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正道:中国制造企业的新出路

書城自編碼: 413985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中國經濟
作者: 谢泓
國際書號(ISBN): 9787108080905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3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投资你自己
《 投资你自己 》

售價:NT$ 561.0
我喜欢相爱的人们
《 我喜欢相爱的人们 》

售價:NT$ 388.0
网格本·飘(全两册/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 网格本·飘(全两册/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

售價:NT$ 959.0
时刻人文·环球共此食:工业化英国、食品系统与世界生态(2021年美国历史学会杰里·本特利世界史奖获奖作品。一部融合饮食史、环境史、科技史的力作,揭示“地球不能承受之食”的来龙去脉)
《 时刻人文·环球共此食:工业化英国、食品系统与世界生态(2021年美国历史学会杰里·本特利世界史奖获奖作品。一部融合饮食史、环境史、科技史的力作,揭示“地球不能承受之食”的来龙去脉) 》

售價:NT$ 434.0
DK艺术百科(典藏版)(全彩)
《 DK艺术百科(典藏版)(全彩) 》

售價:NT$ 857.0
心流2.0:在复杂世界中创造最优体验
《 心流2.0:在复杂世界中创造最优体验 》

售價:NT$ 301.0
日本艺术50讲(一本读懂日本5000年艺术史,20余种艺术类型,280余幅经典之作)
《 日本艺术50讲(一本读懂日本5000年艺术史,20余种艺术类型,280余幅经典之作) 》

售價:NT$ 1117.0
疑案里的中国史1.2.3(套装3册)
《 疑案里的中国史1.2.3(套装3册) 》

售價:NT$ 1019.0

編輯推薦:
当关税烽烟燃起、AI新浪潮来袭、全球产业链深度重组,中国制造企业正站在历史转折点上。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制造企业如何找准方向、突破重围、开创新局?
本书作者凭借20年深耕制造业的深厚积淀,带来这部融合历史洞察与实战智慧的转型力作,既生动呈现了企业智能化改造细节,又深刻剖析了全球产业格局变迁,更前瞻性地勾勒出新商业文明的发展蓝图。
这不仅是一部企业转型升级的实战路线路,更是学术界研究中国制造演进、政策界制定产业战略的珍贵参考。在这个“技术封锁”与“赛道更迭”并存的时代,本书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中国制造的未来,不是被动跟随,而是主动破局。
內容簡介:
本书呈现了作者20年制造业企业、产业陪伴式发展研究的沉淀,以“观察者”与“陪伴者”的独特视角完整记录了这场波澜壮阔的产业变革。作者扎根中国制造业沃土,通过长期追踪数百家典型企业的转型实践,不仅系统梳理了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演进轨迹,更以抽丝剥茧的学术态度,揭示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底层逻辑与关键转折。
本书既包含对全球产业价值链重构等宏观图景的把握,又不乏对具体企业转型阵痛与技术突破的微观洞察,转而贡献了诸多的中观思考。在全球化遭遇逆流、数字经济方兴未艾的新时代背景下,本书特别聚焦新商业文明的滥觞与演进,通过构建“技术—制度—文化”三维分析框架, 为读者理解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和趋向提供独到见解。其中精心遴选的标杆案例, 既为企业管理者揭示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也为政策制定者贡献了基于实证的决策参考,更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理论创新土壤。
關於作者:
谢泓,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代表、广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会长、《经济观察报》专栏作家、《中国中小企业》专栏作家、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50人会专家。长期跟踪广东中小企业及制造业发展, 在企业成长、产业升级和新商业文明等多方面有独到深入研究,已发表相关观察文章近400篇。 深耕中小企业服务近20年,带领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秘书处团队构建起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专精特新 企业服务体系,累计服务企业逾10万家;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获工信部认定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获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并获广东省民政厅评为广东省5A级社会组织。
目錄
第一章 新趋势: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进行历史转移
中国制造进入向平台转型的窗口期
新型工业化与制造业新未来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那些逆势增长的中国制造
新势力,做对了什么??
何谓“制造业当家”?
寻找制造新场景
极致制造
数字化与制造业的全要素竞争
AI时代的终极战场:中小企业的生态优化
制造业大省的后工业化演进
中国制造如何锚定未来十年?
第二章 新业态:产业互联网是一波蓬勃兴起的革命浪潮
产业互联网是何物种?
产业垂直互联将重构产业格局
“星星之火”中的产业大变局
规模经济或将重塑制造新业态
“工业上楼”热之下的冷思考
地方产业集群:退化与再造
涌动的消费大市场
让新质生产力到达市场
第三章 新向度:智能制造正在奔赴星辰大海
出海,艰难的选择
出海归来,再谈中国企业国际化
出海出品牌
中国的创新供应链
企业升级有很多选项,哪个才是永恒竞争力?
开放向未来:中国企业的确定性是什么?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应该是星辰大海
第四章 新企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与逆势增长的密码
土地正成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之痛
存量经济时代,中小企业怎么发展?
改造一部造纸机,打开一个新世界
吊扇越洋记:小企业如何在美国做品牌
说“偶爱你”,真的不容易
中小制造,需要一场管理的自我变革
中小企业深藏功与名:不只关乎就业
一家“追光”企业的哲学思考:未来产业的
重构密码?
第五章 新文明:一种新型商业文明的历史逻辑与未来图景
灵渠:不单是国家主义的结果
《棉花帝国》的启示:制度安排是新商业文明
滥觞的关键?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价值
钢筋、数字与生态
文明的夹角:中国经济的第三只眼睛
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底层逻辑
一家“裙带关系”简单的企业
大企业存在的意义是责任而非攫取
企业与共同富裕
中国制造业的底层重塑:新商业文明的力量

后记
內容試閱

听内行讲门道
梁小民
相比于其他行业,制造业一直是利润率偏低的行业。经历了新冠疫情的打击,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挥舞“关税大棒”,更让人对制造业的前景忧心忡忡。制造业的辉煌时代要结束了吗?
我不这样认为。从需求来看,无论在什么时代,人民的生活与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从供给来看,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而强大的制造业体系,我们的制造业产品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刚刚参加全球游回来,所到之处,无论是发达的欧洲,遥远的南美,还是欠发达的非洲,都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当发达国家逐渐走向去制造业化的空心经济时,我国的制造业对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更是至关重要。去制造业化并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制造业仍然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即使完全进入AI时代,这一点也难以改变。
但许多制造业企业,尤其是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是确实的。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制造业企业应该如何发展?对这些决定命运的事情,我们还是要听听内行专家给我们讲的“门道”。谢泓先生的《正道:中国制造企业的新出路》正是这样一本“内行讲门道”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谢泓先生二十年来一直从事制造业,见证了中国制造业从弱到强的全过程,现在担任制造业大省广东省的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谢泓先生不是书斋式的理论家,对实际的了解仅仅处于走马看花的状态,他本人就是实践家。首先,他不是仅做一家企业,而是作为这个行业的会长熟知许多不同类型的企业,与这些企业的老板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所以对整个行业的情况极为熟悉。其次,他不仅仅是“做”,还在思考,在工作中不断总结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从中得出企业发展的规律,看着现在,思考未来。这就使他的实践和观察上升为理论,有了更普遍的意义。最后,谢泓先生读了许多书,包括经济学的和目前最受关注的,如熊彼特的书和当下相当流行的《枪炮、病菌和钢铁》。这就使他不仅有实践而且有理论,两者的结合就使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记者调查,而是既有实践又有理论思考。
那么,作为内行的谢泓先生向我们说了什么呢?要详细解说,又要一篇长文了,但我说完了,大家读这本书也如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了,我只想提醒几个重要的观点。
在当前的互联网和未来的AI时代,制造业当然不能固守传统,一成不变。时代变化引起的制造业的变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从制造业转向智造业,用互联网和AI技术实现对制造业的根本改造,包括从观念、模式到经营策略的改变,比如从制造到服务,从制造到系统,确定新时代制造业的生态位,构建新的产业体系,总之“中国制造要在基础创新、高端制造业、品牌、工业标准与底层系统、工业控制系统的发展中,形成更加立体及全面的工业体系”,全书正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
本书以此为中心,但并不是纯理论的分析,而是结合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的实践来展开这个观点。广东是制造业大省,又是最开放的地区之一,这就使广东的不少制造业企业,包括许多中小企业,在制造业的转型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甚至在全球也独树一帜。比如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的结合,寻找制造新场景、极致制造,用数字化实现制造业的全要素竞争优势,在AI时代实现中小企业的生态优化,实现制造业大省的后工业化演进,等等。
现在是一个互联网为王的时代,制造业当然不能视而不见,无所作为。制造业要通过构建产业互联网来构建适应时代的新业态。这种新业态改变了过去“制造—品牌商—渠道商—零售店—用户”的旧模式,转向“制造—品牌商—用户”的新模式,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可以有效地应对全球制造业的不确定性,塑造全新的行业格局。同时产业的垂直互联,利用互联网的创新和规模经济,提高质量的“工业上楼”,形成地方产业集群,等等,都是互联网带来的新业态。互联网不仅从供给侧一方改变造制业,也会在需求侧一方改变制造业。这就是构建消费大市场,释放市场潜力,即开发出潜在需求。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不能满足于产品与劳务出口,而要进一步让中国企业出海,实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大家都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外资进入中国的情况,许多海外企业进入中国办厂,既实现了自己的赢利,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如今我们强大了,也要像四十多年前的外企一样走出去,既实现中国企业的成功,又推动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也是中央“一带一路”方针的内涵之一。在当前形势下,出海不仅仅是在国外办企业,而是要出品牌,用优秀的供给链推出新品牌,在全球创造出中国的创新供应链,建立中国制定产业标准与游戏规则的国际企业。在世界中成长才是中国企业的未来。
在中国的制造业中许多是中小企业。在数字化与国际化时代,这些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多,它们应该如何发展?这是作者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中小企业之间差异极大,作者用不同企业成功的例子说明中小企业成功之路,如百福电器的坚守,欧佩纯对技术应用场景的理解,启正电气在美国做品牌,优凯公司创造出绿色洗涤剂“偶爱你”。当然,中小企业也需要像力王高科一样实现管理的自我变革,实现精益管理,像中山新盛机电一样重塑产业结构。这些例子可以给不同企业不同的启示。照办是不可取的,但学习是必须的。
制造业的这些改造与重构会给世界带来一种新的文明。
我是一个书斋式学者,或者说“书呆子”,“百无一用”的书生,年逾八旬,也很少深入企业实际,读了这本书感触颇深、颇多。当然也引起了我的一些联想,不免要“狗尾续貂”。
首先,无论任何时代,人才都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尤其在互联网和AI时代,人才更是关键。作者注意到了这问题,我补充两点。一是教育体制必须有根本改变,以培养经济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为主。德国制造业的成功正在于高技术的熟练工人及培养他们的教育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特别支持复旦大学削减文科的想法。不是不要文化,是不必要那么多人。众多的青年学文学、历史、哲学之类学科有什么用?还是更多需要技术型人才,中国未来制造业的转型成败就在于有没有这样的人才,不在于有多少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而且那么多学这些学科的人,有几个能成“家”?但制造业的技术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的,国家其实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也开始强调职业教育。但这个改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更为现实的是,企业用学徒制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依靠的正是瓦特这样的学徒制培养的工匠。晋商的成功也在于学徒制培养的人才。近年来法国青年人就业困难,政府又号召重启学徒制。大学生就业率是不高,可以到企业当学徒。他们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更容易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这一点还需社会与大学生观念的转变。当然大学生不愿意也可以培养那些没有大学学历的人。企业不要只用人,还要培养人。
其次,本书特别强调了出海。作者引的例子主要以东南亚为主,我觉得出海可以是全世界,别只在东南亚,这些年我到世界各国旅游,尤其今年用四个月实现了全球游。旅游中我就看到许多商机,有更大的市场等着中国企业去开发。中国在海外的华人很多,但多是开饭店、开超市,从事制造业的很少。我们的产品遍布世界,为什么不能再进一步企业遍布世界?在中东、中亚、南非、南美这些地方落后的国家太多了,我们为什么不去这些地方办企业?风险当然是有的,但如果怕风险不去,岂不失去了机会?美国通用公司的雪佛兰汽车独占乌兹别克斯坦的市场,我们的汽车企业为什么不去?中东的许多电器都来自中国,且价格奇高,为什么不去这里办一些电气厂?走出去看看,全球机会太多了,企业家到更多的地方去考察、调研,一定会发现比东南亚更好,更广阔的地方。走出去不要只盯着与我们文化相近的东南亚,把眼光放得更远点。
最后是政府的支持。市场经济离不了政府,没有政府的纯市场经济从来没有存在过,问题是政府做什么,不做什么。本书用中国土地的例子说明了土地政策给企业带来的困难,这正是要改进的,中央多次强调支持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但有些基层就说得多,做得少了。制造业的转型离不了企业本身,这是本书的重点,但也离不了政府。政府在制造业转型中如何成为助力而不是阻力,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敢用狗尾续貂,说明这貂好。每个关心中国,关心中国制造业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读了也许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尾来续这貂。

本文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
2025年6月9日

打开问号
文?钊

几年前,我的同事因为偶然看到谢泓先生的文章与他相识,并邀请他成为我们的专栏作家。此后报社组队去广东调研制造业,他组织当地企业家与我们座谈交流,参与调研的同事都觉得获益颇丰。这又促成了《经济观察报》与他担任会长的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合作。我们共同发起了针对制造业营商环境和经营状况的若干次问卷调查,根据问卷分析及企业家访谈形成的调查报告在不同层面引起了反响和关注。
每次读他的专栏文章,我和同事都觉得发现了一位宝藏作者。他以平实的笔触、生动的讲述和冷静的思考,将当下珠三角企业和企业家正在发生的故事展示在读者面前,我们由此得以近距离地认识一群优秀的企业家,也理解他们在变局下的行动与思考。
读他的文章,我常常觉得他像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和追根问底的能力,绝不轻易放过任何疑问。不同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角色自如切换,从一个商业世界的“局外人”,到与企业和企业家血肉相连的“一份子”。以我的浅见,谢泓先生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会满足于做一个微观世界的观察者。尽管他对企业和企业家的故事可以信手拈来,不过很多时候,他显然是有意识地后退几步,让自己从微观世界抽离出来,从而可以在更大的视角和景深中对耳熟能详的故事做远观的冷静分析。无论是智能制造、数字化,还是产业互联网和出海,那些鲜活生动的案例一旦放在中国经济乃至世界大变局的背景下,就有了新的含义和启发。风起青萍之末,在这些珠三角的中小企业燃起的星星之火中,隐藏着中国制造乃至中国经济御风而行的密码。
谢泓先生研究企业家“术”的精进,也思考着企业家“道”的探索与选择。由此,他的视野就超出了广东,也不局限于中国制造。他在“中国深度”中观察制造业的迭代与进化,更在全球尺度下重新审视中国制造和中国企业的迭代与进化。这些思考凝结成他对新的商业伦理和商业文明的执着追问——他呼唤中国企业家及社会回归科学与理性、创新与创造、精益与求精、求真与务实,摈弃西方资本的投机、摈弃资本社会的急功近利和重商主义,刷新中国的商业文明。所谓正道或者说中国企业的终极选择,关键或许也在于此。
这些年,中国制造常常被推到风口浪尖。其中原因正如作者所说,“中国企业正处在新旧结构破立之间”。一方面,我们看到企业在压力之下的突围,一些“卡脖子”技术被突破,中国制造在价值链中正在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一批中国企业扬帆出海,在更大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成本上升、内卷、产能过剩、贸易壁垒和逆全球化也让企业在前行路上应接不暇。在面对诸多不确定的时候,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性,对于很多企业家乃至中国经济的观察者来说,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谢泓先生以自己的方式忠实地记录了这段正在发生的历史——它远未结束,相信谢泓先生的观察与书写还会继续。这本书所展示的或许只是历史的截面和片段,但我们感受得到历史的震荡和时代的脉动,这有助于我们更有信心地面对那个问号:广东乃至中国制造企业的韧性和底蕴从何而来——谢泓先生笔下的广东企业家低调务实,敏锐敢为,有惊人的嗅觉,善于捕捉任何机会。没有人敢说他们的尝试一定成功,但他们始终保有“闯”与“创”的勇气,不放弃每一个可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有突出的学习和思考能力,这足以让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挫折乃至失败中成长、成熟。
读谢泓先生这本书,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在压力之下表现出的适应力、创造力和行动力常常让我感叹。我因此坚定了这样的认知:不用怀疑,只要少一些人为的约束和管制,给企业家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创新能力,并且多一点包容,中国企业一定行,中国企业家一定行。是否可以说,这也是谢泓先生给出的答案呢——这该是我们探寻的正道的一部分。
谢泓先生的文字理性而不乏激情,平实但无碍厚重。我猜想,这是因为字里行间或许正好透露了作者本人对制造业的深厚情感。20年前,正是谢泓先生发起成立了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作为商会,它的定位是服务成长型制造业企业的发展——那时候还没有“专精特新”的提法。这么多年下来,他和很多企业家彼此亦师亦友。他是服务者、同行者,也是陪伴者,加上他又是一个笔耕不辍的观察与思考者。当一个人坚持20年认认真真地做一件事的时候,自然就有了足够的积淀。
所谓水到渠成,这本《正道》正是时候。

本文作者系《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
2025年7月5日

后记
《正道:中国制造企业的新出路》终于要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这是我前半生未曾料想到的事情。十年前,时任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秘书长的玉娟建议我在促进会公众号“岭南商道”下写“行者视角”专栏。今年3月份,在“行者视角”发表十周年之际,我写下了《十年行路,千里回眸》的文章,回忆“行者视角”及我个人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及个人思想上的成长历程。
我以前经常听朋友说,人不要高估自己两三年能够取得的成就,也不要低估一个人坚持十年所能取得的成果。年轻时候没听明白这些道理,而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筹备及创办促进会让我没有办法选择其他的人生路径,今年不知不觉就迎来了促进会二十周年的纪念生日。二十年的协会,十年的“行者视角”,当我们以十年为周期来思考人生、事业及社会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慢慢可以拥有一种展望更长周期的能力。
十年间,从企业到产业,从企业经营到哲学,从社会组织到社会发展,从商业文化到新商业文明……我所观察与思考的愈发深入本质,从单一视角扩展到多元维度,“行者视角”在业界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2021年底,我有幸受邀成为《经济观察报》(以下简称“经观”)专栏作家,在报纸开设“微观世界”专栏,与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交流、分享。
与《经济观察报》的合作缘起于邹卫国副总编在网络上看到我所写的《中国制造新势力》文章,而后约记者专访我。专访文章《对话谢泓:“小巨人”改写中国商业文明》见报后,经观邀请我在报纸写作专栏。于是,此前几乎没有在报纸上发表过文章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了经观专栏的写作。
经观专栏写作的三年多时间里,我通过与读者交流,得到新的启发与思考,视角进一步丰富。经观每篇文章大约要写个七八千字,文到深处,才见真章,心流涌动,与内心对话,与世界对话,与未来对话。这时候我才明白,文章也是一种修行。
在人潮汹涌、熙熙攘攘的大世界中,有一群人,经营一份报纸,温和而恬淡,坚守而坚定,慈悲而智慧。我认识了经观的很多朋友,执行总编辑文钊、副总编辑陈哲,还有高若瀛等很多很多的记者朋友。邹副总编与高若瀛鼓励我,说很多人在经观写作专栏,后来就结集出版了书籍。但我感觉专栏文章内容比较分散,可能难以成集出版。
邹卫国副总编很关心制造大省广东的企业发展,每年都会来广东调研企业与经济发展情况。在一次关于疫情之后经济发展的调研回京后,他与经观同事做了一个题为“生生不息”的报告。邹卫国副总编思考,企业发展更像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树的过程,而不是用蓝图造房子、造飞机的过程。企业是生物学,是DNA展开,不是蓝图,不是机械学。他思考经济究竟怎么样、怎么办,是什么阻碍了企业的生生不息,中国经济信心来自哪里。
中国社会、经济界总需要一批批悲天悯人的学者,他们在中国经济一日千里的时候,提出一些冷思考;他们在经济低潮时会走进企业,感受企业家的探索与坚忍不拔的精神,渴望看见中国的未来。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中国的南方,因为改革开放,涌现了一批批的企业家,这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及商业文明出现以来未曾有过的一个群体。是他们的创新创业,是他们的坚忍不拔精神、精益求精精神与家国情怀,使得他们总能在中国经济面临挑战的时候于无声处出奇迹,他们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与创新的主力军,是面对各种打压仍然蓬勃生长的力量,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良性变量。
我在广东这片市场经济的沃土中汲取了大量养分,制造业的生态链、创新链,制造业企业的出海与国际化,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无疑都在加速中国制造业进化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更是改革开放的热土,是创新创业企业家的沃土。它从不缺乏创业的激情,从不缺乏市场的灵动,从不缺乏创新的勇气,从不缺乏坚忍不拔的企业家精神。我坚信,只要这片热土在,只要这个群体在,创新创业的梦想仍在,我就有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而我所要关注的,还有它们存在于中国经济,甚至于世界经济的底层逻辑、文化逻辑。我因此不断思考,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世界而言,它究竟是破坏,还是贡献,它的出现,为何导致了全世界经济结构的坍塌?
我去过很多国家,思考为什么二战以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地球上的很多人类还会陷入无尽的贫穷,发达国家还是极其少数的存在。我理解诸多发展中国家对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渴望,但资本逻辑下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对于它们而言,是遥不可及的。
中国商业要实现现代化的转向,既要抛弃初期照搬照抄西方商业文化的做法,又要告别中国传统商业文化成为官僚体系附属品的角色,这需要发挥中国企业家以创新、实践和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精神。企业的使命是实现社会幸福,商业的本质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以此而构建基于人类商业伦理的新商业文明。
我近期在《经济观察报》的专栏文章写道:“中国正通过技术实用主义开辟新战场:不是追求绝对技术领先,而是用成本重构、场景深耕和生态协同,重新定义全球的创新规则。”在中国工业化所带来的全球制造生态中,地球上所有的国家,均有实现工业化的普遍可能。
2005年,我在筹建促进会的时候写了三句话,“努力使协会工作成为令人尊敬的职业,努力使协会成为令人尊敬的社会组织,努力使企业家成为社会最受尊敬的群体”。二十年过去,虽然这个目标难以实现,但我觉得这是促进会及我的初心,每当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回想到我们的初心,就有了向前的动力。
《经济观察报》的朋友认为我专栏的文章虽然涉及多个话题,除了制造业的创新、出海,企业的商业模式、数字化,偶尔也会有关于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的,但所有文章都有一个底座,就是对于中国新商业文明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展望与探讨。
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现代政府、现代商业与新社会组织的共同治理,社会建设必须既有底座,又有生态,才有生生不息的创新动能。中国“士”的精神就是修齐治平,为国家计,为天下计,天下万物本是一体,人类命运就是一个共同体。中国新的商业文明,就是为全人类的福祉服务,这应该是中国商业的正道,是中国制造业的新出路。
本书的出版,我要特别地感谢十多年陪伴的促进会同事们,感谢玉娟、薛飞,特别感谢促进会的何平,编辑功底非常扎实。要特别感谢十多年来相伴成长的企业家们,石华山、朱康建、刘小锋、陈险峰、许桂萍、陈日铃、尹育航、温小燕、钱炫舟、陈明汉、庄沛锐、许冠等等,他们是与促进会相伴历史最长的一批企业家,他们的创新思维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启迪,他们对我的帮助是无私与慷慨的。感谢我的家人,是亲人的爱与陪伴,给了我勇气,让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我要感谢余志川老师、李青老师、丹蕨老师、蔡孟曹老师。我从2012年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阳明心学,是哲学给予了我新的生命。记得我在2021年7月份参加丹蕨老师在青海的阳光牧学与在拉萨的修学中,感悟了山的庄严,水的灵动,而庄严与灵动是统一的。那一瞬间,我也好像理解了生命的价值: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探索中去,才会真正理解慈悲和爱。此外,还要特别感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何奎副总编辑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本书出版的过程中他就书稿的具体内容和框架多次与我商议,并给予了非常专业的指导。同时,也感谢责任编辑李倩老师认真细致的工作。
2025年是促进会成立二十周年,企业及产业发展,社会组织与社会发展,是我服务与研究的两个维度。过去更多地研究企业、制造业的成长,未来我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社会组织与中国社会力量的成长上。没有中国社会的成长,中国经济的发展将缺乏最为重要的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也或将是昙花一现。
为此,我希望结合促进会成立二十周年,再写作一本新书——《我在协会工作二十年》(暂名),以我在促进会工作二十年为引子,思考中国社会多元化、生态化的发展,与读者共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再次感谢《经济观察报》的文钊执行总编、邹卫国副总编,还有高若瀛。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