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莱德勒和帕金(Laidler and Parkin,1975)发表了一份关于通货膨胀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提醒读者,通货膨胀对社会产生了影响,包括对收入分配、财富效应和货币购买力的影响。当时,全球各经济体正开始努力应对第一次油价冲击的影响。几年后,世界经济将遭遇第二次危机,导致高通胀和令人不满意的经济增长,即滞胀。颇为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除非我们对预期的形成、预期形成与经济主体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更加清晰的分析,否则很难看出我们将如何在理解通胀方面取得任何重大进展。”除了理解通胀预期的形成外,我们继续努力理清石油价格冲击对通胀的供需方面的影响(例如,Parkin,1980;Bordo and Orphanides,2013)。
30年后,当全球即将改变历史进程的全球金融危机(GFC)的风暴即将到来时,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2008)发表了以下言论:“但我们对通胀预期、其决定和影响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在撰写本文时,我们不再担心高通胀的后果。相反,低通胀和低经济增长,即长期停滞,是各国央行最关心的问题。无论如何,通货膨胀和对其动态性的理解仍然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尽管在理论和实证领域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从通货膨胀的演变过程中仍然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理论和实证都为解释通货膨胀的动态性提供了明确的答案,但近年来恶性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却被忽视了。除了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相对较新的恶性通货膨胀经历之外,这类事件已经成为一件怪事。奇怪的是,一旦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不用等太久,一些著名的观察家就会担心货币当局通过大规模注入流动性(现在称为量化宽松(QE))货币会导致通胀(例如,Meltzer,2009)高企,如果不是恶性通胀的话。因此,一份更新的关于通货膨胀的调查应该提醒,恶性通货膨胀事件给我们关于通货膨胀动态的什么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