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画魂 潘玉良传 潘玉良诞辰130周年精装纪念版
》
售價:NT$
398.0

《
好望角系列丛书·桅杆上的帝国:西班牙史
》
售價:NT$
1010.0

《
启微·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
》
售價:NT$
500.0

《
九色鹿·渤海国政治制度研究
》
售價:NT$
504.0

《
宠物造型设计与修剪(王欣)
》
售價:NT$
286.0

《
酱卤食品加工
》
售價:NT$
301.0

《
从大繁荣到大萧条 1919—1939年美国社会生活史
》
售價:NT$
500.0

《
中西交通史 陆海书系
》
售價:NT$
296.0
|
編輯推薦: |
★分为1 篇总报告和 18 篇国别分报告。
★主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品牌在世界的发展仍处于较为快速的赶超阶段,产品、产业、行业、地区品牌的经济效应逐渐凸显,中国品牌的规模水平、增长速度、发展质量、经济影响和社会贡献在世界范围内显著提升。
★国别分报告具体研究了中国品牌在世界各地不同发展水平的18 个代表性国家的市场规模、商业表现、社会信任度和影响力。
★在新的时代发展格局下对中国品牌建设实践的一次系统性总结
|
內容簡介: |
《中国品牌发展报告(2025)》一书探讨了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崛起,强调其在规模、增长速度和国际竞争力上的显著提升。本书分为两大部分,一为“中国品牌在世界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报告首先从全球经济环境变化与国际经贸规则的角度,评估了在世界经济大变局下中国品牌面对的挑战与机遇,特别指出对标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性。其次,报告通过分析马德里商标体系和 59 个国家与地区国际商标注册的长期数据,分析了中国品牌(商标)在不同国家与市场类别中的发展,指出中国品牌在增长速度和体量上的优势,分析在品牌经营能力与绩效方面的不足。本书的第二部分分别详细分析了中国品牌在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发展情况,随着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以及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中国品牌在电子科技、机械设备、新能源等领域取得突破,逐步进入国际市场的主流竞争行列。本书通过对中国品牌在世界的发展现状的分析,试图探讨中国品牌未来在全球贸易格局变化、供应链调整、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迎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建议中国企业应注重品牌管理、加强国际合作,并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竞争力,以推动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
關於作者: |
刘瑞旗,中国传媒大学擘雅品牌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师导师,恒源祥集团创始人,擘雅集团董事长,中华商标协会副会长,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曾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国际毛纺组织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着力于品牌与文化实践探索和研究,先后发表相关文章300余篇,专著(含主编)9部,主持科研课题十余项。
沈开艳,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政协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区域经济战略与长三角一体化、印度经济等。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十余项;发表经济学学术论文近百篇,主编或独著有历年《上海经济发展报告》(即《上海经济蓝皮书》)《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期货市场运行与发展》《印度产业政策演进与重点产业发展》等。
|
目錄:
|
B.1 中国品牌在世界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刘瑞旗 沈开艳 徐 昂 王 佳 郭王玥蕊 张伯超
B.2 中国品牌在美国… ………………………………… 李 卫
B.3 中国品牌在日本… ……………………… 金 琳 王 佳
B.4 中国品牌在德国… ………………………………… 徐雅卿B.5 中国品牌在印度… ……………………… 沈开艳 何 畅
B.6 中国品牌在英国… …………………… 郭王玥蕊 常佳怡B.7 中国品牌在法国… ………………………………… 李培鑫B.8 中国品牌在俄罗斯… ……………………………… 何 畅B.9 中国品牌在意大利………………………………… 谢 超B.10 中国品牌在巴西………………………… 徐 昂 刘曦隆
B.11 中国品牌在澳大利亚……………………………… 高云澄
B.12 中国品牌在韩国…………………………………… 张 文
B.13 中国品牌在西班牙………………………………… 张晓娣B.14 中国品牌在沙特阿拉伯…………………………… 刘朝煜B.15 中国品牌在荷兰…………………………………… 谢 超
B.16 中国品牌在土耳其………………………………… 刘朝煜B.17 中国品牌在瑞典…………………………………… 王滢波B.18 中国品牌在新加坡………………………………… 李培鑫B.19 中国品牌在南非………………………… 袁煦筠 徐 昂
附 录
后 记
|
內容試閱:
|
摘 要
《中国品牌发展报告(2025)》分为1 篇总报告和 18 篇国别分报告。主报告《中国品牌在世界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指出当前中国品牌在世界的发展仍处于较为快速的赶超阶段,产品、产业、行业、地区品牌的经济效应逐渐凸显,中国品牌的规模水平、增长速度、发展质量、经济影响和社会贡献在世界范围内显著提升。
主报告从全球经济环境变化与国际经贸规则的角度,分析了在世界经济大变局下中国品牌面对的挑战与机遇,评估了中国品牌(商标)在不同国家与市场类别中的发展,指出中国品牌在增长速度和体量上的优势及在市场基础与长期建设方面的不足。主报告进一步结合诸多行业实例,分析中国品牌在世界的产业化过程,以及差异化、数字化和低碳化发展的三大特征。最后,从贸易地位、投融资能力和市场表现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各行业的整体品牌形象、价值创造及未来发展趋势。
国别分报告具体研究了中国品牌在世界各地不同发展水平的18 个代表性国家的市场规模、商业表现、社会信任度和影响力。基于相关国家当地的营商环境、文化特性及其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分报告分别对中国品牌在世界各国的国际化标准、知识产权待遇、本土化策略和数字化营销等方面进行了从产品案例到行业整体的分析,指出中国品牌的发展模式、优势及对当地社会经济的贡献,同时对中国品牌出海的市场机遇与挑战进行展望。
《中国品牌发展报告(2025)》认为中国品牌在世界的知晓度、美誉度和消费者忠诚度都将继续提升;尤其以文化的方式发展品牌,是今后中国品牌进一步全球化发展的关键;中国亟需更完善的品牌制度环境及大量品牌人才储备。
序言
近年来,全球经济正经历着由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更迭等原因带来的根本性变革,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制造业的中低端锁定显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品牌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客观地看,国家做好品牌建设,财富向国家转移;组织做好品牌建设,财富向组织转移;个人做好品牌建设,财富向个人转移。因此,集中力量做长、做久一批优势品牌,加快形成以品牌建设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将会有效促进我国的产业链升级,为制造业集群式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品牌的意义和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2014 年 5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时指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6 年 6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提出设立“中国品牌日”,以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品牌基础建设,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20 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品牌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三个转变”,要“实现技术自立自强,做强做大民族品牌”“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为我国品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品牌发展报告(2025)》的编纂工作,正是在新的时代发展格局下对中国品牌建设实践的一次系统性总结。报告立足于当前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的时代背景,着眼于中国品牌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品牌评价,为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主体提供决策参考。在内容架构上,报告突破传统研究范式,创新性地将品牌价值评估与文化软实力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关注品牌的经济贡献度,更注重品牌的文化影响力。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报告深入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品牌建设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围绕着“产品、产业、行业”等品牌载体,为传统品牌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施路径。
我们认为,正确认识品牌的内涵,是发挥品牌引领作用的基础。品牌是记忆,是消费者记忆和认知中的文化集合里可以被投入市场并创造价值的部分。品牌从外在表现到个性内涵都附着了文化元素,品牌具有多重维度及内外张力,可与消费者建立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品牌作为一种关系资源,区别与竞争对象的差异、浓缩消费者的信任、维系相关方的感情联系,既能为企业持续创造利润,也能为消费者创造附加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赢。因此,企业和品牌方应清晰地认识到,产品的功能性定位并非品牌经营的全部要义,发掘和满足消费者的情感与价值需求才是品牌增值的“点金之手”,而做好品牌的关键则是将以物质为形态的有形资本经营,转化为以品牌资产为核心的无形资本经营,持续提高无形资本经营的力度。
作为本报告的主编团队,我们始终秉持 ” 全球视野、中国立场 ” 的研究理念。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着重把握三个关键维度:一是历史维度,梳理中国品牌国际发展的演进轨迹;二是比较维度,分析中外品牌建设的差异特征;三是未来维度,研判品牌建设与发展的未来趋势。我们特别重视品牌建设的文化根基,着力探讨如何“以文化的方法做品牌”,将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品牌价值。同时,报告还重点关注区域品牌协同发展、中小企业品牌与文化培育等现实课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报告在案例覆盖的全面性、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我们诚挚期待各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读者朋友提出宝贵意见,共同推动中国品牌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设品牌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擘雅品牌研究院 名誉院长
刘瑞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