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情绪彩虹书:CBT与艺术的轻疗愈手册(珍藏版)
》
售價:NT$
1020.0
《
趣说中国女性
》
售價:NT$
347.0
《
被艺术疗愈的勇气:生活的答案之书
》
售價:NT$
408.0
《
故宫红书:故宫文化百科手册
》
售價:NT$
704.0
《
不被情绪内耗的10种能力
》
售價:NT$
357.0
《
权力意志(全二册。尼采晚年思想结晶;剔除惯性、升华自我的思想利刃)
》
售價:NT$
500.0
《
从领口开始编织的钩针毛衫
》
售價:NT$
301.0
《
日中之光——埃瓦格里乌斯笔下5—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
售價:NT$
500.0
編輯推薦:
*系统梳理发展脉络,兼具历史纵深与前沿视野:全面呈现网络空间中非遗的多元实践形态,为读者提供从历史到未来的完整认知框架。
*聚焦 AI 非遗应用,案例丰富且实用性强:详细阐述 AI 在非遗立档保存、研究、传播、活态传承等全链条中的具体应用,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可借鉴的实践参考。
*前瞻行业发展趋势,平衡潜力与风险分析:不仅展望 AI 助推非遗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可观前景,还深入探讨 AI 介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內容簡介:
本书全面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相关实践脉络及发展方向。通过梳理非遗数字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分析非遗在当下网络空间中的各类实践形态,开启非遗融人现代生活、面向未来发展的崭新维度。本书基于国内外非遗 AI 萌芽期的典型应用案例,阐述 AI在非遗的立档保存、研究、传播、活态传承、发展振兴中的具体应用,包括 AI如何辅助非遗实现价值转化、要素再造及扩展应用,并讨论AI介入非遗保护传承的潜力及风险,展望AI助推非遗两创振兴的可观前景。本书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为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前沿的见解与案例。
關於作者:
杨红,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兼任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展示与数字化保护利用。主持十余项国家社科基金、省部委课题,其中代表性的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遇与风险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非遗保护的当代传播实践”等。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与案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到传播》等近十本专著和编著。发表《目的·方式·方向—中国非遗保护的当代传播实践》《非遗专题展览的叙事方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意义更新与趋势分析》等七十余篇论文及报刊文章。
目錄 :
第一章? 非遗数字化简史 | 001
第一节 非遗数字化的发展进阶 | 002
第二节 非遗数字化的意义更新 | 004
第三节 非遗数字化的趋势分析 | 008
第二章? 非遗的网络化虚拟化传承 | 014
第一节 非遗传承:从地缘社区到网络虚拟社区 | 015
第二节 非遗在网络虚拟社区传承的学理基础 | 018
第三节 非遗虚拟化传承实践的四个维度 | 021
第三章? AI 应用于非遗的立档保存及数据利用 | 030
第一节 非遗的数字化记录 | 031
第二节 非遗的数字化保存与系统化管理 | 033
第三节 非遗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 | 035
案 例 “河南非遗一张图”—AI 参与非遗数字化管理与利用 | 037
第四章? AI 促进非遗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 045
第一节 术语体系建构应用基础 | 045
第二节 知识图谱及数据可视化 | 048
第三节 促进非遗跨学科应用研究 | 049
案 例 “人类与人工智能共舞”—AI 解构与创排传统舞蹈 | 052
第五章? AI 在非遗传播与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 057
第一节 非遗传播及教育内容生成 | 058
第二节 算法放大非遗线上可见度 | 061
第三节 AI 应用于非遗的展览展示 | 063
第四节 AI 应用于非遗的教育活动 | 065
案例一 丝缕间,新生现—“苏州漳缎AI 创作模型”共创 | 067
案例二 AI 二次元赋能传统戏剧—AI重绘黄梅戏 | 074
案例三 AI 扩散中式美学—奇域AI 生成皮影戏绘画风格 | 080
案例四 傩文化 AI—傩戏焕新的利与弊 | 089
第六章? AI 在非遗活态传承中的应用潜力与风险 | 095
第一节 AI 可承担大量辅助传承的工种 | 096
第二节 AI 生成对非遗传承秩序的影响 | 099
第三节 AI 在非遗虚拟化传承中的应用 | 102
案例一 让千年苏绣活起来—借助AI 绘画创造苏绣图样 | 104
案例二 AI 织影,蜀绣蜀锦焕新颜—蜀菁文化的AI 新锦绣 | 112
案例三 AIGC 助力徽州砖雕的创新传承 | 120
案例四 紫砂壶 AI,“匠心智韵”的跨界合作 | 124
第七章? AI 助推非遗的“两创”振兴 | 129
第一节 AI 辅助非遗实现价值拓展与转化 | 130
第二节 AI 助推非遗要素再造及扩展应用 | 131
第三节 AI 助力非遗在虚拟社区的数字孪生 | 138
案例一 “乘云”出山:贵州丹寨蜡染AI 数字人直播 | 139
案例二 云茗智匠—制茶技艺传承人AI 数字人电商直播 | 147
案例三 《漫歌行——AI 叙事音乐会》,AI 与评弹的碰撞 | 157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164
后? 记 | 166
內容試閱 :
在数字经济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全球浪潮中,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在文化领域,这场技术革命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变革动能。早在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就将人工智能提升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高度”。《“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强调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引擎。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关键转型,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重构了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生态系统,更催生出以文化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发展动能。在此背景下,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顺应时代变革、回应产业需求,发挥学科优势和团队优势,组织以我院为主的多位专家学者编写首套人工智能与文化传播融合创新系列教材,立足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着眼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构建起涵盖理论探索、产业实践、伦理规范的全方位知识体系。
本系列教材共八本,分别从文化新质生产力、文化传播、人工智能艺术、视听产业、虚拟偶像、非遗、人工智能法、国家形象传播等方面进行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社会生产与传播方式,形成多维度创新生态。在文化生产层面,技术驱动下催生出新质文化生产力,通过智能化手段优化文化资源开发效率,显著提升文化产品的创意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文化传播领域经历着从传统媒介到数字平台的范式跃迁。人工智能深度介入内容分发机制,借助大数据分析与算法推荐实现精准传播,同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拓展了沉浸式体验场景,推动文化传播形态向多元化、交互化发展。
艺术创作边界在人机协同中被重新定义,生成对抗网络、大模型等技术为艺术表达开辟新路径。机器学习算法不仅能模拟人类创作风格,更在抽象艺术、动态影像等领域展现出独特创造力,引发关于艺术本质与主体性的哲学思辨。视听产业迎来智能化升级,从剧本分析、角色设计到后期特效,人工智能贯穿影视制作全流程,动态捕捉技术与实时渲染引擎大幅提升内容生产效率。虚拟主播与AI剪辑师的应用重构行业分工体系,同时也带来内容真实性与版权归属的争议。
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数字化转型新阶段:区块链技术实现非遗数字资产确权;三维扫描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文化遗产的虚拟镜像;AI驱动的图像修复与声音复原让历史记忆焕发新生。在法律规制层面,算法偏见、数据隐私等问题催生新的法律研究方向,司法实践中开始探索人工智能创作物的著作权认定标准与侵权责任划分机制。在国家软实力建设维度,AI技术被应用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多语种自动翻译系统、舆情智能分析平台等构建跨文化传播矩阵,动态监测全球舆论场态势,为塑造立体化国家形象提供技术支撑。
这种技术赋能的文化生态变革,在提升产业效能的同时,也引发对文化多样性、创作伦理与人文价值的深层思考,推动着人类在智能化浪潮中寻求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平衡之道。
站在数字文明与中华文明交汇的历史坐标上,人工智能正以“数智赋能文化,创新驱动未来”的磅礴之力推动文化发展。希望这套教材能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系统化知识图谱,为文化领域数字化转型提供方法论工具,并通过建立技术伦理框架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张洪生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
2025.4
序言:人工智能会给非遗传承带来什么?
在2024年5月开馆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馆里,笔者与展厅里的热门展项—“AI讲古人”互动对话:“你好,讲古人!请给我讲讲五羊传说!”屏幕里的虚拟数字人随即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利用AI数字人合成技术与自然语言对话技术,“AI讲古人”不仅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广东各地的民间故事,还可以答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精通普通话和粤语,全天候为观众提供语音交互服务。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遥远,这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如何让人工智能在非遗保护传承中发挥突破性作用?人工智能是否也会给非遗传承带来挑战?
人工智能已应用于非遗产品的设计推广
生成式人工智能(GAI)快速发展,“文生图”“图生图”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最先介入的是与视觉艺术相关的非遗门类,包括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业已进入非遗产品的设计环节。蜀菁文化是国内较早开始借助AI图像生成技术研发传统工艺技艺类非遗产品的团队。早期,该团队将图像生成技术用于大熊猫主题蜀绣工艺品的打样,后来尝试生成蜀锦图案,设计制作AI新锦绣高跟鞋、围巾等。这些“非遗 AI”的试水产品已投入市场,据说获得了不错的反馈。目前,该团队开始对蜀绣蜀锦产品进行网络定制化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心仪的图片,并可对AI生成的背景图案进行挑选,还可通过网络实时观看手工绣制过程,在直观感受传统工艺价值的同时收获时尚个性化的产品,获得现代消费体验。
借助AI数字人直播技术,人工智能也开始应用于非遗产品的推广和销售环节。江苏省级非遗项目天目湖白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江康林,通过百度慧播星平台打造个人专属AI数字人,自动生成超拟真的主播形象、声音、直播脚本和直播间,并在2023年“双十一”期间进行了一场电商直播。直播间里,AI数字人主播不仅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直播,还可以根据观众在评论区的提问进行智能回答,提供专业知识和购买建议。未来,不断完善的AI数字人直播技术可匹配更多门类非遗产品的电商直播销售,帮助非遗传承人在营销环节“减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手艺的制作与传习。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助力非遗传承不再受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现代辅助性工种的制约,帮助非遗产品自主适应现代消费与审美需求。
人工智能助力非遗传承的潜能巨大
非遗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只有在人民群众的传承实践中才能焕发生命力。而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可在非遗资源的深度挖掘、盘活利用、开放共享等方面发挥突破性、结构性作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现维度,将文化传承与创新推进到更高层次。
人工智能技术可在非遗数字化采集方面,尤其是在数据转化利用方面发挥突出作用。腾讯游戏NExT Studios音频团队在古琴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林晨老师的指导下,对明代古琴进行音色采样,通过音频技术后期处理与算法合成,最终产出10892个古琴音色样本,对应56种常用演奏指法。此后,QQ音乐基于这些古琴音色样本和演奏方法,利用银河音效AI技术进行了曲目创编和古琴音色转换,于2023年12月创作出第一首AI古琴曲《古今有琴》。参考这一案例,各类非遗项目数据资源的有效采集与合理开源,将大大拓展非遗活化利用、支撑当代艺术创新的可能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GAI)在非遗普及传播、文化展示、公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相关文本撰写、图片设计、音频编辑、视频剪辑等工作可以逐步由人工智能相关应用承担。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已经开始在永乐宫数字化展示中心设计中引入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利用Midjourney进行实验性设计共创与出图,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三维建模软件等辅助下实现了展示设计的提速。
此外,借助智能推送算法,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播内容生产者精准触达潜在用户的可能性将有所提高,还可借助AI生成更多个性化内容及服务,激发更多用户参与非遗实践的兴趣,扩大非遗“朋友圈”。
人工智能给非遗传承带来的潜在风险需要警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布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中明确提出: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多元化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就AI对社会、文化等的影响开展持续评估,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铭记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产权争议将会进一步复杂化,例如传统戏剧、曲艺类非遗传承人的声音权可能受到侵害。2023年12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公开审理了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原告以配音为职业,其声音被“AI化”后商用。该案涉及使用AI声音产品是否获得当事人合法授权、是否侵犯人格权中的声音权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提供设计便利的同时,也会对手工制作产品造成冲击。例如,某AI绘图工具大量生成木雕、刺绣、剪纸等传统工艺样式的图案,这些AI生成图样与精密机械控制相衔接即可快速投产。机械生产的产品在生产效率、制作成本、销售价格等方面占据优势,这可能对手工制作产品的市场造成进一步冲击,烦琐而精湛的手工技艺失传的风险也将增大。
AI生成图样是一把“双刃剑”。经调研,目前已有AI驱动的设计平台开始基于特定非遗项目的数字内容训练模型。比如,某平台开源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类模型,并计划建构中国非遗艺术大模型。目前,该平台已开发十余个非遗相关模型,如珐琅彩、苏绣、瓷板画模型等。这些模型能为对应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群提供大量作品和产品图样,但长期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可能会在艺术创作环节过度依赖生成模型,导致创作积极性受挫,长此以往,非遗技艺将逐渐失去自发创新的动力。
如何应对可能的风险?第一,迫切需要就AI在工艺美术行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综合研判,预估其对相关非遗项目传承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加快文化行业AI应用相关法律政策的出台;第二,倡导各学科参与共治AI实践及应用,促进包括保护文化多样性在内的人文伦理观念融入相关智能产品研发之中;第三,还需要提升传承人群媒体与信息素养,帮助更多人有效利用数智工具,使其具备相应的能力应对AI大范围应用可能带来的冲击。
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更迭速度惊人,应用场景庞杂,因此,我们亟须站在维护全人类福祉的高度,从多视角对技术发展及应用展开伦理审视。在人工智能时代,为保护文化多样性,维系和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我们需要提前认知、主动应对。积极运用AI等新兴技术,有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