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们还是香格里拉的囚徒吗:藏学、国学与语文学(二)
》
售價:NT$
500.0

《
制造怪物:非人化的异常力量
》
售價:NT$
500.0

《
人格类型:我们何以不同(荣格人格类型理论——人格类型是一种人们了解自己、了解人际困扰的方法)
》
售價:NT$
301.0

《
索恩丛书·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
售價:NT$
658.0

《
遇见 高云
》
售價:NT$
398.0

《
日本首都圈空间结构与协同发展
》
售價:NT$
653.0

《
《欧罗巴的悲剧:经济危机、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售價:NT$
388.0

《
中药炮制学科发展集萃
》
售價:NT$
1112.0
|
編輯推薦: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已经发展至第5版,经过4个版本的沉淀与升华,在国内 400多所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和电子类专业中赢得了广泛认可。第5版的核心目标在于承前启后,延续前4 版的指导思想。为展示微型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原理,本书仍以 Pentium 为主线,同时引入最新的技术解释,以确保知识的持续更新。编者遵循认知规律组织内容和表述,坚持保持本书通俗易懂的核心理念,以满足读者的学习需求。
|
內容簡介: |
本书多年作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和电子类专业本科生必修课“微型计算机原理”的专用教材,并长年被国内400多所高等院校选用,是一本广受任课教师和学生好评的高水平教材。
第5版主要以Pentium为例,系统讲述了微型计算机技术的核心设计思想。首先分析了CPU的原理结构、总线周期、中断机制、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以及多核和超线程技术;其次阐述了存储器管理技术和高速缓存技术;接着讲解了微型计算机和外设之间的各种数据传输方式,其中,着重分析了中断方式和DMA方式的工作原理和传输特点,并用较多篇幅讲述微型计算机的接口技术,逐一讲解了各关键接口部件以及多功能接口部件的原理和应用;再次讲述了键盘和鼠标技术、显示技术、打印机技术、硬盘和光盘技术以及总线技术,特别对PCI总线技术进行了重点讲解;从次介绍了主机系统的整体结构,对BIOS和系统控制芯片组作了透彻讲述,由此使读者对微型计算机系统建立整体观念;最后简述了ARM、RISCV系列非x86微型计算机系统。
在各章中,对重点技术都结合实例予以说明,并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利于读者对微型计算机技术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深入理解、牢固掌握和灵活应用,同时,对关键技术尽量阐述其设计思想和创新点,以启发和培养读者的创新能力。
编者基于深厚的教学和科研功底,以一贯精益求精的科学作风,对各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表述进行了精心策划,特别注重符合初学者的认知规律,对所有技术都讲得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和电子类专业本科生的教材;由于注意了尽量减少对其他专业课的依托,所以也完全可以作为非计算机类专业教材;对于从事微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科研人员,本书也是一本内容翔实、可读性非常好的自学教材和参考书。如同清华大学有学生所评价的,这是一本“价值大大高于价格的书”。
|
目錄:
|
第1章微型计算机概述1
1.1微型计算机的特点和发展1
1.2微型计算机的分类2
1.3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系统4
1.3.1微处理器4
1.3.2微型计算机5
1.3.3微型计算机系统7
1.4微型计算机的应用8
1.5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9
第2章微处理器10
2.116位微处理器10
2.1.18086的编程结构10
2.1.28086的引脚信号和工作模式14
2.1.38086的操作和时序23
2.1.48086的存储器编址和I/O编址37
2.232位微处理器40
2.3Pentium的指令流水线技术43
2.4Pentium的工作方式46
2.5Pentium的原理结构47
2.6Pentium的寄存器和相关机制50
2.6.1基本寄存器组50
2.6.2段寄存器和描述符以及保护方式的寻址机制52
2.6.3系统寄存器组54
2.6.4浮点寄存器组58
2.7Pentium的主要信号59
2.8Pentium的总线状态64
2.9Pentium的总线周期65
2.10Pentium的中断68
2.10.1Pentium的中断机制68
2.10.2中断描述符表70
2.11Pentium的保护技术71
2.11.1段页两级保护机制72
2.11.2程序运行中的保护73
2.12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的技术发展74
2.13Itanium微处理器概述76
2.14微处理器多核技术76
2.14.1多核技术的概念76
2.14.2多核技术简要分析77
2.14.3超线程技术80
第3章32位x86指令系统81
3.1Pentium的寻址方式81
3.1.1立即数寻址81
3.1.2寄存器寻址82
3.1.3输入/输出端口寻址82
3.1.4存储器寻址83
3.2Pentium的指令系统86
3.2.1传送指令86
3.2.2算术运算指令92
3.2.3逻辑运算和移位指令104
3.2.4串操作指令108
3.2.5调用/转移/循环控制/中断指令111
3.2.6标志操作和处理器控制指令121
3.2.7条件测试和字节设置指令123
3.2.8位处理指令124
3.2.9系统管理指令126
3.2.10支持高级语言的指令128
3.3汇编语言中的标记、表达式和伪指令129
3.3.1汇编语言概况129
3.3.2标记130
3.3.3表达式131
3.3.4语句133
3.3.5伪指令134
第4章存储器、存储管理和高速缓存技术139
4.1存储器和存储器件139
4.1.1存储器的分类139
4.1.2微型计算机内存的行列结构139
4.1.3选择存储器件的考虑因素140
4.1.4随机存储器141
4.1.5只读存储器143
4.2存储器的连接146
4.2.1存储器和CPU的连接要考虑的问题146
4.2.2片选信号的产生方法146
4.2.3SRAM和DRAM的连接举例147
4.2.4存储器的数据宽度扩充和字节数扩充149
4.3微型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器的体系结构151
4.3.1层次化的存储器体系结构151
4.3.2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内存组织154
4.4虚拟存储机制和片内两级存储管理156
4.4.1虚拟存储技术和三类地址156
4.4.2分段管理158
4.4.3段选择子、段描述符和段描述符表159
4.4.4逻辑地址转换为线性地址163
4.4.5分页管理164
4.4.6线性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165
4.4.7转换检测缓冲器168
4.5高速缓存技术170
4.5.1Cache概述170
4.5.2Cache的组织方式171
4.5.3Cache的数据更新方法175
4.5.4Cache控制器82385176
4.5.5两级Cache组织179
4.5.6影响Cache性能的因素182
第5章微型计算机和外设的数据传输183
5.1为什么要用接口183
5.2CPU和输入/输出设备之间的信号184
5.2.1数据信息184
5.2.2状态信息184
5.2.3控制信息185
5.3接口部件的I/O端口185
5.4接口的功能以及在系统中的连接186
5.4.1接口的功能186
5.4.2接口与系统的连接187
5.5CPU和外设之间的数据传送方式188
5.5.1程序方式188
5.5.2中断方式194
5.5.3DMA方式197
5.5.4输入/输出过程中涉及的几个问题202
5.5.5接口部件和多字节数据总线的连接203
5.5.6接口部件和地址总线的错位连接203第6章串并行通信和接口技术205
6.1串行接口和串行通信205
6.1.1串行通信涉及的几个问题205
6.1.2串行接口207
6.2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208
6.2.18251A的基本性能208
6.2.28251A的基本工作原理209
6.2.38251A的对外信号212
6.2.48251A的编程215
6.2.58251A编程举例219
6.2.68251A的使用实例222
6.3并行通信和并行接口223
6.4可编程并行通信接口224
6.4.18255A的内部结构225
6.4.28255A的芯片引脚信号226
6.4.38255A的控制字226
6.4.48255A的工作方式230
6.4.58255A的应用举例238
第7章中断控制器242
7.1中断控制器的引脚信号、编程结构和工作原理242
7.1.18259A的外部信号和含义242
7.1.28259A的编程结构和工作原理243
7.28259A的工作方式244
7.38259A的初始化命令字和初始化流程249
7.3.18259A的初始化命令字249
7.3.28259A的初始化流程251
7.48259A的操作命令字253
7.58259A使用举例256
7.6多片8259A组成的主从式中断系统261
第8章DMA控制器264
8.1DMA控制器概要264
8.2DMA控制器的编程结构和外部信号264
8.2.18237A的编程结构265
8.2.28237A的对外连接信号266
8.2.38237A工作时各信号的配合267
8.38237A的工作模式和模式寄存器268
8.3.18237A的工作模式268
8.3.28237A的模式寄存器268
8.48237A的工作时序269
8.58237A的控制寄存器和状态寄存器270
8.68237A各寄存器对应的端口地址273
8.78237A的编程和使用275
第9章计数器/定时器和多功能接口芯片278
9.1可编程计数器/定时器的工作原理278
9.28253/8254的编程结构和外部信号280
9.2.18253/8254的编程结构280
9.2.28253/8254的外部信号281
9.38253/8254的控制字和状态字281
9.3.18253/8254控制寄存器和控制字281
9.3.28254的状态寄存器和状态字282
9.48253/8254的编程命令283
9.58253/8254的工作模式284
9.68253/8254应用举例288
9.732位微型计算机系统中的多功能接口芯片82380290
9.7.1多功能接口芯片82380的组成和信号290
9.7.282380和CPU的连接294
第10章模/数和数/模转换296
10.1概述296
10.2数/模(D/A)转换器297
10.2.1D/A转换的原理297
10.2.2D/A转换器的指标300
10.2.3D/A转换器DAC0832的工作方式和应用300
10.3模/数(A/D)转换器304
10.3.1A/D转换涉及的参数304
10.3.2A/D转换的方法和原理305
10.3.3A/D转换器和系统连接时要考虑的问题309
10.3.4A/D转换器ADC0809以及用中断方式读取转换结果311
10.3.5A/D转换器AD570以及用查询或等待方式读取转换结果312
10.3.612位A/D转换器ADC1210和系统的连接314
第11章键盘和鼠标316
11.1键盘的基本原理结构316
11.2键的识别——行扫描法317
11.3键的识别——行反转法319
11.4抖动和重键问题的解决322
11.5微型计算机的键盘子系统328
11.5.1扩展键盘和键盘控制器329
11.5.2主机的键盘接口电路331
11.6键盘中断处理程序333
11.6.109H键盘中断处理程序333
11.6.216H键盘中断处理程序335
11.7键盘缓冲区335
11.8鼠标336
11.8.1鼠标的工作原理、连接方式和数据格式336
11.8.2鼠标的驱动程序及其功能调用338
第12章显示器的工作原理和接口技术340
12.1CRT显示器和光栅扫描340
12.2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342
12.2.1液晶显示器的特点和性能指标342
12.2.2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343
12.3显示适配器345
12.3.1显示适配器的性能346
12.3.2显示适配器的种类346
12.3.3彩色显示适配器的功能模块347
12.4显示系统的字符模式和图形模式349
12.5显示存储器的组织方式350
12.6显示驱动程序352
12.7高速图形适配器连接端口(AGP)353
第13章打印机的工作原理和接口技术354
13.1概述354
13.2打印机的指标和性能354
13.3针式打印机的工作原理355
13.4喷墨打印机的工作原理356
13.5激光打印机的工作原理357
13.6关于打印机适配器360
13.7打印机和主机的连接361
13.7.1打印机采用并行方式连接主机361
13.7.2打印机采用串行方式连接主机364
第14章机械硬盘和光盘子系统365
14.1硬盘子系统365
14.1.1硬盘驱动器366
14.1.2硬盘控制器368
14.1.3硬盘驱动程序369
14.1.4硬盘安全性和数据保护技术370
14.2光盘子系统371
14.2.1光盘的特点和类型371
14.2.2光盘读/写原理371
第15章总线374
15.1总线的分类和性能指标374
15.2PCI系列的特点和系统结构375
15.2.1PCI的概况和特点375
15.2.2PCI的层次化系统结构377
15.3PCI的信号378
15.4PCI的命令类型381
15.5PCI的中断和中断响应383
15.6PCI的编址384
15.7PCI的数据传输385
15.7.1PCI数据传输的相关要点385
15.7.2PCI的单数据读/写操作386
15.7.3PCI的突发传输388
15.8PCI的64位扩展传输390
15.8.164位传输的相关信号和规则390
15.8.264位数据32位地址的传输——数据扩展391
15.8.332位数据64位寻址的双地址期传输——地址扩展392
15.8.4主设备启动64位数据64位寻址的扩展传输392
15.9PCI的配置机制393
15.9.1配置空间的功能和结构393
15.9.2基本配置空间的结构394
15.9.3配置空间基址寄存器的特点和操作396
15.9.4配置空间的访问398
15.10PCI的仲裁400
15.11PCI兼容的局部总线402
15.11.1局部总线ISA402
15.11.2局部总线EISA403
15.12外部总线404
15.12.1外部总线IDE和EIDE405
15.12.2外部总线SCSI406
15.12.3外部总线RS232C408
15.12.4通用串行总线USB410
第16章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结构414
16.1Pentium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总体结构414
16.2Pentium微型计算机系统中的BIOS416
16.3Pentium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控制芯片组417
16.3.1北桥南桥式控制芯片组及相关的微型计算机系统417
16.3.2MCHICH集中式控制芯片组及相关的微型计算机系统420
16.4Pentium的系统配置和主机板422
16.4.1Pentium的系统配置422
16.4.2Pentium主机板的结构422
16.4.3Pentium主机板的部件424
第17章非x86微型计算机系统427
17.1ARM427
17.2RISCV428
17.3各类处理器架构简单对比429
第18章微型计算机技术实验体系431
18.1微型计算机原理基础实验431
18.2微型计算机原理拓展实验431
18.3微型计算机原理应用领域实验432
参考文献433
|
內容試閱: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已经发展至第5版,发行80万余册,经过4个版本的沉淀与升华,在国内400多所高等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和电子类专业中赢得了广泛认可。在老师和同学的鼎力支持下,编者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编写了第5版,以持续为兄弟院校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最新的知识。
计算机科学作为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理念。微型计算机的集成度显著提升,尤其在移动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第5版的核心目标在于承前启后,延续前4版的指导思想。为展示微型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原理,本书仍以Pentium为主线,同时引入最新的技术解释,以确保知识的持续更新。编者遵循认知规律组织内容和表述,坚持保持本书通俗易懂的核心理念,以满足读者的学习需求。
第5版的重点更新包括以下内容。
(1) 修订陈旧的技术和表述,以确保内容的时效性。
(2) 增加对当前广泛使用的ARM、RISCV系列的相关介绍。
(3) 强调多核和超线程技术的介绍,以反映当今技术趋势。
(4) 简要修改存储器相关的介绍,使之更符合实际应用。
(5) 增加对微型计算机实验体系的介绍,以便不同专业的老师和同学参考。
在实践中,编者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验相结合的价值,因此在配套的实验教材中增加了相关实验,以帮助读者通过实际操作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这些知识。即使在没有实验硬件平台的情况下,通过实验教材的详细说明,读者也能通过思想实验提升对整个理论知识的掌握。
在使用本书时: 如按48学时安排,则可选学第1~7、9、15、16章;如按64学时安排,则可加选第10~14章,如是侧重计算机控制的专业,则可加选第8章;如此前已讲过汇编语言,则不必再讲第3章;每章内容均可根据具体情况划出一部分进行自学。
在编写的过程中,编者充分吸收了各位老师的丰富教学经验,同时采纳了许多兄弟院校老师、同学以及工业界的宝贵意见。这里特别感谢中国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王智广教授、陈晓禾教授,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管杰老师,北京华控通力科技有限公司陈玉春老师,以及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王柳人同学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感谢您的持续支持与信任。希望本书能够为您在微型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有力的帮助。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谅解并期待您的宝贵指正。
编者2024年于清华园第4版前言
本书10年来一直被国内400多所高等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和电子类专业选为教材,发行70万余册,编者也由此与兄弟院校众多同行成为学术距离很近的朋友,常通过邮件和电话交流意见。正是基于他们真诚切实的建议、要求和希望,确立了编写本书第4版的指导思想: 以当前流行的Pentium为主线,讲深讲透微型计算机最新、最关键的技术;即使是对最庞杂的技术,也要遵循认知规律组织内容和表述,使全书所有文字都通俗易懂。
由此,第4版着重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更新。
(1) 简约了有关16位机的大部分内容,全书以Pentium为主线讲述微型计算机技术。
(2) 将Pentium的中断机制、描述符机制、保护技术、段页两级存储管理机制,Pentium指令系统,液晶显示器的原理,PCI总线技术作为重点更新内容,反复推敲、反复修改,有些章节从初稿到定稿,反复调整内容组织,再三改进文字表达,前后修改12稿之多,只为了让读者得到的是真正的精品。
(3) 在对各个技术进行深入讲解之后,最后一章介绍Pentium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结构,其中重点讲解了系统控制芯片组和BIOS,前者是联系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枢纽,后者是联系硬件和软件的纽带,由此使学生建立关于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观念。
(4) 对第3版保留的章节,从文字上反复修改,以期望更加条理清晰、更加深入浅出。
本书在教学使用中,可根据四种情况作选择: 一是对计算机专业,一般按64学时安排,可选第1~9、15和16章;二是对计算机控制专业,也按64学时安排,可加选第10章;三是对电子类专业,一般按48学时,可大致按第一种情况安排,但可不讲高速缓存技术,并简约PCI总线的扩展传输和配置机制部分;四是对非电子类专业,除了首尾两章外,可对每章作简约性选择和讲解,通常可对每章后面内容简化。
对于安排有汇编语言课程的专业,不必讲第3章,但读者仍可读一遍本章,此为编者在设计20 000多行汇编语言程序的基础上总结编写,其中包括不少切身体会。另外,所有必选章节都可划出部分内容自学或在自学基础上作答疑式讲解。对于没有列入必选部分的章节,编者在编写时为自学作了更充分的考虑。
电子课件为全书16章都配置了教案,给出了每部分的教学建议和重点,这是在听取众多同行意见基础上设计的,使用中可按具体情况作选择和修改。
有兄弟院校老师评价前一版教材:“不但有利于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而且也使采用本书的教师感到得心应手。”期望第4版为教材使用者带来同样的感受。
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2007年8月第3版前言
本书第2版自1996年5月出版后,被国内400多所高等院校使用,发行39.9万册,2001年9月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5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伴随微型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是相关知识的快速持续更新,这个特点使得在微型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具体知识和综合能力两者的关系成了一个关键点和难点,这也是编者和许多兄弟院校同行经常讨论的问题。
本书第3版正是在对此问题的反复思考中,确定了如下指导思想: 讲深讲透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使得学生对这部分技术做到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灵活应用,注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讲清讲好最新的技术,在此过程中,注重其与基础技术之间的承上启下关系和创新点,以此让学生在拓展知识的同时,跟踪微型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思路,培养和提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此,第3版删去了第2版中的陈旧内容和过细说明,并删除单片机一章;在各章中,对重点内容和关键技术都结合实例予以说明,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主要内容尽量结合当前最先进的技术作充实和优化,并尽可能通俗易懂地阐述每种新技术的设计思想和创新点。
在本书使用和修改过程中,编者得到了许多朋友的真诚帮助。在此,首先感谢美国Intel公司经理唐永坚博士几次给编者寄来成箱的资料,使编者及时获得有关Intel新技术的第一手最详细准确的信息;也要感谢国家外国教材中心提供了大量国外教材,使编者能够经常感受到国外的技术脉搏;还要感谢许多兄弟院校同行以及广大本校和外校的同学,在使用第2版教材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有益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一版的内容删减和扩充部分中许多是在他们的意见基础上确定的;还很感谢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张公忠教授和北京工业大学苏开娜教授,他们仔细审阅了第3版教材,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在使用本书时,如按48学时安排,则可选学第1~7、9、13、14章;如按64学时安排,则可加选第10、11、12、15章;如是侧重计算机控制的专业,则可加选第8章;如此前已讲过汇编语言,则不必再讲第3章;每章内容均可根据具体情况划出一部分进行自学。
戴梅萼史嘉权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03年5月第2版前言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一书自1991年11月初版以来连续印刷9次,发行14万余册,被国内350多所大专院校采用为计算机专业教材,在4年一次的教材评选中,于1996年获第三届全国工科电子类优秀教材一等奖。在此期间,编者收到了无数热心读者的来信,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鼓励、建议、希望、要求和意见,这些也正是修订本书的主要动力之一。
修订部分主要包括如下4方面。
(1) 增加了第16~19章,以80386为对象讲述32位微处理器的原理和关键技术,着重对片内存储管理技术、虚拟存储技术、流水线技术以及32位微型计算机系统的高速缓存技术作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80486和Pentium的关键技术作了说明和归纳,读者由此不难作更具体的了解。
(2) 删除了第11章音频盒式磁带接口,因此,后面的章节序号依次提前。
(3) 全部重写了单片微型计算机一章,修订版以目前较新、使用较多的Intel 8051为对象讲述了单片机的组成、指令系统和功能扩展。
(4) 从文字表达上对全书作了修改,使之更为精练又不失深入浅出。
作为教材,本书的宗旨是讲深讲透关键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编者修订本书的目标仍然是使读者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灵活应用微型计算机最主要的技术,从而能够在日新月异的计算机领域更快地理解、熟悉、掌握新的发展,并且常常有触类旁通的感受。这便是编者辛勤耕耘中常常萦绕于脑际的期望。
本书初版以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马群生副教授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张红斌等许多同学从学生角度为本书的修订提供了各种宝贵建议;修订过程中,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吕景瑜副教授和苏开娜副教授对本书修订部分作了认真详尽的全面审校;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93班史云凌同学对书中例题进行了上机验证;还有祁连秀同志进行了大量文本录入。在此,编者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第3、13、14、17、19章由史嘉权执笔,其余章节由戴梅萼执笔。
编者1995年12月于清华园第1版前言
微型计算机由于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价格低廉、可靠性高、结构灵活等特点,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字长从4位、8位、16位发展到32位;集成度从Intel 4004的2 000管/片增加到Intel 80386、Motorola 68020的150 000~500 000管/片;工作频率从最初的1MHz提高到20MHz。当前,一台普通16位微型计算机的功能已经超过20世纪70年代小型计算机的功能。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入科学计算、信息处理、事务管理、过程控制、仪器仪表制造、民用产品和家用电器等各个方面。近年来,国外制造出用多个微处理器构成的系统,其运算功能几乎可与大型计算机相匹敌,而成本却低到足以使大型计算机趋于淘汰。在工业上,现在可以见到许多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线,为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开辟了广阔前景。当前的仪器仪表控制中几乎离不开微处理器,而且由于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一些原来不可能有的新仪器的诞生。例如,电子实验室中,出现了微处理器控制的示波器——逻辑分析仪;医学领域中,增添了用微处理器作为核心部件的CT扫描仪和超声扫描仪;在家用电器方面,冰箱和自动洗衣机的工作都离不开微处理器;此外,还出现了盲人阅读器、自动报警器等设备。
以Intel 8086/8088为CPU的16位微型计算机系统IBM PC/XT是目前最有代表性的主流机型。它所拥有的用户数在计算机世界首屈一指;它的许多设计思想、芯片连接、信号关系等都成为更高档微型计算机设计时的参考对象和考虑因素,以求保持对它的兼容。本书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结合Intel 8086/8088系统来讲述微型计算机的CPU、指令系统、接口部件、存储器、外部设备和操作系统等一系列技术。
本书是编者对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本科生讲授“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的教材。书中大部分内容是编者多年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总结,也是对当前国内外有关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大量资料进行取舍后的提炼和综合。
在编写本书时,本着深入浅出的原则,编者做到: 既要使以本书为教材且参加听课和实验的学生能对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灵活应用;又能使那些没有机会到学校听课和做实验的读者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关键性的技术;还要使正在从事微型计算机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在阅读本书之后能得到有益的帮助和启迪。
在章节安排上,考虑读者面的广泛性,做到各章独立。例如,有一部分读者主要想掌握汇编语言编程和系统调用命令的使用,那么,他们可以重点阅读第3、15章,编者在此融入了自己多年来开发微型计算机软件的体会;从事系统和接口设计的读者,可以重点阅读第2、4~7、12章,这些是编者对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生讲授本课程时提出的基本要求部分,也是本书的重点内容;对IBM PC/XT系统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重点阅读第2、16章,这两章对Intel 8086和IBM PC/XT系统的关键技术作了详尽而具体的分析;希望了解外部设备工作原理的读者则可以从第8~11章中选取相应的章节;对打算应用单片机技术的读者可以重点阅读第14章。
在本书的内容取舍、编写和定稿过程中,承蒙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朱家维教授和王秀玲副教授提出了大量宝贵的意见,并作了全面的审校,史嘉权副教授参加了资料搜集和部分编写工作,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