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预见6G
》
售價:NT$
449.0

《
地图中的战争史.陆战篇(一本书看透军事地图对500余年来近现代世界的塑造)
》
售價:NT$
857.0

《
我们的箱根驿传
》
售價:NT$
332.0

《
图说新质生产力2 智能制造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NT$
301.0

《
日本公司法(第四版)
》
售價:NT$
913.0

《
故宫叙事:百年守宝传奇
》
售價:NT$
403.0

《
女性,战争与回忆 了解中国女性地位蜕变史
》
售價:NT$
347.0

《
明仕录(真实还原明代精致生活)
》
售價:NT$
1015.0
|
內容簡介: |
本书内容包括我国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发展历程、我国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与目标、域外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考察、我国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我国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重塑、我国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多元师资融入、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开展、新时代我国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要求与新探索等,旨在培养具备过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职业伦理观念、扎实法学知识根底、卓越法律实践能力的法治人才。
|
目錄:
|
第一章 我国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与理论渊源
第二节 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发展历史与内在规律
第三节 新时代下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我国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与目标
第一节 我国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检视
第二节 我国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理念
第三节 我国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
第三章 域外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考察
第一节 大陆法系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考察
第二节 英美法系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考察
第三节 域外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参考
第四章 我国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变革
第二节 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实践
第三节 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教学内容实践的衔接
第四节 创新与发展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第五章 我国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重塑
第一节 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材体系优化
第二节 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案设计
第三节 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导向型考核模式改革
第六章 我国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多元师资融入
第一节 实务师资引入
第二节 双导师制的经验与成效
第三节 实务大讲堂
第七章 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
第一节 产教协同一体育人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产教协同一体育人的实践现状
第三节 产教协同一体育人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
第八章 新时代我国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要求与新探索
第一节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第二节 复合法治人才培养
第三节 人才培养创新
|
內容試閱:
|
“新时代法学教育丛书”总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将教育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并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法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承担着办好法学教育、为党和国家输送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时代使命。在此背景下,西南政法大学组织编纂了这套“新时代法学教育丛书”。
西南政法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是改革开放后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重点大学,是教育 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首批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教育 部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心中有方向感、工作有使命感、师生有获得感的工作理念,不断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力书写西政事业发展的“奋进之笔”。
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西南政法大学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法学教育基础理论和重大问题研究,组织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精心编纂了这套“新时代法学教育丛书”。该套丛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新时代法学教育实践,系统开展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学教育理论研究,总结提炼新时代法学教育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标识性的概念、观点、理论,致力于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
本套丛书选题多样、内容丰富,涵盖了法学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等法学教育教学的重要领域,涉及课程思政教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等法学教育教学中的重大与前沿性议题。第一批将先行出版《法学核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法学特色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等著作,今后还将继续围绕新时代法学教育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陆续推出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
衷心希望这套“新时代法学教育丛书”的出版能够获得法学界、教育界对于我校多年来进行法治人才培养的考评与建言,能够获得学术界对于我校多年来从事法学教育研究的检视与指引,能够获得社会各界对于我校长期发展的关注与支持,共同开创新时代法学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是为序。
序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深刻印证了任何一次巨大的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总体性的制度变迁和范式转换。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使人类社会迈入了数字时代,也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传统社会治理格局。在科技革命与法治文明交相辉映、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触角延伸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的时代,法治是不可或缺的灯塔。法治人才,正是这座灯塔的守护者与建设者。在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征程中,法治人才肩负着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保障的重任,是时代进步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时代有需求,国家有召唤。如何培养法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法治人才,是每一个高等教育法学工作者必须回答的历史之问。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有着天然的联系。法律职业群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法治水平,而这一群体的素养又有赖于法学教育的塑造和培养。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学教育,强调法学教育改革,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我国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2025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明确指出要“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2023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中,“实践”一词被提及24次,在“健全法学教学体系”部分着重强调“强化法学实践教学,深化协同育人,推动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环节深度衔接”。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实践,关键在于创新实践教育机制。因此,加强和繁荣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导向型的实践法学研究不仅是落实实践法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步骤,更是落实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西南政法大学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紧紧围绕党中央的要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科学的法科学生职业能力教育培养观,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提升学校品牌的重要支点,坚定不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满足新时代对高层次、创新型、数字型法治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努力发展法科学生职业能力教育。本书作为西南政法大学编纂的“新时代法学教育丛书”系列之一,不仅是总结我校实践法学教育教学成果,深化实践法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落实,更是紧扣时代脉搏,回答法学教育时代之问,服务国家需要的重要体现。
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作为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法学教育改革举措必须明确法律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探索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需要的职业化教育模式,实现法学教育和法学职业的深度契合。基于此,本书的编写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第一,关注本土实践教育,强化思政教学引领,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时代需求为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这场伟大的历史性变革实践,开创了新时代法治的中国之路、中国之治,蕴含着丰富的“中国问题”、自身经验和理论资源。2020年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我国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通过系统总结新中国法治人才培养的历史演进规律,着重提出新时代中国法治人才的培养必须关注中国实践;系统总结中国司法经验,细化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教学方法创新,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第二,以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重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强化多元师资融入,注重产教协同一体育人模式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教育要处理好法学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1年版)》提出:“法学类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法学类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教育。”该标准明确了课程体系总体框架,即“法学类专业课程总体上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专业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验和实训课、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本书通过总结我国法学主流院校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式变革、教学方法实践、多元师资融入、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教材体系和考核体系重塑,立体式、多维度提出了新时代我国法科学生产教协同一体育人模式的中国路径和方案。
第三,探索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法治人才。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部分具有内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建设新文科的呼声越来越响亮,将新文科建设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结合,无疑将在法学教育领域掀起一阵热潮与新兴改革。目前,我国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尚不能完全适应法治中国建设的需要,主要存在传统法律人才培养学科壁垒难以打破、对“法学 N”模式中特色课程的学习不深入等现实困境。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立足国家战略需要,以法学新文科建设为指引,通过对我国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分析,初步提出了我国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具体路径。
第四,侧重培养服务对外开放,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高端法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强调“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本书在系统分析我国涉外法律人培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层次优化培养模式和侧重区域国别法治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并针对性构建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
第五,紧跟时代步伐,运用新兴技术,培养既谙熟法律又深刻理解和善用人工智能的数字型高端法律人才。人工智能作为更高级的科技思维方式和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是当今世界综合科技发展的顶峰和最前沿。当下,制约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是法学教育与数字技术和数字文明之间的脱节。伴随汹涌而来的数字浪潮和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思维,主动适用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新范式,并以此为基础创新传统社会治理法治思维方式,培育和构建数字时代法治人才的“智能法治”。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互联网+”时代区块链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给法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在人工智能时代运用新兴技术培养数字型法治人才的基本设想。
路虽远,行则将至。面对充满机遇但不确定性无处不在的数字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批既精通法律理论又深谙实践技能的复合型法治人才、既扎根中国大地又胸怀全球视野的国际化法治人才、既坚守法治信仰又勇于开拓创新的数字型法治人才。他们是法治中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治力量。作为高校法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将始终坚持师者本色,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立足国家需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保障。
本书各章具体分工如下:林少伟(第一章、第八章);赵吟(第二章);何滨妤(第三章);孙莹(第四章);高星阁(第五章);李滨(第六章);李燕(第七章)。
本书得以面世,首先要感谢校内诸位同仁的精诚合作和辛勤笔耕;同时还要感谢法律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与宝贵建议;此外还有很多校内外人员对本书的编写默默付出辛劳,在此对他们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李 燕
2025年2月18日于西南政法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