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广西常用动物类中药
》
售價:NT$
500.0

《
清末民初的“问题”与“主义”
》
售價:NT$
485.0

《
新中式服装设计、制板与裁剪
》
售價:NT$
449.0

《
诗经译注(彩图珍藏本)
》
售價:NT$
1010.0

《
十九日极夜.完结篇
》
售價:NT$
281.0

《
明宫彤史:明代宫廷女性(一部好看又严谨的明代宫闱秘史)
》
售價:NT$
500.0

《
囚笼之家
》
售價:NT$
305.0

《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本次更新主要是在原有版本基础上与时俱进,一是更新2017年以来环境影响评价领域新的进展,如新导则的颁布和实施、新标准的发布和执行、新污染防治技术的推行和应用等,删除原有版本中已经老化的或者不再使用的内容,如公众参与不再是环评单位承担的任务;二是编者对比了国内出版社类似书籍,发现大多书籍以环评技术导则为线,按照环境要素编写章节,虽然加入了一些实例,但是没有一本像本书一样按照知识与技能两大模块由浅入深编写全书,本书章节设置也不同于其他类似书籍,按照环评工程师成长步骤编写全书,每章自成体系,每章都有与章节内容对应的实例,相关章节组成一个模块。两大模块前后呼应,但是各自独立。本书的体系特别适合初学者,尤其是本科教学,学习者可以渐入佳境,而且可以直接接触到环评实践领域,该书的出版对于高校环评教学与环评实践紧密结合,环保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以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线展开全书的内容,避免对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的过多说教,以实际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中的核心内容为重点,并通过实例增强本书的实用性;内容编排上注意层次性和独立性,以便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全书,并能正确应用。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为两部分,共计十二章。第一部分立足于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知识,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环境现状调查、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六章内容。第二部分以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能为重点,包括工程分析、产业政策和规划的符合性分析、环境影响预测模型、环境保护措施、清洁生产与碳排放评价、防护距离计算六章内容。本书结构紧凑、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科书,也可用作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应试用书,同时对环境保护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工作也有参考价值。
|
目錄:
|
第一部分 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知识
第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
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构成 2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主要内容 4
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6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及其划分依据 7
五、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与报批 8
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权限 11
思考题 14
参考文献 14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15
第一节 环境标准的分类 15
一、环境标准的概念 15
二、环境标准的作用 15
三、环境标准的构成及分类 15
第二节 我国环境标准的特点 25
一、功能区分类 25
二、标准分级 26
三、标准执行级别和污染源位置、废物排入区域有关 27
四、同一污染物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排放标准 27
五、体现了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 28
六、提出了具体的环境监测要求 29
第三节 主要环境标准及其应用 31
一、主要环境质量标准与应用实例 31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与应用实例 34
思考题 39
参考文献 39
第三章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40
一、大气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40
二、地表水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47
三、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50
四、声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59
五、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60
六、生态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64
七、土壤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66
思考题 70
参考文献 70
第四章 环境现状调查71
一、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71
二、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 71
三、厂址周边环境敏感区调查 85
四、现状调查产生的图件 86
思考题 86
参考文献 87
第五章 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88
第一节 环境监测方案 88
一、环境监测方案的构成 88
二、环境监测方案的制订 88
三、实例 99
第二节 环境监测报告 101
一、监测报告内容 101
二、实例 101
第三节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07
一、单因子指数法 107
二、现状评价 108
三、实例 112
思考题 113
参考文献 113
第六章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115
第一节 污染源调查 115
一、污染源与污染物 115
二、污染源调查方法 116
三、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 116
四、调查内容 117
第二节 污染源评价 118
一、等标污染负荷 118
二、等标污染负荷比 119
三、实例 119
思考题 121
参考文献 121
第二部分 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能
第七章 工程分析123
一、工程分析概述 123
二、工程分析内容 125
三、工程分析方法 136
四、工程分析辅助材料 138
思考题 145
参考文献 146
第八章 产业政策和规划的符合性分析147
第一节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147
一、产业政策 147
二、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结果与表达 165
三、实例 165
第二节 规划符合性分析 166
一、规划符合性分析内容 166
二、规划符合性分析结果与表达 166
三、实例 166
思考题 169
参考文献 169
第九章 环境影响预测模型170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170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176
三、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81
四、声环境影响预测 185
五、环境风险预测 200
六、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202
七、土壤环境影响预测 209
思考题 212
参考文献 213
第十章 环境保护措施214
第一节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214
一、锅炉脱硫、除尘、脱硝措施 214
二、工艺废气治理措施 221
三、无组织废气治理措施 225
四、实例 228
第二节 污水治理措施 230
一、生活污水治理措施 230
二、工业废水治理措施 235
三、实例 240
第三节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241
一、交通运输噪声防治措施 241
二、工业企业噪声防治措施 243
三、施工噪声防治措施 249
四、社会噪声防治措施 251
第四节 生态环保措施 252
一、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 252
二、运营期生态保护措施 254
三、使用期满后生态保护措施 258
第五节 风险防范措施 259
一、火灾防范措施 259
二、爆炸防范措施 260
三、中毒防范措施 263
四、泄漏防范措施 265
第六节 地下水保护措施 266
一、基本要求 266
二、建设项目污染防控对策 266
第七节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268
一、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268
二、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措施 269
三、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269
四、固体废物处置、焚烧或填埋方式的选址要求 271
第八节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272
一、基本要求 272
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 273
三、跟踪监测 273
思考题 274
参考文献 274
第十一章 清洁生产与碳排放评价276
第一节 清洁生产评价 276
一、清洁生产标准 276
二、清洁生产评价方法 276
三、清洁生产评价指标 276
四、清洁生产评价结果表达 278
五、实例 279
第二节 碳排放评价 286
一、碳排放政策符合性分析 286
二、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287
三、二氧化碳源强核算 288
四、实例 288
思考题 289
参考文献 289
第十二章 防护距离计算290
一、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290
二、卫生防护距离 291
三、实例 295
思考题 298
参考文献 298
|
內容試閱:
|
环境影响评价是20 世纪60 年代才明确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涉及社会科学知识,随后其逐步发展成为环境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为此我国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已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主干课程之一。如今环境影响评价已不仅仅是我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实施的一项基本环境管理制度,随着2003 年9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已由一项基本环境管理制度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2004 年,我国推出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使环境影响评价具备了高等环境教育主干课、国家环境管理工作实践中的基本管理制度和法律、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课程三位一体的特征,这无疑对高等院校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新形势,本书作者在自己多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与科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的基础上,立足于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和高级专业人才的学科,兼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共同性、初学者进入环评工程师行业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及其难易程度,安排全书的体系和内容。
作者以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线展开全书的内容,避免对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的过多说教,以实际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中的核心内容为重点,并通过实例增强本书的实用性。本书在内容编排上注意层次性和独立性,以便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全书,并能正确应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的有关论著,每章附有参考文献,在此深致谢意。
本书由沈洪艳等编著。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杨雷、边永欢、孙昊宇老师,韩冬旭、杨明儒、张勇文、高问、尹康年、刘爱真、孙新宇、姚泽宇、马楠等同学参与资料收集和书稿整理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试图系统地、准确地、具体地论述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诸多问题,但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变革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所涉及的内容又十分广泛,加之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沈洪艳
2025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