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费孝通散文(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

書城自編碼: 413929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费孝通
國際書號(ISBN): 9787020192953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3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前146-716(罗马征服以来的希腊史)
《 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前146-716(罗马征服以来的希腊史) 》

售價:NT$ 612.0
余音不绝:接着讲宗教史(精装)
《 余音不绝:接着讲宗教史(精装) 》

售價:NT$ 245.0
三国演义 七色汇评本 精装简体横排 (全3册)
《 三国演义 七色汇评本 精装简体横排 (全3册) 》

售價:NT$ 1520.0
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 中华学术 有道
《 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 中华学术 有道 》

售價:NT$ 449.0
上古中国的神:先秦时期的彼岸世界
《 上古中国的神:先秦时期的彼岸世界 》

售價:NT$ 449.0
君臣共天下:一本书读懂东晋门阀
《 君臣共天下:一本书读懂东晋门阀 》

售價:NT$ 444.0
第3选择
《 第3选择 》

售價:NT$ 449.0
火起建章宫:汉武帝天命之年的荣耀、危机与救赎
《 火起建章宫:汉武帝天命之年的荣耀、危机与救赎 》

售價:NT$ 347.0

內容簡介:
费孝通是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家。他的文章能够以通俗的语言揭示深刻的社会洞察,用鲜活的笔触犁开深厚的文化底蕴。《费孝通散文》即收录了五十余篇费孝通的散文佳作,内容涵盖追忆评点杜甫、林则徐、肯尼雅塔等人物的随笔,如《鸡足山朝山记》《洞庭记游》《访天一阁》等在各地考察过程中形成的游记,围绕凤尾菇种植、佛跳墙的名称、烹饪上的“华味”与“洋味”等饮食文化的随笔以及深思文化的多篇杂文。选文的创作时间跨越七十余载,能够相对全面地展现费孝通先生在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及关注的社会要点。
關於作者:
费孝通(1910—2005 )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江苏吴江人。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大学等校教授,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1980 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荣誉奖。1981 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代表作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禄村农田》等。
目錄
导读/孙郁

第一辑
杜鹃与杜甫
植物学家龚自珍
一封未拆的信
悼锡德兰·韦柏先生
与时代俱逝的鲍尔温
雄圣甘地
信得过的人
难得难忘的良师益友
缅怀肯尼雅塔
林则徐小传
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为思想家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清华人的一代风骚
顾颉刚先生百年祭
人不知而不愠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开风气育人才
爱国学者的一代人
推己及人

第二辑
西山在滇池东岸
鸡足朝山记
为西湖不平
为西湖一文补笔
赴美访学观感点滴
海南曲
洞庭记游
游青海湖
清水人形
红场小记
游滕王阁小记
访天一阁
游什刹海
......
內容試閱
费孝通的名字一直罩在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影子里,文学天赋反而被淡化了。如果不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他很可能成为一名杰出的作家。从其文章的体式和韵律看,与民国的京派文人的笔记比,并不逊色,有的甚至还颇多神采。而他的《乡土中国》一直在流行,半是因了学问之好,半是得益于文史的修养,其述学文本可作文学作品来读。这种现象,说起来颇有意思。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的文章便已经显出特质来,行文轻松,谈吐自如,冷寂、清幽的笔调散出鲜活之味。精神扩散于象牙塔外,看人看事,都在开阔的时空里。这避免了一般文人的过度内敛,能够在不同的语境里发现己身和世界的隐秘。他幼时在苏州一带受过良好的古代辞章的熏陶,江南水乡的文气渗入生命的深处,出笔之处便有灵动之思。如果不是到了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读书,以及后来留学英国,他也许会成为江南名士也说不定。
严格来说,散文随笔写作,他只是偶而为之,并不倾注于文学创作。内心所思,多为社会生命形态与文化形态里的经纬,常常在田野调查与风物考古中思考世相。这是西方知识人才有的方式,学理的层面仿佛有无限深远之地,吸引其探之、究之,于是描前人未见之景,听到他人难明之音。但这种考察,与太史公的云游,徐霞客的行吟,未尝没有相似的一面,即便是学术味道很浓的著述,我们也能闻出诗的味道品出画的情境。也由于此,他的写作,科学理性之旁,不仅仅多了鲜活的实证精神,有时候不乏古人文章里的意象。那么说他既会概念演绎,也能形象思维,二者是相得益彰的。
看他三四十年代的散文,明显带有京派文人的气息,西学的痕迹泛出智性,内觉中也有深意,并无激进的冲动和轰鸣。这或许受到英国学人的影响视角与国内文坛中人并不一样,思考现象界的问题,有外在于既定经验的眼光,但这种眼光也带有中土的色调,与西化的思想略有差异,这是冯至、杨绛的文章偶能见到的片影。在动荡的20世纪的烟云里,他眼里的世界不仅有恒定不变的民族性的光点,也能够看到不同文明碰撞时的莫测的风向。环顾四野,定位己身,在古今中外多个维度思考问题时,其文词中波动、变换之影里流动的情思,叠印的光泽是忽明忽暗的。
就写作而言,费孝通的母语是被异质文化之风吹拂过的,他不仅仅从马林诺斯基那里学到人类学的要义,也由此接触了非洲同学肯尼雅塔,这位后来成为肯尼亚总统的学者,以自己的人格和情怀,改写了祖国的历史,对于费孝通的冲击可谓不浅。他在文章中礼赞过许多域外思想者。锡德兰·韦柏,鲍尔温,圣雄甘地等,都在思想层面给东方人颇多启示。费孝通描述这些人物,能够捕捉到精神气质中核心的元素,态度也非传统文人那种温吞和暧昧。这些逆俗的理念也成为他映照国内学者与思想者的另一面镜子,而他的文章所以耐读,是因常常有镜内之像和镜外之像。
......

一封未拆的信——纪念老师沈骊英先生

从我们魁阁走上公路,向北,约摸半个钟点的路程,就到三岔口。中央农业实验所有一个分站疏散在这村子里。疏散在附近的文化机关时常有往来,大家用所在地的名称作各个机关的绰号。三岔口的徐季吾先生上下车站,便道常来我们魁阁,我们星期天有闲也常去三岔口望他。在一次闲谈中徐先生讲起了沈骊英先生。
“沈先生是我的老师,”我这样说,“我在小学时,最喜欢的老师就是她。”
我停了一忽,接着说:
“说来这已是二十多年的事了。最后一次见着她是在东吴的校门前,那时候我就在这大学的附中里念书。我母亲去世不久,她是我母亲的朋友,一路和我说了许多关于我生活细节的话。中学时代的孩子最怕听这些,尤其像我这种乱哄哄的人,一天到晚真不知干些什么,她那时所说的,听过也就忘了。但是,我一闭眼,还记得这位老师的笑容。一副近视眼,一个拖在脑后梳得松松的髻。那时看来算是相当时髦的。至少,她所穿那件红方格子带裙子的衣服,在我印象里是件标准的西装——”
我一面说着,二十多年前的印象似乎愈来愈逼真:天赐庄夹道的两道红墙,东吴大门口的那棵大树——在这地方我们分手了。本来是路上偶然相逢,你想,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子在路上遇着了他幼年的女教师,怎么会说得上什么清楚的话?手插在裤袋里,脸红红的,眼睛潮润润地,只怕有哪个同学看见,多不好意思?
徐先生打断了我的回忆,“沈先生不是在苏州那个女学校里教过书的么?怎会教得着你的呢?”
十多年前,我如果听到这话,一定要脸红,决不会接着说:“是呀,我是在女学校里长大的呀。”徐先生好奇地听我说下去:“那个学校名叫振华。苏州人大概都知道这学校。现在的校址是织造府。苏州的织造府谁不知道?这就是曹雪芹住过的地方,据说他所描写的大观园就依这个织造府作蓝本的。”
我在中学里时,最怕是有人提起我的来历;愈是怕,愈成了同学们取笑的把柄。“女学生!”——在这种心理压力之下,我怎么会有勇气,在我女老师的身边并排着走?校门救了我,我飞跑似的冲进铁门,头也不敢回,甚至连“再会”两字也没有说。可是,虽则这样鲁莽,我却并没有这样容易把这事忘却,二十多年后,还是这样清楚的记得:那副眼镜,那件红方格的西装,和温存的语调。
我进高小刚是十岁,初次从小镇里搬到苏州。羸弱多病使我的母亲不敢把我送入普通的小学。振华靠近我们所住的地方,是我母亲的朋友王季玉先生所办的,而且是个女学,理论上说女孩子不像男孩子那样喜欢欺负人,至少欺负时不太动用武力。不久我成了这女学校里少数男学生之一。入学时我母亲还特地送我去,那时校址是在十全街,就在那时我被介绍给这位沈先生。以后她常带我到她的房里去,她房里的样子现在已模糊了,只记得她窗外满墙的迎春花,黄黄的一片。当时,沈先生,我后来总是这样称呼她,其实还是和这一片黄花一样的时代,但是在我却免不了认为她已经属于“什么都懂,什么都能”的伟大人物那一类了。我当初总有一点羞涩,也有一些异样:在四年的小学中,老师在我是一个可怕的人物,打手心的是他,罚立壁角的也是他,一个似乎不太讲理,永远也不会明白孩子们心情的权威。可是这个老师却会拉着我的手,满面是笑容,是个手里没有戒尺的人,这使我不太明白。我想,我那时一定没有勇气望着她的眼,不然,我怎会现在只记得满墙的迎春花呢?
沈先生教我算学,每次做练习,我总是第一个交卷。习题做快了,又不重看一遍,不免时常把六写成八,二写成三。“这样一个粗心大意的孩子!”其实我的心哪里是在做算学?课堂外的世界在招惹我。可怪的是沈先生从来没有打过这个顽皮的手心,或禁闭过这个冒失的孩子。她望着我这匆忙的神色,忙乱的步伐,微微的摇着头:“孩子们,你们什么时候才会定心做一个算题?”
过了有十年的一个暑假,我在沪江的暑期学校里选了三门算学课程,天气热得像是坐在蒸笼里,我伏在桌子上做题解;入晚靠窗眺望黄浦江的烟景,一个个还是几何的图形。我不知为什么,一直到现在还是记不住历史上的人名,地理上的地名,而对于数字并不怎么怕;若是有理由可说的,该是我高小里历史和地理的教师并不是姓沈的缘故罢。多少孩子们的兴趣在给老师们铲除送终?等大学毕业,一个人对于学术前途还没有全被封锁的,该算是很稀少的例外了。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