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地图中的战争史.海战篇(世界知名历史学家杰里米·布莱克口碑之作!)
》
售價:NT$
755.0

《
预见6G
》
售價:NT$
449.0

《
全球视野下的投资机会
》
售價:NT$
449.0

《
地图中的战争史.陆战篇(一本书看透军事地图对500余年来近现代世界的塑造)
》
售價:NT$
857.0

《
我们的箱根驿传
》
售價:NT$
332.0

《
思想的手法:如何“做中国哲学”
》
售價:NT$
398.0

《
图说新质生产力2:智能制造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NT$
301.0

《
日本公司法(第四版)
》
售價:NT$
913.0
|
編輯推薦: |
☆走近黄河流域古建筑,轻松读懂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
☆探访黄河流域古建筑的起源,了解建筑特点、建筑体系。
☆细数黄河两岸的建筑瑰宝,展现不同古建筑的真实风貌。
☆更多地标建筑解读,让你感受黄河两岸别样的人文风情。
☆唯美彩插,高清呈现,开启一场酣畅淋漓的黄河之旅。
☆精心设计的板块,通俗易懂的文字,阅读体验更加轻松有趣。
|
內容簡介: |
浩荡黄河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其流经之处,亦造就了无数的建筑神话。
本书聚焦黄河两岸的传统古建筑,详细介绍它们的神韵与风采。具体包括宫殿建筑、民居建筑、城防建筑、庙观建筑、桥塔建筑,以及这些建筑的特色与背后的精彩故事。本书旨在让读者领略黄河岸边的古建筑传奇,感受深邃的古建筑文化,加深对黄河文化以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
關於作者: |
陆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南省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在创意设计、古建筑艺术方面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
目錄:
|
第一章 九曲黄河道,半部古建史
黄河流域古建筑的起源
沿着黄河看建筑
独具风情的黄河流域古建筑
黄河流域古建筑保护
第二章 巍峨藏古韵——黄河岸畔的宫殿建筑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绝唱”——未央宫
宫殿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大明宫
陕西版圆明园——兴庆宫
西北小故宫——永登鲁土司衙门
与故宫太和殿齐名的古宫殿——泰安天贶殿
第三章 朴拙似天成——黄河岸畔的民居建筑
罕见的“陇上第一豪宅”——天水胡氏民居
陕西古民居的典型代表——韩城党家村
中国儒商第一家——榆次常家庄园
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祁县乔家大院
华夏民居第一宅——灵石王家大院
中国古民居建筑艺术绝品——沁水柳氏民居
北方城堡式民居建筑的杰作——惠民魏氏庄园
中国民居史上的“活化石”——三门峡地坑院
独具特色的庄廓院——青海土族民居
第四章 城垣守岁月——黄河岸畔的城防建筑
中国城垣建筑典范——西安城墙
坚固壮观的古建筑珍宝——平遥城墙
天下第一雄关——甘肃嘉峪关
三晋之屏藩——偏关县偏头关
八百里秦川的守卫者——灵宝函谷关
古代城防建筑奇迹——宁夏明长城
华夏第一石头城——榆林吴堡石城
第五章 灵庙肃神心——黄河岸畔的庙观建筑
黄河南岸的建筑瑰宝——兰州白云观
声名远播的“最美城隍庙”——三原城隍庙
闻名古今的“关西名胜”——榆林白云山庙
气势雄伟的“五岳第一庙”——华阴西岳庙
明清古建筑遗珍——天水伏羲庙
“陇东南第一名观”——天水玉泉观
第六章 桥塔竞雄奇——黄河岸畔的桥塔建筑
千里渭河第一桥——渭源灞陵桥
历经沧桑的“黄河第一桥”——兰州中山桥
古塔建筑中的杰出代表——兰州白衣寺塔
千年古都的文化地标——西安大雁塔与小雁塔
巍然屹立的“镇仙宝塔”——西安大秦寺塔
直冲霄汉的塞北名塔——银川海宝塔
宁夏现存最高的古砖塔——银川承天寺塔
黄河岸边的古塔奇景——青铜峡一百零八塔
木构塔式建筑奇珍——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第七章 其他建筑,共谱黄河风情
中国第一会馆——聊城山陕会馆
熠熠生辉的清代“花戏楼”——丹凤船帮会馆
甘肃地标性建筑——酒泉钟鼓楼
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炳灵寺石窟
规模浩大的“天下名陵”——礼泉昭陵
依崖而建的“名胜之冠”——韩城司马迁祠
大荔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黄河岸畔,人们逐水而居,在黄河的滋养与馈赠下绘就了瑰丽多姿的文明画卷,而建筑则是其中璀璨夺目的篇章。
“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滚滚东流的黄河水见证了峥嵘岁月,黄河两岸的古建筑始终傲然屹立,诉说着悠悠往事。
让我们沿着黄河的足迹,寻找散落在黄河岸畔的古建筑,畅享一段富有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之旅。
首先,本书带你了解九曲黄河道的建筑起源,感受黄河流域的独特建筑风情,认识保护黄河流域古建筑的重要意义。
其次,本书为你细数黄河两岸的古建筑遗珍,让你领略不同古建筑的历史风貌与绝美风采:未央宫、大明宫、兴庆宫等宫殿建筑巍峨宏大;天水胡氏民居、榆次常家庄园、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等民居建筑朴拙天成;西安城墙、平遥城墙、甘肃嘉峪关等城防建筑坚固威严;兰州白云观、三原城隍庙、天水伏羲庙等庙观建筑静谧清幽;渭源灞陵桥、兰州中山桥、西安大雁塔与小雁塔、青铜峡一百零八塔等桥塔建筑古韵悠长;聊城山陕会馆、炳灵寺石窟、礼泉昭陵、丰图义仓等经典建筑进一步丰富了黄河流域的建筑风貌。
本书以通俗细腻的文字阐述和随文高清彩图,真实再现了黄河岸畔的古建筑的风貌。书中还特别穿插了与黄河两岸古建筑相关的知识板块,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有趣的阅读体验。
感悟黄河风情,领略建筑风采。阅读本书,相信你定会对黄河两岸古建筑的千年神韵有更深刻的感悟。
第二章 巍峨藏古韵——黄河岸畔的宫殿建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夏、商、周、秦,以及唐、宋等多个朝代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而黄河岸畔巍峨壮丽的宫殿建筑,正是华夏璀璨文明所留下的历史印记。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绝唱”——未央宫
未央宫为西汉时期的皇宫,位于汉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安门大街之西的龙首原,居高临下、庄严无比。
未央宫始建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由汉初大臣萧何督建,是西汉历代皇帝的宫殿。汉之后,西晋、西魏、北周等朝代的当政者也曾在未央宫理政。隋唐时期,未央宫成为禁苑的一部分。而到唐朝末年,战火频起,最终未央宫毁于战火,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我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绝唱”。未央宫从建成到被毁,共存世约1100年。
未央宫占地面积约5平方千米,整体呈长方形,内有众多殿堂、楼阁与花园,规模庞大,建筑类型多样,代表性建筑有前殿、椒房殿、石渠阁、麒麟阁、柏梁台等。
在建筑格局上,未央宫形成了以前殿为中心、其他宫殿围绕四周的布局,结构严谨、坐落有序,为后世皇宫的建造奠定了格局基础。
在环境营造上,未央宫内设假山、池塘等,形成了山水相映、婉约秀丽的景观。这表明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有了宫殿造景的意识。而这种风格的建筑也成为历代建筑的典范。
未央宫不仅建筑形制影响深远,而且文化底蕴深厚。2000多年前,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从未央宫出发,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未央宫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东西方的贸易、思想、文化得以交流、传播。
宫殿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大明宫
大明宫,又称“东内”,是唐朝时期的皇宫,位于唐长安城北侧的龙首原上,是唐长安城“三大内”(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最大的一座宫殿,堪称宫殿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
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初取名永安宫,次年更名为大明宫。建造大明宫时,司农少卿梁孝仁出任建筑总指挥,画家阎立本担任将作大匠。大明宫于唐高宗时期建成,作为唐朝皇帝理政的场所长达240余年。
晚唐时期,战乱频发,大明宫最终在战乱中被焚,除极少数大型砖石建筑外,大明宫的绝大多数建筑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大明宫地处长安城北郭城外,占地面积约3.2平方千米,规模宏大。大明宫在布局上遵循“前朝后寝”形制,整体分为前朝和内庭两个部分,前朝为朝会的场所,内庭为居住和举办游宴的场所。主体建筑沿着南北中轴线依次分布,从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一路向北,依次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玄武殿等建筑,平衡对称,主次分明,体现了我国古代皇宫建筑的传统格局。
丹凤门为大明宫的正南门,其规格在隋唐各城门中堪居首位,城门上建有丹凤楼,巍峨气派。经专家考证,原大明宫丹凤门为五门道,被誉为“盛唐第一门”,彰显着皇家尊严。
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是大明宫内中轴线上的重要主体建筑,三座大殿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其中,含元殿为大朝正殿,是举办朝会、重大庆典、宴会的场所。据《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含元殿是一座重檐建筑,四周设有围廊,其色彩鲜明,主要以红、白、金等颜色装饰,给人以雍容华贵的视觉观感。
宣政殿是皇帝临朝听政的场所。据考古数据,宣政殿阔11间,大约高24米、长70米,整体巍峨壮观。
紫宸殿为皇帝便殿,主要用于日常议事。紫宸殿阔9间,大约高21米、长60米,规模虽稍逊宣政殿,但同样气势恢宏。
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座大殿的布局、建筑形制与功能为后世宫殿建筑提供了建筑模板。
政府后在原遗址上建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现存丹凤门建成于2010年,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唐丹凤门的宏伟风貌。
第三章 朴拙似天成——黄河岸畔的民居建筑
黄河岸畔的古民居建筑数不胜数,而且风采各异,比如号称“陇上第一豪宅”的天水胡氏民居、被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的祁县乔家大院,以及有着“华夏民居第一宅”之美誉的灵石王家大院等,这些民居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美学及高超的营建智慧,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令人叹为观止。
罕见的“陇上第一豪宅”——天水胡氏民居
天水胡氏民居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是我国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有着“陇上第一豪宅”的美誉。
胡氏民居由南北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宅组成,它们风采不一,各具特色。
南宅子:布局严谨,古色古香南宅子坐南朝北,始建于明代,是明朝官员胡来缙的私人住宅,此后胡家世代居住于此。
南宅子由天井、两进四合院、东侧书院等组成,占地约5000平方米。其大门位于院落的东北角,门上方悬挂明代榜书,上题“副宪第”三个大字,门内设天井、青砖影壁。
前院为四合院形式,正厅坐南朝北,面阔五间,东西两侧各设厢房,为清代续建。其中,东厢房面阔三间,大多采用隔扇门、支摘窗,屋面覆盖筒板瓦。西厢房亦面阔三间,整体装饰与东厢房相似。
经前院东南角过门可进人书院。书院为清代建筑,包括正厅、佛堂等。院内种有竹、梅等植物,无比雅致、清幽。
书院南边为仆院,从仆院大门可通过通道进人后院。后院亦设有正房和东、西二厢房。其中,正房面阔三间,为明代建筑,东、西厢房为现代改建。
南宅子布局严谨、主次有别,古色古香、韵味十足。北宅子:宏伟大气,装饰朴素
北宅子的主人是胡来缙的次子胡忻。相比南宅子,北宅子单体建筑数量更多,规模更加宏大。其原先的建筑布局呈正方形,有三进主院,主院两侧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院落。如今,只有主院前院的正厅,中院厅楼,东、西厢房等建筑留存下来,供后人瞻仰北宅子初建时的风采。
北宅子整体的装饰风格较为朴素。前院正厅面阔五间,为单檐硬山顶,筒瓦屋面。檐柱上未设平板枋,梁头直接搭在柱头上,既加强了稳定性,又给人以和谐的视觉感受。
中院厅楼可能建于明万历年间,其面阔五间,是二层楼阁式硬山建筑。上层檐柱间镶嵌雕花阑干,其上刻有牡丹、荷花等植物图案,给人淡雅、精致之感。
简而言之,天水胡氏民居有着独特的建筑美学和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