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芬尼根的守灵夜 全译注释本
》
售價:NT$
2540.0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24年1-12月整年十二期)
》
售價:NT$
1880.0

《
长城砖系列:跛足帝国:中国传统交通文化研究
》
售價:NT$
398.0

《
跟着TED学科学:人工智能
》
售價:NT$
255.0

《
宝石之书
》
售價:NT$
806.0

《
汉画像的象征世界
》
售價:NT$
439.0

《
非暴力沟通·人性化医护(比起药物,连结人心的沟通更具治愈生命的力量)
》
售價:NT$
265.0

《
AI时代的文学教育 北大教授陈平原主编 关注AI对文学教育的影响
》
售價:NT$
551.0
|
編輯推薦: |
◎陪孩子一起读童谣,拥有一个敢开口、善表达的聪明娃。
◎一首童谣,科普一个小知识。
◎唱着童谣一起玩,高质量带娃好方法。
◎作家不是复刻传统童谣,而是写了童谣里小小少年的成长。
|
內容簡介: |
《童年谣》是徐鲁为孩子们最新创作的一本童谣故事。全书包含50篇美文,讲述了自己在童谣熏陶下的成长,附50首朗朗上口的童谣。“燕子姐,燕子妹,给你一床小花被。冬天不要走,就在俺家睡。”明快的节奏感、曼妙的韵律,让孩子们感受汉语的美与情趣。动人的故事、优美的语言,激发孩子们对写作的热爱,教会孩子们在平凡的故事中表达最真挚的情感。
|
關於作者: |
徐鲁,儿童文学作家、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曾出版诗集《我们这个年纪的梦》、长篇小说《罗布泊的孩子》、散文集《奔腾的春溪》《童年的瓜灯》等百余部作品。曾获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二十余篇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
|
目錄:
|
上辑
4/一首逗趣儿歌
6/俺们的春天又来了
8/再过一百年,看谁长得高
12/专治肚子疼的“绝招儿”
14/槐花开好了
18/被窝里的耳朵
21/在心上盖一座老磨坊
23/让孩子停止哭闹的办法
26/我有一只小巴狗
28/你推我拉,边拉边唱
32/你拉我拽,边拉边念
36/红蜻蜓做了一个梦
38/吃着饽饽就着菜
42/赶小海
46/葫芦花会说谎
50/天上人间
53/“明星”小巴狗
55/蚂蚱的别称
58/一代代小孩都熟悉的儿歌
62/谁摔的哇哇声最响
66/窝窝头宝塔
68/金黄色的小绒花
71/猜猜它是啥
74/爷爷教我念的谜语歌
78/毫不留情的大公鸡
下辑
83/小拇指的愿望
86/流传在旧时北京的童谣
88/小炉匠在打铁
90/小蛐蛐找妈妈
94/老鼠新娘出嫁啦
98/和月亮说知心话
102/一起念唱颠倒歌
105/瓜蔓满地爬
108/踢毽子踢到九十九
112/三辈子忘不了姥娘家
116/谁想当小山羊
120/兄弟六个本同娘
123/飞上天空的小伞兵
126/坐在小船里看月亮
129/爬上屋顶吹喇叭
132/奇特的想象
134/十二月里打年货
138/争做大力士
142/请你吃细面饽饽
146/一起来挤墙角
150/脑袋上长了个枣
154/一起来贴鸡毛
156/幸福的小燕子
160/保护小生命
164/喜鹊喳喳叫
167/编后记:送给正在长大的孩子,
也给那些不想长大的大人!
|
內容試閱:
|
藏在童谣里 一
我小时候在故乡胶东半岛的小山村里生活,大部分时光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爷爷是一位老护林员,一生勤俭劳苦,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很大。爷爷和奶奶会讲许多民间故事。
记得六七岁时,爷爷用韵语给我出过一组谜语,每一句的谜底都是一种动物:
上山直溜溜,
下山滚粸馏,
摇头梆子响,
光洗脸不梳头。
这四种动物分别是狐狸、野兔、驴子、猫。这首谜语童谣的每一句“谜面”,都生动形象地抓住了作为“谜底”动物的习性与特征。这个谜语我至今记得。
小时候在胶东乡下听到过、念诵过的许多童谣,长大后也一直没有忘记。有的句子记得不大准确了,我就请老家的老人或当年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帮着回忆了一下,重新记录了下来。
我的老家即墨县,原来属于烟台地区,后来划归青岛市管辖了。烟台有一位著名的民间文学研究家、民俗学者山曼先生,20 世纪80 年代里,我们一直有联系。山曼老师曾赠给我一册他选编和注解的《山东民间童谣》,这是我心目中的一本“宝书”,一本满载着童年回忆和美丽乡愁的“童年小百科”。当我回忆自己小时候念诵过的童谣,遇到拿不准的方言字词时,我就会查对一下这本书,看看山曼先生有没有收集,或是怎么写的。
本书上辑所选的25 首童谣,都是曾经流传在我的家乡胶东半岛的民间童谣,大多是我小时候念诵过、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的。
感谢家乡的《胶东文学》杂志,在2024 年第6 期“儿童文学专刊”里,刊载过这组题为《胶东童谣小忆》的童谣和短文。重新回忆和记录这些单纯、朴素和简单的童谣时,我仿佛觉得,我是在依依追寻自己失落在胶东半岛上的孩童时光,是在重温留在记忆深处的美丽乡愁。同时,我也在用这些童谣和短文,纪念毕生致力于家乡胶东的民间文学和民俗研究的山曼先生。
二
著名小说家汪曾祺先生写过一篇《童歌小议》,文中写道:“旧日的儿歌无作者,大都是奶奶、姥姥、妈妈顺口编出来的,也有些是幼儿自己编的,是所谓‘天籁’,所以都很美,美在有意无意之间,富有生活情趣,且皆朗朗上口。”他还认为,幼时的童谣是一个人最初接触的并且影响到他们毕生艺术气质的“纯诗”。对此我深有同感。
无论是在中国北方,还是在江南地区、华南地区,都有一些世代相传的、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和无数代孩子念诵的老童谣,至今依然常读常新、经久不衰。
本书下辑所选的25 首童谣,就是我从这些被一代一代人传唱的老童谣里选出来的,其中以北方的童谣为主。
在旧中国数千年漫长的农耕岁月里,能够上学念书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代代乡村孩子,没有条件上学念书。但他们身边并不乏最好的“教育家”,就是那些并不识字、没有什么文化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爸爸、妈妈。特别是一代代乡村奶奶、姥姥和妈妈们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童谣、故事,可以说是真正的“浅语”和“天籁”,也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的“德育课”“文学课”和“美育课”。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也没法跟它们相比。比如那首“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多有想象力,又多有童趣,念起来韵律多美,语言文字又何其清浅。再如那首“大肚子乖乖,偷人家菠菜,叫人家逮住,把肚子劐开”,寓教于乐,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成长引导作用。
传统的老童谣,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
从内容上看,中华传统美德,以及一些永恒的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节恕勇等等,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大自然中一些常见的动物、植物乃至万事万物的习性和现象,都通过这些口口相传的童谣和儿歌,一代代传承了下来,润物无声,默默地起到了滋养童心和化育世道人心的作用。所以人们才会说,那些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了不起的“儿童文学家”和“儿童教育家”。
从形式上看,老童谣里有逗儿谣(摇篮曲)、童话谣、美德谣(学好歌)、时令风俗谣、游戏谣、生活谣、知识谣、颠倒谣、谜语谣、绕口令等等,真是应有尽有。老诗人金波爷爷曾经整理和编选过一套《中国传统童谣书系》,分为摇篮歌、故事歌、游戏歌、自然歌、童趣歌、问答歌、逗趣歌、忆旧歌、顶真歌、绕口令谜语歌10 卷,由此也可见,老童谣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告诉过我们,“不读诗,无以言”。意思是说,如果从小不能学会读《诗经》、读诗歌,那你长大了,恐怕连话都说不好呢!更何况,无论是从古老的《诗经》,还是从传统的儿歌、童谣里,都能懂得许多草木鱼虫的知识,学到丰富的自然科普知识、生活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
因此,我也期望今天年轻的爸爸妈妈,能够尽量多教孩子几首美丽的老童谣,使孩子们从短短的童谣中感到一份生活的情趣和人间的爱心,并以此影响他们今后的个性和气质。传统童谣和儿歌也被称为“母歌”。幼童们在接受了最早的“母歌”之后,才循序渐进开始接触儿童文学作家们创作的新儿歌和儿童诗。
小孩子可以从这些儿歌和童谣里感受和体会到我们的汉语之美,进而更热爱自己的母语。这些童谣伴随着一代代孩子度过了纯真的孩提时光,优美的韵律也将永远回响在每个人遥远和亲切的记忆深处,成为他们一生最难忘的忆念与最温暖的怀想。
三
有的童谣,是小孩子们自己玩耍时、和小伙伴做游戏时信口编唱出来的。还有一部分童谣,其实是一种“亲子儿歌”和“亲子文学”,一般是要依靠长辈的口口相传或“亲子共唱”来达到效果,也就是说,一首好的童谣,往往能满足小孩子和成年人共同的需要。
这里的成年人,可能是年长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也可能是年轻的爸爸、妈妈。所以,不难想象,一首好的老童谣,以及现在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新童谣,比一般的儿童文学、少年文学,更符合安徒生的那个经典说法:“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时刻记着,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聆听。”这也意味着,一首优秀的童谣,更具创作难度。
我曾写过一首《蟋蟀小谣曲》的童谣,得到了家长和小朋友的一致认可和喜爱: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
蟋蟀蟋蟀,跳过墙了。
树叶落了,菊花黄了。
蟋蟀蟋蟀,该进房了。
窗户关了,露水凉了。
蟋蟀蟋蟀,想上床了。
大人们一听就知道,这里面有《诗经》里那首《豳风·七月》的影子。我尝试在童谣里注入一点传统文化的神韵,同时也让幼儿对蟋蟀这种小昆虫的生活习性有一点初步的认知。
我的一个体会就是: 一首脍炙人口的童谣,哪怕只有短短的几行或十几个字,跟一篇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一样,它的文学性、教育性、引导性或游戏性,都是必不可少的,是成年读者能够感觉到的,但它又是小孩子们所看不见的,是应该完全和自然地融化在儿歌、童谣的形象、语言,甚至是韵律里的。
四
我记得,高尔基说过,他对民间文学非常敬重和喜欢,他小时候就经常听外祖母讲各种各样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和歌谣,所以,高尔基的许多作品,包括一些儿童文学作品,都带着浓郁的民间文学的韵味。由此可见,民间文学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之深。所以他在和青年作家们谈创作时,一再强调,要从民间文学那里吸收创作智慧和艺术养分。
童谣虽“小”,要写得好、写得美,却不容易。对此,汪曾祺先生也表达过自己的看法:“我读了不少我孙女的‘幼儿读物’,觉得新编的儿歌好的不多。政治性太强,过分强调教育意义,概念化,语言不美,声音不好听。”
什么原因会导致这种状况呢?他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有些儿歌作者缺乏艺术感,语言功力不够。所以他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新儿歌的作者们熟读几百首旧儿歌,即老童谣;二是希望有童心和母性的大诗人也写写儿歌。当然,大诗人在为小孩子们创作儿歌、童谣和儿童诗时,也要尽力去吸收一些包括被一代代传唱下来的老童谣在内的民间文学的智慧和艺术养分。
许多年前,我写过一首儿童诗《老故事》,把诗中的“老故事”换成“老童谣”,也能表达我对那些亲切、温暖的童谣的怀念与喜爱:
好多好多老故事,
姥姥讲,妈妈传,
怎么也讲不完。
好多好多小伙伴,
你也唱,我也念,
总是那么新鲜。
啊,老故事,老故事,
老得像爷爷的烟袋杆,
老得像奶奶的纺车和大蒲扇。
伴随着你,伴随着我,
长也长不大的童年。
我相信,无论是孩子们还是成年人,都能像在夏夜里玩捉迷藏的游戏一样,找到自己躲藏在老童谣里的童年。
徐鲁
2025年1月1日
小老鼠,上炕沿
小老鼠,上炕沿,
偷扇小瓢挖白面。
擀大饼,捣大蒜,
辣得老鼠一身汗。
趣解童谣 一首逗趣儿歌
这是一首带有戏谑意味的逗趣儿歌。胶东农家人大多喜欢睡硬炕,炕沿,就是炕边的意思。小狗、小猫、小羊、小老鼠等,是生活在农家、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最近的小动物,所以,胶东乡村里,有不少描写小老鼠生活习性的儿歌。比如《小老鼠,上灯台》:“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他哥哥,买个饽饽,哄他下来。”还有一首《小老鼠,上案板》:“ 小老鼠,上案板,见猫来,打颤颤。猫走啦,再玩玩。”灯台、案板,都是农家常见的物品。旧时农村夜晚点的灯,多以豆油做燃料,所以,小老鼠有时会爬到灯台上偷油吃;案板是农家切菜、做面食时用的,上面会剩下菜渣、面粉什么的,也是小老鼠喜欢“光顾”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