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医生不曾告诉你的生命哲学课:如何面对衰老、失能、病痛和死亡(北大医学部知名教授王一方20年教研精华)

書城自編碼: 413968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王一方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96452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0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畅玩一人公司
《 畅玩一人公司 》

售價:NT$ 357.0
人间椅子 江户川乱步代表作
《 人间椅子 江户川乱步代表作 》

售價:NT$ 230.0
奇特的一生(精装典藏2025版)
《 奇特的一生(精装典藏2025版) 》

售價:NT$ 286.0
德国天才(上下册)
《 德国天才(上下册) 》

售價:NT$ 1010.0
适度工作:活出不被职业定义的人生
《 适度工作:活出不被职业定义的人生 》

售價:NT$ 305.0
宫崎骏出发点
《 宫崎骏出发点 》

售價:NT$ 449.0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

售價:NT$ 1367.0
1848:欧洲革命之年
《 1848:欧洲革命之年 》

售價:NT$ 913.0

編輯推薦:
我们终将亲历老弱病死,却从未真正做好准备
北大医学部权威教授,国内医学人文领域开拓者,20年教研精华
临床 哲学 文学艺术 科技,多重前沿新知
超越生理病理,更好地为自己和家人决策
健康就是“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
韩启德 景军 陈少明 力荐
內容簡介:
医院里本来是最需要身心抚慰的地方,但是我们经常只能得到技术的告知、躯体的干预。当我们置身悬崖、直面生死,忍受了极度的痛苦,却没有关于痛苦的哲学课,也没有关于生死的辅导课,没人告诉你死亡为什么会发生、它的本质是什么,也没人跟你讲苦难是一种穿越、一种超越。
最渴望医疗获益时,却必须承担诊疗的高风险;遭遇医疗贫困时,病患越穷越要承受高代价。我们不禁要问:医院为什么不可爱?医学到底怎么了?面对一道道生命必答题,如何才能做到生活有品质,衰老有尊严,死亡有准备?
本书以医学与文学、哲学的跨界视角,带读者全面认识衰老、失能、病痛和死亡,以及如何看待生命的隐喻和意识。当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机会时,我们必须有所准备:有准备地诊疗,有准备地衰老,有准备地死亡。只有这样才能过好一生,才能够把生死、人性、美德等进行综合的思考,才能够通往理想化的或者幸福的人生。
關於作者:
王一方
国内知名医学人文学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2025年春),南方科技大学访问教授(2021秋),《医学与哲学》编委会副主任。主要研究生死哲学、技术哲学、医学思想史、叙事医学,著有《医学人文十五讲》《医学是什么》《中国人的病与药》《反弹琵琶:医学现代性批判》等,主编“医学人文丛书”。
目錄
人生:一趟“无常”的穿越
第一部分 直面衰老
1.1 怎样才算老?何时进入老年?
1.2 年龄不过是一个数字游戏?
1.3 老人生活的内圈、中圈和外圈
1.4 如何让退休生活更有意义?
1.5 服老很难,要选择过有意义的人生
1.6 如何规避“处方瀑布”?
1.7 疗愈受伤的灵魂,重建情感共同体
1.8 适应现代社会的养老攻略
1.9 人人都应该学做自己的家庭医生
1.10 老人疼痛:生命的警报器,也是磨人的钝器
1.11 互助养老或许是未来养老的新模式
1.12 拒绝“老人味”:居家与机构之选
1.13 当你老了,人工智能可能成为最懂你的那个“他”
1.14 如何对待衰弱不堪的身体
第二部分 咀嚼病痛
2.1 生命中复杂的疼痛体验
2.2 疼痛与疾病:苦不堪言
2.3 没有痛苦体验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2.4 唯有穿越痛苦,才能超越痛苦
2.5 哲人与麻醉医师眼里的疼痛意义
2.6 人类如何认识与征服疼痛?
2.7 医者要学会倾听痛苦的故事
2.8 洞悉疼痛的社会性投射
2.9 如何排遣内心的痛苦记忆
彩蛋 牙疼:生命中的巅峰体验
第三部分 正视失能与残障
3.1 一个被轻慢的人生母题
3.2 残障叙事,充满着抗争与接纳
3.3 弗里达:“我不是病了,我是碎了”
3.4 “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
3.5 AI 语境中的身体:失能乎,强健乎
第四部分 豁达死亡
4.1 国人总是含蓄地认识和理解死亡
4.2 对待死亡的四种迷思
4.3 中国人对死亡也有“游戏”的一面
4.4 元宇宙能够改变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吗?
4.5 濒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4.6 如何和家人讨论死亡?
彩蛋 好书和纪录片推荐
4.7 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4.8 死亡有“你我他”之分
4.9 如果给自己写墓志铭,你会写什么?
4.10 每个人都需要“生命旅程助理”
4.11 生命关怀重建死亡观
4.12 如何与患者、长者共情?
4.13 安宁疗护:生命最后的关怀
彩蛋 殡葬:死亡需要一个神圣的仪式
第五部分 重审医学与健康
5.1 健康与健康观
5.2 不许生病:健康意识和生命管理艺术
5.3 医院为何不可爱?
5.4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现代医学?
5.5 医学不等式与临床万花筒
5.6 养生:健康态与逍遥态
5.7 心情,心理,何以驾驭?
5.8 极限运动与健康隐匿
5.9 医学的最高境界是人文
跋 好一场“浮生”之旅
內容試閱
人生:一趟“无常”的穿越
我们每个人都有就医的体验,都曾到医院做过体检,或者去看病,或者陪护家人。一个直观的印象就是,医生太忙。医生本可以更多地跟你交流病患中的困苦,却没有时间跟你探讨当下困苦背后的原因。此时的医生、护士,有点像扛着机枪的战士,只顾着对眼前的敌人开火。但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是超视距的“战争”,还没看见对方的飞机、舰艇,导弹就已经发射。过去是患者出现不适或难受的症状去求医,如今则常交由精密的现代医疗仪器,检测出各种危险因素和潜在疾病。也就是说,人类疾病、失能、衰老的征象提前被侦测到了。既然诊疗模式变了,我们对生命、疾苦、衰老、失能与残障、死亡的认识,也应该随之而变。
在深入解读疾苦、衰老、失能与残障、死亡之前,必须开启一个基线式的话题,那就是健康与健康观,因为,一般人都认为疾苦、衰老、失能与残障、死亡是对健康的背离,是失去健康的表现。当然也有最新的认知,认定疾苦、失能与残障是健康的反面,而自然衰老与死亡是健康的一部分。
诚然,疾苦、衰老、残障、死亡不是单纯的疾苦体验与医疗救助问题,而是生命哲学问题。生命两个字可以分开来看:生有两面,一是生生不息,二是劫劫不休;命则是一个人在独自叩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来去的路上会伴随着疾苦与灾难。疾病的发生、灾祸的降临,科学上看是一个概率问题,哲学上看则是宿命问题。为什么我得癌症,身边的人不得癌症?有环境问题,也有个人行为偏好问题,有遗传问题,也有基因突变的问题,有性格问题—所谓性格即命运,也有社会人格问题,有如卡伦·霍妮(Karen Horney)所描述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也称之为社会人格异化导致的疾病(如巨婴症、游戏沉溺、信息茧房包裹中的偏执狂等)。
所以,在本书里,一方面,我会讲到生命的体验,包括人们到医院看病或者陪伴病患的体验;另一方面,我也会带领大家了解一些苦难文学、疾病文学、癌症文学,包括影视作品,希望通过这些内容能给读者一些新的思考。这些思考就不再是如何面对当下的疾苦或者疾病的医疗问题了,而是更多地思考当下和未来的生命刻度问题,也就是超越生理、病理的视域,进入命理(不是迷信,而是文化病理学的“龟纹”)的境遇之中。这就是这本书与别的书不一样的地方。知识型医疗保健书籍可能更多的是讲有了症状该怎么应对,疾病怎么诊断、治疗(真相、真理),但这本书可能会更多地讲生命的态度、生命的隐喻、生命的意识、生命的真谛。
我曾经是一名临床大夫,后来是医学编辑,现在是大学里讲授医学哲学的老师,还是一名医学与文学跨界学者,所以,这本书的主题更多是直面生老病死的咀嚼与哲学思辨。哲学与宗教的关注大致都落在生死、苦难(疾苦、衰老、残障等)、诱惑三个母题上,生是一种欲望,爱也是一种欲望,甚至死也是一种欲望。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它们?这就是这本书要给大家展现的生命的真谛。
苏格拉底曾大声呼吁:“人呀,认识你自己!”其实人类很难认识自己。人生的三大母题,从医学角度可以这样发问:我从哪里来?——是生育问题、生殖问题,也是进化问题。我是谁?——我是病人,还是健康人?我到哪里去?——我的未来,是出生入死,还是向死而生,如何健康地度过自己的人生?我今天有点不适、不爽、不安、失眠、失意、失落,是把这种不适、不爽、不安、失眠、失意、失落的前因后果看得很重,还是稀里糊涂,放任不管?是忍、熬、拖,还是嚷、躁、飚,背后都是一种医学的敏感。由此可见,医学不是束之高阁的学问,而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
我常讲,医学是一场穿越。它穿越生命,穿越生活,同时穿越命运。面对“生老病死”,我们带着医学去穿越生命的各个阶段、各种境遇;面对“生死爱痛”,我们可以从文学角度去展现生命的波澜。我们还有生活之道,其中有苦难哲学,有死亡哲学,它的背后则是爱和智慧,对医生来讲,当然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医学不是纯然的科学和技术,而是人学,它源自科学技术,但又高于科学技术。它的思想方法也不完全是实验室的方法,其实更多是生命态度,即生命观。每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苦难观、医疗观、健康观……这些观念串在一起,会构成一种底色,或明丽,或隐晦,生老病死、生死爱痛不过是投射在这道底色上的多彩风景,共同书写着命运的开阖、沉浮,也会从根本上解答心中的终极困惑。
哲学家狄尔泰曾经讲过,人只有生病才能够体验很多熟知而非真知的事情与境遇——继而理解这个世界的无常(自身知义)。经历了疾病(患者),或参与了疾病的疗愈(医者),人们才知道这个世界是由怎样的生命忐忑、波折拼接而成的,如同认识台风的生成与呼啸、震撼,最后归于平静。生命不是宁谧的海湾,既会给人带来健康的机缘,也可能给人送去疾病的风险,而猝死的悲剧更无先兆,完全是雪崩式的横祸。当这些危机降临,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生命的戛然而止,而对另一些人,可能是一种生命的提升、涅槃。人常说“大病之后才明白”,生了病以后,才知道时光紧迫,应该向死而生,从而拥有更高、更大的人生目标。我景仰的哲学教授何怀宏老师曾经感悟道,“人只有一生”,仅此一生,只能格外珍惜。
对于人生百年,我们应该树立“预则立,预则安”的理念,力求有准备地因应疾苦,有准备地因应衰老,有准备地因应死亡。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地过好一生,才能够对生死、人性、德性进行穿透性思考,才能够抵达理想的、幸福的人生。
医学即生活,无法回避人生中的负性体验,如在职场深陷内卷的旋涡,在奋进与躺平的彷徨中,难免会不适、不爽、不安,或者难受、想哭,出现各种躯体的或者心理的症状。从体验出发,一方面寻求诊察疗愈的可能,另一方面进行生命觉知与开悟的探索,这就是这本书的二元维度。从生命体验抵达生命的哲思,源于感性,穷于理性,终成慧根。
阅读本书,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便是寻求生命的洞察力,面对生命体,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群体生命,都不能简简单单地打量(观察)、考量(测评),而应该“隔岸观火”,用“意”,而非单纯用“目”。因此,国人的评估单是“意 - 见”“洞 - 见”,背后是总体主义与长期主义的“悟达”,正反合的辩证“审视”。展开来讲,一是主观性—客观性融通,即主客间性的凸显,犹如男女之间的“秋波”传情,二是视野之内与视野之外(超视距)互参,三是现场感与历史感的交汇。柏拉图的“囚徒”的尴尬境遇就在于,“人在现场却不明白真相”。“膏肓”隐喻的妙处在于揭示了医生、医学总有盲点,无法全知、全能、全善。
“生命洞察力”无疑是哲思化的命题,是彻悟“生命”的路径选择。在哲学家福柯看来,生命洞察力是一份特别的身体技术,也是一种“人之为人”的生命伟力。哲人米歇尔·亨利(Michel Henry)在《显现的本质》(The Essence of Manifestation)一书中认定有一个大写的生命,本质上是主体性与生命感,譬如美美的幸福感(不全是满足)、瑟瑟的惬意感(不全是快乐),它只是某种特殊的、非对象化的、不可计量的生命体验,因此,是无法还原的,也就是不可见的,只能洞悉;它从生命的本质出发,不仅派生出生命科学,还派生出一种伦理学,一种美学,一种价值观。四百年前,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就发现了这种彻底的、静默的内在维度,将其表述为“我思”故“我在”,是一种纯粹的感受性,其真谛在“我”,以我的阅历、学养、体验、沉思投射到“存在”境遇之上,而非纯粹客观化、对象化的细微考量;是战略、策略层面的运筹帷幄,而非战术层面的纠结拉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其归结于“潜意识”的盘桓与追溯。因为显性的生物 - 观察是初阶(一阶)的路径,隐性的生命 -洞察才是高阶(二阶)的路径,它通往生命母题的洞悉,去破解健康与疾病、生与死、强壮与残障的谜团。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书是“三联中读”同名音频课程的文字整理稿,但在从“言说”到“文字”的转化过程中,笔者费时费力修正了诸多口误,并补充了若干知识背景,增加了“正视失能与残障”“重审医学与健康”两个篇章,使得结构上更加丰满,内容上更加厚实。此外,我寻思,聆听者与阅读者或许不是同一群人,后者或许有着更多的文字洁癖,因此,修订时特别在乎阅读的语感,力求简洁与温润。
最后深情感谢“三联中读”张天健、杨茹茹、赵翠编导、俞力莎总监在音频课程策划与制作过程中的辛勤付出,感谢世纪文景公司姚映然总编辑、李頔编辑在图书出版方面的鼎力相助。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