 / 003
《奇迹乐队》:探索公益电影新路径 / 011
《平凡英雄》:群体主义美学图景 / 016
《我和我的父辈》:开放而流动的同主题影像叙事 / 019
《长津湖》:高频视效叙事与战争影像的情绪价值 / 031
《大城大楼》:现代化城市治理的中国故事与经验 / 036
《1950:他们正年轻》:有品格的影像力量 / 041
《悬崖之上》:已精熟,求境界 / 044
《我和我的家乡》:礼敬双重传统,复兴现实天地 / 049
《我和我的家乡》:一道题目的三种解法 / 054
《金刚川》:凸显境外战场空间的正义叙事 / 057
《八佰》:中国战争历史影像化改编的新探索 / 061
《红星照耀中国》:海外视角见证下的革命在场与空间共在 / 065
《银河补习班》:点控情感弧线与打造大片化视听 / 072
《新喜剧之王》:周星驰的创新困境 / 077
《村戏》:面向真实历史的艺术化求知 / 082
《邪不压正》:消隐时代背景后的风格重复与行为不作为 / 095
《芳华》:民间立场分化时代的伪救赎 / 102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金融潮流下的苦难道具化 / 107
《百鸟朝凤》:从“少年侃”到“老人祭”的权力沉迷 / 110
《老炮儿》:管虎乱了 / 120
特效技术加持下的古装叙事与奇幻制作
《长安三万里》:从悬念开始讲述,以险径探入胜景 / 127
《赤狐书生》:东方古装玄幻影片的头部化运作 / 131
《侍神令》与《新神榜:哪吒重生》:追求技术与叙事的真正合体 / 134
《狄仁杰之四大天王》:附丽于历史的东方古装奇幻片如何产生新的想象 / 138
《捉妖记》:我要山海经的妖,你却给我迪士尼的怪 / 143
《捉妖记2》:平庸到技术也难以拯救 / 147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华语奇幻电影要唤醒的是对东方美的认知 / 151
《绣春刀Ⅱ:修罗战场》:与类型化武侠片分道扬镳 / 156
《悟空传》:在重塑中达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理解 / 161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逸品”格调与高端工业化是当下电影的两极样貌 / 166
《西游伏妖篇》:当代影像如何处理古代典籍谱系 / 171
《长城》:中国电影的国际舆情与立体图景 / 176
《爵迹》:用虚无僵化的青春崇拜粉饰资本逐利的实质 / 179
《盗墓笔记》:中国式奇幻电影的景观建模何去何从 / 184
《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个混杂文化寓居的寄生品 / 187
《小门神》:精神尚未澄明,如何奢谈技术 / 191
《刺客聂隐娘》:讲究,真讲究;满,太满了 / 195
导演新力量的多元走向
《从21世纪安全撤离》:故障美学下的理想主义坚守 / 203
《我们一起摇太阳》:关注现实,敬惜生命,原创性影像价值分析 / 208
《不虚此行》:现实类剧情片的情感影像语法分析 / 215
《人生大事》:重塑有情的市民空间 / 222
《爱情神话》:“对”的创作 / 225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天才小人物,表演梦成真 / 238
《人潮汹涌》:夹层叙事与改编重点挪移 / 241
《误杀》:异境悬疑与跨域影像 / 244
《春潮》:失真、失信并失落共情的可能 / 250
《地球最后的夜晚》:荡感体验与谜样表达 / 255
《无名之辈》:现实题材电影的“在地化”价值 / 262
《找到你》:改变孤绝境地的视线“互见” / 269
《爱情公寓》:影游联动时代的IP自噬与次元壁迷障 / 277
《动物世界》:躁起来的韩延,这次玩得纯粹且高级 / 282
《暴雪将至》:小系统内无捷径 / 286
《八月》:改革开放年代记忆的影像化 / 290
海外电影观察:技术先导与未来影像发展
《沙丘2》:技术奇观与工业化电影配方或许不再是影片制胜的关键因素 / 299
《奥本海默》:科学幻象化×历史碎片化的诺兰公式 / 303
《阿凡达:水之道》:自然呈现与技术跃迁 / 307
《阿凡达:水之道》:先连接,再相关 / 313
《阿凡达:水之道》:全面数字化的高维美感达成 / 316
《寄生虫》:全布景影片与贫富共生空间的国际化转喻 / 319
《小偷家族》:由动因合理性导向冲突的唯一必然性 / 323
《决战中途岛》:以特效技术进行精神集结 / 327
《阿丽塔:战斗天使》:谁在需要卡梅隆? / 332
《碟中谍6:全面瓦解》:深度身体体验与重建人的价值中心 / 337
《水形物语》:多线索叙事的干扰,让爱情不再感人 / 343
《至暗时刻》:当丘吉尔被好莱坞模式重新编码 / 347
《比海更深》:庶民影像魅力 / 351
《鬼乡》:历史苦痛,与现代的你我相关 / 353
《敦刻尔克》:有多么巧妙的精致,就有多么冷漠的背离 / 358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用每秒120帧,拆解电影观念的边界 / 363
《摔跤吧!爸爸》:审美传统下的现代价值崇高目标 / 368
后 记 / 373
|
內容試閱:
|
序言
电影诞生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又在评论写作和理论研究中得到历久弥新的发展。一部影片呈现在评论者与研究者的视野、脑海和具体分析中的时候,其意义得到发掘,影像的存在价值也因此被确认,乃至不朽。安德烈·巴赞对于维托里奥·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的评论与分析正是上述动力关系的最佳明证。
一方面,从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性战争落下帷幕,到全球多个地区爆发冲突或动荡,电影所要承担的社会问题,与多个艺术门类一样,一如既往地艰难且尖锐。但另一方面,从面对街头实景的胶片摄影机到绿幕影棚中的虚拟制片,尤其是进入数智化的新技术时代以后,电影制作领域比其他艺术门类更为密集地迎来各项技术的全面更新,集中表现于四个维度:数字化技术全面应用,沉浸式视听技术不断突破和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电影全产业链,数据库电影观念持续重构观影体验。对照以上四个方面,本书在结构上由四个板块组成,重点探讨:中国式剧情片如何在技术升级的同时,进行现实品格提升与新类型探索;电影中的华语古装叙事与奇幻制作如何更为恰当地使用视觉特效技术;不断成长的青年导演如何自觉掌握影像新技术,并在不同走向上实现创作理想;近年来的海外电影制作如何以技术为先导,探索未来影像发展之路。
第一个板块题为“中国式剧情片:现实品格与新类型探索”,聚焦《望道》《平凡英雄》《长津湖》《八佰》等优秀国产影片,经过深入思考,初步提出“中国式剧情片”的概念。继而在现实主义美学品格的传统视角下加以辨析,结合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需求,阐述中国式剧情片在战争片、历史传记影片、公益影片等类型赛道上的具体呈现。本板块还有意包含了一部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旨在与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战争类型大制作构成互文本的影像对话,引出影像技术在重现国家历史与现实时的功能性主题。
第二个板块集中考察“特效技术加持下的古装叙事与奇幻制作”。CGI技术在普遍应用于电影作品后,不仅为“非真影像”提供了愈加便利的生产条件,还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电影艺术中的想象空间,间接带动了古装片中的奇幻叙事,大幅提高动画电影在同类影片中的占比。从2015年开始进入观众视野的《捉妖记》《小门神》,再加上每年贺岁档中渐渐构成新民俗的“西游”系列,华语古装片与特效技术的结合几乎密不可分,甚至是高度依赖。然而,视效技术在华语古装片中的高频出现,并未如预期般带来影片创作和技术创制的双赢,反而使古装类奇幻片意外地落入叙事雷同、画面同质化的形式陷阱,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同滚雪球一般累积起来。一方面是影像技术中的本土原创部分迟迟不能突破瓶颈,另一方面是片面追求视觉特效的奇观效果,弱化了影片叙事的内部逻辑。在消散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美感的同时,降低了本土观众对于该类型影片的期待指数。影片的目标群体也日渐流失,最终导致该类影片整体数量的减少。
在第三个板块中,面对数智化技术带给电影创作的机遇和挑战,有一批自觉进取的新晋导演逐渐来到聚光灯下,他们既注重提高新技术能力,也坚持打磨自我的作者风格,表现出“导演新力量的多元走向”。2024年的小众科幻片《从21世纪安全撤离》与当年获得金鸡奖多个奖项的《我们一起摇太阳》,均出自年轻导演之手。另外,兼有学院派追求和女性创作者特征的《不虚此行》《爱情神话》等影片,将围绕本土现实与当代问题的反思,艺术化地置入各自擅长的电影文体,或细腻抒情,或诙谐机智,将流失在固化影像叙事之外的观众重新带回电影院。
第四个板块“海外电影观察:技术先导与未来影像发展”,旨在强调面向世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技术升级后的国际电影格局做出深度观察,集中分析詹姆斯·卡梅隆、克里斯托弗·诺兰、丹尼斯·维伦纽瓦等一线导演最新完成的高新技术电影作品。通过分析影片中最新推出的技术参数,对3D摄影技术、高帧率高动态拍摄、4K高清画质、虚拟电影制作的后期前置等前沿技术逐一进行解析,从而预见技术集束在电影行业中的未来发展潜力。
经过以上四个板块的推进式呈现,可以清晰地看出数智化时代中电影技术的阶段性跃迁,同时看到数智技术给电影研究带来的新课题。随着光影空间在各式技术施展下不断更新并拓展,电影评论与理论的话语创新也映射出数智技术的强力赋能。围绕相关主题进行的凝望与思考共同构成了这份“未来影像报告”,这既是教*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数字人文赋能中国电影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3YJA760105)的结项成果,也是面向未来影像,开启新的实践与思考的又一起点。
《望道》:增减得宜,影像求真,正史影像化手法探析
历史之所以有魅力,在于后世的人们从不停止对它的好奇、纪念和探索。如何在电影中复现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杰出人物,一直是电影艺术的核心主题之一。有研究者认为,电影堪称“历史的代言人”,“影像自有能为观众所理解的灵魂和内涵”a。剧情类历史影片《望道》正是这样一部思想内涵深刻,同时视听语言也格外生动的佳作。影片以《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为中心人物,在前半部分精彩还原了翻译过程中的起伏艰辛和意想不到的种种难题,群像式地呈现出师友亲朋、同道志士对于全书翻译的共同助力。影片的后半部分进入了更为开阔的历史全景叙事,将中心事件进一步延伸到《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后的实际传播效果,表现共产主义思想如何激发了五卅运动时期的工人运动和抗战后期的学生运动,从历史亲历者的在场视角,以点带面地展现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风云激荡。
一、重建生动的人物关系与物象细节
电影《望道》最令人深思和动容的是影像叙事对于历史时空的剪裁和艺术重组。从时间轴来看,近代与现代之交的五四运动落潮,在片中成为叙事的初始背景。继而通过人物群组在不同革命阶段的具体行为表现,一路自然延伸,直到解放军来到繁华上海的庆典时刻。而在影像的空间叙事方面,上海承担起叙事弧的两端,向南到江浙,向西南到川渝。前者包括发生“一师风潮”的杭州,以及主人公陈望道的家乡故园—义乌分水塘村;后者则有南迁办学的北碚和发生历史惨案的较场口等地点。每一次地理空间的变迁都对应着时间轴上的大时代变化和人物个体的行为选择。影片对此进行了生动求真的影像再现,构成了值得深入探析的正史影像化手法。
人们普遍认为,经由电影做出正史叙述,其难度要远远高于对历史进行传奇戏说,或者架空式的完全虚构。如何在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历史情境中发掘出深入幽微的正史意义,影片《望道》的实践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影片根据历史记载的人物性格特征对不同角色进行具体的行为动作设计,增处愈显人物的本来面目,减处是为了让新增的部分更加醒目。影片在正式拍摄前就仔细考证了陈独秀与陈望道在建党前的多次合作,用一册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作为关键细节,有始有终地串联起二陈之间的复杂情感;又用一册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将曾为革命道路上同行者的戴季陶带入人物关系,并为影片中的正史叙述建构起必要矛盾的情节准备。
事实上正如众人所知,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是由留日学子李汉俊毕业后带回国的,后来由陈望道的同乡邵力子通过邮寄的方式寄给了他,并嘱咐他正式译出全文。a 然而对于电影情节来说,按照历史原貌进行原画再现只是做到了信史求实;依据历史记载的事件纲要和人物性格做出合理的增删虚构,则有助于实现影像化正史的求真叙述。因此,邵力子在电影《望道》中虽然只是惊鸿一瞥般单次出现,但在言语层面上承担着引荐陈望道开始翻译的职责。进而,在能够碰撞出性格火花、旨在制造情节冲突的关键场合,影片安排了戴季陶与陈望道之间极具仪式感和观赏感的书本交接。此时,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不仅是中译本的第二底本,还在片中成为人物形象的物象辅助,暗示了戴季陶在后来与革命者渐行渐远的事实。及至影片后半部分,戴季陶完全站在敌对一方,情节上也发展为陈望道的妻子蔡慕晖前来寻求特效药盘尼西林而不得的新矛盾。
由此回看片中对于历史现场感的艺术化萃取与升华,更加能够感受到正史影像化的美感辐射。影片复刻了《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弄堂中的编辑部旧址,石库门、红砖墙、弹街路,物象细节一丝不苟。此时的镜头角度在水平动态中微微向侧面摇开,再配上沧桑怀旧的柔光滤镜,一代求道者的风云际会在四位历史人物的不同站姿、不同面容中浓郁地表现出来。如果细心感受,就能发现群像间流动着无形而真实的气场:契合相遇时胸怀热烈,毫无保留地坦诚相见;一旦发生观念抵牾,思想立场上出现严重分歧,也不会流于常见的忸怩矫揉或者怯懦畏惧,而是迎着矛盾,正面表明自己的真实信仰,把自己毫无保留地投入为信仰而努力的志业当中。一代人的真实勇气和真实抉择在影片《望道》的正史影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让观众宛如置身于一个世纪前的渔阳里,斜晖夕照,砖墙上漫射出斑驳的光。背景音乐中似乎有笛声响起,离歌渐远渐悠长,自然地培育出观看历史剧情时的万千心绪,令观众反复体味着革命时期众多人物的不同际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