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遇见 高云
》
售價:NT$
398.0

《
日本首都圈空间结构与协同发展
》
售價:NT$
653.0

《
《欧罗巴的悲剧:经济危机、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售價:NT$
388.0

《
中药炮制学科发展集萃
》
售價:NT$
1112.0

《
君士坦丁堡深仇400年:俄土战争(1877—1878)(全2册)
》
售價:NT$
1051.0

《
城市文明蓝皮书:全球城市文明发展报告(2024-2025)
》
售價:NT$
653.0

《
未来生活金融指南
》
售價:NT$
296.0

《
《法官如何裁判》(在法律规范体系的框架下如何寻求个案公正的判决之道,麦读译丛18)
》
售價:NT$
403.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张俊芳研究员等以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撰写的,分为上、中、下 3篇,其中,上篇(理论篇)是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科技金融理论的系统阐释;中篇(实践篇)是他们对于科技金融若干重要现实问题的认识;下篇(政策篇)是他们对于科技金融发展相关政策的思考。在理论篇中,作者系统阐释了新形势与新要求(见第一章);科技金融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的辩证统一(见第二章);科技、金融、产业相互作用的规律认识(见第三章);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的新趋势(见第四章)。他们发现,重大金融创新与重大科技创新的相互耦合催生了产业革命;金融结构与产业发展类型的相互适应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路径的相互协调提升了创新效率;资金链与创新链的相互适应有利于技术扩散与产业化;政府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中发挥了协同资源的重要作用。同时,中国的科技金融运行机制已经数字化,服务对象已经精准化,发展趋势已经融合化,政策工具已经非常态化。三在实践篇中,作者认为,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历史演进经历了 4 为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科技金融而探索个阶段(见第五章),即起步萌芽阶段( 1978—1993年)、多元化探索阶段( 1994—2005年)、顶层设计与快速发展阶段( 2006—2016年)、加速融合发展阶段( 2017年至今)。作者还梳理了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的现状(见第六章),其中对创业投资、银行、科技保险、资本市场等是如何支持科技创新的做了阐述.作者梳理、分析了中国典型地区科技金融发展的经验(见第七章)。诸如,上海以国际化金融中心引领硬科技与跨境资本融合;广州以“创、投、贷、融”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一体化;深圳的科技金融对市场化驱动的企业全生命周期赋能;杭州依托数字金融和创业投资构建科技金融及创新高地;苏州推动产业链和金融深度服务制造业升级;武汉以光谷科创引擎强化政产学研金协同发展;合肥通过政府牵引打造科创产业集群;成都以西部数字化枢纽加快推进“四链”融合;西安依托硬科技和政策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实践篇中,作者还梳理、分析了中国科技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见第八章),一是科技需求与金融供给间存在五大矛盾;二是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不足有着深层次原因;三是分别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审视了科技金融面临的挑战。同时,作者还梳理、分析了科技金融发展的国际实践与启示(见第九章),诸如在供给侧,美国和德国的银行业、创业投资、保险业、资本市场都在着力支持科技创新;在需求侧,美国和德国的人工智能产业、量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都得到了科技金融的扶持。在政策篇中,作者思考了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的总体思路(见第十章),诸如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作者还思考了完善中国科技金融体系的重点方向与具体路径(见第十一章),诸如强化系统设计,构建协同工作体系;围绕重大需求,精准支持科技创新重点领域;深化科技金融改革,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强化系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金融机构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区域引导示范,夯实科技金融的制度基础;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的金融市场,完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相应地,作者还梳理了我国国家级科技金融重点政策。五这是一本融合理论构建、实践梳理与分析,兼顾政策设计思考的科技金融专著,反映了作者对于中国科技金融的系统思考与认识。好作品也需要适当的人来读。作者是本书的“供给侧”,读者是本书的“需求侧”。二者恰当配置,才能使本书的出版发行产生更好的效果。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理论,是科技金融研究者和管理者更为关心的问题。科技金融的实践问题和政策设计,是科技金融管理者、科技金融从业者及科技创新创业者更为关心的问题。综合考量,本书适合科技金融研究者、科技金融管理者、科技金融从业者及科技创新创业者阅读。作为本书出版前的读者,我相信读者群中的大多数人读了本书,都会从中得到启迪。
|
目錄:
|
一、研究背景 4
二、研究意义 8
科技金融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8
一、科技金融的基本内涵 10
二、科技金融的主要特征 13
三、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的辩证统一 15
科技、金融、产业相互作用的规律认识 15
一、重大金融创新与重大科技创新的相互耦合催生了产业革命 18
二、金融结构与产业发展类型的相互适应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三、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路径的相互协调提升了创新效率 19
四、资金链与创新链的相互适应有利于技术扩散与产业化 21 23
五、政府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中发挥了协同资源的重要作用——理论、实践与政策25
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的新趋势 25
一、运行机制数字化 26
二、服务对象精准化 26
三、发展趋势融合化 27
四、政策工具非常态化31
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历史演进与时代特征
一、起步萌芽阶段(1978—1993年) 31 32
二、多元化探索阶段(1994—2005年) 33
三、顶层设计与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6年) 35
四、加速融合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37
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37
一、政策层面基本情况 40
二、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创新情况 44
三、银行支持科技创新情况 49
四、科技保险支持科技创新情况 53
五、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情况 57
中国典型地区科技金融发展的经验57
一、上海——国际化金融中心引领硬科技与跨境资本融合 61
二、广州——“创、投、贷、融”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一体化 65
三、深圳——市场化驱动的企业全生命周期赋能71
四、杭州——依托数字金融和创业投资构建科技金融及创新高地 74
五、苏州——产业链和金融深度服务制造业升级 76
六、武汉——以光谷科创引擎强化政产学研金协同发展 80
七、合肥——通过政府牵引打造科创产业集群 83
八、成都——西部数字化枢纽加快推进“四链”融合 89
九、西安——依托硬科技和政策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94
十、地方实践经验小结 97
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的现实挑战 97
一、科技需求与金融供给间存在五大矛盾 99
二、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105
三、从供给侧看科技金融面临的挑战 111
四、从需求侧看科技金融面临的挑战 114
科技金融发展的国际实践与启示 114
一、典型国家:中美比较 126
二、典型国家:中德比较 137
三、供给侧:银行业支持科技创新发展 143
四、供给侧: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创新发展 148
五、供给侧:保险业支持科技创新发展 153
六、供给侧: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 159
七、需求侧:人工智能产业的金融支持 165
八、需求侧:量子信息产业的金融支持 169
九、需求侧:生物医药产业的金融支持181
总体思路 181
一、总体目标 182
二、基本原则 183
完善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的重点方向与具体路径183
一、强化系统设计,构建协同工作体系 184
二、围绕重大需求,精准支持科技创新重点领域 185
三、深化科技金融改革,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187
四、强化系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金融机构专业化服务能力 187
五、加强区域引导示范,夯实科技金融的制度基础 188
六、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的金融市场,完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193
我国科技金融大事记 198
我国国家级科技金融重点政策一览
附录1
附录2 245
参考文献 2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