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伊斯兰帝国:十五座城市定义一种文明
》
售價:NT$
658.0

《
现代日本简史 近现代日本发展之路的通俗历史读本 解析日本百年来的兴盛与阵痛
》
售價:NT$
449.0

《
墨菲定律受益一生的黄金法则和人生定律心理学基础入门
》
售價:NT$
250.0

《
企业国家:一部日本经济史
》
售價:NT$
653.0

《
汉简《苍颉篇》研究
》
售價:NT$
653.0

《
抑郁症(精装全彩版)牛津科普系列:拨开抑郁症的迷雾,探索情绪背后的深层真相
》
售價:NT$
449.0

《
天才的盛会:文艺复兴艺术三百年
》
售價:NT$
500.0

《
裘锡圭学术文集(全六卷)
》
售價:NT$
4998.0
|
編輯推薦: |
《幸福时代》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塑造了一位尽善尽美的女人形象。小说以现实社会为背景,展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社会生态,以一个农村女人从小到大苦中求乐、追求文学艺术的经历,解说幸福的含义。主人公在各种不幸和灾难中面对现实,自立自强,用勤奋的劳动和不倦的学习创造幸福生活,表现文学艺术改变精神世界的思想主题,寄托作者对未来共享物质和精神富有的美好愿望,揭示文学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对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是一部完全正能量的长篇小说。
|
內容簡介: |
《幸福时代》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表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人类幸福的社会主题,并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展现文学艺术在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主导作用。小说分四部四十集,版面字教25万字。 作品取材于作者家乡一个偏远山村近半个世纪的现实生活,塑造了王青草、秦彪、秦虎、周文武,刘玉英、刘欢子等农村劳动者形象和张志勇、宋诗文、刘琼丽、张爱雯、周婷婷、李长春等文艺工作者形象,展示普通人崇尚文化和艺术、追求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展现城乡融合的时代风貌,抒写勤劳朴实山乡民风、真诚豪爽的农民性格、与人为善和助人为乐的情怀,回溯乡村历史,颂扬时代变化,表现劳动人民的文化自信和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
|
關於作者: |
陈孝云,湖北宜昌人,现居荆门。1984年毕业于湖北省商业学校,1988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84年至1989年在湖北省荆襄磷矿矿务局工作,1989年至1994年在湖北省石化厅工作,1994年至2023年在建设银行工作,期间于2022年至2023年在钟祥市胡集镇尚湾村驻村工作队参加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著有《人在中年》、《爱的旅程》和《高山流水》等长篇小说,常在主要媒体网络发表小说、散文和诗歌。
|
目錄:
|
第一部 青春岁月
- 第一集 青青河边草 002
- 第二集 读书很快乐 008
- 第三集 不得不停学 015
- 第四集 成熟的烦恼 023
- 第五章 当妈的滋味 036
- 第六集 心里有个人 045
- 第七章 爱情不是梦 050
- 第八集 又有一个家 058
- 第九集 夫妻的心愿 063
- 第十集 特别有光彩 069
第二部 小城春秋
- 第一集 儿子长大了 076
- 第二集 错乱的楼阁 083
- 第三集 守望一份情 091
- 第四集 青山女儿心 097
- 第五集 心灵的考验 103
- 第六集 女人的约会 109
- 第七集 寻找老同学 124
- 第八集 必须管着你 128
- 第十集 活着是万幸 133
第三部 乡村巨变
- 第一集 生活无难事 142
- 第二集 路遇热心人 147
- 第三集 神奇的预言 155
- 第四集 都是一家人 162
- 第五集 生命的音符 171
- 第六集 儿子出了轨 177
- 第七集 姑娘不简单 183
- 第八集 红梅花开 189
- 第九集 特殊的客人 195
- 第十集 欢乐的孩子 201
第四部 大爱无疆
- 第一集 一桩好姻缘 210
- 第二集 姐姐回来了 215
- 第三集 田园人生语 224
- 第四集 秋来乡村游 232
- 第五集 中秋白喜事 240
- 第六集 惊险在雪山 247
- 第七集 家庭音乐会 254
- 第八集 意外大救援 260
- 第九集 作家的盛会 266
- 第十集 天生女人泪 279
- 尾声 幸福悲欢曲 285
- 后记 表妹一家人 290
|
內容試閱:
|
回到家乡就有泪
陈孝云
出门在外的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不仅是因为生于家乡、长于家乡,父母亲人在家乡,还有很多深藏在记忆深处的人和事,如儿时的同伴、曾经的同学、老师,那些曾经与自己生活或生命有关的人,都会让你不时回想起来,有时一件事、一个情景、一个梦想,都会让你不知不觉涌出泪来。
我初入校门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那时每家的孩子都一样,穿得简朴,吃得简单,孩子们无忧无虑,无论上学放学,都是不约而同地同来同去。没有谁曾经想过自己的将来,更没有谁顾及生活和生命会在何时遇到麻烦。我的小学同学中,死于山崖树林,死于小河急流,甚至死于野兽侵袭的,记不清有多少人了。每当我回到家乡,就会被熟悉的山、熟悉的水、熟悉的石头、熟悉的树,甚至熟悉的草叶花朵所打动;而对于记忆中的好伙伴,常常只能在梦里遇见,梦醒之后也常常是眼眶湿润……走在家乡的每条路上,我的思绪总是剪不断理还乱,不仅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有些记忆是很清晰的。在我六七岁的年纪,有一个和我同村的女孩子,大不了我一二岁,我们上学同路,彼此熟悉但又很少说话,她每次到了那段可以相遇的路上,总要等一会儿,直到我走近了,才一起走向学校,我们有时唱着歌儿,有时各自捡起小石块儿投在河水里溅起一串串水花儿,两个人都很开心……有一次我单薄的裤子被树枝挂破了,小屁股露在外面,我自己没有发现,她发现了就拿出针线蹲下身子为我细细缝上。那个年纪的男孩子,对这种情景是很难记在心上的。好多年后,当我回到家乡走在这段路上,我才清楚地想起这个情景来。我去过她住过的旧房屋,那房屋早已是残墙破壁,村里人说,这个女人早就不在了,她死于一次意外,被一头水牛顶撞到山谷里摔死了,留下一个小女儿,男人带着女儿到别处做上门女婿去了。这个女人的坟在她老屋后面的山坡上。我不知不觉爬上山坡,站在那石头垒起的坟前,她小时候的脸蛋浮现在我脑子里,我不知不觉流下泪来。
还有一个我清楚记得的人,他是我小时候的伙伴,曾经两次与我的生命发生交集。一次我们到远处山沟里采摘野樱桃,我爬到一棵高高的樱桃树上采摘那些鲜红浓密的樱桃果儿,却没有留意树下不远处就是悬崖峭壁,一阵惊慌双脚便悬空起来,只有两只手紧紧地抓住树枝,树枝发出断裂的声响,那一刻,我已经觉得要没命了。当时唯一和我在一起的小伙伴,三两下爬上紧挨着的另一棵树,抓住快要断掉的树枝拉过去,让我的双脚落在了他那棵树丫上,我的一条小命被捡了回来。也是这个小伙伴,一次在我放学过河的时候,我一脚没有跨过水沟,掉到深水里,被急流卷走了,他飞快跑到水流下游,用木棍的枝杈钩住我的衣服,把我拉到岸边,我的肚子灌进了不少水,他把我倒放到石头上,让水流了出来。这两次接近死神的经历,我竟然忘记了很长时间,就连父母也没有告诉过,而我的小伙伴也似乎未曾放在心上,直到他去世的那年,我才想起他是我的救命恩人。他只读了小学就成了他家里的劳动力,二十出头的时候为更换屋脊上的破旧瓦片不慎掉下来摔死了,后来我去他家看见的是一座石砌的坟堆。在他坟前,我默默地流下了泪水。
在家乡,我逐渐了解到,像他们那样正值青壮年骤然离去的人不少,不是因为贫穷,而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再加上是个体劳动,无安全措施,才会意外身亡的。他们的劳动常常是非常危险的,死神随时会在某一刻与他们相会。我小时候的家庭条件并不比他们好多少,不是因为读书努力,也不是因为父母希望,而是因为某种文化因素的吸引,我成了一名书生,走出了家乡,来到了城镇,与那些儿时小伙伴永远别离在了家乡的土地上。
对于生死和幸福的看法,我打小就有了成熟的见解。我并不认同“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说法。山里生长的人,从小见惯了死人的场景。我邻居家的老爷爷八十多岁去世,我是亲眼看到他闭上眼睛的,那时我正玩得高兴,见到老人躺在竹制的躺椅上安详地死去,我没有惊呼。那时我十来岁,像个小大人似的去找回老人正在田间干活的儿媳妇。安葬老人的全过程我都亲眼看见了,打丧鼓、唱丧歌,热热闹闹,没有人为安详离去的老人伤心痛哭,因为亲人们看见老人安详离世的样子,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安慰。那时我已经明白什么叫百年归山、寿终正寝了,老人活到八九十岁,已经经历了人间的一切酸甜苦辣,闭上眼睛无疾而终就是一种生命的圆满。老人的儿子儿媳的孝心也是我亲眼见过的。后来我的爷爷九十六岁去世,我的外婆八十岁去世,我都没有流出泪来。
然而我的母亲七十八岁去世,我却流下了很多泪水,因为我的母亲是可以活到八九十岁的。母亲是因为意外摔倒才去世的。她那个年纪,身体已很虚弱,眼睛也不太好,却要去采摘茶园边沿上那些刚生出的嫩绿茶叶尖儿,不小心摔倒在高高的石坎下,摔断了肩胛骨,引发了老年性心脏病,送到医院抢救了三天便心脏衰竭了。我们姐妹兄弟都哭了,因为我们都自责没有照顾好母亲。母亲不是因为穷而去采摘茶叶的,而是为了一种劳动的满足,一种不愿浪费的持家习惯。作为儿女,我们虽然给了父母充足的生活保障,但我们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老人应该怎样活着,如何让他们既安心又安全!母亲需要的不是自己的安逸和休闲,而是为儿女子孙的幸福和快乐而劳动。劳动是老人一生养成的习惯,他们活着就要有事可做;对于农村老人而言,有事可做才会有精神的充实,才会有自在而舒适的感觉。作为子女,应该做到的是保证他们劳动的安全和生活的无忧。
父亲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年轻的时候算得上是九死一生;然而在他八十五岁高龄的时候因为一点小小的劳动意外摔倒在地,造成肢体瘫痪。在我们姐妹兄弟的照顾下,父亲躺在病床上活了三年,离世的时候还以为自己活过了一百岁。我们对父亲虽然尽了一些赡养照顾的责任,但我们心里留下了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让父亲像他希望的那样活过一百岁。在父亲的坟前,我们都有过心灵的内疚和伤心的泪水,尽管我们的确想不出能让父亲活过一百岁的最好办法。
生与死是自然规律,没有谁能躲过自然法则而永久地活下去。为离去的人而流泪,我们或有骨肉之亲,或有生死之交,或有恩情难忘。我离开家乡近四十年,常常梦牵魂绕,感念那些想见而见不着的人,却无法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他们的幸福。怎样让活着的人幸福地到达终点,这是我们探索人生意义的真正目的。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在我年近花甲的时候,我对家乡的那种怀想与日俱增。每到清明节和父母的祭日回到家乡,总要站在高处环视熟悉的一切,回想从小长大的经历,搜寻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不只是追忆逝去的与自己相识和相伴的人,更多是想努力找回曾经的梦想。家乡的变化是巨大的,有了宽阔的公路,过去的土坯房很多变成了楼房,夜间华灯闪烁,白天车来车往,人流不断……但我走在家乡的路上,极少遇到熟悉的面孔,只有串门儿时才会见到那些与自己同龄的熟人,他们和我一样白发苍苍,天真的笑容不再有,阳刚锐气不再有。仔细体察他们的生活,似乎与当年穷苦时有了很多差别,如今没有三三两两在一起说笑闲聊的景象,更没有欢畅的笑声和歌声。他们各自种着一亩三分地,累了歇下来喝口茶、抽支烟,闲时就走走看看,不上远路,不访近邻;他们不缺吃不少穿,看似幸福却又显出几分孤单和无聊。
十年前一次回乡,我见到了我一位小学老师,他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这位老师是20世纪60年代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他的特长不在教书教得多么好,而在他的多才多艺,会拉二胡,会吹笛子,还会说书打快板讲故事。他的周围常常有很多爱好音乐的学生,也包括一些中学生。我也是很爱音乐的,但我没有学会拉二胡,曾经买过一支便宜的笛子跟着老师学过一阵,但没有坚持下去。因为小时候我的爱好多而不专,有时爱画画,有时爱书法,没有一样学得好的。那时我最容易得到的是小人书和文学杂志,看多了就对文学有兴趣,对提高语文成绩也有很大帮助,这便成了我一生的爱好,也就渐渐淡忘了这个拉二胡吹笛子的小学老师,但我对音乐的欣赏却是从来没有间断的。那年这位老师七十多岁,退休十多年培养了不少音乐爱好者,我聆听他拉二胡,水平之高令我惊叹,《梁祝》《二泉映月》《江河水》等经典名曲他都拉得十分动听,让我感动得流泪。他有一个女儿,也是家乡的小学教师,当然也会拉二胡,水平不亚于她父亲。她家非常热闹,常常云集着不少音乐爱好者。这样一个音乐之家,我是很羡慕的,我由此得到启示,艺术是人生最好的享受,最可让人心灵置于幸福的境界。我经常回忆我们的学生时代,那是一个倡导大众文化的时代,就在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曾经出现过好几位小有名气的诗人、作家和民间艺人,农民在一起吹唢呐、唱山歌的场景也常常历历在目,给人留下的是穷中取乐、悠然自在的生活景象。
四十多年过去,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电视和手机,我们对外面的世界不再感到神秘和好奇;我们的心思不知不觉转移到关心别人和别处的奇闻轶事上,没有太多精力和心情为自己创造生活的情趣和诗意;人们都在一个独立的空间猜想别人的幸福,自己却无法找到幸福的感受。最近几年,我每次回到家乡,总会思考一个问题:社会越来越发达,文明越来越进步,为什么人们却越来越孤独呢?
一个文明幸福的时代,并不是完全由物质主宰的。如果人工智能取代了人类的全部劳动,让我们变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动物,我们能幸福吗?真正能够让人幸福的是有实际意义的劳动生活。充满诗意、让人健康的群体劳动才会把人心凝聚到一起,才会让人们获得超越物质享受的幸福感。我们的确处在一个走向幸福的新时代,但我们缺乏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艺术,包括文学在内的活生生的大众艺术,于是我开始试图把幸福时代描绘成一个由文学艺术支撑的理想世界。
2022年2月于湖北省荆门市
第一集 青青河边草
青草的名字是她自己给自己取的。
青草生下来的时候叫“二丫”,爹妈和婆婆爷爷叫“二丫”叫了六年多,二丫到了快上学的年龄还没有正式的名字。总不能带着二丫的小名儿去上学吧!二丫心里头琢磨着要取个好听的名字,她给婆婆爷爷说了,可婆婆爷爷说这是她爹妈的事。爹妈在镇上打工没回来,过年时只有爹空着手回来了,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带回来,更没有好看的衣服给二丫穿在身上。二丫吃的都是婆婆爷爷种出来的苞谷、洋芋、白菜和萝卜,都是自家田里长出来的东西,还有自家养的猪,自家养的鸡……二丫每天吃着婆婆变着花样做出来的饭菜,觉得没有什么不好的。但二丫总是还想吃点儿稀奇古怪的东西,只是她爹从来没带回来。二丫穿的是姐姐小时候的衣服。但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一个好听的名字。
姐姐春花比二丫大五岁,姐姐去读书的时候二丫才两岁多;二丫五岁的时候爹妈就带着姐姐去了镇上,二丫只能跟着婆婆爷爷过日子;正在读书的姐姐很少回来,二丫没有什么好玩的,只能跟小猫小狗捉迷藏。二丫刚刚有点儿记忆的时候,就觉得姐姐穿过的衣服裤子就应该让给二丫,一件一件让二丫穿不完的。二丫从不跟大人吵着要穿新衣服,因为她不知道究竟新的好还是旧的好,反正跟着婆婆爷爷过日子,不饿肚子不冻身子就是最好的了。二丫小小的红脸蛋不怕太阳晒,也不怕大风吹,二丫习惯了风声雨声和日出日落的土房子,觉得没有什么比自家更好的地方了,更没想过要像姐姐一样到镇上去读书,她离不开婆婆和爷爷。
二丫是爹妈超生的孩子。爹妈本来想生个儿子,可偏偏又生了个丫头片子,他们一气之下就随便叫她二丫了。姐姐生下来是不是叫大丫呢?二丫从没听见过大人们叫姐姐大丫的,可是自己为什么就叫二丫呢?二丫什么都不懂,更不知道什么叫超生,反正她对二丫这个名字很讨厌,也不知道自己将来是要读书的,还得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有一次舅舅来了,说二丫快要上学了,要上户口,没有户口是不能上学的,可是超生的孩子要交罚款才能上户口的,罚款三千块!婆婆爷爷听了都叹气!二丫记在心里了,小孩子长大是要上学的,上学是要有户口的,超生的孩子上户口是要交罚款的,交了罚款才能给自己取个好听的名字,有了好听的名字才能上学去读书;哪个学校的老师还能叫学生是二丫三丫的呢?二丫不知道三千块钱究竟是多少,也不知道婆婆爷爷叹气是什么意思,她只是想自己得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才能去上学。现在二丫六岁多了,再过半年就该上学了。时间过得很快,得赶快给自己想出一个好听的名字来。
二丫五岁多的时候,跟着她爹去了舅舅家,去舅舅家有六七里山路,一条曲曲弯弯的下坡路,如果不是大人带着她去,她是不敢一个人去的。过年去舅舅家,是因为妈和姐姐不回来,只能由爹带二丫去;除了要给舅舅和舅妈拜年,还要给外公和外婆上坟。拜年的事她是知道一点儿的,但上坟是什么意思她就不知道了,她只知道外公和外婆就是她妈的爹妈。二丫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外公和外婆。爹告诉过二丫,外公和外婆早就死了,他们被埋在小河旁边山坡上的两座坟里。二丫跟着她爹到了外公和外婆的坟前,一座坟是新的,一座坟是旧的,两座坟上都长满了草,坟前都是石头。二丫只知道坟里面是外公和外婆,但不知道外公和外婆是怎么钻到坟里去的。二丫问爹,外公外婆为什么要死在坟里?爹很不高兴地说,小孩子莫多问!二丫就不多问了,只是跟着爹给外公外婆烧纸钱、敬香和下跪叩头。但从此二丫心里又装了一个不明白的事,外公外婆为什么要死在坟里呢?要是外公外婆活在外面有多好啊!只要外公外婆都活着,二丫就不会叫二丫了,因为外公外婆是妈的爹和妈,他们一定不会让爹妈叫她二丫的。
妈和姐姐为什么过年不回来呢?爹告诉过婆婆和爷爷,因为妈在镇上一个餐馆里做事,过年很热闹,做事多给钱,回来还要多花钱,一趟路费就是几十块,所以只让爹一个人回来。爹回来也只过两三天就走了,过年的时候他帮婆婆爷爷洗菜做饭,一个羊肉炖萝卜,一个腊肉炒豆干,一个腊香肠切片,外加几个小青菜,饭是白大米做的,这是一年中最好的饭菜了。二丫也不闲着,她把爷爷烧出来的木炭放到灶火里烧得红彤彤的,再用火钳子夹到火盆里,端到吃饭的小桌子下面,吃饭的时候就很暖和。一年到头只有一个春节,爹要陪爷爷喝两杯酒,婆婆就给二丫拣她喜欢吃的菜……过年一顿饭吃得真美!吃了过年的饭,爹就带二丫出门去舅舅家。舅舅是组长,管着这半边山村里十几户人家,二丫一家人都要靠舅舅照顾;爹妈到镇上去打工,也是舅舅的主意,因为舅舅的女儿红霞姐姐也在镇上读书,爹妈打工不仅是为了二丫的姐姐春花,也是为了照顾舅舅的女儿红霞。春花和红霞一样大,他们在镇上读书都得有大人照看啊!但二丫就不同了,二丫是超生的孩子,不能到镇上去,因为婆婆爷爷不让,婆婆爷爷身边要有一个孩子才不会孤单寂寞,这是二丫想得到的。
二丫跟着她爹到了舅舅家里,就知道了很多事。孩子到了七岁就该上学了,这是石头哥哥告诉她的。石头哥哥大二丫三岁多,已经上三年级了,不过不是在镇上,而是在村里小学里。村小学离舅舅家不远,走路去只要半小时,过去姐姐也是在村里读完小学才和红霞姐姐一起去镇上读初中的。这些二丫是不知道的。但石头哥哥读书的事她是知道的,因为她已经六岁了,对好多事不明白都想问,问大人都让人烦,也问不太明白,所以就只能问石头哥哥了。石头哥哥很爱讲他读书的事情。二丫慢慢听明白了,读书就是认字,学语文和算术,学唱歌跳舞,还学画画和认识树木和庄稼。读书能知道很多事,什么月亮呀,地球呀,山水呀,好多好多,一生都学不完,小学只能学一点点,等读了初中、高中和大学,就懂得很多了。石头哥哥的话只让二丫明白了一个小小的道理,小孩子长大是要靠读书学知识的,不读书就是文盲,是睁眼瞎,长成大人只能像婆婆爷爷一样种田喂猪羊,一辈子守在屋前屋后不敢出门,一出门就会吃亏上当受人欺负。石头哥哥还告诉二丫,读书必须有个好听的名字,不然在学校是会被别人取笑的,名字不好听的同学常常让人取笑。石头说二丫这小名儿多难听,二丫说石头这个名儿也不好听。石头有读书的名字,只是石头读书的名字二丫没有记在心里。二丫只想自己上学的时候也要有个好听的名字。
自从舅舅说了二丫上学的事,婆婆爷爷更忙了。婆婆爷爷原来喂了两头猪,长得挺大挺肥的,可不到过年时爷爷又从别人家买来两头小猪;这事儿有点儿特别,往年都是喂养两头猪,杀一头卖一头,家里的油盐都靠卖猪的钱买回来。二丫不知道婆婆爷爷卖猪的钱够不够买油买盐,就说这两头大猪喂肥了过年都杀了,一年到头顿顿有肉吃。婆婆白了二丫一眼说:“光有肉吃不读书了?婆婆爷爷不管孙女读书了?你爹妈打工挣的钱顾不了你姐姐读书,你婆婆爷爷靠养猪让你读一两年书就算尽心了,丫头片子读那么多书也没有啥用,只要认得几个字能算算账就行了!婆婆爷爷没读过书也活到了六七十岁!”
二丫明白了,爷爷买回两头小猪是要喂到明年卖了钱去交罚款,好让二丫去村小学读书呀!二丫打猪草更勤快了,以前每天打两竹篓子,现在要打三篓子。二丫从三岁起就会打猪草,还放两只羊,好多草都长在山边田野上,有水红花草,有豆荚草,有牛舌草,等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花花草草,只要是青的嫩的,她都打回来喂猪喂羊。她有铲猪草的小铁铲,还有小镰刀,见到一团一簇的嫩草,她就用小铲子铲起来,把泥土抖尽,放到竹篓里;如果是长成一片一片的青草,就用镰刀细细地割,割得地面上整整齐齐。二丫最喜欢割青草,青草都长成一片一片的,像田里的麦苗儿,她都说不出叫什么名儿,但那些青嫩青嫩柔柔软软的青草,是猪和羊最爱吃的,她用刀割起来也最顺手。房前屋后田坎儿边的青草割了一茬又一茬,她都知道哪儿的青草又嫩又肥,那些青枝嫩叶儿猪和羊喜欢吃。打猪草割青草是春天和夏天的事,到了秋冬,野草都老了黄了,就打不回来了,猪和羊就只能吃红薯叶儿和苞谷秆儿,而这时猪和羊也正是长肥膘的时候,要靠吃粗粮和菜果长出肉来。
二丫靠烤柴火熬过了一段寒冷的日子,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爷爷果然把两头大肥猪一起拴住脖子,拉出猪圈。爷爷在前面拉,婆婆在后面用竹竿儿赶。二丫看见两头大肥猪就要被赶到村街上去卖了,心里不知有多难过,但想到这是为自己上学上户口,就又很快高兴起来。还有两头小猪也长得很快,爷爷说再过半年就又可以卖了,可以凑到两千块钱。二丫不知道两千块是多少,但总之是不够的,还差的钱怎么办呢?
春天过去,夏天到来,二丫离上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她还没有自己的好名字呢!爹回来了,是专门回来给二丫交罚款上户口的,婆婆拿出两千块钱交给爹,爹也拿出一千块钱,三千块凑齐了,二丫看见爹数钱,一张一张地数过来数过去,二丫心里不知有多高兴。爹把二丫带到舅舅家里,和舅舅说了孩子上户口和上学读书的事,二丫在旁边听明白了,知道什么叫超生了,因为舅舅的儿子石头哥哥也是超生的。超生就是不该生下来的孩子,不该生下来的孩子就要多出很多钱才能上户口,不上户口的孩子就是“黑孩子”,“黑孩子”就不能上学读书,长大不能分田分地找事做。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二丫明白了婆婆爷爷为什么会叹息,也明白爷爷为什么会买来两头小猪就马上卖了两头大肥猪,原来都是为了她这个不该生下来的丫头片子。二丫现在多么伤心!
二丫突然想起名字来,就大声对爹说:“爹,还有我的名字呢?你不能让人叫我二丫吧!”
爹想了想说:“就叫秋月吧,你是秋天生的,又生在晚上,你姐叫春花,你就叫秋月,王秋月!”
二丫自言自语地说:“秋月,秋月,不好,不好!”
二丫不知道为什么叫秋月就不好,她知道爹也只读过两年书,也不知道什么名字是最好的。舅舅的儿子小名儿叫石头,也是到了该上学的时候才取名叫宋石桥的,这个名字很实在,因为他家的门前有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一座小石桥,每天他都要从桥上走,走过石桥不一会儿就走到了学校。石头哥哥告诉二丫,上学就要取个好听的名字,二丫把“秋月”这个名字告诉石头,石头摇摇头说这名字不好,秋天天气凉凉的,月亮圆圆的,让人爱做梦!二丫就让石头哥哥给她想个好名字,石头说:“你最喜欢什么东西就叫那个名字吧!”
二丫想了想说:“我爱打猪草,打猪草就要割青草,青草,就叫青草吧,王青草!”
石头笑着说:“青草好,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野火烧不尽,风雨吹不倒。’青草这名字挺好,我也喜欢!”
二丫听不懂,问石头:“青草就是青草,怎么还会野火烧呢?没有春风吹也会有青草啊!”
石头说:“这是一首诗,一支歌,你上了学就知道了。这是说河边的草很多,青青绿绿的一大片,永远不会断了根,每年都在生长,它的根埋在土里,就是燃起大火也烧不到根,春天一来又会长成一大片。意思是说青草扎根在土里,生命特别顽强,每年都会一片片长出草叶儿来。”
青草还没上学,不懂得石头哥哥讲得这么深的道理,她望着石头点点头说:“我也会懂的!”
于是二丫对爹说:“我不叫王秋月,我叫王青草!”
爹说:“好好好,听石头的,你就叫王青草!”
第二集 读书很快乐
青草上学了,她红扑扑的小脸蛋儿,亮晶晶的眼睛,扎着一对小辫子,穿着姐姐留给她的旧衣服,书包也是姐姐用过的破旧黑布书包,背带是麻绳结成的带子,书和铅笔都是石头哥哥用过的。青草上学都是紧跟着石头哥哥,天刚亮就起床,先到房前屋后的田坎儿上打猪草,露水打湿了小布鞋和腿裤管,提回来满满一篓子嫩草,匆匆忙忙吃过早饭就去上学。学校在村里的小街上,那里住着上百户人家,还有小商店、粮油加工厂和缝纫店;小街上有点儿热闹,有开着拖拉机和小棚车的人,也有骑自行车的人。两个孩子走在山里的小路上,沿着清亮的河水走一段,走过石桥就上了公路边,再走半里路就到了学校。青草头一次到学校感到很新鲜,她总是东张西望看这看那。青草跟着石头哥哥到新开班的一年级老师面前报了名,然后坐在老师指定的座位上,听着老师给他们上第一课,这一课,青草学会了三个字:王青草。
老师问王青草:“你会背诗歌吗?”
王青草很快背出了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老师夸奖王青草,王青草更喜欢读诗歌了,凡是课文上的诗歌,她都要一字一句背下来。
……
青草住在舅舅家里,但不能白住白吃啊!爷爷送来粮食和青菜,每月送来一背篓儿,足够青草吃一个月的。舅舅是个大忙人,经常在外边做活,三天两头不回来。舅妈经常一个人忙田地里的庄稼活,还要按时烧火做饭,一日三餐,忙里忙外,也够辛苦的。青草也能帮舅妈做点小事,打猪草剁猪草,洗洗菜刷刷碗,但她觉得帮不上大忙,心里总有点儿过意不去。山里人家日子都一样,吃饭都是两碗三碟的,没有多少肉。青草不吃肉,青菜里面有些小肉丁儿,青草一点儿也不拣到嘴里,因为爷爷没有送来什么肉,爷爷这两年没有杀猪了,当然就没有肉送来。舅妈总是不愿吃亏的,虽然爷爷每月送来粮食和青菜,但舅妈总是不满意的,让爷爷为她做这做那,有时犁田锄地,有时砍柴割草,让爷爷忙一整天再摸黑回到山上家里去。为了孙女在舅妈这儿读书,爷爷只能帮舅妈多做事,什么话也不说。
读书的日子是快乐的,学识字,学数数,上音乐课,上体育课,还做课间操。
时间过得飞快,两年过去,不知不觉就是三年级。青草觉得认了很多字,所有的庄稼和动物名字都能写出来,地球是圆的,太阳是红的,月亮是白亮白亮的,地上的草是青青的……老师经常表扬青草,说王青草读书很认真。青草读书不仅认真,而且好问,她不仅问老师,还天天问石头哥哥很多问题,石头学过的字词,她都能问个明白,记得清楚。但石头哥哥马上要上初中了,初中离这儿很远,要坐汽车才能去。舅妈说让石头也到县城去读初中,因为红霞姐姐和春花姐也要在县城读高中,二丫的爹妈去县城打工方便照顾两个姐姐,可舅舅却说镇上的初中也不错,他正好也要到镇上去做工,于是舅妈就依了舅舅。青草的三年级是很孤单的,上学放学只她一个人走去走回。虽然孤单但她还想多读书;石头哥哥离开了,她就没有依靠了,没有可以问的人了,她就自己多想多查字典词典,把每个不懂的问题弄明白。她想把书认真读下去,最少也要读完小学吧!大人说女孩儿没必要读那么多的书,这种话让她很难受,担心哪天爷爷来了就要把她接回去。舅妈也当她的面说女孩子应该早点儿回去学种田。舅妈的话更让青草担心和伤心。爷爷来了,果然要把青草接回去,青草哭了!爷爷说,那就再读两年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