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才的盛会:文艺复兴艺术三百年
》
售價:NT$
500.0

《
裘锡圭学术文集(全六卷)
》
售價:NT$
4998.0

《
从马可波罗到马戛尔尼:十三世纪以降的欧亚世界
》
售價:NT$
347.0

《
抗日战争时期中英借款交涉研究
》
售價:NT$
403.0

《
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茶馆 天津工人 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 亦官亦商(套装共4册)
》
售價:NT$
1805.0

《
索恩丛书·信仰与权力:阿拉伯世界的裂变与重生
》
售價:NT$
658.0

《
哲学之旅(第8版):一种互动性探究(最新完整版,2025中国-东盟影响力图书)
》
售價:NT$
764.0

《
何以为帝:雍正继位新探(清史泰斗冯尔康,从继位疑案读懂中国封建皇权,看清人性与制度的极致博弈)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编辑推荐】
《索拉里斯星》作者莱姆经典之作
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的科幻巨匠,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三体》作者刘慈欣
一本“漏洞百出”的宇航员的“太空修炼”手册
当宇宙失控,拯救人类的,并非算法,而是直觉!
硬核科幻X恐怖太空X宇宙哲思三重奏
天文站科学家离奇死亡,宇宙飞船诡异失踪……无声的宇宙悬案背后,是颠覆认知的回响
同名主人公电影正由雨果奖得主柴可夫斯基倾力改编
莱姆作品集持续更新!
《索拉里斯星》、《无敌号》、《惨败》、《伊甸》、《其主之声》、《宇航员佩尔克斯》、《从群星归来》(待出)、《机器人童话》(待出)、《浴缸里的回忆录》(待出)……莱姆中文版文集持续更新,以诗意笔触和深邃哲思触探人类认知边界。
|
內容簡介: |
《宇航员佩尔克斯》是波兰科幻巨匠、《索拉里斯星》作者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经典作品。它包含了五篇短篇小说:《测验》《条件反射》《巡航》《信天翁号》和《终端》,记录了主人公佩尔克斯的“太空修炼”:天文站科学家的离奇死亡、宇宙飞船的诡异失踪、千钧一发的太空救援、跨越时空的末日求救……莱姆笔下的佩尔克斯,偶尔虚荣心作祟,时常粗心大意,但他的好奇心、勇气和直觉正是他迎接太空重重挑战的法宝。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1921—2006)
波兰著名作家、哲学家。当过汽车技工,最终获医学博士学位,创立波兰宇航协会。代表作有《索拉里斯星》《其主之声》《惨败》等。作品多聚焦哲学主题,探讨科技对人类的影响、智慧的本质、外星交流,以及人类认知的局限等。1996年被授予波兰国家奖章“白鹰勋章”,波兰第一颗人造卫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莱姆是20世纪欧洲最多才多艺的作家之一,安东尼·伯吉斯称赞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库尔特·冯内古特赞扬他“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
【译者简介】
阿古
曾参与幻迷网络杂志《新幻界》的制作,负责译文板块。从2010年开始正式发表译作,默默从事科幻翻译十余年,发表的作品约300万字。
|
目錄:
|
【目录】
测验
条件反射
巡航
信天翁号
终端
|
內容試閱:
|
致华语读者
2021年波兰“斯坦尼斯瓦夫·莱姆年”
暨莱姆诞辰100周年
为什么会有莱姆这样的人呢?他是20世纪波兰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甚至也可以说是最杰出的科幻小说家。他的文学才华和智慧,以及他戏剧般的人生,共同铸就了这位奇才。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残酷地摧折了他的青春。有着犹太家庭背景的他,被迫隐姓埋名,改变身份,做起了焊工。1945年后,当发现家里已无以为继的时候,他正式踏上了写作的道路。在战后的1946年至1949年间,莱姆发表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作品。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曾在雅盖隆大学学习医学。尽管没有完成学业,但在与教授和同学的对话中,莱姆提出了最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贯穿在他今后的作品当中:人与机器的边界在哪里?人可以“从原子中”构建出来吗?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标准究竟在哪里?
莱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做的各种预测和直觉判断已成为当代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他的作品最发人深省的并非物质与技术层面的想象,而是道德层面上的深刻思考:人的创造力能够达到何种地步?机器权限的边界在哪里?在一个机器和人类共同存在的世界里,道德的标杆将会是怎样?这些都是我们在当今文明技术发展的同时要去寻找的答案。
莱姆怀着好奇和从容之心看待未来。作为一名卓越的未来学家,他能够猜想到在不久的将来,等待人类的是什么。这也是他的作品值得一再回味的原因。许多作品尽管写作于几十年前,但在今时今日依然能凸显出它们的时代前瞻性。
赛熙军
(Wojciech Zaj?czkowski)
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
2021年3月9日于北京
第172次巡航飞行中,佩尔克斯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精神反应:困倦、没来由的生气、甚至阵发性精神恍惚……有一次还差点搞出一场远非无害的恶作剧。这会儿,他开始编造各种
故事情节,这是他学生时代养成的癖好,其中一些情节越编越复杂,直到飞行结束前都没法收尾。但这有助于缓解无聊吗?一点也不。
当佩尔克斯冒险进入孤独沉思的迷宫后,他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解开两个战友的失踪谜团。基地中军衔最高的专家们连续几个月绞尽脑汁,都没能解开。算了,他还是玩他的小猪游戏吧,这是一种同样闲散但肯定无害的消遣—要是他能操纵小猪跑起来就好了!但现在没有任何理由发动引擎,飞船正沿着一条椭圆轨道的平滑段匀速巡航,椭圆的焦点之一就
是太阳。看来,小猪们要等到接近焦点时的变速转向阶段再跑起来了。
好吧,那么托马斯和威尔默到底遭遇了什么呢?
一个对载人航天飞行一无所知的外行,会猜想飞船遭遇了碰撞事故,比如小行星、宇宙尘埃云、彗尾,或一块飞船残骸。但这种碰撞发生的可能性,就像在繁忙街道中央找到一
颗巨大钻石一样渺茫。事实上,统计数据显示,找到钻石的几率要大得多。
出于极度无聊,佩尔克斯开始向计算机中输入数据,建立方程式来计算碰撞概率。结果得到一长串数字,小数点后面许多个零,计算机不得不去掉最后18位小数,才在显示器上显示出这个数字。
再说了,该分域空无一物。没有彗尾,没有宇宙尘埃云—什么都没有。从理论上讲,一艘飞船残骸出现在此分域的可能性,和出现在宇宙其他分域的可能性一样高,但残骸要在亿万年之后才可能出现。但即使有飞船残骸拦路,托马斯和威尔默肯定也能观察到,距离250千米远,雷达就能探测到。假设残骸从太阳侧面飞来;小行星雷达也会在撞击前30秒发出警报。即使飞行员在警报响起时睡着了,自动控制也会触发偏航机动,而自动偏航控制系统,从未听闻发生过任何故障—此类故障可能会发生一次,但绝不会在几天内连续发生两次。
但其实,比起撞上小行星或彗尾,飞船本身机械结构的故障隐患,更加危险。即使AMU这么小的宇宙飞船,也由将近11.4万个主要部件组成,其中任何一个部件发生故障,都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次要部件的数量则超过100万个。但即使发生了致命事故,宇宙飞船也不会当场分解成以太。引用一句古老的宇航员格言,没有什么东西会在太空中凭空消失。扔出一个打火机,记下速度和方向,就能精确推算其运行轨迹,即使相隔几十万千米,只要你在正确时间出现在正确地点,一伸手,就能把打火机抓在手里。在太空中,一个物体会绕着另一个物体无限期旋转,这意味着,只要旋转时间足够长,宇宙飞船的残骸可能会出现在任何地点。宇航研究所的巨型计算机绘制了4 000多万条有史以来所有的失踪飞船可能采用的运行轨迹,每条轨迹都被地球上最强大的雷达跟踪设备发出的电磁波束探测过。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太阳系都被系统地全面探测过。浩瀚太空中一艘小小巡航飞船,甚至比地球上一颗微小原子更加显得渺小。尽管如此,基地还是派出飞行员继续搜寻那两艘失踪飞船—当然,前提是托马斯和威尔默没有偏离指定的巡航分域。但是,他们为什么要偏离巡航分域呢?他们没有收到任何无线电指令或遇险信号,也肯定没有和任何飞船残骸发生碰撞。
所有迹象都表明,托马斯和威尔默蒸发了,飞船连同飞行员,通通蒸发了,就像滴在滚烫烤架上的一滴水,蒸发得无影无踪。
一个稍有点想象力的外行,都不会像他那些更平庸的同类,急于把神秘失踪事件归咎于那些神秘外星生物,仿佛这些生物拥有令人敬畏的邪恶智慧,无时无刻不在太空中徘徊。
但是,在这个载人太空探索的蓬勃发展的时代,谁还相信所谓外星生物的存在?要知道,在已知宇宙领域中,人类从未遭遇过这样的生物。关于“外太空生物”的笑话数量,已远远
超过太阳系的立方千米数。除了那些刚入伍的新飞行员(他们唯一的飞行经验,就是躺进悬挂在实验室天花板上的模拟躺椅里),没有人会在外星神秘生物身上押五分钱。就算在其他行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那也一定是在某个遥远星系。
把地球上所有未知的原始软体动物、地衣、细菌、滴虫的数量加总起来,差不多就是人类多年来派出的星际探险飞船的总数。即使存在这样的外星生物,它们就没别的事情可干,非得埋伏在这片太空中最荒凉、最寂寥的分域,去狙击这些小得可怜的巡航飞船?他们又是如何进入攻击范围而不被发现的?
不断反问下去,外星生物假说就被剥去了一切貌似现实的假象,塌缩成了一场宏大的荒诞喜剧。但枯燥的飞行进行到第9个小时,总会在人类大脑中催生出一些最疯狂的幻想,即使面对如此清醒而无可辩驳的事实,即使是佩尔克斯,也很难经得起诱惑,忍不住琢磨起来,也许可能说不定,来自外太空的恶魔这种荒谬玩意儿真的存在。
尽管处于毫无压力的零重力状态,他也会厌倦相同的坐姿,不时调整一下将自己束缚住的宇航躺椅的倾斜度,并将目光从左到右扫视一下—说来也奇怪,就好比不必细究眉毛挑起的角度,嘴角翘起的弧度,额头上皱纹的纹理,就能读懂一张脸庞上的表情,他不必一一读取311个测量仪,仪器灯,仪表盘,显示器的数据、状态和信息,就这样一眼扫过,仪表盘,控制灯,所有的一切,就会自动合并成一个整体,整合成一条信息,告诉他所有系统都运行正常。直视前方,可以看到两块恒星屏—在这两块屏幕之间,是一顶圆顶黄色头盔,遮掉了下巴和前额,框着他自己的脸。
在两个恒星屏之间有一面镜子,尺寸不大,但安装得很巧妙,逼着飞行员无法躲开自己的脸庞。这镜子到底起什么作用,有什么用途,从来没有人解释清楚。也就是说,官方虽然
给出了看似恰如其分的巧妙解释,却几乎没人信那一套。这面镜子是心理学家的心血结晶。根据他们的观点,当人类长期陷入无法解脱的孤独中时,思想和情绪很容易失控,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自我催眠,进入白日梦状态,在遇到外部危险时,通常无法及时醒来。一些起因不明的幻觉症患者,会经历经常性焦虑发作或严重情绪失控,而维持住控制自己表情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极好的矫正手段,尽管可以肯定的是,连续几个小时盯着自己的脸,忠实地观察每一个表情,并不是件有趣的事—没有人比巡航飞船的飞行员更能理解这一点。一开始可
能很无害,你做了个鬼脸,对着自己的影像皱眉或咧嘴一笑,然后就会不由自主做出一连串鬼脸,一个比一个扭曲。当境况太过违背自然,远超正常人类的承受能力时,人类就会加速陷入谵妄状态。
幸运的是,佩尔克斯并不像其他人那样迷恋自己的形象。虽然难以证实,但基地里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有些人因为穷极无聊而做出了一些尴尬行为,比如对着镜子吐口水,事后又羞愧难当,违反所有航行规则,解开安全带,站起身,走到——确切地说是游到镜子前,赶在着陆前把镜子擦干净。有些人固执地认为,乌尔茨着陆时,飞船贴着水泥跑道狠狠摩擦了
33米,就是因为在重新进入大气层的那一刻,他才起身去擦镜子。
飞行员佩尔克斯从未发作过此类症状,更别提对着自己的镜中形象吐口水了。说来辛酸,抗拒此类身不由己的强烈冲动,往往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只有那些从未孤身驾驶过巡航
飞船的飞行员,才会觉得这样的故事好笑。最关键的一点是,即使在情绪最低落时,佩尔克斯也总能找到某样东西,来充当调节情绪的结实线轴,就像缠绕一根又长又乱的线一样,约束住自己混乱的思想和情绪。
那个用来测量时间的时刻盘,显示此刻是基地时间晚上11点。13分钟后,他将抵达航行轨道的远日点。他对着麦克风咳嗽了一两声,然后一时心血来潮,要求计算机求出1298769983410567396的四次方根。当计算机以最快速度算出答案,显示器上闪出一串不断闪烁的晶莹数字,仿佛一串生死攸关的密码,但佩尔克斯却已完全失了兴趣,他正在琢磨着,着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一只手套扔出舱门—只是为了好玩—然后点上一根烟,冲进食堂,给自己点一份挤了辣椒酱的又热又辣的大餐,再痛饮一大杯啤酒(他可是个资深啤酒爱好
者)—这时,他突然发现了一个光点。
刚才,他一直心不在焉地盯着左前方的视频屏幕,思绪早已飘回基地食堂,一大盘为他特别炸制的深棕色薯条,油腾腾的香气在鼻端隐约可闻,陡然发现屏幕中心冒出来一个白色光点,他不禁浑身一震。要不是被安全带捆着,他定会整个蹦起,撞向天花板。
屏幕直径约1米,除了位于屏幕中央的心宿增四星,整个屏幕一片漆黑。屏幕上的银河,被一片黑色虚空分隔开,分布在屏幕两侧,散落成两抹闪闪发光的星尘。这幅完美的静止画
面上,一个明亮的细小光点正缓缓移动,光点虽小,却显然不是星光。不过,引起他注意的,不是光点的亮度,而是光点正在移动。太空中的一个移动光点,通常是一艘飞船的导航灯。通常情况下,飞船导航灯是关闭的,只有在响应无线电呼叫,进行身份识别时才打开。载客飞船、载货飞船,以及高速弹道火箭、巡航飞船、救援飞船、燃料飞船,等等,每一种飞船,都有各自独特的导航灯光。根据飞船种类,导航灯的数量和安装位置各不相同。除了白色,导航灯还能发出各种颜色,以便在任何时候都能与星光区分开来。当两艘或两艘以上的飞船编队飞行时,领航船上的白色导航灯光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点静止的星光,后方跟随的飞行员会有偏离航线的风险。
但那个悠闲地漂浮在屏幕上的小光点却是白色的,佩尔克斯惊得眼球都要从眼窝里跳出来了。他直愣愣地盯着屏幕,生怕眨下眼睛就跟丢了—但那个白色光点丝毫没受惊扰,有条
不紊地移动着,似乎已飘到近前,距飞船只有十几厘米。他生怕再过一分钟,光点就会从视线中消失。
佩尔克斯的双手本能地伸向控制杆,一直处于空转状态的反应堆瞬间产生一股强劲推力,加速度把佩尔克斯压进宇航躺椅的泡沫橡胶垫里……群星在屏幕上疾驰而过……银河倾泻而下,像极了一道牛奶瀑布……光点被框定在屏幕中心位置,飞船船头正对着光点,像猎犬紧盯着灌木丛中的一只野鸡。这番操作很到位,不是吗?
整套加速机动只用了10秒钟。
此刻,他终于有时间思考了,他慢慢地明白过来,自己看到的,其实是一种幻觉,因为这种现象,从来没有飞行员遇到过。不得不说,佩尔克斯仍然保持着清醒。要知道,人们往往过于相信感官获得的证据:要是不凑巧在公共场合遇到一个已亡故的熟人,他们宁愿相信亡者会复活,也不愿承认自己正在精神错乱。
佩尔克斯把手伸进座位侧边的一个口袋,掏出一个小烧瓶。他把瓶口的两根小玻璃管插进鼻孔,用力吸了一下,眼眶顿时湿润了。灵醒精的威力足以扰乱瑜伽修士的无念入定,或
驱散圣徒看到的神秘幻象。但令他懊恼的是,这发光物体继续在左屏幕的中央游荡。实施完这个规定的应对措施后,他把烧瓶放回侧袋,稍微操纵一下舵,大致对准发光物体,然后检查雷达,以锁定发光物体的确切位置。
他再次被震惊:小行星雷达屏幕上一片空白。雷达的绿色追踪光束,像一条暴露在强烈太阳辐射下的炽热磷光条,在圆形屏幕上扫过一圈又一圈,却没有显示出发光物体的丝毫痕
迹—什么也没有。一方绝对的空白。
佩尔克斯还不至于傻到以为自己正在追捕一个头戴耀眼光环的幽灵。事实上,他从不相信什么神与灵,虽然偶尔,尤其与女士相伴时,他可能会拿神与灵来赌咒发誓,但那种场合下的言谈,绝不是出于什么唯心主义信念。
有一点他是肯定的:他跟踪的不是一个小行星,因为小行星会一直反射雷达跟踪波束,在雷达屏幕上显示为一个光点。只有某个人工制造的物体,外表涂覆了一层能够吸收、中和、
分散厘米波的特殊物质,才会不产生任何光学回声。佩尔克斯清了清嗓子,开始小心翼翼地说话,每说出一个音节,喉结上下一汩动,喉头送话器就会轻轻抖动一下。
“我是巡航船AMU—111,呼叫前方物体,你正点亮着一盏导航灯,飞经1222分域,飞向1444分域。请报出你的呼叫号码。呼叫结束。”
他等待着回应。
几秒钟过去了,几分钟过去了,没有回答。相反,佩尔克斯注意到光线正在减弱,这意味着这个物体正在远去。虽然雷达遥测仪没能探明究竟,但飞船上还备有更原始的光学测距
仪。他伸出一条腿,在一个踏板上踩了一下,那个外形类似望远镜的测距仪从上方掉了下来。
佩尔克斯把测距仪拉到眼前,调整焦距。他立刻找到了那个光点,还发现了一点别的东西。通过聚焦和放大影像,可大致测算出,这个发光物体,如果投射在离佩尔克斯5米的一道屏幕上,约有一粒豌豆那么大—按照外太空的普遍标准,很可能是个庞然大物。不仅如此,其扁平表面布满黑色小波纹,仿佛有一撮浓密的黑色毛发闪过镜头前。那些弯弯曲曲的波纹也一样模糊不清,但却在不停流动—而且方向总是从右到左。
佩尔克斯试图提高图像清晰度,但白色光点顽固地拒绝聚焦,于是,他动用了专门为此设计的第二个棱镜,将图像分割成两半,再叠放在一起,得到了一个更清晰的图像。佩尔克斯瞄了一眼测距仪,第三次被震惊了。
发光物体离他只有4千米远!这就好比开着一辆赛车极速行驶,突然发现5毫米开外有另一辆车,在太空中相隔4千米,瞬间就有致命相撞的危险。佩尔克斯的手段快用尽了。他把船头的温差电偶转向光点方向,操纵遥控杆把温度探测器对准那个乳白色光点,然后瞥了一眼温度探测计:24开尔文。
这意味着光点温度与环境空间相同—高于绝对零度25度。
这就更奇怪了。一个在太空中自由移动的无质量光点?不可能存在这么离奇的物理现象!但光点就在那里,就飘荡在他前方,他必须追上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