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病原微生物资源系统保藏学

書城自編碼: 413741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醫學基礎醫學
作者: 魏强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692423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299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罗马兴志
《 罗马兴志 》

售價:NT$ 1367.0
逐出永恒:现代罗马城的重构
《 逐出永恒:现代罗马城的重构 》

售價:NT$ 398.0
恋爱与之后的一切
《 恋爱与之后的一切 》

售價:NT$ 218.0
黑格尔与国家
《 黑格尔与国家 》

售價:NT$ 500.0
和平的毁灭: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遗产
《 和平的毁灭: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遗产 》

售價:NT$ 959.0
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 儒学与欧洲文明研究丛书
《 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 儒学与欧洲文明研究丛书 》

售價:NT$ 959.0
烟草:一部资本主义政治史
《 烟草:一部资本主义政治史 》

售價:NT$ 398.0
AI短视频创作攻略
《 AI短视频创作攻略 》

售價:NT$ 449.0

編輯推薦:
本书内容涵盖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茵(毒)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指定工作细则、病原微生物保藏技术与方法,并针对国际和国内菌(毒)种保藏机构或组织进行了详细介绍。
內容簡介:
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日益得到广泛关注的形势下,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做好保藏管理尤为重要。要做好我国病原微生物保藏机构运行与管理,依法、规范开展菌(毒)种保藏和管理工作,确保国家生物安全,已成为坚持和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本书内容涵盖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茵(毒)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指定工作细则、病原微生物保藏技术与方法,并针对国际和国内菌(毒)种保藏机构或组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书收集、检索了外菌(毒)种保藏相关法规、标准以及保藏机构资料,并多次征求和听取了本领域相关专家的意见,保证本书的内容全面,以提高实用性。
關於作者:
魏强,博士,研究员,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主任,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主任。研究方向为病原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参与多项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配套法规标准制(修)订。兼任国家第三届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资源管理与利用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十三五”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1项,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课题3项、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2项,主持制定病原微生物保藏相关的卫生健康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1项,参与国家标准制定2项,卫生行业标准3项,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和副主编专著10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省部级奖项4项,软件著作权10项。
目錄
病原微生物是生命科学研究及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科技基础条件。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是专业机构针对病原微生物开展收集、鉴定、编目、储存、共享的基础性、战略性专业技术工作,是国家生物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生物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成科技强国的背景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推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工作是当前我国卫生健康系统的一项十分重要且迫切的任务。
近些年来,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工作在法律制度建设、管理运行保障、服务支撑能力等方面持续推进,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重要进展,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新时期,我们应抓住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卫生健康科技资源支撑体系建设标准化程度、建设质量、开放共享水平、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构建具有自主保障能力的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样本资源技术体系,为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作为国家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依托单位,在相关部门支持和指导下,正在二期工程中推进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模式改革,不断提升履行国家科技基础资源平台责任与使命的能力。
国家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勇于探索、积极实践,通过总结工作经验和科研成果,牵头组织领域专家历时5年时间编写出版了《病原微生物资源系统保藏学》学术专著。本书跨越了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知识产权、仪器设备、建筑结构、转化应用等多个学科和交叉领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益尝试。同时,本书所提出的系统保藏学概念,对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系统性推进生物样本资源保藏工作思路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值得肯定!
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工作具有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特点,需持续深入推进。希望领域内专家持之以恒、不懈努力、久久为功,为助力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2025年1月
序言2
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是国家生物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卫生健康领域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发展、确保国家生物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人类生活在微生物世界中。公开数据显示,平均1~2年就会出现1~2种新发突发传染病。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与地理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人类与野生动物、昆虫等媒介生物的接触机会不断增多,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目前,人类分离到的病毒和细菌的种类远远不足已知病毒和细菌种类的1%。科学家估计世界上可能存在1012“种”原核生物,其中主要是细菌。然而,微生物学家正式分离命名的细菌,迄今为止仅有24 000种左右。那些在自然界长期存在的病原体,一旦突破物种屏障传播到人和家畜,就会导致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频繁发生,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进而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持续威胁,科研人员应加强微生物资源研究和挖掘,特别是开展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不断提升资源保护和利用能力,为保障国家生物安全和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坚实技术支撑。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等生物安全工作。我高兴地看到,国家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组织国内外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领域专家,多年来在国家传染病防治、重点研发等重大科研项目支持下,凝集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领域研究和工作实践中所取得的最新研究重大成果,编写出版了《病原微生物资源系统保藏学》。本书创新性地提出了资源系统保藏学概念,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全面阐述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理论、技术、实践与应用的学术专著,是我国保藏领域专家学者和团队的智慧结晶。
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促进我国,乃至全球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学科发展,加强保藏专业团队能力建设,提升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自主可控、逐步摆脱对国外资源依赖,推动疾病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作用。
本书作为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领域的重要专著,不仅可以作为一部教科书,还可以作为从业人员参考书以及工具书来使用,非常值得一读,推荐给大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
2025年1月
序言3
生物样本既是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生物医药转化的重要资源,也是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战略性资源。具有完整临床信息和伦理规范的生物样本库是精准医疗发展的基础。谁拥有生物样本资源,谁就能掌握医学科技主动权,就能占据医学竞争制高点。
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中国健康事业面临着重大疾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新发突发传染病危险因素持续存在、医学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特别是我国在医学科学数据、科学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等关键技术上高度依赖进口,存在被国外“卡脖子”的风险。医学科技创新是建成健康中国的强大“助推器”,应对风险与挑战,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医学科技创新、医学水平的提高。
健康大数据是全球最大的数据资源。中国人口基数大、发病人群多、病种全,产生的临床数据、组学数据等各种医疗健康数据巨大。应充分发挥好我国生物样本资源优势,将临床信息、疾病队列结合组学、分子影像、临床药物、临床结果等方面开展大数据研究,积极推动实施我国医学科学创新研究与生物医药创新发展。
经历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我国医药创新水平在控制疫情、恢复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病原微生物作为生物样本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我欣慰地看到,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医学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国家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组织编写了《病原微生物资源系统保藏学》。本书全面深入阐述了病原微生物资源理论基础、实践操作与转化应用,并提出了系统保藏学概念。这是我国生物样本资源管理与利用工作的思路创新与有益探索,对于促进我国生物样本资源在管理、技术、应用三方面的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本书系统全面、逻辑清晰,学术价值高,是我国生物样本资源领域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
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院长
2025年1月
序言4
翻开即将出版《病原微生物资源系统保藏学》的书稿,我非常高兴!看到我的学生,新一代病原微生物科研工作者,能够以资源保藏的角度和思路,主编这样一本系统、全面的专著,我感到十分欣慰!
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病毒,是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对象,与其“斗争”已有七十余载。研究病毒形态和其致病性,探索病毒的未知世界一直是我的不懈追求。面对未知病原,人类发现和识别它们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不断突破。从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被发明后,科学家逐渐揭开了病毒的面纱,病毒形态结构从此“眼见为实”。
我一直致力于医学电镜技术和病毒形态学等领域的开拓创新研究,首次在国际上发现了人类B组轮状病毒,并建立全基因文库。同时,通过结合免疫学电镜技术,首次发现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形态,并认定为新的布尼亚病毒。在当时这些前沿科学研究过程中,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将相关病毒样本分享给了美国、日本、英国等国的科研团队,携手共同推进了全球轮状病毒、出血热病毒等病毒学研究与疾病防控工作。另一方面,20世纪50—80年代,随着震颤病、克-雅病、吉斯特曼-斯召斯列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现,在全球朊病毒研究方兴未艾之时,我国却缺乏朊病毒相关样本,科研和防控工作举步维艰。为此,我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引进羊瘙痒因子毒株139A、263、ME7,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朊病毒动物模型,率先进行了我国朊病毒及早老性痴呆与慢病毒研究,并呼吁建立了全国慢病毒与早老、老年痴呆研究协作组。
在多年的科研和传染病防控工作中,我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病原微生物作为资源,对科研和疾病防控工作至关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资源的交流共享。时光荏苒、时过境迁,但科研工作者对病原微生物研究,与传染病的“斗争”永远不会停歇!虽然我国科研条件和科研能力已大幅飞跃,但合作共享的科学精神不会改变。
厚积薄发,笃行致远。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是一项系统、长期、持续性工作,希望我国一批批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工作者夯实基础,不断积累、不断创新,不断尝试!在传染病防控全球应对中,发挥更多、更大中国作用与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5年1月
序言5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pose public health safety risks to the world, particularly impac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February 2022,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nitiated negotiations for the pandemic agreement aimed at coordinating member countries to better respond to or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the next global pandemic through rapid ac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2022, the WHO launched projects such as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BioHub System and the International Pathogen Surveillance Network (IPSN). Additionally, it released the ”Global Genomic Surveillance Strategy for Pathogens with Pandemic and Epidemic Potential” and the ”WHO Guiding Principles for Pathogen Genome Data Sharing,” which aimed to enhance global capabiliti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sequencing analysis.
The core of Article 12 of the WHO Pandemic Agreement, still under negotiation, focuses on establishing a global ”Pathogen Access and Benefit-Sharing System” (PABS) to ensure the timely and equitable sharing of pathogen resource data and related benefits, thereby maintaining global public health safety. The acquisition and sharing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that could lead to potential pandemics has become a key focus in the treaty negotiations. The world is currently at a pivotal point in collaboratively addressing the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How to regulate the scientific preservation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resources has become a common challenge we face.
The WHO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biobank, as a large-scale storage facility for WHO, actively engages in global biological resource preservation and research. Through the Biobank and Cohort Building Network (BCNet), it supports middle- and low-income countries in enhancing their biological resource preservation capabilities. In 2019, the WHO-IARC signed a memorandum of cooperation with th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a CDC) to jointly promote capacity building in resource standardization. We are pleased to witness the publication of the book “Systematic Preservation Science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Resource” during our collaborative efforts.
We look forward to the China National Pathogen Resource Center not only strengthening its ow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pathogen resource preservation but also actively conducting research on global pathogen resource acquisition and sharing mechanisms. We hope that it can propose international principles and initiatives, offer a Chinese solution, play a role for China, and contribute Chinese wisdom.
We also look forward to more collaborations with our Chinese counterparts in the future!

Ph.D
Head of Laboratory Services and Biobanking,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ex-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positories (ISBER)
Jan, 2025
序言5译文
新发突发传染病给全球带来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尤其是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深刻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于2022年2月启动世界卫生组织大流行协定(WHO Pandemic Agreement)谈判,旨在协调成员国通过快速响应更好地应对或阻止下一次全球大流行疫情的发生。
与此同时,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启动了生物样本中心(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BioHub System,WHO BioHub)、国际病原体监测网络(International Pathogen Surveillance Network,IPSN)等项目,发布了《全球用于大流行或潜在大流行病原体的基因监测战略》(Global genomic surveillance strategy for pathogens with pandemic and epidemic potential)和《世界卫生组织病原体基因数据共享指南原则》(WHO guiding principles for pathogen genome data sharing),推动全球生物资源获取和测序分析等能力提升。
仍然在谈判过程中的“世界卫生组织大流行协定”(WHO Pandemic Agreement)第十二条的核心是通过建立全球“病原体获取和惠益分享系统”(WHO Pathogen Access and Benefit-Sharing System,PABS),以确保病原体资源数据和相关惠益及时公平地分享,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潜在大流行病原微生物获取与共享作为条约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协定谈判的重点和焦点。全球正处于一个协商应对病原微生物保藏与利用的关键时期,如何规范科学保藏病原微生物资源已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
WHO IARC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传染病样本库,积极开展了全球资源保藏与研究,并通过Bcnet网络支持中低收入国家提升生物资源保藏能力。2019年WHO IARC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hina CDC)在生物资源领域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资源标准化等能力建设工作。很高兴在我们合作过程中,见证《病原微生物资源系统保藏学》专著的出版发行。
期待中国国家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在做好病原微生物保藏工作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全球病原微生物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研究,积极提出国际相关原则和倡议,提出中国方案,发挥中国作用,贡献中国智慧。也期待与中国的同行今后有更多的合作!

 博士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实验室和样本库主任
国际生物与环境样本库协会前主席
2025年1月
內容試閱
病原微生物是可以侵犯人、动物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同时,病原微生物作为生物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传染病防治、科研、教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生产等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是保障国家生物安全的不可替代性的重要战略资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威胁。在传染病防控应对过程中,相关机构和科研团队采集、积累、保存了各类病原微生物及其感染性材料。如何科学、规范管理,最大限度安全、有效地保留、利用这些珍贵的病原微生物资源不仅对于传染性疾病防控至关重要,而且关系到国家生物安全科技创新发展,事关生物资源自主可控与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病原微生物资源库建设工作得到快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生物信息、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菌(毒)种保藏、动植物遗传资源保藏、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等方面的生物安全国家战略资源平台,建立共享利用机制,为生物安全科技创新提供战略保障和支
撑”。因此,如何在确保生物安全前提下,提高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质量和转化应用能力是当前我国生物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迫在眉睫。
为适应我国生物安全形势和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能力建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作为国家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依托单位,在总结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相关科研项目多年产出和工作经验基础上,组织全国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了《病原微生物资源系统保藏学》。本书明确和强调了资源保藏工作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并首次提出系统保藏学概念。系统保藏学是利用系统观念,通过管理、技术和应用等多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促进资源保藏、转化与应用,支撑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确保国家生物安全的交叉科学。
系统保藏学主要体现在管理全覆盖、技术全流程、共享全方位三个方面。管理全覆盖是系统保藏学的基础,即通过规范资源保藏体系、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与设施条件建设,确保在生物安全、科研伦理等基础上推动资源保藏与利用。技术全流程是系统保藏学的核心,即围绕病原微生物收集、鉴定、制备、编目、储存等保藏全过程,研发和利用表型、基因型等鉴定与质控,以及低温生物学等多层次技术方法,提升资源质量和长期储存能力。共享全方位是系统保藏学的目的,即通过健全完善保藏所涉及的提供方、保藏方和使用方等三方受益机制,建立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共同体,在保护各方权利和利益的前提下,促进和提升资源利用水平。作为推进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工作的思路和抓手,系统保藏学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清晰保藏工作的发展定位和思路举措,有利于新时期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工作全面开展和整体推进。
本书共由基础与理论、方法与实践、建设与运行、共享与应用四篇组成,对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工作进行了系统性阐述,理论内容由浅及深,实践方法丰富实用。第一篇基础与理论包括3章11节,介绍了生物资源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价值,国际病原微生物资源保护规则以及微生物保藏机构历史与现状。第二篇方法与实践包括12章64节,内容涵盖病原微生物资源获取与保藏、生物信息学技术,以及资源编目、数字化等内容。第三篇建设与运行包括9章53节,重点阐述了保藏机构建设和运行管理,介绍了保藏机构设计、设施设备配置、生物样本库质量与能力要求、智能化平台管理等内容。第四篇共享与应用包括4章31节,重点介绍了病原微生物资源标准化,数据和实物资源的共享机制,以及病原微生物资源在体外诊断、疫苗研发、临床检验、药物筛选等多个方面的需求与应用现状。
本书是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领域多年理论与实践积累、沉淀的重大成果,是国内外第一本有关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的学术专著,旨在为从事病原微生物资源研究、保藏及利用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全面而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南。同时,本书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的建立与发展,为推动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工作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形成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确保国家生物安全发挥积极作用。本书是2022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生物安全与生物资源能力体系建设丛书”的重要衍生项目,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2602200)和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经费支持。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也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国家疾控局科教国际司、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等单位领导,以及各编者所在单位领导、国内外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领域权威专家的支持和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由于经验有限,本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和相关专业人士批评指正,以便在下一版本中修改完善,持续推进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专业学科发展,助力国家生物安全保障。

魏 强
2025年1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