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逊清奉天残留特权研究
》
售價:NT$
704.0

《
分职文昌:中国古代尚书省及六部体制研究
》
售價:NT$
539.0

《
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一部传记
》
售價:NT$
1034.0

《
阿非利加征服者:比拿破仑更伟大的西庇阿
》
售價:NT$
325.0

《
营救里斯本丸
》
售價:NT$
308.0

《
鸟瞰最美国保全书(刷边版)
》
售價:NT$
5489.0

《
上海市民生活记忆
》
售價:NT$
374.0

《
分肥游戏:古代中国权力分配规则
》
售價:NT$
329.0
|
編輯推薦: |
解析教化本质,从权力到理想的横向结构,为理解人类文明演进提供全新视角。跨越古典与现代,深入探讨教化的困境与超越,对破解现代社会价值虚无提供现实启示。多学科融合研究,既有哲学思辨的深度,又有历史案例的厚度。聚焦 “人何以为人” 的根本命题,揭示人性塑造与社会秩序的复杂互动机制。
|
內容簡介: |
教化是使人在特定的社会秩序中成为道德人和文化人的重要实践。从存在形态上来说,它既具有普遍性又内含差异性;从存在价值上来说,它既促成文化认同又引发文明冲突。要理解文化认同与文明冲突何以在根源上具有同一性就需要以教化为对象,分析其生成与结构。本书是教化实践展开的横向结构分析。在此,教化是指掌握一定社会力量的人类团体或个体,以与自身存在领悟相匹配的方式对人进行精神塑造和行为引导的人类实践活动。将教化放置在人类文明的宏观视野中,纵向的教化结构是人类教化由教化行为发展到成熟的教化系统的教化发展史,横向的教化结构则由人类世界中促使教化生成发展的普遍性要素的联结。权力、存在秩序、类本性与人类理想是教化横向结构的四大要素。其中,权力是人类依照自身的存在领悟建构存在秩序的必要基础,权力与存在秩序从外在世界保障教化的现实展开;类本性是教化实现某种人类理想或社会想象的首要环节,类本性与人类理想通过内在精神力量为教化提供支撑。“权力、存在秩序与类本性、人类理想”这一形式符合教化实践横向结构的现实开展逻辑,四者共同构成教化实践的横向结构。
当古典教化的神圣性消解,现代社会陷入价值虚无,我们该如何守护文明的火种?
教化是权力的温柔面纱,也是人性的冶炼熔炉。从原始宗教的神性秩序到现代社会的理性规训,教化始终是权力建构秩序、人性追寻意义的关键纽带。本书通过剖析权力与教化的共生关系,展现从 “神的秩序” 到 “科学秩序” 的演变逻辑,揭示类本性如何通过教化转化为文明动力。本书深入探讨古典教化的普遍性困境与现代教化的虚无化危机,提出以合作意识、批判精神构建防御机制,为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逻辑提供了全新视角。
|
關於作者: |
李佳琦,女,1993年,黑龙江伊春人。2021年于上海师范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伦理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伦理学基础理论、中国现当代哲学、教化哲学研究。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13AZX012)、重大项目(19ZDA033)研究,已公开发表《时空差异、叙事主体、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三题》《<尼山萨满>的死亡叙事与善恶报应观》等学术论文十余篇。
|
目錄:
|
引言 1
第一章 权力——教化之“教”的存在基础
第一节 形而上理想的发生与权力化
一、原初存在领悟与原始宗教经验
二、信仰共同体的产生与信仰理论的塑造
三、形而上理想的超越性与权力化
第二节 “教”的权力的获得与形成
一、政治(地缘)共同体与信仰共同体的集合
二、政治权利与信仰追求的交付
三、教化权力合法性的生成
第三节 教化中“教”的存在方式
一、作为人类的某种组织形式
二、作为“教-化”过程在先的教的方式——教化者的言说方式
第四节 权力作为构建存在秩序的强力保证
一、暴力对社会秩序的支撑与破坏
二、权力主体对意识形态的塑造与维系
第二章 存在秩序——教化之“教”的差异性根源
第一节 生存领悟决定教化目标(精神秩序)
一、宗教信仰——神的秩序
二、真理追寻——绝对秩序
三、理性至上——科学秩序
第二节 政治理想决定教化过程(政治秩序)
一、权力形式决定教化实践的行进结构
二、政治信仰的依附形式影响教化的现实进程
三、个体参与政治影响教化的现实指向
四、政治系统与教化系统之间的对抗与博弈
第三节 伦理秩序体现教化成果(伦理秩序)
一、道德体系
二、个体身位
三、他者关系
第四节 类本性作为人类全部秩序性活动的源点
一、类本性根源于自然秩序
二、类本性是秩序建构的前提
三、建构生存规范对类本性的转化和利用
第三章 类本性——教化之“化”的可能前提
第一节 教化可“化”的前提条件论证
一、人本性中的倾向性
二、行为倾向性的矛盾性对教化的需要
三、教化实践与自由意志
第二节 教化主体与受教者的类差异
一、教化者的类特性
二、教化者与受教者的分离
三、知识精英与统治精英
第三节 人类对“类”的差异性需求
一、差异性是教化系统和教化团体的基础性质
二、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的同一性根源
三、“和而不同难题”(异教与异端)
第四节 人类理想作为具有存在样态指向性的一种类本性
一、对苦难的超越与赋值
二、人类本性中具有超越性的生存力量
第四章 人类理想——教化之“化”的展开与超越
第一节 理想之于人类生存的必要性
一、个体性精神需求
二、群体性文明建构
三、群体理想的类型
第二节 理想到现实的教化落差
一、从“终极真实”到社会现实
二、教化中的“自欺”与“欺骗”
三、理想价值体系与颠倒的现实
第三节 护教与叛教
一、理想与现实的坚守——护教
二、理想与信任的崩塌——叛教
三、温和的教化选择
第四节 教化的超越指向
一、教化的超越性
二、教化系统的超越性
第五章 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教化的紧张与防御
第一节 古典教化的普遍性困境
一、永恒普遍的真理困境
二、古典教化中严重的等级分化
三、人类生存历程的重复
第二节 现代教化的虚无化倾向
一、传统教化及其价值虚无化的现象
二、传统教化及其价值虚无化的原因
第三节 现代教化防御机制的建立
一、对普遍主义的警惕
二、对虚无主义的抵御
三、对于回归古典教化的批判
四、文化冲突中的缓冲装置——将合作作为一种教化内容
结束语
一、从存在领悟到存在秩序——教化与权力在现实中的建构
二、从人类本性到生存理想——人类在教化中实现自我超越
三、教化横向结构各要素的时代变迁与教化的古今转换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引言
“人何以为人”是哲学探讨的根本性问题。教化是使人在特定的社会秩序中成为道德人和文化人的决定性环节,这意味着教化必须要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可以说,“教化”如同“哲学”一样,是一个具有普遍性但是又内涵差异性和特殊性的文明形式。差异性和特殊性使得教化的表现样态多种多样,教化的类型也各有区别。不同的教化样态既生成文化认同又产生文明冲突。要处理人类文明的相关问题就需要归复到教化行为中来,分析教化的生成与结构。目前学术界对于教化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维度:纵向的教化史维度;文化交流与冲突的维度;具体的教化行为与教化实践维度;精神修炼与个体修养的维度。这四个维度集中了大量有关教化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对“教化”本身及其内在结构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这样一个维度可以作为“教化”研究的第五个维度,即将教化作为人类生存方式中的一种普遍性行为,而不是某一个文化类型独有的文明实践。这意味教化概念存在着某种同一性,它可能存在于内容、目的和形式中,也可能存在于结构中。之所以要对“教化”本身进行哲学考察,有三个主要理由:
第一,教化普遍性概念的存疑。教化是儒家德治的重要环节。[ 在汉前的毛诗《关雎序》中,教化一语已经被明确地描述:“《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教以化之”是为教化,在《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化,教行也”,教具有明显的“上下”关系属性,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上”显然指代一国之君以及贵族阶级,“下”则代指黎民百姓;化,“教行也”,其结果即为风俗与民性,“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管子·七法》),君子的目的就是化民成俗。]西方也有一些与儒家中教化内涵相近的概念,诸如希腊文中的Paideia、德语中的Bildung、英文中的Edification、Moralize和Civilize等等。这些概念和它们所紧密相关的问题是中外哲学家、伦理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简单地说,凡是涉及人的心灵与行为转向的思想观念都与教化相关。到目前为止,教化尚没有一个确定普遍的概念。这种情况是人文学科中重要概念的常态。教化普遍概念的缺乏是由它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但是也需要对造成这一结果的外在影响因素做一个说明。教化涉及的层面以及包含的内容庞杂众多。按照教化的基本类型分类,教化包含有家庭教化、宗教教化、政治教化等;按照教化的内容和现实目的分类,教化包含道德教化、人文教化、意识形态教育等;按照学界对教化问题的研究角度分类,教化研究包含教化的权力问题、教化的本质问题、教化史问题、教化的缺失问题以及教化的应然问题等等。它们中的每一项都可以作为被研究的对象,它们是教化的具体部分。从这些丰富庞杂、跨越整个人类存在时空的教化行为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性的教化概念的确是难以做到的。并且抽象后的普遍性教化概念是否具有普遍性知识的特质也难以说明。至少可以说,它无法获得普遍性认同。但是教化的普遍概念存疑不应该成为阻碍研究教化普遍结构的原因。如果在尝试中能够获得具有普遍性的结构,那么教化的普遍性概念就存在于它的结构中。
第二,教化实践是建构社会秩序与人心秩序关键性环节,无论是理解旧秩序还是建构新秩序都离不开教化实践。教化机制关联起社会秩序与人心秩序的各个要素,如权力、人性、理想等等。教化实践机制或者说教化的横向结构研究,就是要探究教化实践如何运用这些要素建构秩序。在本研究中,教化是指掌握一定社会力量的人类团体或个体,[ “社会力量”是莫斯卡对现实权力的具体内容的表述。(参见[意大利]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M].贾鹤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版,2019,第12页.)]以与自身存在领悟相匹配的方式对人进行精神塑造和行为引导的人类实践活动。社会力量“是任何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人类行为或额外利益——金钱、土地、军事威力、手工劳作、科学等等任何事物”,[ [意大利]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M].贾鹤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版,2019,第12页.]掌握了一定的社会力量就能够对社会起一定的支配作用,所以在现代社会,社会力量还意味着知识理论、科学技术、舆论把控和话语权等等,这些集中表现为权力。一个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够对其所在的国家进行统治,必然是掌握了关键社会力量(质与量的综合)。教化之“教”无论是形式上的人类组织方式,还是实践上的教化活动过程都依赖于权力。权力是教化得以存在并成为独立系统的首要基础条件。当拥有一定社会力量的人或集体想要对人群施行教化,无论在逻辑上还是现实中都必然要承认人性具有一致性或存在一致的趋向性,即类本性。这种类本性在现实层面上包含着人类的共同自然生命本性,诸如生存本能、趋利避害等等;在精神层面上包含着对“存在感”的追求和超越的精神向度。无论特殊的教化系统展现出来的是何种方向的超越,超越性本身是人类共有的。人类的“存在感”源自现实和精神两个维度,现实世界的存在感必然要在社会秩序(秩序指对确定性的需求期盼和实现形式)之中追寻,而精神世界的存在秩序[ [美]埃里克·沃格林.城邦的世界——秩序与历史(卷二)[M].陈周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版,2019.]涉及到教化系统对人的精神安顿。对于维护权力的需要、超越向度的追寻、还有对存在秩序的安排,一直贯穿其中、影响至深的是人类(人)的理想与信念。人类的理想信念为人类的存在赋予了价值和意义。
第三,现代社会中教化的失落需要从教化本身进行反思。在教化问题的研究中,古今教化的转换是一个热点问题。随着哲学家们对现代性危机的各种研究的问世,人们也逐渐担忧现代人类的生存处境。而社会中呈现出来的道德滑坡、价值虚无等现象让人们意识到人类教化出现了问题。有观点认为是由于古典教化在现代中的逐渐缺失导致了社会中道德问题频出,或是认为教化的性质在现代改变了,导致古典教化中人文与道德修养的效力降低了。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现代社会中的教化究竟如何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教化的现实目的是为了建立人类生存秩序。尤其是社会秩序的建立,它是符合于人类生存方式与生存需要的。现代教化的改变体现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需求有了变化。传统的生存方式不再适合于人们生存。传统中具有普遍性、规范性的教化方式随着生存方式和生存需求的改变陷入了困境。当然,正是传统教化所出现的问题使人们不得不对其进行批判。在现代社会,个人的自由意志在公共社会里愈加明显地呈现出来。古典社会中占有绝对强势地位的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力在现代社会逐渐隐匿。新的社会环境催生了新的政治意识,并且推进了政治权力与教化之间的新型关系。但是,现代社会的教化依然难以弥合个人与公共之间的关系,“个体”只是在社会思想浪潮中被凸显了出来,却没有找到合宜的身位,造成了个体生存价值与公共规范价值之间的断裂。对教化实践的横向结构进行分析,不仅是要展现教化的普遍性结构,还希翼能够为文明中的生存危机寻求更多的防御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