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士兵的战场:体验与记忆的历史化

書城自編碼: 413316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軍事
作者: [日]山田朗 著 ,张煜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229155827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35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地中海十城:西方文明的古典基因
《 地中海十城:西方文明的古典基因 》

售價:NT$ 454.0
国学的天空(国学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经典之作)
《 国学的天空(国学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经典之作) 》

售價:NT$ 347.0
疑案里的中国史3艾公子著(中国史里扑朔迷离的40个疑案,惊奇好玩又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 疑案里的中国史3艾公子著(中国史里扑朔迷离的40个疑案,惊奇好玩又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

售價:NT$ 356.0
大学问·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重绘清代全国各省的银钱比价数据序列,为清代货币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 大学问·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重绘清代全国各省的银钱比价数据序列,为清代货币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

售價:NT$ 709.0
荷马社会研究(增补版)
《 荷马社会研究(增补版) 》

售價:NT$ 765.0
万千心理·与弗洛伊德的咖啡漫语: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精装】
《 万千心理·与弗洛伊德的咖啡漫语: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精装】 》

售價:NT$ 704.0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精装 中华学术·有道
《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精装 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755.0
山中岁月:在日本小镇与传统相遇、与自然相融
《 山中岁月:在日本小镇与传统相遇、与自然相融 》

售價:NT$ 306.0

編輯推薦:
★多元视角,全景展现战争面貌
本书突破了传统战争史书的写作局限,不仅聚焦于陆地上的激烈交锋,更将笔触延伸至空战、海战,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太平洋战争的壮阔与残酷。从马来半岛的丛林战到中途岛的海空对决,从缅甸的热带雨林到菲律宾的崇山峻岭,每一场战役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个体记忆,重构私人视角下的战争史
真正的历史往往藏在那些普通士兵的日记、信件和口述之中。作者遍访各地,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回忆录与个体口述资料,又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这些零散的片段串联起来,重构了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战争画面。每一位士兵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冷冰冰的飞机大炮之外,是士兵的恐惧、勇气、绝望与希望,这些共同编织成了战争史中最动人的篇章。
★人性剖析,揭示扭曲的军国主义本质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深刻的人性剖析录。在战争的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被无限放大,士兵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选择,他们在生死边缘挣扎与坚持。他们战后对战争的反思与忏悔,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真实、最复杂的一面。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人性深度的探索与拷问。
《士兵的战
內容簡介:
本书聚焦二战日本士兵的战争体验与历史记忆,整合八百多部回忆录及上千份口述资料,以战争体验者的“体验”“证言”“记忆”为根基撰写而成。书中借助丰富的史料与回忆录,生动再现了中途岛海战、硫黄岛战役等重大战役,通过真实案例与亲历者讲述,深入挖掘日本兵对战争的真实感受、应对战争创伤的方式及记忆重构过程,尤其关注他们从战败到复员的挫折、崩溃、自灭等心路历程。本书为挖掘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研究日本侵略战争的历史、揭露日本士兵在二战中所犯下的累累罪行,均提供了新的视角。军国主义造成日本士兵的人性扭曲,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關於作者:
作者山田朗,东京都立大学历史学博士,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日本历史教育者协议会委员长。研究方向为日本近代史、日本军事史。著有学术专著《大元帅·昭和天皇》(筑摩书房,获第20届野吕荣太郎奖)、《军备扩张的近代史——日军的膨胀与崩溃》(吉川弘文馆)、《近代日本军力研究》(校仓书房)、《昭和天皇的战争》(岩波书店)等20余部,主编、合著作品2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目錄
丛书总序一 再塑从全球视野揭露日本罪行的“典范之作” 1
丛书总序二 全球视野下的日本远东战争罪行研究方兴未艾 4
中文版序言 7
日文版序言 11
第一章 侵略与杀戮:处于胶着状态的中日战争(1939年—1941年12月) 1
第二章 胜利与代价:进入世界战争(1941年12月—1942年3月) 25
第三章 挫折与消耗:战局的转换(1942年4月—1943年10月) 49
第四章 退却与饥饿:防卫线的崩溃(1943年11月—1944年9月) 79
第五章 崩溃与自灭:无法完结的战争(1944年10月—12月) 103
第六章 “玉碎”与生还:从战败到复员(1945年1月—9月) 129
结语 战场体验的“记忆”与“历史”化 169
相关年表 177
后记 187
译者后记 191
译者介绍 195
出版说明 196
內容試閱
中文版序言
揆诸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无论是靖国神社问题、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抑或是二战劳工赔偿问题,均与近代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有关。两国之间的历史问题纷争,很大程度源于彼此对那场战争的认知不同,而这种不同的认知,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于不同的“战争记忆”。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成田龙一将战争样态的系谱分为以下几个时期:战争被作为“情况”而被叙述的时期(1931—1945年)、作为“体验”而被叙述的时期(1945—1965年)、作为“证言”战争而被叙述的时期(1965—1990年)、作为“记忆”而被叙述的时期(1990年以后)。
从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迄今已近80年,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已基本凋零殆尽,这就意味着拥有“战争记忆”的那一代人,现在已经成为压倒性少数,作为“情况”而被叙述的战争几乎不再被提起;作为“体验”而被叙述的战争话题也逐渐沉寂;战争“证言”者正逐渐逝去;而战争作为“记忆”,不仅在中国大陆学界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而且如下所述在中国大陆的民间可谓方兴未艾。
“战争记忆”最为重要的是传承问题。笔者认为,在“战争记忆”传承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不应忽视,那就是社会对“战争记忆”内容的理解。关于战后日本人的历史观,李若愚“认为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日本左翼对侵略的反省立场;第二类则是试图通过掩耳盗铃以湮没历史真相的右翼史观;第三类,或许也是持有人最多的一类,便是日本社会大部分老百姓的立场。他们对那段战争历史有着强烈的疏离感、陌生感”。
对于以上第二类的右翼分子,其之所以对那场战争抱持右翼史观,其原因不外乎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使然,抑或“战争记忆”在转化为“历史”过程中的失真。对于前者,学界的批判性研究已是充栋盈车,不再赘述,在此主要谈谈后者。
本书认为,“战争记忆”在被传承的过程中,各种相位的“记忆”也经历了重构、选择,最终形成了“历史”。“战争记忆”的传承,与一般的“记忆”的传承相同,大致可分为私人传承与公共传承。私人传承是个人或家族间传承的微观行为;而公共传承,是以教科书记述为代表的宏观行为。通过个人或家族传承而来的具有私人性的“记忆”,通常包含许多个别且具体的、特殊事例,而后在其所在地区或社会集体中被汇集,成为同代人的共同体验,这表现为“集体记忆”。这种“记忆”可以说是战争年代体验者私人“记忆”群的最大公约数。以“集体记忆”为基础,建构、叙述而成的产物(教科书等),在学校等社会上传承,便形成记忆的公共传承。从个人记忆的“记忆”传承,到公共传承,然后发展成“历史”的传承。也可以将其设想为以下流程:①私人传承→②集体记忆→③公共传承→④“历史”化。
一些学者对李若愚所言的第二类人展开批判,让人误解为中日之间的各类历史问题主要来自于对“战争记忆”内容的理解不同,但其实第二类人在日本社会所占比重并不大,并不足以影响中日关系,而真正形成影响的主要是第三类,即社会整体对“战争记忆”的重视程度。
具言之,当前中日两国对“战争记忆”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同。中国每年都会举办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西安事变、南京大屠杀,以及抗战胜利等纪念活动,有时国家领导人亲自出席并发表讲话;初高中的历史课程以及大学的《近代史纲要》等课程一定会讲授相关内容。与此同时民间的“战争记忆”被激活,典型的例子就是无处不在的“抗日影视剧”。
与之相对,如上所述日本社会对“战争记录”表现出“疏离感、陌生感”。即便有学者指出战后日本的战争记忆具有选择性 ,即有选择性的记忆战争“受害者”身份,遗忘“加害者”身份 ,但其在社会中的关注度远不能望中国社会之项背。两国社会整体对那段“战争记忆”重视程度的不均衡性,才是导致中日两国之间历史问题悬而未决的根本性原因。
本书作者山田朗不无忧虑地指出:“日本社会整体的‘战争记忆’正不断淡化。”而山田在另一篇论文中认为,这是因为日本社会“战争责任性的展开和历史修正主义的抬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书的诞生就是阻止这种“淡化”的趋势,也就是遏制日本社会历史修正主义的抬头,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重构和历史化需要传承的‘记忆’”。
为了撰写此书,作者一共查找了 851部战争体验者的回忆录(单行本),以及逾 1100份口述史料,显示了其宽广的视野、扎实的研究功底和实证性偏好。正如山田自己所言,本书是以战争体验者自身记述的“体验”“证言”,以及体验者在翻阅公刊战史或对其进行批判性探讨后形成的,以“记忆”为素材,对理应得到传承的“记忆”群进行重构,对以太平洋战争为中心的战争进行历史叙述。因此,我们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有时会有碎片化之感。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提及了未能留下有关战争的“体验”“证言”“记忆”的战死者:“无法诉说的战死者和能进行诉说的生还者之间,差别是无限大的,但实际也只有一线之隔。因为,决定战场上的生与死,只是‘运气’而已。在本书中出场的士兵,他们都是因为能够生还才留下了回忆和证言。”即便如上所述,作者找到了大量的回忆录和口述史料,但相较于战争中数百万的日军士兵,这些资料所描绘的“战争记忆”不过是一鳞片爪,我们据此来俯瞰战争的真实图景不免有群盲摸象之感,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对此保持警惕。
本书略显不足之处在于所谓的“深层记忆”。作者认为“深层记忆”是私人传承容易断绝的那部分“记忆”,这里的关键词则是“隐匿”和“施暴”,其主要表现在战争暴行及违法行为的“记忆”。
本书也提到了日军使用毒气、自杀式攻击的“特攻队”,但对日军在包括中国战场在内的区域战争暴行的笔墨却不多。当然,作者也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主要源于收集到的回忆录与口述资料中相关部分的占比甚少,“往往是战争亲历者有无法向家人(尤其是下一代)叙述的事情(残暴行为等),或者是迫于社会压力(包括有形或无形的)无法言明的场合”。这一点在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的学生兵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曹亚坤等认为:“由于参与构建主体的多元立场和多元主张,在书写学生兵战争体验、纪念战死学生兵以及追究学生兵战争责任等方面出现诸多纠葛,甚至严重对立,导致学生兵战争记忆的错位与失真。” 对此,有学者认为日本社会要探究和传承这种“深层记忆”,必须克服狭隘的个人立场与民族主义情绪。
笔者此次有幸负责本书的校译。因为如上所述,本书有“碎片化”之感,加之需要对二战期间日军几乎所有的大型军事行动进行较为完整的把握,因此在译者焚膏继晷完成的译稿的基础上,颇花费了一些心血来进行校译。“翻译是最好的精读”,同理,校译也是最好的精读。能在该书尚未付梓之前先睹为快,不亦快哉!
最后,希望中日两国在“战争记忆”的重视程度与内容上能逐渐接近,减少包括历史问题方面的纷争。祈愿中日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和平永存!
彭程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2023年6月9日于南宁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