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何以为帝:雍正继位新探(清史泰斗冯尔康,从继位疑案读懂中国封建皇权,看清人性与制度的极致博弈)
》
售價:NT$
347.0

《
元照英美法词典(简装学生版)
》
售價:NT$
505.0

《
防患于未“燃”:故宫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在故宫) 探秘故宫防火智慧 解码古建营造技艺
》
售價:NT$
403.0

《
从家族企业到商业世家:创业家族世代繁荣的路线图
》
售價:NT$
403.0

《
敦煌石窟乐舞图像研究
》
售價:NT$
857.0

《
剑桥俄国史 第一卷 从早期罗斯到1689年
》
售價:NT$
1250.0

《
原来数学还可以这样学
》
售價:NT$
407.0

《
典籍里的中国 第二辑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清晰的信贷报告逻辑线 借款人可靠性:从自然人(还款意愿、还款能力)到法人(股东背景、治理结构),建立全维度评价模型。 借款用途合理性:运用产能、产量、销量等八维动态假设模型(作者原创),结合行业波特五力分析与宏观PEST工具,科学评估企业经营风险。 风险精准拆解:建立战略层(政策/市场/法律风险)、运营层(操作/经营风险)、财务层(流动性/杠杆风险)三维关联图谱,揭示风险传导路径,匹配规避、对冲、转移等应对策略。 第二还款来源兜底:从担保有效性、抵押品估值、法律优先权等维度构建风险缓释防火墙,建立“选得准、还得上、争得赢”的评估标准。 独特的信贷报告思考角度 突破传统财务分析局限,提出“经营-财务循环逻辑”验证法,通过采购、生产、销售数据交叉验证财务真实性。 深度整合现金周期测算与营运资金需求模型,动态量化贷款合理性。 构建“融智”服务体系,从企业现金管理、投融资决策到资源整合,推动银行从资金提供者转型为价值赋能者。 如何写出好的信贷报告 一份好的信贷报告需要包含足够的信息,来评估借款人及其计划事项的可靠性。 报告要清晰地展示风险分析过程,得出风险预警结论,并制定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
|
內容簡介: |
本书依照信贷报告核心逻辑,构建“人-事-风险-兜底”四维体系解构复杂项目评估框架。在借款人可靠性、借款用途合理性、风险拆解及第二还款来源兜底方面,分别建立针对性模型、图谱与标准。方法论上,突破传统财务分析,提出“经营-财务循环逻辑”验证法,整合现金周期等模型量化贷款合理性,构建“融智”体系,助力银行向价值赋能者转型 。 本书核心内容源自作者在银行工作时的实际经验以及相关的授课讲义。全书体系完整、逻辑清晰、实战性强,适合信贷从业人员、企业家、管理者阅读。
|
關於作者: |
郝学民,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在金融领域拥有深厚资历与丰富经验。曾先后任职于大公国际、联合信用评级、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现全职投身风险管理咨询与培训工作。CTP证书持证人,同时是PWP、CTP、CFC和标准普尔 CCA课程的授权签约讲师,在专业领域影响力显著。在职业讲师和咨询师的道路上,他积累了超1000场培训和咨询经历,以扎实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为众多学员和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在金融教育与咨询领域成绩斐然。2022年起任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
目錄:
|
CONTENTS目录前 言第1章 信贷经理的三重境界 / 11.1 知其然:掌握报告的基本框架 / 11.2 知其所以然:理解框架背后的逻辑与规律 / 31.3 突破框架:打破风险禁锢,掌控金融机遇 / 4第2章 贷款项目介绍与资金测算 / 52.1 营运资金需求测算 / 52.2 现金周期 / 7第3章 借款人评价 / 123.1 自然人评价 / 133.1.1 还款意愿 / 133.1.2 还款能力 / 163.2 法人评价 / 183.2.1 股东背景 / 183.2.2 公司治理 / 19第4章 偿债能力评价的困境与假设 / 214.1 偿债能力评价的困境 / 214.1.1 洞察信贷评估关键缺失 / 214.1.2 八维假设锚定未来偿债 / 234.2 偿债能力评价的八个重要假设 / 244.2.1 产能增长的假设 / 244.2.2 产量增长的假设 / 254.2.3 销量增长的假设 / 274.2.4 收入增长的假设 / 294.2.5 成本稳定的假设 / 304.2.6 环境有利的假设 / 304.2.7 财务真实的假设 / 314.2.8 财务可靠的假设 / 32第5章 经营分析 / 335.1 运营模式分析 / 335.2 市场分析 / 385.3 产业分析 / 435.3.1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45.3.2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强度 / 455.3.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465.3.4 替代品的威胁 / 475.3.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95.4 宏观环境分析 / 495.4.1 政治 / 505.4.2 经济 / 515.4.3 社会 / 535.4.4 技术 / 54第6章 财务分析 / 576.1 财务的真实性判断 / 576.1.1 风险导向型审查方法 / 586.1.2 经营逻辑与财务逻辑的匹配审查 / 696.2 财务的循环逻辑与偿债能力评价 / 756.2.1 财务的循环逻辑 / 756.2.2 偿债能力的评价逻辑 / 786.3 偿债能力分析之利润表分析 / 796.3.1 利润表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 806.3.2 利润表分析的核心逻辑 / 816.3.3 利润表项目的逐项分析 / 856.3.4 偿债能力分析:利息倍数 / 956.4 偿债比率分析之资产负债表分析 / 976.4.1 资产负债表的核心逻辑 / 976.4.2 资产负债表的逐项分析 / 996.4.3 偿债能力分析:匹配原则与综合考量 / 1126.5 偿债比率分析之现金流量表分析 / 1136.5.1 现金流量表的三项活动分类 / 1146.5.2 为什么经营活动现金流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 1186.5.3 投资活动现金流,信贷经理可能误读了什么 / 1316.5.4 资本结构是兜底的,是现金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 133第7章 风险提示及其应对策略 / 1417.1 风险管理的逻辑与风险偏好 / 1417.1.1 风险的定义 / 1417.1.2 风险偏好与风险承担 / 1427.2 风险应对策略 / 1447.2.1 风险规避 / 1447.2.2 风险对冲 / 1457.2.3 风险转移 / 1467.2.4 风险控制 / 1477.2.5 风险承担 / 1507.3 风险类别与应对策略 / 1517.3.1 战略与外部环境风险 / 1537.3.2 运营层级风险 / 1647.3.3 财务层级风险 / 1737.4 风险关联性 / 1817.4.1 从表面风险到隐藏风险的全面分析 / 1817.4.2 风险关联性分析的应用场景和作用 / 184第8章 第二还款来源 / 1878.1 第二还款来源的定义和意义 / 1878.2 三个原则 / 1888.2.1 选得准 / 1888.2.2 还得上 / 1918.2.3 争得赢 / 1958.3 第二还款来源信息构建 / 197第9章 从融资到融智:银行综合金融服务的新方向 / 1999.1 银行的历史渊源:从结算到融智 / 1999.1.1 山西票号的创新:从结算到借贷的功能演进 / 1999.1.2 从融资到融智:银行的现代定位 / 2019.2 企业现金管理策略:保障现金循环与加快现金周转 / 2039.2.1 保障现金循环不中断 / 2049.2.2 加快现金周转 / 2079.3 银行的全方位赋能:经营、投资、融资活动中的深度参与 / 2109.3.1 经营层面:结算服务的基础支持 / 2109.3.2 投资层面:专业评估与资源对接 / 2109.3.3 融资层面:从资金支持到智力赋能 / 212后 记 / 215
|
內容試閱:
|
前言在金融领域摸爬滚打以及从事教学工作的这二十余年里,笔者积累了上千场的培训和咨询项目经验。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信贷经理在撰写信贷报告时存在相当多的困难。有人认为信贷报告的撰写门槛较低,只要机械地套用模板,就能够完成一份报告。其实,套用模板更多适用于那些简单、在认知上没有分歧的项目,这类项目也是各家银行竞争的焦点。至于那些情况复杂、存在诸多分歧的项目,仅凭套用模板根本无法将其阐述清楚。一些信贷经理往往只知模仿,不了解背后的逻辑、结构,更不知道脱离模板后该如何深入思考并形成对企业的实质性认知。基于多年的教学与项目辅导经验,笔者决定撰写本书。对于新入职和新转岗的信贷经理,笔者希望他们通过阅读本书,面对项目时能明白从何处着手思考,哪怕一开始思考得不够深入,也能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向,而非单纯模仿。对于资深信贷经理,本书旨在帮助他们构建结构化的思考能力,系统地完善知识体系,弥补自身短板,从而拥有风险管理专家的视角和深度。信贷报告的撰写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描述了借款人的信誉和计划,成为金融机构决策的重要依据。借贷的本质是“借款人借钱去做事”,而信贷报告则是对这一行为的深度剖析,也是对信贷经理风险管理能力的全面考验。信贷报告的撰写结构,始终围绕着“人”和“事”展开。报告的第一个逻辑环节是评价“人”—借款人是否靠谱。如果借款人不靠谱,那么无论借款用途是什么,这笔钱都不应该借出,就像你不会把钱借给一个自己不了解或不信任的人一样。如果对借款人的评价结果是靠谱的,报告的第二个逻辑环节就要看“借款人借钱去做的事情”,也就是借款用途是否靠谱。如果借款用途也是靠谱的,那么“借款人借钱去做事”这一行为就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性。但现实往往比理论复杂,这个世界上既不存在完全靠谱的借款人,也不存在完全靠谱的借款用途。当然,如果借款人和借款用途有一个不靠谱,信贷经理也就没有必要继续考虑这笔贷款了。因此,信贷报告的撰写是在借款人和借款用途均基本靠谱的前提下进行的。信贷经理需要在基本靠谱的筛选前提下,识别可能的剩余风险点,并在报告中描述这些风险点,进行风险提示,同时,基于这些剩余风险点,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这对应了信贷报告的第三个逻辑环节—风险提示及其应对策略。这类似于出门前查看天气预报:先明确是否存在风险,如果风险超出了承受范围,则不出门。如果风险没有超出承受范围,应明确具体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可能的风险损失降低到可接受的低水平。信贷报告的最后一个逻辑环节是“第二还款来源”。虽然经过了借款人是否靠谱的筛选和对借款用途是否靠谱的鉴别,并在两者基本靠谱的基础上,信贷经理对剩余风险进行了识别和应对,但仍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有的剩余风险未被识别出来,或者虽未遗漏剩余风险,但针对性的风险应对策略未能有效发挥作用。这时,就需要第二还款来源,比如抵押物或担保人,作为兜底,为该笔贷款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综上所述,一份好的信贷报告需要包含足够的信息,来评估借款人及其计划事项的可靠性。报告要清晰地展示风险分析过程,得出风险预警结论,并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特别要注意的是,第二还款来源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风险缓释,这是信贷报告中风险管控链条上的最终保障环节。如果金融机构评估后认为,能够承受第二还款来源缓释后的风险,就可以发放这笔贷款,但需要持续跟踪和管理这些风险,以防范借款人违约。当然,除了相关的风险分析,做出信贷决策还要考虑贷款银行的风险偏好。本书将按照信贷报告的结构展开内容,但不会止步于简单的格式说明。本书将深入剖析信贷报告结构的设计逻辑、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以及该结构试图解决的问题。完成信贷报告撰写,帮助企业“融资”后,本书最后一章跳出银行的传统定位,聚焦“融智”服务。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企业资金管理复杂化,银行须利用专业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从为企业融资转向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助力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银企共赢。接下来,逐一介绍各章的主要内容:第1章“信贷经理的三重境界”:简述信贷经理在职业成长中不同阶段面临的挑战,并将各个阶段的挑战与相应章节对应起来,以帮助信贷经理找到针对性的支持与解决方案。第2章“贷款项目介绍与资金测算”:简要描述借款人信息;针对流动资金贷款,深入探讨贷款金额的计算方法。第3章“借款人评价”:深入探讨评估借款人可靠性的要素。第4章“偿债能力评价的困境与假设”:虽然本章内容在信贷报告中没有直接对应的部分,但本章强调的假设与各假设之间的逻辑是构建信贷报告框架的基石,揭示了信贷报告如何通过一系列科学设计,确保其评估结果既科学又实用。第5章“经营分析”和第6章“财务分析”:分析评估“借款用途”针对的业务是否可行的要素。第7章“风险提示及其应对策略”:阐述如何识别和应对贷款面临的风险。第8章“第二还款来源”:系统介绍如何通过第二还款来源进行风险缓释。第9章“从融资到融智:银行综合金融服务的新方向”:探讨如何深度参与客户经营、投资与融资活动,实现从资金支持向全方位赋能的转变。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收获深刻的启发和显著的成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掌握完整实务流程:本书的架构参照了信贷报告的基础模板,紧扣实务主题。从开篇到结尾,每一部分的先后顺序,都与操作流程紧密相连。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把握一份信贷报告乃至一个项目的完整思考路径,了解每个步骤如何与实务模块匹配。可以说,这是一本具有实操价值的实践手册,为读者在信贷领域的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洞悉核心逻辑:人工智能(AI)使得优质模板更易获取,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按模板快速生成信贷报告已成为现实。然而,人工智能的协助效果高度依赖提示词的质量,而优质提示词的设计,离不开对模板背后设计逻辑的深刻理解。只有掌握了这些逻辑,信贷经理才能真正发掘人工智能的潜力,让其生成符合要求的报告。对于复杂项目,仅依赖模板难以满足需求,信贷经理还需要深入理解风险判断的底层逻辑,结合人工智能的能力,才能做出更精准的判断。本书第4章提炼出八个重要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模板设计的核心逻辑框架。通过掌握这些框架,读者不仅能理解报告的撰写步骤,更能深入洞察每个步骤背后的原理与意义。随着实践的深入,读者对这些逻辑的理解将逐步深化,从而推动个人能力的持续提升。突破风险认知,拓展业务边界:本书始终秉持的理念是“天下没有不能做的项目,只有风险提示不到位或风险应对策略无效的项目”。这样的认知视角,能够帮助读者打破传统风险认知的局限,重新审视每一个项目背后的潜在价值。随着对风险理解的深入以及风险应对能力的提升,读者在工作中,定能挖掘更多的业务机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深化融智理念,助力银企共赢:本书从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的双重视角,深度剖析银行定位,明确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同时,结合银行本质功能和企业当下需求,本书阐述了如何将银行标准化产品精准嵌入企业具体管理工作,助力企业应对复杂环境中的诸多难题。通过帮助企业“融智”,信贷经理将从单纯的融资服务提供者,转型为综合金融服务的引领者,从而推动银企更深入合作。本书的内容源自十多年来笔者授课形成的教学讲义,创作时虽尽力标注引用,但因时间太久,很多引用的出处难以追溯,部分内容已分不清是否为直接引用,在此,笔者向所有被参考的作者致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