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宠物造型设计与修剪(王欣)
》
售價:NT$
286.0

《
酱卤食品加工
》
售價:NT$
301.0

《
从大繁荣到大萧条 1919—1939年美国社会生活史
》
售價:NT$
500.0

《
中西交通史 陆海书系
》
售價:NT$
296.0

《
图说新质生产力1 科技创新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NT$
301.0

《
雪
》
售價:NT$
352.0

《
当代学术·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
售價:NT$
653.0

《
魏特琳日记(重新修订,震撼上市)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独特视角切入生态议题,融合生态学、进化论、文化研究
★硬核科普×流行文化。松原始作为东京大学鸟类权威专家,用严谨的动物行为学分析搭配《鬼灭之刃》《宝可梦》等ACG案例,设计”乌鸦替代候选人”趣味竞标环节,硬核科普碰撞流行文化
★脑洞大开,呈现”空想生物学”魅力,模拟生态链崩塌过程
乌鸦不仅是城市清道夫,
更是维系生态、传播文明的重要物种。
当这个自然界的“多面手”消失,
人类将面临怎样的连锁反应?
|
內容簡介: |
不管在日本还是中国,乌鸦都是常见的鸟类。对于乌鸦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乌鸦智商高,也有很多人认为乌鸦是食腐动物,是不祥的征兆。如果有一天,乌鸦从世界上消失,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城市环境会如何变化?又有哪种鸟类可以代替乌鸦?深爱乌鸦的鸟类学者松原始笔下的SF超现实未来是什么样子?
本书不光从生物学的角度讲述乌鸦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还涉及到文学、娱乐、信仰、学术界等领域中对于乌鸦的定位,趣味性和知识性兼备。
|
關於作者: |
松原始,东京大学综合研究博物馆特聘副教授,专业为动物行为学。主要研究乌鸦的生态、行为与进化。著作有《乌鸦教科书》《乌鸦能养吗》《鸟类学者的关注点》《乌鸦聪明、鸽子笨、鲨鱼狂暴、海豚温厚是真的吗》等。
|
目錄:
|
第一幕 如果乌鸦从生态系统消失
乌鸦是关键种吗
乌鸦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乌鸦到底是哪种鸟
乌鸦算不算生态系统中的“便利店”
乌鸦灭绝后的常夏之岛
第二幕 如果乌鸦从生物进化史消失
如果乌鸦从未出现
纸上谈兵想象未来
可以取代乌鸦的鸟类
候选者0号:有血缘关系不可以吗
候选者1号:食腐类的家伙们
候选者2号:爱吃水果的杂食性鸟类
喙真的能长大吗
候选者3号:鹦鹉和鹦哥居然也有资格
彻底改变食性特别候选者:神级
究竟应该长什么颜色
第三幕 如果乌鸦从人类社会消失
如果乌鸦从宗教中消失
古代神话和自然信仰中的乌鸦
基督教中的乌鸦
伊斯兰教中的乌鸦
佛教中的乌鸦
宗教文化中的候选者
日本民间信仰中的乌鸦
如果乌鸦从文学作品中消失
《乌鸦》( The Raven )
如果乌鸦从娱乐生活中消失
《精灵宝可梦》
《鬼灭之刃》
《美少女战士》
《杜利特医生航海记》
《机动警察》大电影
《猫的报恩》
《乌鸦面包店》系列绘本
《偏偏变成了乌鸦》
《晚安乌鸦,欢迎再来》
《熊和乌鸦》《永动机北长尾山雀》
《乌鸦课长大人》《深夜食堂》
如果乌鸦从名字中消失
如果乌鸦从鸟的名字中消失
如果乌鸦从人的名字中消失
如果乌鸦从学术圈消失
对生物学的影响
对动物智能研究产生影响的新喀鸦
会不会出现像乌鸦一样高智商的鸟类
乌贼和章鱼居然成了竞争对手
乌鸦适合全民科普研究
第四幕 乌鸦候选者试镜
在最终审核之前
对营巢地点的二次考察
乌鸦候选者生活的世界
食腐候选者的阵营
候选者第一梯队:美洲鹫、秃鹫、黑鸢、卡拉卡拉鹰
鸦雕 vs. 鸦鹫
传播种子的候选者
海鸥能否胜任
都市鸟类候选者的阵营
候选者第二梯队:灰椋鸟、蓝矶鸫
在都市营巢的鸟类
聪明鸟类的候选者
候选者第三梯队:鹦哥和鹦鹉
需要附加条件的候选者
候选者第四梯队:改吃水果的食腐鸟类
候选者第五梯队:改吃肉食的鸽子
最终结果:找不出一个完美候选者
最后一幕 鸟类学家松原的平行日常
主要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天下乌鸦皆诛灭,与君共卧起床迟。”1
我被麻雀和灰喜鹊的叫声吵醒,发现时间还很早。努力在床上躺了半晌,却也没有办法再睡个回笼觉。于是干脆起来,梳洗穿戴停当,拿了手机和矿泉水,蹬上慢跑鞋出门。
公寓门口的路面上堆着垃圾袋,提醒我今天是回收可燃垃圾的日子,不过我寻思晨跑回来再扔垃圾应该也来得及。这边没什么野猫,垃圾袋基本也没有被乱翻过。
咦?刚才莫名感觉有些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过,这种莫名的感觉在我拿起手机后就消失了。我一般会在跑步的时候玩游戏,在跑步途中抓几只“宝可梦”。昨天晚上跑步的时候也顺便抓了一只,就是游戏里的“黑暗鸦”。
我有点儿好奇这个名字。黑暗鸦,真的有这个宝可梦吗?想想好像也有,就是进化以后“砰”的一下变得超强的那只。总觉得“砰”的那一下音感上非常熟悉。
因为没想清楚,所以多少有几分不爽,不过我还是按原计划开始跑步。为了让心情好起来,我戴上耳机听起音乐。曲子是随机播放的,一上来就是星野源的《恋》。虽然这可能不是一首适合晨间跑步的歌,但感觉还不错。再说我也很喜欢看《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随风而来的,是松鸦和人群。”
奇怪吗?并不奇怪。这个说法是对的。秋天时常能看到松鸦成群飞翔的情景。鸦科的鸟类还包括喜鹊、灰喜鹊、星鸦等 。喜 鹊在日本被称为 “ k a c h i 松鸦”,而韩语里的发音正是“kkachi”,二者也许有些关联。
想到这里,我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有些怪异和不合理的设定——这个世界里如果没有乌鸦会怎样?
当然,“只有乌鸦消失的世界”应该是不成立的。在一个没有进化出乌鸦的世界里,肯定还存在着其他与今天不一样的地方。或许会有其他的鸟儿来取代乌鸦的位置,我们的生活也很有可能出现某种变化。我知道这个想法有点儿“癫”,却忍不住不去想。
循着这个思路,我开始尝试想象没有乌鸦的世界,于是就有了这本书。所谓“失去才意识到重要”,是一个很俗套的说法。但是,我很想知道,没有乌鸦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是与现在别无二致,还是会彻底崩塌?说实话,直到开始动笔,我对此依然毫无头绪。
我想你一定听说过一句话:“如果某某生物消失,生态系统就会瓦解。”这未必是夸张的表述。北太平洋巨大的褐藻林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巨大的海藻长度可达几十米,它们在海底茂密生长,形成海底森林,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之所,也可以合成营养成分。海底森林里,多种生物在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中共存。1971年,当时还是生态学研究生的詹姆斯·埃斯特斯对阿留申群岛中两座岛屿的海洋生态系统进行了比较。其中,在阿姆奇特卡岛上有海獭栖息,而在谢米亚岛上,过度捕猎造成的恶果一直存在,岛上几乎没有海獭的种群。
不仅如此,两个岛屿周边海域的样貌也完全不同。在阿姆奇特卡岛周围的海底,生长着茂密的褐藻森林,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而在谢米亚岛附近,几乎没有褐藻森林,相比之下,生物种类也少得多。
海獭以海胆为食物。没有海獭,海胆数量就会激增。大量的海胆会吃掉很多褐藻,导致褐藻无法长大,最终造成其他依赖褐藻生存的生物失去栖息地。对于海底森林生态系统而言,其存在的关键因素就是海獭。
这种一旦缺失就会造成整个生态系统崩溃的物种被称为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所谓Keystone,是指拱形砖石结构中的拱顶石。它通过承受整个结构的压力来保持拱形的完整。如果取走这块石头,整个结构就会崩塌。
当然,生态系统的每个物种都在各司其职,无论哪个单一物种消失,都不会引发生态系统的崩溃。由众多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就像是一堵由许多砖块砌成的墙,拿走一两块砖头,墙并不会塌。但是,有些物种的影响只有在它消失后才能显现出来,而且这并不是个例。
有论文提出观点,当存在猛禽等顶级捕食者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会更加丰富。也有人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最新公布的研究表明,虽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但是在有顶级捕食者的环境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确更加丰富(对于存在机制,未来仍需要推进研究。到底是因为有顶级捕食者才产生了多样性,还是因为存在多样性才会有顶级捕食者)。这一结果让人们再次认识到猛禽保护的重要性。论文同时提到一点——除猛禽等很亮眼的生物外,关于其他捕食者的信息极其有限。乌鸦也是一种捕食者,如果没有乌鸦,生物系统可能也会受到某些意想不到的影响(当然也不能断言一定会有)。
如果乌鸦消失了会发生什么呢?要讨论这个,我们就需要知道乌鸦做了什么。
乌鸦的行为=偷食垃圾。
估计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当然也没有错。
乌鸦具有食腐动物的特点,会吃动物的残骸,还会吃其他动物的食物残渣。这类食腐动物,被称为“自然界的清道夫”。在生物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它们存在于将尸骸最终分解为无机物的第一阶段。
在城市中,动物的尸骸并不常见,相比之下厨余垃圾倒是不少。这些厨余垃圾是人们吃剩的食物,从生态学角度说,和狮子吃剩的角马尸骸没有什么区别。至于“把垃圾扔到垃圾站等待回收处理”,那是人类的事情,和乌鸦无关。因为在乌鸦的行为准则中,可以吃掉在地上的一切东西。
如果没有乌鸦,就不会出现垃圾袋被弄破翻乱的事情。虽然有可能会有流浪猫和流浪狗出手,但是这年头几乎没有流浪狗了,流浪猫也都有固定的活动地点,有人定时投喂,所以基本不会造成什么问题。
可能还有人因为院里的柿子被乌鸦啄食而大为光火。的确,乌鸦也吃果实。不仅会吃柿子或枇杷这种个头大果实,也不放过樟树和吉野樱等街边树木的小果实,甚至连又硬又干的乌桕树果实也能成为它们的小零食。如果没有乌鸦,院子里赏心悦目的金黄色柿子也不会被叼走了。
除了祸害柿子,还有人会说可爱的燕子的窝也会遭到乌鸦的偷袭。这也是事实,因为乌鸦会捕食小动物。乌鸦属于杂食类,吃荤的时候也不少。自然界中的肉类无非这两种——还活着的肉和已经死了的肉。不吃活的肉,只是因为觉得要追捕对方或抵抗反击是件麻烦事。简单地说,选择食腐,就是选择吃“不会带来麻烦的肉”,以及“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弄到的肉”。
于是,乌鸦也会将凭借一己之力能够捕获的小型动物当作食物。昆虫是常见菜谱,时不时地来几只小龙虾。有人看到过乌鸦吃老鼠,还有的乌鸦能努努力吃个鸽子什么的。在人们的认知中,袭击哺乳动物或鸟类的捕食者都很生猛,吃昆虫的则相对温和。其实二者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只不过是在捕食的时候寻找符合自己体形和特点的对象下手而已。比如,乌鸦吃鸽子大都不是靠自己捕食。比较常见的情况是鸽子先遭遇不幸,而乌鸦“碰巧”赶上,幸运地吃了一顿大餐。
我曾经目睹过几次乌鸦袭击鸽子的情景,从没有看到乌鸦得手,不过倒是看到了它发起袭击的过程。乌鸦没有猛禽那样巨大的利爪,所以既不能将鸽子完全控制住,也不能一击致命。鹰捕食时从高空俯冲,在用利爪将猎物牢牢固定的同时造成致命伤。隼则能够咬断猎物的颈椎,也是瞬间致死。乌鸦没有这样的本事,只能用笨办法,一直啄鸽子的脖颈,效率低下,而且非常血腥。
所谓成功的捕食,其实就是猎物没能逃脱而已。冲绳有一种琉球大嘴乌鸦,它们会捕食冲绳秧鸡。捕食过程就是将冲绳秧鸡赶到道路边的小沟里,让其无路可逃,靠这个成功得手。我曾经在别人那里看到过记录琉球大嘴乌鸦捕食叉尾鸥瞬间的照片,也是把叉尾鸥按在浅水里,这样做比较容易成功。
由此可见,乌鸦专挑没有什么反击能力的弱小对象下手。这也是乌鸦袭击其他鸟类巢穴的理由,因为鸟蛋和雏鸟是很容易成功捕获的。如果没有乌鸦,小燕子大概率也不会不幸遇难。
总结一下上面的情况,如果没有乌鸦,厨余垃圾不会被弄得满地都是,院子里的柿子和黄瓜不会被啄得体无完肤,可爱的小燕子还能安居于旧垒之中,一切都会是人们更加喜闻乐见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