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罗斯(Lee Ross,1942—2021)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家,2008年获得实验社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家奖。他是斯坦福大学国际冲突与谈判中心的联合创始人。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归因偏见、判断和决策缺陷以及解决冲突的障碍,涉及的领域包括态度形成与改变、社会认知、影响力、群体间关系和政治心理学等。理查德·E.尼斯贝特(Richard E. Nisbett,1941—)密歇根大学杰出心理学名誉教授,世界zhu名心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心理科学协会终身导师金奖。长期致力于社会与认知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归纳推理、统计推理、因果归因、成本效益分析等认知过程,以及东亚与西方文化中推理风格的差异。
推荐序犹记得我第一次读到《人与情境》是在1996年。由于在大学里从未修过任何一门心理学课程,故而我对尼斯贝特(Nisbett)和罗斯(Ross)这两个名字毫无感觉,更不必提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与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了。我不知道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是什么。在《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当科学撰稿人时,我对《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也只是略知一二,仅此而已。在1996年夏天,由于一系列机缘巧合,我爱上了心理学,开始在纽约大学图书馆翻阅学术期刊,借此度过漫长的下午时光。我会找一篇自己真心喜欢的文章,并尽可能多地阅读文章的参考文献中最有趣的部分,接着读这些参考文献的参考文献中最有趣的部分,就像情报界推演事件的真相一样,追本溯源地读下去(你可以用这种方式在纽约大学图书馆消磨很多个下午)。不管怎样,追溯到最后,我发现了这本书。于是有一天,我坐在博斯特图书馆的一个小阅读室里,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因为没有借阅权,所以我把它从头到尾复印了一遍,这么做完全违反了版权保护规则,我到现在都羞于承认此事。这本盗版书目前还放在我的书架上。希望罗斯教授和尼斯贝特教授能把这篇序言看作我的部分赔偿。这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你很快就能自己找到答案。我并不想故意破坏这种乐趣,但还是请允许我简单谈谈个人的思考。这是一本雄心勃勃的书。事实上,它可能是我(或我认为你)读过的最具雄心的书之一。这是它众多优点中的第一点。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重组日常经验的方式,认为我们在感知他人的行为和意图时往往会犯错误。我们看到了并不存在的东西,做出了不应该做出的预测:我们赋予了“人”(person)特权,同时低估了“情境”(situation)的作用。简而言之,这本书涉及人类知觉中最基本的问题。上述观点是如此令人不安和具有颠覆性,以至于我认为自己一直在与它搏斗。例如,就在前几天,我在一次体育集会上做了一场简短的演讲,主题是我最喜欢的话题之一—职业橄榄球的四分卫。我认为,四分卫是可以排名的这种观点[存在好的四分卫和较差的四分卫,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佩顿·曼宁(Peyton Manning)比布雷特·法弗(Brett Farve)优秀几分]实属无稽之谈。一个四分卫的表现与他所处的情境(他身边球员的素质、教练的水平、接球手的技术、比赛局势对他的要求等)密不可分。试图从这些芜杂的因素中抽取某个名为“四分卫质量”的概念是一个错误。(实际上,这是一个基本归因错误。)一旦读了本书,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领悟到我所说的这个观点。当演讲进行到一半时,我意识到自己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听众不太同意我的观点,我怀疑这是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未阅读过本书。(下次我会建议活动组织者邀请尼斯贝特和罗斯来演讲。)我知道四分卫的例子很简单,但这体现了我的观点。这本书的绝妙之处在于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对几乎所有事情的看法,甚至是对佩顿·曼宁和布雷特·法弗的看法。[顺便说一下,如果你非常关心你喜爱的职业运动队,我建议你多买一本《人与情境》(第2版)并把它送给球队总经理。我是认真的。]《人与情境》(第2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我觉得它像一本学术性教材。它有20多页的参考文献。(在这种情况下,追本溯源需要花很长时间。)它在正文中嵌入了数据、图表和参考文献,俨然是一本严谨的书。我猜大部分读者都是大学生,这本书是老师布置给你们的阅读任务。然而,把这本书严格地归入学术著作范畴是错误的。人们总是根据出处对思想和书籍进行分类,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错误。那天在图书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希望也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本书更像一本冒险故事书,而不是教科书。在它的每一页上,都有让你大吃一惊的深刻见解、研究精髓或观察结果。我敢说,你无法准确地预测任何一章的最终走向。这种阅读体验彰显了尼斯贝特教授和罗斯教授的才华与智慧,也致敬了这本书所承袭的领域。社会心理学伫立在我们的视线和面前世界的交会处,帮助我们理解所见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区别。如果你曾感受过第一次戴上眼镜后,眼前的世界突然变清晰的兴奋,那么你即将读到的内容也会给你带来同样的感受。你肯定会欣喜不已的。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 2011年3月 译者序准确理解、预测和判断他人的行为和表现,不仅是普通大众的期望,更是心理学家的追求,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家和人格心理学家关心的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能根据人们在一个特定情境中的表现预测出他们在另一个情境中的行为,有时却出现偏差,这时常让我们感到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跨情境的行为一致性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一种错觉?《人与情境》(原书第2版)正是这样一本致力于行为的可预测性和一致性的书,它紧密围绕这一核心议题,基于现代实验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以三大原理—情境主义、主观主义和紧张系统的动态性为基石,充分利用实验和应用两方面的证据,阐述了人与情境的作用,即个体差异和社会情境在影响人们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结果如何帮助人们理解并影响人类行为,并重点揭示了心理学家和普通大众在预测行为这件事上的认识和理解有何不同。行为既受个体的人格特质也受社会情境的影响,正如勒温所言,行为是人与情境的函数。实证研究表明,情境具有更强大的力量,往往是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一些渠道因素更是在其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但人们极易犯“基本归因错误”,过度自信地认为人格特质对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而忽略了情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高估“人”的作用而低估“情境”的影响。另外,不容忽视的是,个体对于所处情境的主观解释也是影响行为的真正因素。人们通常未能充分考虑到解释在决定个体行为时所起的作用,而快速地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由此,人们在感知和预测他人的行为与意图时容易判断失误,降低了行为预测的准确性。上述这些观点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经验有所不同,看起来让人大跌眼镜,但实际上这正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知识贡献,也是本书希望传递给读者的。除了抽丝剥茧般层层厘清个体差异与情境因素对行为的相对影响,本书还用不小的篇幅阐述了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用大量实际案例不仅表明了干预成功的缘由,也深入剖析了干预失败的原因。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案例,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大型”干预失败的案例,都将有助于人们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更加严谨地设计与实施未来的社会干预项目。相较于传统内容浩繁的社会心理学教材,本书是一本简明却特色鲜明、主题具有高度选择性的社会心理学著作,深入浅出,兼具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本书既适合专业人士和研究者参考,也适合心理学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之外的进阶阅读材料,同时还适合心理学爱好者,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应用者和实践者,例如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医学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等,他们可以从书中看到鲜活的现实明证,汲取深刻的实践经验与教训。我的研究生董艺佳、蒋文、刘子双、孙颖、喻绘先和张玥参与了本书的翻译,由我对整个译稿进行了修改并统稿。感谢李雪、李逊、叶思浩和王雅琴在本书初译阶段提供的帮助。特别感谢远在大洋彼岸的Bill,每当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总能得到你及时、有力的帮助,你深刻的理解和精准的表达为译稿增色不少。最后,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在他们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这本经典隽永、历久弥新的书终得出版。本书虽然属于学术著作,但写作风格并非严肃死板、枯燥乏味,相反其材料信手拈来、精彩纷呈,语言简洁凝练又不乏生动形象。由于本书运用了诸多俚语和谚语,修辞手法多样化,因此翻译难度不可谓不大,有些地方难免不够精准到位,如有纰漏,敬请读者不吝指正。总之,非常荣幸将《人与情境》(原书第2版)这本由当代认知社会心理学领域两位大家—罗斯教授和尼斯贝特教授联袂撰写的具有深刻洞见的著作介绍给读者。相信读者阅读本书时会不时发出“啊哈,原来如此”的惊呼并不忍释卷。诺贝尔奖获得者、心理学家卡尼曼教授曾言,检验社会心理学学习成果的标准是对所遇到的社会情境的理解是否发生了变化。当阅读完本书后,相信你对这一点会有深切的体会,本书确实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你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蒋奖 2022年1月20日于博雅西园 前 言自我们撰写《人与情境》以来的20年里,社会心理学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等有经验的记者与丹·吉尔伯特(Dan Gilbert)等熟谙科普写作的著名学者的作品,社会心理学的见解越来越能被普通大众理解和欣赏。我们还看到人们对行为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学科明显承袭了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与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开创的判断和决策心理学,而对社会心理学的主观主义传统承袭得并不那么明显。事实上,行为经济学挑战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市场模型,更具体地说,它解释了在不确定情境下,人们对预期收益和损失的反应取决于描述二者的“框架”。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行为经济学其实是心理学,只是“出于商业原因而被改了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和变化是文化心理学的繁荣,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社会知觉和互动中什么是自然的或必然的,什么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在应用社会心理学方面也有鼓舞人心的发展,包括给污名化和弱势学生提供了基于理论的有效干预措施。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理论发展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无意识或内隐过程影响的兴趣。或许最重要的发展是经典的“单次”实验逐渐式微,人们对行为和结果的长期、动态影响因素越来越感兴趣,并且这些因素都无法由单个实验捕捉到。我们抵制住了根据这些新发展修改原有章节的诱惑。[关于社会心理学的新发现和新方向的全面综述可以在2010版《社会心理学手册》(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的介绍性文章中找到,该文由罗斯、莱珀(Lepper)和沃德(Ward)合著。]然而我们认为,增加一个简短的“后记”会对读者有所帮助。在“后记”中,我们评述了这些新发展与我们原有观点(关于人、情境,以及社会心理学中不断累积的证据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并影响人类行为)的联系,以及它们给我们原有观点带来的挑战。我们要感谢出版人马丁·瓦格纳(Martin Wagner),感谢他给本书带来了新生命,也感谢他给了我们这次机会,不仅使本书能够面向新读者,而且也让我们对本书初版以来本领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最后,我们非常感谢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感谢他妙趣横生的推荐序,也感谢他对《人与情境》以及此书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所起作用的赞美之词,我们备感荣幸。他的写作技巧和他对我们这个领域的洞察力,既成就了他个人,也使公众重新燃起了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兴趣。他确实是一位“异类”(outlier),他的努力为社会心理学创造了一个“引爆点”(tipping point)。李·罗斯(Lee Ross)、理查德· E. 尼斯贝特(Richard E. Nisbett) 2011年7月 初版前言几年前,当我们俩花费大量的时间试图解释为什么社会心理学值得政府资助时,我们开始考虑将自己对该领域的认识及本领域最重要的知识贡献凝练成一本教科书。事实上,我们讨论了围绕这些贡献来组织教科书的可能性,而不是围绕诸如攻击性、吸引力和偏见等内容,或者围绕诸如社会知觉、社会影响和群际关系等传统主题。然而,当我们与一些成功的出版商和作者交谈,了解了市场对教科书的组织、覆盖面和表达水平方面的要求后,我们很快就灰心丧气了。尽管如此,我们仍继续思考如何写一本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所罗门·阿希1952年的经典之作也许是个范例,这是一本既适合学生也适合同行的书,适合那些不仅想知道社会心理学是什么,而且想知道为什么它在解决当代社会、政治和智识问题时可能很重要的读者。我们预期自己要写的是一本薄薄的、严格筛选主题并具有高度聚焦性的书,它能阐明具有一般性、累积性和重要性的主题,即使这么做意味着忽略一些通常包含在传统社会心理学教科书里的主题,并增加一些长期以来我们认为重要,但通常只被人格理论学家、社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关注的主题。大约在同一时间,我们考虑了另外两种可能的写作方案,其主题所关注的方面都比较窄。一种方案是解释我们的学科,即源自库尔特·勒温的认知社会心理学(cognitive social psychology)是如何与人格心理学以及行为一致性和可预测性问题相关联的。常人信念(lay belief)认为人格特质的可预测性是广泛适用且稳定的(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中为这种信念找到支持性证据),然而,从控制良好的实证研究中得到的冰冷但确凿的统计结果表明,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错觉。上述两种观点间的差异让我们备感兴趣。另一种方案试图将社会心理学中的实验传统和应用传统联系起来,以解释两者之间的连续性,并且探讨了我们所认为的实验社会心理学中最精华的部分对研究者的启示,这些研究者愿意进行唐纳德·坎贝尔(Donald Campbell, 1969)所称的“实验式改革”(reform as experiments)。我们希望不仅写出引人注目、意义重大且成功的应用性案例,还能写出一些著名的“失败”案例[善意的甚至是精心设计的社会干预(social intervention)却未能起作用,或者干预结果远逊色于干预倡导者所预期或承诺的情况]。我们希望表明,成功和失败的应用性案例同样(事实上二者互补)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来自主流理论与实证社会心理学的一些最重要的启示。经过几年的持续讨论,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一直在讨论的不同方案是密切关联的,可以呈现在同一本为“严肃”的社会心理学学生编写的书中。因为我们越来越坚信,社会心理学有三大重要贡献。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贡献涉及情境对行为影响的力量和微妙性。特别地,一系列著名的实验研究和现场研究已经表明,当下社会情境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个人特质与性格这种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而人们通常认为后者是社会行为的决定因素。第二个贡献是对第一个贡献的改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第一个贡献的局限所在。它需要考虑到情境影响的主观性,即认识到人们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其实是在回应自己对情境的“定义”或“解释”,这种主观解释激发了个体行为,并为行为提供了背景。第三个贡献涉及勒温场论里的紧张系统(tension systems)和准静态平衡(quasistationary equilibria)概念。这些概念既强调限制变化的动态过程,也强调变化在社会系统和个体认知系统中的动态结果。旨在改变系统中某一成分或关系的压力通常被稳态过程(homeostatic processes)所抵消;当改变确实发生时,其结果无明显特征,并且这种结果通常在整个系统中都普遍存在,存续至整个系统达到平衡。上述每一项贡献都让我们认识到关于行为的常人直觉(lay intuition)是多么容易偏离事实,有时还会让个人和社会付出巨大代价。每一项贡献都明确指出了一组社会行为的决定因素,行动者和观察者在处理其事务时往往低估这些因素或未能考虑这些因素并进行充分推断。理解这三个贡献对于处理我们最初考虑撰写的两个较窄的主题至关重要。通过这些贡献,我们对真实和虚幻的社会行为一致性来源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也是通过它们,我们得以领会情境主义(situationism)实验研究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大型社会干预项目往往令人失望的历史之间的关系。一旦我们意识到三种酝酿已久的写作方案已经融合在一起,写作的诱惑就变得不可抗拒。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个意外收获—我们重新焕发出了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自豪感。我们对勒温、阿希,以及其他秉承情境主义、主观主义和场论传统的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备感尊敬。在为学科的成就和前景辩护时,我们也感到更多的自信与更少的歉意。在审视由我们的辛勤努力凝聚而成的这本书时,我们承认多少有些遗憾,甚至有些惶恐。本书更多地围绕情境主义、主观主义和紧张系统的动力学等主题进行组织,我们不得不抛开或以粗略的方式处理大量值得称道的研究: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关态度和社会关系等主题的经典研究,这类研究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还有当代的司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商业心理学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这些领域的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学在应用方面能够持续地做出有价值的贡献。我们冒昧地猜测,如果你乐于审慎求知,对行为背后个人或情境相关决定因素的复杂观点非常好奇,并且对社会心理学与重要的政治、社会甚至是哲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很感兴趣,那么你就是本书的潜在读者。对于那些严肃且具有批判性的学生(他们常常问“我们从社会心理学中真正学到了什么”),我们终于写出了能满足他们需求的书—这带来的满足是我们当下最强烈的感受。本书是我们对黄金时代的回溯和对知识前辈的致敬;是我们为同行,特别是为年轻同行准备的鼓舞士气的讲话—“挺起胸膛,豪情满怀”(stand tall and be proud);是橄榄枝,邀请人格研究领域的朋友(以及在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曾不无道理地指出我们狭隘之处的朋友)进行更富有成效的学术对话;是给非心理学家的简明指南,向他们展示我们专业的核心和主干内容。最后,我们把本书视作一份邀请,来致敬库尔特·勒温开创的伟大传统—他开创性地将基础理论应用于分析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真实世界现象,并最终应用于完成实际且有效的社会革新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