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年少时期二三好友曾求学于长沙六七载有余,栖身于文气浸染的岳麓山中,被岳麓书院的文化氛围所折服。研究生求学时期,李桃所在的王小保导师团队,专攻园林设计且非常重视学生对于传统园林文化的学习。本书画稿源于李桃研究生学习时期的第一个测评作业——手绘岳麓书院考察笔记。因其自小习画所积累的美术功底和早年庐山手绘特训的经历故负责本书的绘画部分。田欣所在的研究生组张卫导师团队,师从岳麓书院修复工作主导者杨慎初先生,继杨先生之后,柳肃教授承担起修复岳麓书院的重任,又因选修柳教授的“中国古建筑”课程,耳濡目染深感书院建筑之美与岳麓书院的渊源因柳教授开始,故承担本书的文字撰写。本书的策划饶敏,师承中国字体设计教授李少波,求学期间专注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的品牌形象推广和文化传播,后因就职于地产公司,与中国建筑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她对于书籍的定位和考察期间的记录是促成本书从想法到出版的重要原因之一。三位挚友对中国古建筑园林艺术的喜爱一步一步推动本书最终成形。在撰写本书期间,听闻韩国儒家9家书院再次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2015年曾申请一次,但后来主动放弃),并于2019年申请成功,得知该消息我们在欣喜之余不免有些惭愧和惋惜。欣喜的是书院建筑将会受到更好的保护,其文物价值与文化价值都会得到更好的发扬。惋惜的是中国书院作为起源,不论是在历史上的成就还是给后世带来的影响都更为突出,但由于种种原因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久未推动。希望通过本书对于书院之美的画稿以及文字的阐述能让大众更加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扬文气之风。书院记录了诗书中国,它独立于官学体系之外,千年弦歌,遍及华夏大地。如《全唐诗》中卢纶在《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言: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春游随墨客,夜缩伴潜公。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全唐诗》中所提及的书院,门下学生,晨起至昏,游学文人,礼乐融融,这些都证明在当时的书院已经开始教学生活。其中“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描述的是志趣相投的求学文人齐聚一堂,伴着月光论诗习文交流学术 。当今学者也有不少对于书院起源的著作论述,如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在《中国书院史》中所言,书院是新生于唐代的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它源自民间和官府。书籍大量流通于社会之后,数量不断增长的读书人围绕它开展包括藏书、校书、修书、著书、刻书、读书、教书等活动。书院之美,美在历代人文的积累。本书得以成形,离不开古今学者士大夫们的著书立作。《中国书院史》是一本研究书院的“百科全书”,它详细论述了书院的由来、沿革以及针对全国范围内书院布局的总论。而朱汉民主编的《中国书院》中第八辑分为“书院改制”“书院教育”“书院文化”“海外书院研究”“书院规制研究”“书院与社会”六个专题收集相关论文。最近新出的“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由邓洪波教授主编,分别介绍书院历史、教育、建筑、经费、精神。针对书院个案,也有书院研究者们的详略导论引路。一如杨慎初等撰写的《岳麓书院史略》,书中全面梳理并研究历史、沿革、制学及对今人的影响等方面。又如由重修石鼓书院的郭建衡、郭幸君撰写的《石鼓书院》,不仅深刻地描述了石鼓的由来及其历史故事,还生动地还原了书院重修的过程,实属一本不可多得的珍本。再如王立斌主编的《书院纵横》,通过人物、论坛、史话、随笔、札记、建筑、创新、书画八大块内容全面介绍书院的各类特色。此书架起了当代书院与传统书院的桥梁。另还有吴国富、黎华编著的《白鹿洞书院》,图文并茂地对书院的历史沿革、教学管理、制度特色、建筑风格、碑刻诗赋以及历代名人等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述。书院之美,美在建筑。书院建筑及规划,首推湖南大学建筑系的杨慎初老先生,由他撰写的《中国建筑艺术全集10:书院建筑》以全国各地书院为例,分别从布局、建筑类型、装饰方面来论述。又如他的另一本专著《中国书院文化与建筑》,从书院的建筑文化特色、建筑特征、建筑保护层面介绍了书院建筑的情况。书院个案研究方面,杨先生等所编写的《岳麓书院建筑与文化》记录了岳麓书院的建筑规划、工程施工图以及历史图片资料,本书的画稿也有些许取自此书的建筑结构图例。孙仲萍、丁晓青的《当湖书院建筑构成的古典美研究》主要从建筑构成中礼仪与序的表达、借景与融景的运用以及建筑结构含蓄内敛的处理手法等三个方面呈现了上海嘉定当湖书院的建筑意蕴。他们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儒学“礼”“仁”“乐”的思想决定了书院的建筑风格、造型手法及功能布局。袁恩培、陈中对岳麓书院建筑雕饰的关注,揭示了建筑雕饰艺术中求吉纳祥、敦儒促教和镇宅挡灾的三大意象主题以及背后蕴含的儒释道等古典审美观念。书院之美,美在园林。书院景观方面,曾孝明的《湖湘书院景观空间研究》对湖湘书院的景观构成要素、基址选择、书院建筑风格、书院景观空间及其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董睿的《巴蜀书院园林艺术探析》认为巴蜀书院园林深受“士文化”审美思想以及巴蜀园林派别古雅清旷、乡情飘逸风格的双重影响,造就了巴蜀书院园林清丽幽雅、朴野灵动、乡情浓郁的艺术特征,形成了其固有的选址观。对于古建的考察首推考察游记类,这也是自梁思成先生开始记录考察并传播古建筑的一类文献整理方法。以书院为代表的游记不多,可查的有太原理工大学的《山西书院建筑的调查与实例分析》,好在有《图像中国建筑史》等前人考察古建筑专著的珠玉在侧。在众多研究书院建筑的分支中不仅有国内学者们的成果,还有英语世界的汉学家们反向研究的身影。对书院建筑体系的研究典型的有《岳麓书院:理学教育与风景园林》(Yuelu Academy:Landscape and Gardens of Neo-Confucian Pedagogy)。从书院择址、布局、园林、建筑风格、结构艺术等形制方面对书院进行探讨,他们论证书院园林景观渗透着理学教育思想。元代书院山水景观体现着中国文化记忆和理学学术思想,书院建筑景观成为书院学术思想和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英语世界对韩国书院选址、空间布局、园林植物等建筑特点的研究,推动了韩国书院研究国际化进程。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李相海的著作《韩国私立书院建筑》(Seowon:The Architecture of Korea’s Private Academies),介绍了韩国书院的建筑结构和文化特色。李相海也是积极推动儒家书院申遗的学者之一。本书从欣赏书院之美视角出发,对五大书院即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进行规划、建筑、园林与文化的研究与剖析。基于前人对书院建筑大类的研究,梳理一套学习以及了解书院规划、建筑结构与园林景观的方法论并辅以图解的方式来呈现。第六章的成文借鉴古建筑考察记略的形式来总结每个书院考察最直观的感受。本书探讨的是书院建筑作为文人建筑其独到文化气质的描绘。编成此书的目的想来有三:第一,传承书院这一独特建筑类型的建筑文化。第二,通过手绘图辅以文字解说普及书院文化。第三,在前两点的基础上,希望引起海内外华夏子孙对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认知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