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远涉重洋:欧亚贸易与商业公司的崛起
》
售價:NT$
500.0

《
中国抗战 1931-1945
》
售價:NT$
500.0

《
梁晓声说聊斋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为你揭秘《聊斋》中隐藏的社会规则
》
售價:NT$
301.0

《
生物钟与抗衰革命
》
售價:NT$
510.0

《
压缩现代性的逻辑(西方韩国研究丛书)-以东亚视角重塑对现代性的认知,揭示现代东亚社会矛盾底层逻辑
》
售價:NT$
347.0

《
情绪治愈手册
》
售價:NT$
352.0

《
宋代文人与党争 知名宋代研究学者沈松勤代表著作 宋代党争史研究开山之作 全面讲解宋代朝堂之争和灭亡的内在根源
》
售價:NT$
908.0

《
执念(“执念”从不改变你的命运,只是让你发现命运)
》
售價:NT$
301.0
|
內容簡介: |
《民间管理智慧》的特色之处在于将民间俗语与企业管理巧妙融合。作者结合自身成长与创业经历,从俗语中汲取智慧,并将其灵活应用于企业实践。书中所引俗语,多为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收集、筛选,并结合管理实际深入解读和应用。在作者数十年的创业历程中,这些俗语如指路明灯,多次在关键时刻提供方向和启发。因此,本书不仅通俗易懂,更是一部兼具实用性与指导性的实践指南。
|
關於作者: |
王建斌,1958年生于河南荥阳,幼年随父母移居西安。14岁学习木匠手艺,20岁自学文学与新闻学。1977年参加工作,从营业员岗位起步。1981年起,在《西安晚报》《陕西工人报》等报刊发表小小说、散文和通讯报道150余篇。1985年被提拔为副科长。1989年辞职创业,从制造业做起,后逐步拓展至教育、房地产、物业、自媒体等领域。目前经营置业、物业、餐饮和自媒体文化产业。
|
目錄:
|
战略篇 战略与布局 1
第一节 成在战略,败在细节 3
第二节 先有市场,后建工厂 8
第三节 “套种”战略,让企业生生不息 13
第四节 事不过三 18
第五节 企业家的远景思维与职业经理人的“车辙”思维之间的矛盾 22
第六节 天晴要防下雨——企业家应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27
第七节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 31
第八节 一年之计在于春 35
管理篇 经营与管理 39
第一节 创业初期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41
第二节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45
第三节 “上阵父子兵”,企业管理的震荡源 47
第四节 财不入急门 51
第五节 从“一轴两轮子”到“倒三轮”——打造自媒体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 54
第六节 先结婚,后恋爱 57
第七节 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怕过礼拜三 61
第八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臭皮匠”会议减少决策失误 64
第九节 赢官司少打,夜饭少吃 67
第十节 重要的事隔夜说 73
第十一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6
第十二节 熬成的事业,揉到的面——项目落地五步走:想、说、写、做、改 79
营销篇 营销与客户 89
第一节 巧用“添柴火” 91
第二节 本小利大利不大,本大利小利不小 94
第三节 营销应懂得“留盘菜” 97
第四节 有理不打上门客 99
第五节 赔钱的生意行家做? 10 3
第六节 熟人圈长精神,生人圈去赚钱 10 5
第七节 货不停留利自生 108
第八节 机不可失,趁热打铁——凡事要“做过”,不要“错过” 111
人才篇 人才与成长 117
第一节 请来女婿气死儿 119
第二节 工作不次于婚姻 121
第三节 “五心”有余,则能力有余 126
第四节 一把尺子,六个刻度——影响职场升迁的六个思维 133
第五节 女靠娘家,男靠舅家——娘家人为企业服务更长久 139
第六节 三六九往上走,周期制培养人才 142
第七节 整体思维与零担思维 146
第八节 高人指路,贵人相助 150
第九节 三个十年,三种人才标准——我对人才认知的三个阶段 155
资金篇 财务与资金 161
第一节 “解扣松绑”,再次点燃民营企业的引擎 163
第二节 关于贷款的喜和忧——“能让你更富,也能让你更穷” 171
第三节 哪里黑哪里歇着?——资金管理绝不能有商贩思维 176
第四节 网络段子也能启发商业灵感——货币叠加资产化成就4.6亿元项目 181
第五节 马不吃夜草不肥,人无偏财不富 185
第六节 成功方法各异,失败大致相同 189
学习篇 学习与自悟 193
第一节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195
第二节 自古宽街无闹市 198
第三节 读书破万卷,不如读懂现实一卷——企业家多从实践中学习 202
第四节 人教人百言无用,事教人一遍入心 207
第五节 学他人,悟自己——成人学习与青少年学习的不同之处 211
第六节 艺多不压身,功到自然成 215
人生篇 人生与智慧 223
第一节 死水怕勺舀,舀一勺少一勺 225
第二节 先人一招则优,快人一步则强 226
第三节 听人劝,吃饱饭 229
第四节 隔手的金子不如在手的铜 233
第五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爷爷写书,孙女“出书”,好家教传好家风 236
第六节 娃娃勤,爱死人——勤奋积极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239
第七节 嘴把式与手把式 244
第八节 我与媒体共同发展的40年——人生中的变与不变 246
第九节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浅谈企业家的共性与潜质 251
|
內容試閱:
|
序 一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 启中国式现代管理新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创造和丰富,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成为滋养中国式现代化的不竭营养。它包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价值观念、艺术情趣和科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管理既是人类的一项基本实践活动,也是一个理论研究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在各个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从个体管理到组织管理,从经济管理到政务管理,从作坊管理到企业管理,管理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充实新的内容。而在历史进程中,一个国家的文化将不可避免地对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每一个重要时期的管理方式无不带有深深的文化印记。随着中国步入新时代,在管理领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应用面广、需求量大、题材丰富、潜力巨大的工作,在一些重要领域可能产生重大的理论突破和丰硕的实践成果。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管理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等待提炼和转化。比如,儒家倡导“仁政”思想,强调执政者要以仁爱之心实施管理,尤其要注重道德感化与人文关怀。借助这种理念改善企业管理,将会推进构建和谐的组织人际关系,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增强其归属感。又如,道家的“无为而治”理念延伸到今天的企业管理之中,就是倡导顺应客观规律,避免过度干预,使组织在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实现自我调节与发展,管理者与员工可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再如,法家的“法治”观念启示企业管理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严谨的体制机制确保组织运行的有序性与规范性,做到赏罚分明,激励员工积极进取。可以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管理提供了多元的探索视角与深厚的理论基石。
第二,现代管理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现代管理是在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中产生并发展的科学工具,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自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前后,现代管理理念与方法不断创造革新,在推动企业从传统的小作坊模式向大规模、高效率的现代化企业,进而向数字化企业转型的过程中,文化的作用被空前强调,由此衍生的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成为企业发展最为强劲的内生动力。以文化引导的科学管理,要求不仅要有合理的组织架构设计、生产流程优化等手段,而且要有周密的人力资源规划、奖惩激励机制等方法,这都极大地增强了员工在企业中的归属感并促进员工发挥能动作用,在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体现重要的社会价值。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之所以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须臾不可缺少,是因为其体现出企业的使命不仅是获取利润,更要注重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积极影响力,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加文明、和谐、包容、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今天,管理又面临数字技术的挑战,更加需要更多元的思想基础和文化资源的支持。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结合研究具有极强的必要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现代管理理论多源于西方,在应用于本土企业与组织时,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难以充分契合中国员工与生俱来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心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能够为现代管理面对中国员工时提供本土化的解决方案,使其更具适应性与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指导性、亲和性、教化性而能够在现代企业中找到新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其与现代管理的结合能够为经济与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与组织的管理水平,增强文化自信,还能够为世界管理理论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与共同发展。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钢铁、建材、石化、高铁、电子、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通过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大步迈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成果显著。中国企业取得的每一个成就、每一项进步,离不开中国特色现代管理思想、理论、知识、方法的应用与创新。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既有“洋为中用”的丰富内容,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密不可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融合”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旨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深度融合探寻路径、总结经验、提供借鉴,为推动中国特色现代管理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丛书”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学者和实践专家双方的力量,尝试从现代管理领域常见、常用的知识、概念角度细分开来,在每个现代管理细分领域,回望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对应领域,重在通过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和智慧精华,以“古今融会贯通”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以期推出对我国现代管理有更强滋养力和更高使用价值的系列成果。
文化学者的治学之道,往往是深入研究经典文献,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并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与理论升华。据此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理论支撑。研究者从浩瀚典籍中梳理出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管理实践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为现代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实践专家则将传统文化理念应用于实际管理工作中,通过在企业或组织内部开展文化建设、管理模式创新等实践活动,检验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并根据实践反馈不断调整与完善应用方法。他们从企业或组织运营的微观层面出发,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结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现实案例,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更具操作性与针对性。
“丛书”涵盖了从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应用实践案例分析等多方面内容,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丛书”不仅是研究成果的结晶,更可看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念的重要尝试。还可以将“丛书”看作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它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应用与发展的工具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本图书都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与心血,或是对某一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语境下的创新性解读,或是对某一行业或领域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管理效能的深度探索,或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融合实践中成功案例与经验教训的详细总结。“丛书”通过文字的力量,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代管理的智慧传递给广大读者。
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中,我们将持续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现代管理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是为序。
朱宏任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
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