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路之路
》
售價:NT$
305.0

《
暗黑历史书系·古代战争史
》
售價:NT$
500.0

《
长路行(带你看民国顶级书香世家的真实生活日常)
》
售價:NT$
347.0

《
风声(珍藏纪念版,全4册)
》
售價:NT$
806.0

《
问心三部曲 追问初心撕裂 名家力荐 持续畅销的现象级作品
》
售價:NT$
602.0

《
DeepSeek实战应用大全:从职场到生活的AI革命
》
售價:NT$
356.0

《
暗黑历史书系·罗马帝国
》
售價:NT$
449.0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NT$
611.0
|
編輯推薦: |
深挖媒介与审美的哲学关联:以本雅明的经典传媒文论为核心,深入剖析语言、摄影、电影等媒介形态与审美经验的内在肌理,揭示现代文化中媒介如何重塑感知与艺术本质,为理解媒介时代的审美变迁提供思想利器。多维透视文化批判经典:通过对普鲁斯特、波德莱尔等文学巨匠的深度解读,结合对报纸、书籍、广告等媒介的观察,本雅明以敏锐的文化批判视角,既剖析艺术的永恒性,又直指现代性的精神困境,是20世纪文化理论不可绕过的经典文萃。理论与现象的生动互文:书中不仅包含本雅明深刻的理论建构,更以电影的机械复制、摄影的时间凝固等具体媒介现象为案例,让抽象哲思落地为可感知的文化分析,学术深度与可读性兼备。多类读者的文化解码指南:无论是文学艺术研究者、媒介传播从业者,还是对现代文化现象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皆能在书中找到共鸣——本雅明对记忆、语言与媒介的交织解析,既提供学术滋养,也激发对日常文化体验的深度思考,是一部兼具思想性与启发性的传媒美学经典。
|
內容簡介: |
本书精选苏尔坎普出版社出版德语版《本雅明全集》中有关媒体(传媒美学)的有关经典论述,汇编成集。内容从纸质传媒,如书刊、报纸,到电子传媒,如摄影、电影,体现了本雅明受人关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收入文字除了选自本雅明的一些经典读本外,如《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摄影小史》等,还有众多选自国内尚无汉译的本雅明著述,如《巴黎拱廊街研究》《中心花园》等。本雅明之受关注集中体现在他对报刊、摄影、电影等传媒的一系列洞见中。但这些都散见在他众多的著述中。就该主题编选成集国外已有成功范例。国内有大量本雅明研究者与爱好者,这些将成为该书的主力市场。此外,相关专业人员,如美学、艺术学、传媒工作者等,也将是该书的重要市场。
|
關於作者: |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传奇哲学家,被誉为20世纪欧洲“伟大的文学心灵之一”。27岁获博士学位,31岁撰写《德国悲剧的起源》。一度靠写作和翻译谋生,兼及精神病理学研究。本雅明的一生,经历了世界大战、法西斯政权、犹太人的流亡;本雅明的作品微观细碎,充满哲思诗意,苏珊·桑塔格称他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经典代表作:《单向街》《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译者简介
王涌,男,博士,教授。国内最早译介本雅明作者的学者之一。原华东理工大学教育-部备案德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德语系主任,人事部德语专业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教育-部研究生学位评审中心专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国家外文局重点项目1项,上海市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1项。国外出版学术专著3部,译著6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
目錄:
|
一、记忆与回想 …………………………………………………… 1
论普鲁斯特的意象 …………………………………………… 1
记忆与回想 ………………………………………………… 15
在我40岁生日时发表的关于普鲁斯特的简短讲话 ……… 17
驼背小人 …………………………………………………… 18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 …………………………………… 26
二、语言、声音、文字 …………………………………………… 61
论一般语言和人的语言 …………………………………… 61
反思媒介与艺术——论作为反思媒介的艺术 …………… 77
巴洛克用词与文字 ………………………………………… 85
一百年前的儿童字母书 …………………………………… 100
笔迹中的人类 ……………………………………………… 105
作家写作技巧十三则 ……………………………………… 109
办公用品 …………………………………………………… 111
相似物学说 ………………………………………………… 112
论模仿能力 ………………………………………………… 117
讲故事的人——对尼古拉·列斯克夫作品的一个考察 …… 120
三、书籍与读物 ………………………………………………… 143
第13号:书籍与妓女 …………………………………… 143
19世纪的女佣小说………………………………………… 146
伯努瓦:印刷师、出版商与写作者 ……………………… 149
出版业 ……………………………………………………… 153
书籍如何获得巨大成功——一本瑞士草药书 …………… 156
打包我的图书馆 …………………………………………… 162
当德国的经典作家创作时,德国人在阅读什么 ………… 170
儿童书籍和读物 …………………………………………… 174
四、报纸与广告 ………………………………………………… 182
加油站 ……………………………………………………… 182
宣誓就职的审计员 ………………………………………… 183
供出租用的墙面 …………………………………………… 185
阵亡战士纪念碑:卡尔·克劳斯 ………………………… 186
卡尔·克劳斯 ……………………………………………… 188
报纸 ………………………………………………………… 222
作为生产的写作者 ………………………………………… 223
巴黎书信 …………………………………………………… 233
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 …………………………… 246
五、绘画、雕刻与摄影 ………………………………………… 255
谈绘画或曰关于标记和绘画 ……………………………… 255
被遗忘的儿童旧书 ………………………………………… 260
儿童书籍一瞥 ……………………………………………… 268
花朵以新的形式呈现 ……………………………………… 279
邮票交易 …………………………………………………… 282
摄影小史 …………………………………………………… 286
西洋景 ……………………………………………………… 304
达盖尔或西洋景 …………………………………………… 306
巴黎书信(2):绘画与摄影 ……………………………… 309
六、电影 ………………………………………………………… 320
苏联电影艺术的状况 ……………………………………… 320
对奥斯卡A.H.史密茨的回应…………………………… 324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329
七、电话与广播台 ……………………………………………… 359
与肖恩的对话 ……………………………………………… 359
冷酷的心,前戏 …………………………………………… 362
戏剧与广播——教育任务中的相互作用 ………………… 369
两种大众性:对一部广播剧的探讨 ……………………… 372
电话机 ……………………………………………………… 375
用分来计时 ………………………………………………… 377
|
內容試閱:
|
一、 记忆与回想
论普鲁斯特的意象
1
马塞尔·普鲁斯特13卷本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由神秘主义者的深邃、散文大师的技艺、讽刺家的锋芒、学者般的见识和偏执狂的执着共同汇合成的自传性作品。这样的合体是蓄意构造不出的。正如常言所云,文学上的一切伟大作品都创立了一种文体或是消灭了一种文体,简言之,它们都是绝无仅有的造物,《追忆似水年华》是其中最深不可测的一部。先从构造上看,其中既有虚构,也有回忆,还有评说;再看句法,它的句子源源不断地出来,好似一条语言尼罗河,滋润着广袤的真理大地,这一切都超越了一般文学创作的规范。就这部作品读者获得的第一个同时也是最富有启发性的认知是,这部文学创作上绝无仅有的伟大案例同时也标志着迄今几十年里文学的最高成就。催发这部作品的前因却是极为不健康的:非同寻常的苦难,极度的富有,怪癖的秉性。这样的生活没有哪一方面是可资效仿的,但它成了一个征象。它表明,我们时代文学创作上的非凡成就只能从不可能事件的中心地带诞生,当然同时也只能从一切危险的缓冲地带诞生。这标志着这部花费了“毕生心血”的作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有。普鲁斯特的意象传递出了文学与生活之间无可抗拒地日益书扩大的鸿沟能具有的最佳面貌。这就是我们要呼唤出这个意象的理由。
普鲁斯特在他的作品里描述的并非一段已经完成的生活,而是经历过它的人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不过,这样说未免过于粗疏和空泛。对于回忆着的作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他所经历过的事,而是如何把回忆编织出来,这是处于想起(Eingedenken)中的那种潘尼洛普劳作,或者不如说处于遗忘中的潘尼洛普劳作。非意愿想起,即普鲁斯特所说的“memoire involontaire”,不是更接近遗忘而非通常所说的回忆吗?这是一种自发性想起,其中回忆是经线,遗忘是纬线,难道这不更是潘尼洛普劳作的对等物,而非相似物吗?在此,白日会拆散黑夜织好的东西。我们每天早上醒来,手中总是攥着些许那张所经历过生活挂毯的丝缕,大多松散、难以辨认,遗忘也是如此将这张挂毯编织进我们世界中。可是,我们白天都在用目的性行为,甚至用受目的捆绑的回忆将这张编织物,遗忘的饰物拆散。因此,普鲁斯特将他的白昼变成了黑夜,为的是在那间人工照明的黑屋子里,竭尽全力不受干扰地享尽那张挂毯上扑朔迷离的风景。
据说,古罗马人曾将“文本”称为“织物”,在此意义上,谁的文本都没有马塞尔·普鲁斯特编织得那样紧密。对他来说,任何事物都还不够耐久,都有待编织得更紧密。他的出版商伽里玛曾告知,普鲁斯特的校阅习惯要了排字工的命。送还的清样上写满了边角注,所有的空白处都被新的文句填满,可印刷错误却一个没改。这样一来,回忆的法则就在作品修改过程中大行其道。因为一段经历是有限的,至少就经历这个行为而言是已经结束了的;然而回忆起的事件则是无限的,因为它只是开启通向此前此后一切的一把钥匙。从另一个角度看,回忆还严格地规定着如此编织的运行方向。构成文本机体的既不是作者也不是事件,而是回忆的过程本身。可以说,作者和事件只是回忆连续体背后的存在,它构成了那张挂毯的背面图案。普鲁斯特曾说过,他更愿意把他的整部作品出成单卷,分两栏排印,中间不分段落。我们应该在此意义上来理解他。
普鲁斯特如此疯狂地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些无止境的努力究竟基于什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一切生命、作品和看见的事物无非是将人具体存在中一些最平常、最飘忽不定、最引发情怀、最隐晦不明的时刻确凿地映现了出来?当普鲁斯特在一个著名段落中描绘仅仅属于他自己的时辰时,他的描绘都会让人觉得这时辰在自己的存在中也有,很少有人不产生这样的感觉。我们也许可以把它称为日常时辰;它是夜,是远去的鸟儿啼鸣,是倚窗台远眺时的心绪。如果我们少一点屈服于睡眠,不知道会有怎样的邂逅来临。普鲁斯特就没有向睡眠屈服。然而,或不如说正由于此,让·谷克多在一篇优美的文章里将普鲁斯特的声调说成是依循夜与蜜的法则而来。依循这样的法则竟使普鲁斯特征服了内心中无望的悲哀(他曾把这种悲哀称为“现实存在物本质上不可救药的不完美”),并从回忆的蜂巢里为思想幼虫营造出了寄生的房屋。谷克多看到了所有普鲁斯特读者都极为关心的东西:普鲁斯特身上拥有着对幸福坚定、狂热、不能自已的追求。这一切闪烁在他的眼里;尽管这不是一双已感受到幸福的眼睛,但里面潜藏着福祉,就像赌博或恋爱中潜藏着幸福一样。普鲁斯特的读者不太能体会到渗透在作品里的那种令人目瞪口呆且颠覆性的幸福意志。原因并不复杂,在许多地方,普鲁斯特让读者容易从遁世主义、英雄主义或苦行主义角度看他的作品,这是惯常并容易做到的。就认知人生而言,最有启发的说教不折不扣的是:伟大的成就无非是努力、患难和挫折的果实。那种认为美好事物中都有运气成分的说法未免过于遇事往好处想了,令人生都会有的痛楚记忆无以平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