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图说新质生产力1:科技创新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NT$
301.0

《
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精神病学的历史(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NT$
398.0

《
雪
》
售價:NT$
352.0

《
当代学术·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
售價:NT$
653.0

《
财政与国家治理
》
售價:NT$
755.0

《
魏特琳日记(重新修订,震撼上市)
》
售價:NT$
449.0

《
国宝中的国宝:195件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
售價:NT$
1418.0

《
幻灭与觉醒:1861年的内乱、外交与政局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部由中国考古人书写、融合了专业深度与阅读趣味的中美洲文明探秘之书。本书缘起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15年开始的“玛雅文明中心——科潘遗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深度聚焦古玛雅文明世界,以严谨详实的科普和平易近人的文字记录了中国学者深入玛雅文明核心地带的考古壮举。本书呈现了中国考古人亲历破解玛雅文明谜题的立体长卷,从诗意地启程,到充满意外和惊喜的发现,再到对多元文明和公众考古的思考。全书细节丰富,将专业的考古知识寓于充满温度的田野手记,邀你跟随考古队长的足迹,在中美洲雨林深处开启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
內容簡介: |
“没有玉米,就没有我们国家。”为什么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人民对于玉米如此钟爱,对待它们已经超出了普通食物的范畴,达到了崇拜的程度?这本由中国考古学家亲历并书写的境外考古手记,聚焦古代中美洲文明特别是科潘遗址,从自然地理环境出发,将古老文明的脉络融入实地考古发掘,展示当地人群独特的历史源流、生命观念和生活细节,以及一代代考古学家对于再现中美洲文明的不懈努力。
本书以玛雅世界最具趣味的部分为切入点,讲述了滋养文明的玉米和可可、沟通天人的文字和历法,以及诉说信仰的石雕和壁画,满足了现代读者对于中美洲地区古老文明的好奇心,是极具价值的考古科普读本,也让读者与中国考古学家一同跨越千年万里,感受文明交流互鉴带来的独特美好和深刻启迪。
|
關於作者: |
李默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副研究员,武汉大学考古学博士,哈佛燕京学社 2016—2017 年度访问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和中美洲考古,长期在洪都拉斯科潘遗址参与和主持发掘工作。
钟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考古系博士,哈佛燕京学社2016—2017年度访问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物考古,中国新石器时期考古和中美洲考古。
|
目錄:
|
推荐序 ///001
前言:在玉米中诞生 ///001
第一章 科潘和它的世界 ///001
1“青鸟不到的地方” ///012
2何为 “美索美洲” ///018
3玉米神的馈赠———美索美洲农业起源 ///024
4贸易网的驱动———美索美洲文化互动 ///028
第二章 从村落到帝国 ///039
1美索美洲最早的人群来自哪里? ///040
2定居村落出现 ///043
3复杂社会形成 ///044
4制度国家建立 ///051
5黄金时代 ///057
6帝国兴衰 ///065
第三章 考古视野下的科潘 ///081
1“十八兔”大街的来历 ///082
2百年科潘考古史 ///091
3科潘王朝的兴衰 ///099
第四章 丛林中的发掘 ///117
1打隧道———特殊的玛雅考古 ///119
2精美石雕与贵族墓葬 ///131
3珊瑚蛇与 “中国龙” ///155
第五章 食与饮 ///167
1玉米的驯化 ///168
2玉米在美洲的传播 ///174
3食在科潘 ///180
4饮在玛雅 ///194
第六章 宗教与艺术 ///215
1玛雅 “圣经”——— 《波波尔·乌》 ///216
2最真实的 “想象” ///231
3天界与花山———玛雅贵族的归宿 ///242
第七章 文字与历法 ///249
1破译玛雅文字———那些天才考古学家 ///250
2玛雅伪文字———无法释读的另类表达 ///275
3世界末日?———被误解的玛雅历法 ///281
第八章 古典的魔幻———古代中美人的生活 ///293
1热爱 “整容”的玛雅人 ///294
2危险游戏———古代中美洲的球赛 ///298
3阿兹特克人的育儿经 ///307
4“豹变”———管窥美索美洲人群的信仰体系 ///320
5血与火之歌———阿兹特克人怎么过大年? ///325
后记:考古学的礼物 ///333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翻看李默然和钟华的这部内容丰富的中美洲考古纪略,思绪一下闪回科潘项目开始的日子。
我第一次走进玛雅世界,是在2014年盛夏。经过近30个小时的长途旅行,飞机的舷窗下,终于露出洪都拉斯茂密的热带丛林。房屋密集处,是经济中心圣佩德罗苏拉,距离科潘不到200千米,但山路崎岖,要开车四个多小时才能到达。一路上,最强烈的感
觉,是浓淡深浅不一的满眼绿色,在层峦叠嶂中,蓬勃肆意地倾泻。后来,我才了解,在中美地区各文明中,绿色都象征着旺盛的生命之力。最重要的食物玉米,枝叶是绿色。碧绿的翡翠被视为凝聚了天地精华,是最珍贵的宝石。也是后来才知道,感受这样的生命力,是理解中美地区文明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确定组织中洪联合考古队,全面发掘科潘8N-11号贵族院落,并展开多学科研究。当时,我最担心的,不是如何面对陌生的环境、揭露陌生的遗址、探索陌生的文明,而是如
何找到和我一样,愿意远赴万里,感受另一个文明绿色生命之力的年轻人。
张光直在 《要是有个青年考古工作者来问道》中,饱含深情地说:“有大才、有大志的年轻人,很少有学考古学的。我有时白日做梦,梦见天资好,人又无邪又用功的中国青年,意愿以考古为毕生事业,来问我这个老年考古学家对他 (她)有何唆使,这固然只
是梦幻,我仍是将答案预备好,以防万一。”张先生的答案有四条,其中最后一条是 “今天念中国的考古不是念念中国的资料便行了。每个考古学者都至少要对世界史前史和上古史有基本的了解,而且对中国以外至少某一个地区有真正深入的了解。比较的知识,不但是获取和掌握世界史一般原则所必须有的,而且是要真正了解中国自己所必须有的。”在科潘的日子里,我也常有这样的白日梦。
所以,2015年,项目一开始,就公开招聘在读博士参加,默然和钟华正是中选者。默然在当年9月就开始参加发掘。最让人高兴的,是在他们身上,真的看到了蓬勃的生命力。
科潘的工作和生活,自然少不了艰苦甚至危险。发掘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毒蛇,要万分小心,因为要开车几个小时才能找到救治的医院。流行病也是个大问题,我们遇到过寨卡流行和登革热流行。但回忆中,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更多的是快乐。还记得,每天四点收工,我和默然开着皮卡,把工人送到科潘小镇路口。他们各自归家,我们去语言学校,学习一小时的西班牙语。周六上午,花十美元,骑马在科潘河边驰骋,深入山地丛林考察。从马背上摔下来好几次,有时候会遇到急雨,但还是乐此不疲。也经常会坐在科潘王宫大广场宽阔的草坪上,仰观羽毛灿烂如彩虹的金刚鹦鹉结队从头顶掠过。清晨,到色彩缤纷的集市,买新鲜芒果,吃一份玉米饼配玉米糊的早餐;傍晚,去巧克力屋坐一坐,体验一下葫芦碗中加了辣椒粉和盐的玛雅贵族式可可饮料。
2016年,在与我们合作的哈佛大学费什教授和付罗文教授的提议下,哈佛燕京学社连续资助了两期中美地区考古培训班。默然和钟华是第一期学员,在哈佛大学进修。第二期学员中,有四位中国学员,两位目前在美国攻读中美地区考古的博士学位;另两位都在国内继续中美地区古代文明研究。2024年7月,在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下,两期学员和导师们齐聚北京,参加 “艺术、神话与仪式:中国与中美地区早期文明的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看到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我感到科潘项目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发现精美的雕刻和珍贵的翡翠神像,更在于培养了翡翠般充满生命之力的年轻人。
这本书,就是这些年轻人中的两位呈现给读者的成果。对于科潘遗址的重要性、科潘项目的精彩收获,书中有详尽的介绍,我不必赘言。对于这部面向公众的读物,我也不必做学术上的严苛评判和深度研讨。我只想告诉读者,本书有对中美地区古代文明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有对玛雅名城科潘的全面描述,有对当地经典文化习俗的生动介绍,有美食,有趣闻。读者自会感受到,与我们有共同祖先的美洲人群,在万里之外创生和发展独特文明的蓬勃生命之力,体悟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如此多元,如此各美其美。
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院长
2025年1月23日于雅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