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图说新质生产力2:智能制造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HK$
301

《
思想的手法:如何“做中国哲学”
》
售價:HK$
398

《
我们的箱根驿传
》
售價:HK$
332

《
历史学研究入门丛书——中国古地图研究入门
》
售價:HK$
398

《
地图中的战争史.陆战篇(一本书看透军事地图对500余年来近现代世界的塑造)
》
售價:HK$
857

《
全球视野下的投资机会
》
售價:HK$
449

《
预见6G
》
售價:HK$
449

《
地图中的战争史.海战篇(世界知名历史学家杰里米·布莱克口碑之作!)
》
售價:HK$
755
|
編輯推薦: |
《文润天山·新疆文学选萃》精选新疆作家在全国各大期刊发表的各类优秀文学作品,集中展示新疆作家文学创作成果,扶持和培养新疆优秀作家,鼓励作家讲好新疆故事,提升新疆文学影响力。是中国作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共同合作实施的“文化润疆”文学工程的一部分。旨在推动新时代新疆文学 高质量发展 ,努力以文学服务新疆各族人民,服务新疆发展全局,促进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
內容簡介: |
《文润天山·新疆文学选萃》,是一套旨在展示新疆文学创作成就的丛书,精选新疆作家在疆内外省级刊物上发表的优秀作品,共4卷,包括报告文学卷、散文卷、小说卷、诗歌卷。由中国作协、新疆作协、兵团作协共同主编。此丛书的出版旨在通过展示新疆作家的优秀作品,促进文学交流,提升新疆文学的影响力,并加强新疆文学与外界的联系。鼓励和支持新疆的文学创作,扶持培育新疆优秀作家,同时为新疆作家提供更广阔的发表出版平台,进一步推动新疆文学事业的发展。
|
關於作者: |
中国作家协会文化润疆工作办公室,是由中国作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共同成立深入实施“文化润疆”文学工程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
|
目錄:
|
001 城隅 赵光鸣
033 其满 阿拉提·阿斯木(维吾尔族)
067 冰窟窿 董立勃
081 沉默的树 刘永涛
106 恍然离世 张 弛
123 猫妻 尹德朝
137 邢师傅,你好! 王天丽
166 冬至 王新梅
180 冬至 李颖超
201 巴尔鲁克山上有条蛇 流瓶儿
215 快递 冉 也
230 我们与沙漠到底有多远 蔡 淼
245 镜听 陈湘涛
258 疯狂的石头 胡马尔别克·壮汗(哈萨克族) 著
哈那提古丽·木哈什(哈萨克族) 译
266 自由的倒影 穆克代斯·海拉(维吾尔族)
283 雪莲花 柳金虎
305 爱的回响 孔立文
|
內容試閱:
|
城 隅
◎ 赵光鸣
一
王锁扣喜欢种菜。他是机修厂的老技工,却改不掉农民的习惯,总喜欢给自己弄块地,种各种各样的菜。
他原先的那块菜地大概比一张炕席的面积略大一点,地点在老鸦渠的北湾渠畔,靠近机修厂三栋房的那块碱坡地,那里的盐碱很重,碱壳子很厚,稀稀拉拉地长着几棵苇子,有一片地还堆满了断砖残瓦、水泥坨子等。王锁扣师傅把这些垃圾填埋到附近的一个洼坑里,连带刨掉的那些泛黄的碱壳子,还有一丛丛的苇根,全都转移到那个一人深的洼坑。然后,找来一辆带拖斗的三轮车,跑到三栋房东边的坡梁下,拉了不下十车黄土,基本完成了他的土壤改造第一步要做的事情。这年的半个秋天,整个冬天,他都在为积肥而奔忙。当然,是在下了班之后。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在厂区、各家属区以及街巷里弄晃动,像个老农一样,肩头上挂一个柳条筐,手里拎把铲,两眼盯着地面,见到粪便,不管人的粪便,还是牲畜猫狗的粪便,两眼就放出幽光。
由于这小块地底肥厚、肥力足,开春时节,把各种菜籽种下去,一两个月过后,他的小菜园子就开始绿了,茄子、辣椒、丝瓜、豆角、韭菜、萝卜,争相生长,生机蓬勃。有些菜是开花的,豆角开紫红色花,丝瓜开白花,再比如南瓜开很大的花,黄灿灿的,老远就能看见,像金喇叭。王锁扣最喜欢种的就是南瓜,他爱吃南瓜,蒸着吃煮着吃,都行,炒着吃比肉香。而且,南瓜便于贮存,可以保存到冬天吃,不会坏。他种的南瓜子是他到农科院种子所挑的优良品种,专家推荐的。对于南瓜,王锁扣有一种朴素的感情,这东西在粮食不够吃的时候,是可以像土豆、红薯一样代替口粮的,是能救人命的。他饿过肚子,所以对能代替粮食的蔬菜情有独钟。
他的这个菜园子太小,不能种土豆和红薯,所以,就多种南瓜。南瓜藤蔓是往上长的,不占地,他给瓜秧搭架,让它们立体发展。他这块小菜地虽然小,但被人称为菜园子,不是信口叫出来的,他用枯树枝、锈铁丝、朽木板圈起一个封闭的篱笆墙,还造了一道门,是用两个坏了的抬筢子扎起来的,铁丝捆着,和整个篱笆墙连在一起,外表看上去乱糟糟的,里面却是个生机勃勃的小天地。
王锁扣住在三栋房第一栋的第一间房里,那是机修厂的职工宿舍,从那间房的门窗,可以清楚地看到小菜园的动静。但是王锁扣并没有总盯着那里看,也不怎么担心有人偷他的菜。那些年,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但社会风气还是比较好的,没有人惦记他的那点劳动成果,就是园子里的西红柿红透了,不经他的同意,也没人会闯进去摘一个吃。实际上,小园子里的蔬菜他一个人吃不完,也来不及吃,多半都送工友了。他只有一样东西是舍不得送人的,那就是南瓜,他每年都要留十来个南瓜,贮在他的宿舍里,隔个十天半月的,就杀一个,每顿饭都有南瓜,吃得津津有味,心满意足。
在老鸦渠畔开地种菜,因为有王锁扣师傅开了这个头,厂里有些人也跟着他学,零零星星地沿渠扎起一个个的篱笆圈,圈起的小块菜地都不及王师傅的大,地里的菜不管怎么都不如王师傅的菜长得好,但人们好像都上了瘾,越弄越有心劲。小菜地给人带来了快乐,调剂了枯燥的生活,还可以经常吃到自种的绿色蔬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生活比较困难的家庭还可以省出一笔菜金,凡此种种,都说明王锁扣师傅开的这个头,是很得人心的。
当时的机修厂的领导是比较开明的,有人把私开菜地的现象反映上去,领导说,那条渠沿畔荒着也是荒着,连苇子都长不好的破地,能长出绿叶菜来,方便了群众,这是好事嘛!
领导点头,原先观望的那些人也没有顾虑了,纷纷到渠沿寻合适的地块,然后,也像前边的人一样,找些枯枝败木、铁丝毛毡等把篱笆扎起来,看上去像鸟窠。很多这样的“鸟窠”串在一起,形成了绵延了几里路的一道很奇特的景观带。
加入这道风景线的人,后来扩充到了相邻的工厂和单位,那段时间,有人细数过,老鸦渠畔的小块菜地,一共有一百三十四片,他们的主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是王锁扣师傅的追随者。
那时候,老鸦渠流经的这片区域是城乡接合部,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社区,不断有新的单位和企业搬来,占据那些空置的荒滩地,这个城市扩展的过程,持续了好多年。
老鸦渠是这个区域唯一的地面水系,它在北湾那里大幅度地拐了个湾,擦过大多数新建单位的围墙,朝西边的旷野奔泻而去,远方地势低,呈蓝紫色,迷蒙一片,像个大湖。
老鸦渠畔种菜的好光景大约持续了三四年,然后就衰落了。
直接的原因是渠的上游新迁来一家皮革厂,这家厂子把洗皮子的黑水排到渠里,渠水一夜之间就变浑变黄变臭了。而且,这股臭味很呛鼻子,到处弥漫,刺激人的呼吸系统,招来一片声讨,都说这个污染环境的厂子不应该落脚在渠的上游,它应该搬到远处的戈壁滩去。就在大家忙着抗议皮革厂排污破坏环境的当口,王锁扣悄没声地给自己另找了一块菜地。第一个放弃了他的渠畔菜园子。
王师傅看得很清楚,渠畔种菜长久不了,即使没有上游污染,随着城市发展和扩充,这条渠也会被统一规划,不可能一直这么乱糟糟地存在下去,实话说,沿渠两岸的那些篱笆圈子,王师傅自己看着都觉得堵心,实在是太难看了。
果然,新市区的建设规划很快就下达并且付诸实施了。老鸦渠被改名为“碧流溪”,比以前的名字好听多了,社区的名称也跟着成了“碧流溪新区”,规划中的碧流溪流域将被打造成集绿化、园林、休闲为一体的新区景观带。所有违章建筑一律拆除,这道命令没有任何人有异议,在王锁扣放弃他的渠畔菜园子后的第二年,再也没有人在渠畔上种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