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俄罗斯通史(公元9世纪—1917年)
》
售價:NT$
500.0

《
被争夺的身体:魏玛德国的生育制度
》
售價:NT$
449.0

《
热烈的孤独大宋词人的明月与江湖 大宋顶流小传两宋词人柳永苏轼等两宋王朝史
》
售價:NT$
356.0

《
抗衰营养全书
》
售價:NT$
398.0

《
罗马史 随书附赠专有名词对照册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巨著
》
售價:NT$
2030.0

《
索恩丛书·伊斯兰帝国:十五座城市定义一种文明
》
售價:NT$
658.0

《
现代日本简史 近现代日本发展之路的通俗历史读本 解析日本百年来的兴盛与阵痛
》
售價:NT$
449.0

《
墨菲定律受益一生的黄金法则和人生定律心理学基础入门
》
售價:NT$
250.0
|
編輯推薦: |
总报告《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晶。中国文化遗产中承载着人类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这些共同价值随着中国文化遗产广泛而长期的传播传承,已经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应该努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在守正与创新中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统美术类非遗研究”专题对上海市级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进行了调研,不仅聚焦项目的发展路径与市场实践,给出了市场化经营的相关对策建议,还对项目的生存环境及其困境进行了分析。为更好地应对、解决保护工作中的困难,专题提出走文旅融合之路,处理好保存性保护与生产性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跨界融合等建议。
“新媒介与文化遗产传播研究”专题以上海松江“舞草龙”为例对新媒体语境下非遗传播现状及策略进行了研究;为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专题提出了基于数字技术对地方非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创新机制;专题认为线性文化遗产在媒介传播上仍然存在种种不足,因此需要扩大传播面,聚焦文化价值,组建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推动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五个版块组成,总报告认为应该推动中国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美术类非遗研究”专题对上海市级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的发展路径与市场实践、生存环境、跨界融合的方法等进行了调研;“新媒介与文化遗产传播研究”专题对非遗传播现状及策略、地方非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创新机制、线性文化遗产传播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文化产业与文化遗产创新研究”专题对非遗文创科技成果的转化路径、推动乡村非遗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方法、民间文学类非遗应用于文化旅游的思路进行了研究;“公共文化空间与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专题对节日类非遗在博物馆中的展陈实践、江南古典园林中的非遗保护实践、传统节日展览与读者活动相融合的实践、中越传统木版年画的特点、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策略进行了研究。
|
關於作者: |
郑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项目首席专家,上海社科院“上海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上海文化》执行主编。出版《中国特色城市文化实践与理论研究》《都市文化研究的多重视域》《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海派文化新论》等多部著作,承担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参与多项国家及上海市重大文化政策的研究和制订工作,近年主要从事城市文化、文化政策、公共文化等相关领域的基础及决策咨询研究。
毕旭玲,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神话传说、民间信仰、海洋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过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社科项目,著有《古代上海:海洋文学与海洋社会》《中国20世纪前期传说研究史》《中华禹迹寻踪》《除瘟记——中华瘟疫神话小讲》等。
|
目錄:
|
总报告
1.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毕旭玲)
传统美术类非遗研究专题
2.上海市级美术类非遗项目的发展路径与市场实践(李宏利、蔡丰明)
3.上海市级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存续的保护状况调研(戴建国、郑雅婷)
4.上海市级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的生存环境调查(程鹏)
新媒介与文化遗产传播研究
5.新媒体语境下非遗传播现状及策略研究——以上海松江“舞草龙”为例 (吴玉萍,张思裕)
6.数字创意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创新机制研究(宋菲 杨玉玲)
7.线性文化遗产媒介传播现状及策略研究(李微、王紫锜)
文化产业与文化遗产创新研究
8.产教融合视域下非遗文创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研究——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陈丽艳 陈悦)
9.基于“生活化”视角的乡村非遗旅游发展策略研究(张楚琦)
10.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应用上的思考——以《白蛇传传说》为例(倪晓芳)
公共文化空间与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11.节日类非遗在博物馆中的展陈与活动实践研究——以天津大学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为考察中心(王凤)
12.江南古典园林中的非遗保护实践与思考——以上海古猗园为例(孙佳、亓明曼)
13.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节日展览与读者活动相融合的实践案例研究(谢繁卉)
14.民俗谱系视域下的中越传统木版年画比较研究(方云、武明德)
15.基于文化认同的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传承策略研究 (刘梦颖 曾颖颖)
|
內容試閱:
|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非遗保护实践与思考
——以上海古猗园为例
孙 佳[ 孙佳,上海古猗园文保科(基建科)科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非遗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表达等。] 亓明曼[ 亓明曼,上海古猗园文物博物中级馆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典园林文化、民俗文化等。]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结晶,承担着保护民族文化独特性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双重职责。江南古典园林是文人与匠人共同完成的艺术佳作,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双遗产,是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随着非遗旅游开发的加速,江南古典园林与非遗作为一个“旅游产品”深度融合,深受市民游客喜爱。作为非遗技艺的集大成者,浸润在园林场景里的文化印记,蕴含着园林的物质构成与精神世界,两者水乳交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园林”。2022年9月,古猗园作为沪上首个非遗主题公园正式揭牌,这为古猗园的文化定位和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主要以沪上五大古典园林之一的上海古猗园近年围绕非遗传承开展的主要工作,通过在园林内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体验活动,提升非遗项目融入性、增强非遗展示互动性、渲染非遗活动代入感,让游客在景区内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遗活态魅力,为公众打通文化感知廊道,让游客在走进园林非遗时感受匠心传承,体验诗意栖居。
关键词:古典园林,非遗保护,传承实践,古猗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社会的宝贵结晶,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江南古典园林因文化底蕴深厚、风景优美怡人深受海内外游客青睐。我们知道,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始于1999年,是从最初申报联合国的人类暨口头遗产代表作开始的,即我国政府开始准备申报的是昆曲、古琴、蒙古族长调、新疆木卡姆等项目。而从文化遗产的角度,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早在1997年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江南园林与非遗传承从文化遗产共性而言,渊源可谓之深。园林中富含东方美学生活艺术、极具地域代表性的古建营造、叠山理水、花木栽植等特质广受关注。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统计可知,与园林相关的非遗项目达二十多项。既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统造园技艺(扬州园林营造技艺)”,也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江南园林营造技艺”,还有一些与园林相关甚至“专属”园林的技艺,如“嘉定捏作技艺”“扬派叠石”“戈裕良叠石(山)技艺”“徽州三雕”“楹联匾额制作技艺”等。
多年来,上海古猗园一直致力于非遗保护传承实践和传统园林艺术,将突出的古典园林文化和我国丰富的非遗项目融合为具有创新艺术形式的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
一、古猗园概况
上海古猗园位于嘉定区南翔镇沪宜公路218号。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距今已有500余年。取自《诗经》“绿竹猗猗”得名“猗园”,是上海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全园按不同景观划分为猗园、花香仙苑、曲溪鹤影、幽篁烟月四个景区,具有猗猗绿竹、明清建筑、幽静曲水、花石小路、楹联诗词五大特色以及古朴、素雅、清淡、洗练的园艺风格。园内保存有诸多弥足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景致典雅、古朴端庄,不仅是一座优秀的江南古典园林,也是一座蕴含丰厚历史文化的宝库。
二、古猗园与非遗传承的渊源
古猗园自1959年修缮开园后,就立足传统,深耕传统,持续举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展演、展览活动,展示非遗项目。涵盖八大门类,如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舞蹈、民间传说、民俗、曲艺、传统医药。此外,竹刻(嘉定竹刻)、徽州三雕、泥塑(苏州泥塑)、嘉定捏作、楹联习俗、灯彩(上海灯彩)、苏绣(扬州刺绣)、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盆景技艺(苏派盆景技艺)、剪纸(上海剪纸)、竹编(东阳竹编、嵊州竹编)、草编(徐行草编)、海派蛋雕、上海绒绣、昆曲、沪剧、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江南丝竹、滚灯(奉贤滚灯)、黄杨木雕、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泥塑(惠山泥人)、蜡染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唐山绢人、南翔灯谜、歙砚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玉雕(海派玉雕)等百余项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都曾在古猗园与市民游客“见面”。开园以来,曾有200余位非遗传承人深度参与古猗园竹文化艺术节、上海民间收藏博览会、上海荷花睡莲展、牡丹花友会、新春游园会、欢乐民俗节、端午文化周等,与市民游客互动。在江南园林里这种独特的、多样的非遗体验,也使得古猗园成为本市为数不多的园林非遗文化聚集展示地。园内不系舟旁的国家级非遗南翔小笼创始人黄明贤(人物铜像)双手捧着南翔小笼笑迎八方来客,演绎南翔小笼的文化传承;柳带轩处,国家级非遗“徽州三雕”之一的砖雕,通过非遗传承人传神的刀法,传达“惜时”“惜春”的文化内涵。
2022年9月,古猗园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共建上海首个“非遗主题公园”正式揭牌,此后陆续推出了非遗美育体验课程、国风创意市集、园林文创研发等服务市民的公共文化活动,助力古猗园成为上海市民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空间,帮助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回归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三、古猗园非遗传承的实践路径
(一)搭建非遗传播平台
1. 开设非遗展示平台
紧扣非遗主题,结合传统节日,先后开展元宵画彩灯、端午做香囊、中秋穿汉服赏月等文化活动。挖掘嘉定地方特色,推出蓝印花布、嘉定竹刻、徐行草编、南翔小笼制作技艺等地方特色展示;开展“古建微缩,乡愁记忆”的老园区古建筑微缩模型展览,助力文化传承,让市民沪上游园有趣有味、有获得感。
2. 开设非遗体验平台
把当代艺术和时尚元素融合进剪纸、药斑布、蜡染、扎染等非遗文化项目,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成立“猗园小贡生”美育课堂暨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非遗项目提供展示、推广、传承平台,使非遗项目当代化、时尚化、年轻化,集结苏绣、皮影戏等非遗手艺人搭建国风创意市集,开设剪纸、草编等非遗美育课堂,举办昆曲、江南丝竹、黄梅戏等进公园活动,让市民享受多样非遗体验。
(二)传扬非遗技艺
1.建筑修缮
公园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城市性格。古猗园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2022年完成修缮老园区23栋建筑。在修缮过程中,充分尊重历史,完成了建筑中的脊饰、石作、瓦屋面等,传承嘉定捏作技艺(泥塑)、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非遗技艺,重塑古猗园内白鹤亭、南厅、鹤寿轩等屋面泥塑;传承12道工序的广漆修缮技艺;采用脱漆出白、封固批灰等工序,修复道德讲堂木构件;增设建筑标识。
2.家具陈设
复原南厅作为明末清初园主李宜之新斋,利用传统家具制作技艺修复长案、太师椅、贵妃榻等明式家具;通过修缮和陈设,提升优化道德讲堂及其边房的历史空间,恢复其原有书房功能。
3. 建筑装饰
利用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徽州三雕以及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匾额制作古法工序,提炼古猗园故园故人旧故事,完成古猗园历史变迁砖雕。完善15处楹联匾额,使公众得以在城市公园中集中感知非遗技艺对古典园林的改造变化和美的享受。
4、园林营造
特邀叠石造山专家设计叠石景观,参考扬州叠石非遗技艺,采用湖北荆门荆山石料,种植“松、竹、梅、兰”,完成“五君子图”文化景观小品,形成“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传承江南文化,公众得以在古园感悟文人思想,暂时忘却城市纷扰。
四、古猗园非遗保护经验与思考
(一)经验
1.新实践:创造空间,促进公园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公园挖掘江南园林空间资源,将清磬山房作为青少年开展非遗美育活动的文化空间,在充分挖掘历史的基础上,将位于公园北门的半风亭院落作为城市“微更新”的一个点位。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一年来,文化空间内打造的江南文化讲坛线上累计观看量5133次,B站累计播放量11044次;非遗美育体验课程36个场次覆盖2000人,使公众得以足不出户享受丰富非遗资源。
2.新张力:文脉传承,让历史建筑“说话”
古猗园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古猗园完成了园内23栋建筑的修缮,获得“第三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树立古典园林建筑保护利用的行业典范。我们充分保护利用优秀历史建筑,在修缮过程中通过老照片充分发掘其承载的城市历史和文化记忆。修缮前收集史料,修缮中记录历程,修缮后制作口述史。目前,修缮后的建筑已经向公众开放,并设置二维码,方便市民游客扫码阅读,了解建筑修缮背后的非遗技艺。
3.新动能:牵手高校,兼顾城市公园的“温度”
公园重视游客的感受和需求,丰富的游园主题活动,正是在继承江南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非遗表现形式的一次次尝试。定期开展沉浸式的昆曲体验,烟火气息的非遗市集,鼓励非遗传承人进公园,通过融入公园场景,非遗文化拥有了新的发展土壤和环境,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与更多人接触。游客在公园中寓乐于游,感知非遗魅力,加强人民对城市公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思考
在内容为王的当下,园林的景致和看点直接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特别是观光型旅游,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和游览内容,往往以旅游景区作为核心的观光活动区域,在当今市场激烈的竞争下,旅游者对景区的资源禀赋和消费体验同等看重,两者共同决定了景区的首次吸引程度和重游率。因此,古猗园别出新意,以非遗为突破口,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主干景点线路,并将其作为增添感官享受、加深文化体验、扩展求知收获的主要举措。今年我们将推出非遗主题公园导赏路线,以有故事的园路为引导。沿途经过缺角亭(非遗泥塑)→南厅(国家级非遗砖雕、家具)→小云兜(假山叠石)→逸野堂(花石小路、楹联匾额)→白鹤亭(白鹤南翔传说)→戏鹅池景域(江南园林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小笼创始人黄明贤)→微音阁(石刻-唐经幢)→鹤守轩(非遗木雕门、澄怀堂印谱【中国篆刻】)→梅花厅(东阳木雕——九龙屏风),每个景点都有非遗内容。
五、结语
古典园林相较于传统的室内博物馆,她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博物馆、一个强调活态、流动空间的场域。就像历史长河中一个被放大的古玩珍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这个特性。与作为历史“残留物”的静止形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还继续存在,就始终是生动鲜活的。这种“活”,本质上表现为它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创生并传承她的那个民族(社群)在自身长期奋斗和创造中凝聚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集中体现为共同信仰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一切现存的非物质文化事项,都需要在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异和创新,这也注定它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变之中。
园林是能工巧匠们和文人雅士共同造就的艺术品,造一个园子,都需要一个群体共同完成,这就如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个特性——民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不同民族不同社群的民众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己创造和传承的,它既非单个人的行为,也非政府指令的行为,而是一种民间自主的行为。只有“民间”的主人——广大民众才是其创造(传承)主体和生命的内驱力。如果限制或改变这种民间性,没有了民众的自主参与,它便失去了生命之源。
古猗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牵手”,主要目的还是让源自民间的非遗更加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通过园林中的厅堂轩榭馆,展示我国乃至世界各地特定民族(社群)的非物质文化和凝铸着民族精神、民族性格。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事项,其创生与传承都与特定的环境休戚相关:因环境而生,因环境而传,因环境而变,因环境而衰。所谓环境,实际是民众生活中的一个点。这个点,以一定民族、社区的民众为主体,集自然与人文、现实与历史、经济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于一体,形成自足互动的生态系统,构成非物质文化赖以立足的生命家园。如果把非物质文化比为鱼的话,那么特定的生态环境就是它的生命之水。水之不存,鱼将不再,二者是无法分割的。古典园林作为载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实践路径,未来古猗园将继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为己任,将古典园林的特性和非遗深度融合,在非遗研培、非遗课程、非遗美育课堂、非遗产品等方面再接再厉,书写新时代文化自信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