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如何帮孩子预防和疗愈心理创伤 : 培养自信、快乐 和心理韧性强的孩子的实用指南

書城自編碼: 414004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兒童心理學
作者: [美]彼得 · 莱文 [美]玛吉 · 克莱恩著,王明粤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16842799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0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鸟瞰最美国保全书(刷边版)
《 鸟瞰最美国保全书(刷边版) 》

售價:NT$ 5489.0
上海市民生活记忆
《 上海市民生活记忆 》

售價:NT$ 374.0
分肥游戏:古代中国权力分配规则
《 分肥游戏:古代中国权力分配规则 》

售價:NT$ 329.0
结构 Structures(埃隆马斯克推荐读物之一,经典又实用的结构力学普及读物)
《 结构 Structures(埃隆马斯克推荐读物之一,经典又实用的结构力学普及读物) 》

售價:NT$ 435.0
影响世界的十八个定律:破解万物运行规律人类,如何用公式定义世界?
《 影响世界的十八个定律:破解万物运行规律人类,如何用公式定义世界? 》

售價:NT$ 305.0
道教大辞典·道教百科全书(通识版本+飞机盒): 附赠32张海报:神仙谱系大全x1、道教宗派与法术全鉴x1、时间线上的道教史x1
《 道教大辞典·道教百科全书(通识版本+飞机盒): 附赠32张海报:神仙谱系大全x1、道教宗派与法术全鉴x1、时间线上的道教史x1 》

售價:NT$ 1520.0
伦理学与生活(第11版)
《 伦理学与生活(第11版) 》

售價:NT$ 551.0
巴格达新版 和平之城 血腥之城  汗青堂丛书055
《 巴格达新版 和平之城 血腥之城 汗青堂丛书055 》

售價:NT$ 551.0

編輯推薦:
★ 知名犯罪心理学专家、青少年问题专家李玫瑾作序推荐
李玫瑾老师推荐说,我认为,本书是所有父母都应该读的书,也是从事教育的老师们应该通读的书。同时,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专业工作者也可以作为专业参考书。本书虽然专业,但并不枯燥,也不晦涩,既传递了有价值的内容,又通俗易懂。

★ 儿童心理创伤经典之作,帮孩子预防和疗愈心理创伤的实用指南
本书不仅提供了帮孩子预防创伤的高效策略,还提供了治疗儿童青少年创伤的解药,以及帮助遭遇不幸的孩子变得健康和坚韧的秘诀,其中包括消除压力的方法、设定界限的技巧、进行创伤急救的措施、重塑心理韧性的步骤等,可以帮你应对孩子遭受的各种创伤,帮孩子走出创伤的阴影,重拾自信和快乐。

★ 创伤治疗大师、体感创伤疗法(SE)开创者彼得·莱文代表作
彼得·莱文是心理学圈的大师级人物,擅长儿童和成人创伤的治疗。因为开创了治疗创伤的身体心理疗法(SE),对创伤治疗做出了创新性贡献,他于2010年获得美国身心治疗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而本书正是集中体现其学术成就的代表作之一。
內容簡介:
据统计,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孩子遭受欺凌、暴力、虐待或性骚扰。还有许多孩子遭遇过更“普通”的创伤,如可怕的医疗程序、意外事故、失去亲人和父母离婚等。这些创伤给儿童的心理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甚至限制了他们一生。

《如何帮孩子预防和疗愈心理创伤》为那些想帮助孩子的父母、老师和儿童咨询师提供了实用的指南。它开发的简单、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孩子远离创伤和危险,治愈他们的害怕和不知所措,使得他们再也不会被动地成为掠夺者的猎物或生活环境的无辜受害者。

本书不仅提供了无价的创伤预防策略,还提供了治疗创伤的解药,以及帮助遭遇不幸的孩子变得健康和坚韧的秘诀,其中包括消除压力的方法、设定界限的技巧、进行创伤急救的措施、重塑心理韧性的步骤等。当我们掌握了这些实用的指南,就可以帮助孩子应对不同类型的挫折和创伤,最终帮助他们走出创伤的阴影,重拾自信和快乐。
關於作者:
彼得·莱文(Peter A. Levin),拥有医学生物物理学和心理学双博士学位,创伤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体感创伤疗法(SE)的开创者。因为对身体心理疗法的创新性贡献,他于2010年获得美国身心治疗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出版《唤醒老虎》《心理创伤疗愈之道》等多部畅销书。

玛吉·克 莱恩(Maggie Kline),资深体感创伤疗法讲师和顾问,拥有30多年儿童心理治疗和学校心理咨询经验。她善于将体感创伤疗法与艺术、游戏疗法相结合,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
目錄
李玫瑾推荐序
第一章 心理创伤是生活的一部分
儿童创伤的真实案例
造成创伤的未必是创伤事件
修复创伤的科学方法
心理韧性的巨大好处

第二章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
为遭受打击的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
培养孩子心理韧性的简单步骤
用平静的心态陪伴孩子
熟悉自己的身体感觉
手把手教你进行创伤急救

第三章 通过游戏、艺术和诗歌重塑心理韧性
有医疗创伤的萨米的故事
引导儿童通过游戏解决问题的四个原则
通过“装扮”游戏为孩子提供更多帮助
用黏土、橡皮泥、手指画和绘画处理情绪
用诗歌和绘画为孩子建立增强力量的资源

第四章 特定情况的救助措施
事故和跌倒的情绪急救措施
通过触摸帮助受惊吓的孩子
借助语言的力量抚慰和疗愈孩子
帮助孩子重拾自信的更多动物诗歌
创作治愈性故事的实用指南
如何预防医疗创伤?
如何帮助孩子为医疗过程做准备?
如何应对紧急的医疗程序?
如何决定是否选择做手术?
对孩子的疼痛保持敏感
如何保护孩子不被霸凌?

第五章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健康发展
对婴儿做出回应:安全和信任
学步儿的需求:“我自己来”
3-4岁孩子的“拉锯战”
4-6岁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我是谁?

第六章 性侵害的风险防范和早期干预
性创伤的症状
性创伤的风险
什么是性侵害?
如何降低儿童受侵害的风险?
帮助孩子练习建立边界的游戏
如何让孩子对你说出发生的事?
约会强奸及其他青少年问题

第七章 帮助父母分居、离婚和死亡的孩子走出哀伤
哀伤与创伤的不同症状
关于离婚的两种观点:光明还是黑暗?
帮助孩子走出父母离婚的阴影和保持完整性
如何帮助孩子度过哀伤?
帮助孩子面对宠物的死亡
帮助孩子处理哀伤的步骤

第八章 保护儿童成长的社区游击战
医院和医疗机构的变革模式
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医院模式
如何做好社区危机干预?
学校危机干预的新模式
內容試閱
李玫瑾推荐序
人人都需要知道:如何用心理韧性应对心理创伤
当我在郭小森编辑的推荐下见到这本《如何帮孩子预防和疗愈心理创伤:培养自信、快乐和心理韧性强的孩子的实用指南》时,先看了一下目录,然后看了一眼开章的内容,就决定答应来推荐这本书。

只要从事心理学研究,都会遇到心理创伤的现实个案。我研究的犯罪心理学领域就可接触到大量的心理创伤问题。所有的犯罪被害人,只要活着,他们所经历的犯罪侵害一定是一次严重的心理创伤。有时,惩罚犯罪人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创伤,他们仍然需要专业系统的干预和治疗。另一方面,许多看似令人憎恨的犯罪人,当研究他们的犯罪心理时也会发现,他们中有许多人之所以发生犯罪动机,也同样存在着相关的心理创伤。所以,及时发现人的心理创伤、予以干预,可以消除许多潜在的危险。本书开篇讲的“心理创伤是生活的一部分,无法完全避免”,我非常地认可。

正因为此,无论是养育或教育孩子的父母,还是教书的同时兼有育人职责的老师,都应该了解哪些人生处于弱势时期的未成年人,在什么情形下容易受到身心的伤害并形成心理创伤。如同疾病一样,及时发现才能及时干预和治疗,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种创伤对个体心灵带来的伤害,避免有些受害者对自己的生命进行自杀;同时,还可以因为发现和干预,减少有些人因为受伤害后形成的怨恨、愤怒、仇恨情绪等,进而对外部,即对他人或社会发生破坏与危害。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告诉我们“人生通常容易遇到哪些心理伤害”,最重要的是,本书还大量提到和讨论了心理韧性亦即心理弹性这一话题。如果说,减少心理创伤需要亲人的呵护、朋友的帮助、专业医生的治疗等,那么,还有一种力量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如何给成长中的孩子输入一种内在的心理力量,让他们拥有心理韧性用来抗衡外来的侵害;具有心理弹性用来恢复正常的心理功能。这需要更专业性的指导,需要专业知识。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方面的知识。

我认为,本书是所有父母都应该读的书,也是从事教育的老师们应该通读的书。同时,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专业工作者也可以作为专业参考书。本书虽然专业,但并不枯燥,也不晦涩,既传递了有价值的内容,又通俗易懂。

知名犯罪心理学专家、青少年问题专家李玫瑾
2025年6月

第一章
心理创伤是生活的一部分

坏消息是,心理创伤是生活的一部分,无法完全避免。好消息是,心理韧性同样如此。简而言之,每个人都拥有心理韧性,这是一种从压力、恐惧、无助和打击中恢复的能力。有时,人们会把心理韧性比喻成“弹性十足”的金属弹簧。如果你把弹簧拉开,它会自然恢复原来的大小和形状。当然,如果拉伸次数过多或用力过猛,弹簧最终会失去弹性。

然而,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不应该因为生活的磨难而失去韧性。恰恰相反,当我们面对来自生活的压力和困难时,要有能力建立和增强自身的心理韧性。有韧性的孩子往往很勇敢,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行为鲁莽。与其说他们容易被危险吸引,不如说他们的心态更开放、好奇心更强,对探索世界怀有无限的热情和活力。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难免会跌跌撞撞,遇到一些波折和冲突。

当心理韧性强的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会保持开放的心态,而不是选择逃避或封闭自己。实际上,开放正是这类孩子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他们乐于向其他孩子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此同时,他们也知道该如何守护自己的私人空间和物品不受侵犯。他们尊重自己的情感表达,并善于以得体的方式与外界沟通。最关键的是,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他们似乎拥有一种独特的能力,能够在外界的支持下轻松地渡过难关。他们是那种人人都向往成为的孩子——快乐、活泼、充满生命力。然而,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潜在的创伤事件。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哪些情况会导致儿童产生强烈的创伤反应。

心理创伤可能源于暴力和性骚扰等极端事件,也可能源于日常的“普通”事件。事实上,常见的意外事故、跌倒、医疗程序和离婚等事件都可能导致儿童退缩、失去信心、产生焦虑或患上恐惧症。遭遇心理创伤的儿童可能还会出现行为问题,包括攻击、多动,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各种成瘾行为。值得庆幸的是,即使这些创伤事件看起来非常可怕,但如果父母和其他照料者愿意学习必要的技能,就可以识别出儿童是否处于危险之中,并通过精心照顾和指导,帮助处于危险中的儿童避免遭受终身创伤。

父母有时会陷入两难境地:到底该保护孩子,还是允许孩子冒险以培养其自信和能力?这是个棘手的问题,难以平衡。因为即使孩子们对周围的环境非常熟悉,有些意外也避无可避,这时孩子极可能遭遇心理创伤。尽管你试图为孩子建立足够的“保护屏障”,但最终,孩子们还是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世界并受伤。这是他们学习的方式,他们会摔倒、烧伤、触电、被动物咬伤以及遭遇其他不可抗力的自然伤害。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将孩子封闭在一个坚不可摧(和无法逃脱)的安全气泡中。

我们的孩子经常会遭遇潜在的创伤事件,但家长不必为此感到绝望,我们完全有可能将上述“日常”情况以及天灾人祸等特殊事件(包括暴力、战争、恐怖事件和性骚扰)的影响降到最低。

我们提出成人可以预防和疗愈孩子的心理创伤,这听起来是否有点荒谬?并非如此。请记住,虽然我们无法完全避免痛苦——心理创伤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心理韧性同样如此——我们天生具有复原的能力。

通过本书,你将获得一些实用的工具,最大限度地提升孩子的心理韧性,帮助他们在压力达到极限时恢复平衡。有了这个“抗压秘诀”,父母和其他照料者就能帮助孩子预防和疗愈心理创伤,同时提升孩子的日常抗压能力。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长为更强大、更有爱心、更快乐、更有同情心的人。

“心理创伤”一词经常出现在杂志和报纸的头条。《奥普拉脱口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等热门电视节目让数百万观众了解到心理创伤对身体和心灵造成的深远影响。如今,心理创伤对儿童的情绪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发展和行为的重大影响终于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自2001年9月11日以来,关于如何应对灾难的信息便如潮水般席卷而来。

尽管如此,关于心理创伤的常见原因、预防和非药物治疗的文章却少之又少,而重点主要放在对各种症状的诊断和药物治疗上。“心理创伤最容易被回避、忽略、轻视、否认、误解以及得不到治疗,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痛苦。”幸运的是,你们(养育和保护儿童的父母、长辈以及其他照料者)有能力预防或减轻心理创伤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首先,我们需要找到心理创伤的根源;其次,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心理创伤的隐喻和表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为何实际的危险已经过去孩子仍然不堪重负。

通过本书,你将学会如何帮助孩子识别并处理痛苦的情绪,以免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困扰。你获得的新知识将帮助孩子们从无意识的反应和情绪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不再感到恐惧,最终从心理创伤以及其他不适感中恢复。本书包含许多真实案例,可以引导你帮助孩子从难以承受的创伤经历中恢复。你将学会如何识别心理创伤,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技能,以便在孩子遭遇可怕的意外事件或生活压力事件后减轻或预防其创伤症状。尽管这些基本原则可以作为“情绪急救”手段,供负责任的照料者使用,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强烈建议你带孩子进行专业咨询,本书也将帮助你了解在哪些情况下有必要进行专业咨询。

儿童创伤的真实案例

通过深入了解五位不同的孩子的故事,你会更加明白每个年龄段的儿童都有可能遭遇创伤。有些情境甚至会让你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当你看到以下这些儿童面临的各种困境,你就会了解他们为何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每次家人准备上车时,丽莎都会号啕大哭。

15岁的卡洛斯是一个非常腼腆的男孩,经常逃学。“我不想一直感到害怕,”他说,“我只想过正常人的生活。”

每天早上,正在读二年级的萨拉都会准时上学。但是,到了上午11点,她就会跑到医务室,声称自己肚子疼,但医生却查不出任何病理问题。

柯蒂斯正在读初中,他很受欢迎,脾气也不错。但是,他告诉母亲自己有踢人的冲动。他不知道这种冲动从何而来。两周后,他开始出现攻击性行为,甚至欺负他的弟弟。

凯文是一个3岁的小男孩,父母为他感到忧心忡忡,因为当他感到紧张时便会出现时而“多动”时而“自闭”的症状。他经常身体僵硬地躺在地板上,假装自己快死了,然后慢慢地苏醒过来,嘴里念叨着:“救救我……救救我!”

这些孩子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的症状是如何产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症状会消失,还是会变得更严重?为了找到答案,让我们回到他们第一次出现问题的时候。

我们先从丽莎开始。每次家人准备上车的时候,她总是哭得稀里哗啦。丽莎3岁的时候,家里的轿车发生了追尾,当时她正坐在安全座椅内,身上绑着安全带。最后,她和开车的妈妈都安然无恙。实际上,轿车几乎没有损伤,这起交通事故被定性为“轻微剐蹭”。没有人把小丽莎的号啕大哭与这起交通事故联系起来,因为在事故发生后,她一直处于应激反应的麻木期,这一时期持续了几个星期。事故发生后,她最初出现的症状是异常安静和食欲不振。当她的胃口恢复后,父母以为她已经“没事”了。然而,她的症状却变成了一靠近自家的轿车便会恐惧地大哭。

丽莎的症状是由一次创伤经历带来的,而卡洛斯的症状则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他有一位十几岁大的继兄,继兄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对卡洛斯进行身体霸凌,时间长达五年之久,期间没人对此进行干预。父母觉得这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正常竞争,并不知道卡洛斯非常畏惧这位继兄。他不敢吭声,生怕父母认为自己不体谅继兄的情绪问题而勃然大怒。他曾试图向母亲表达自己的恐惧,可母亲非但没有重视他的感受,反而要求他更宽容一些。

除了卡洛斯的姐姐,没人看到他的痛苦和困境,但姐姐自己也因家庭动力(the family dynamic)饱受心理困扰。彼时,卡洛斯日夜幻想成为一名职业摔跤手,但他连起床上学的力气和信心都没有,更别说成为高中校队的一员了。直到卡洛斯流露出轻生的念头,他的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终于明白继兄长期的欺凌给卡洛斯造成了严重的情感伤害。

接下来要聊的孩子是萨拉,她快要上二年级了,为此兴奋不已。妈妈带着她疯狂选购上学要穿的新衣服,开心过后,她被告知父母准备离婚,爸爸会在两周内从家里搬出去,这让她始料不及。学校给萨拉带来的喜悦心情突然变成了惶恐和悲伤,她的肚子也开始翻江倒海——难怪她成了医务室的常客。

一天早上,柯蒂斯在等校车的时候亲眼目睹了一起飞车枪击案,受害者死在了人行道上。柯蒂斯和同学们在到达学校后都接受了心理咨询,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柯蒂斯仍然感到焦躁不安。

最后要聊的孩子是凯文。他是通过紧急的剖腹产出生的,出生后24小时内又接受了一次抢救生命的外科手术——他的小肠和直肠天生畸形,需要进行紧急修复。通常,为了延续患者的生命,采取医学手段和进行外科手术是非常必要的。手术成功后,当大家如释重负地进行庆祝时,往往会忽略这样一个现实:手术可能会造成创伤,即使手术伤口已经愈合很久,仍会长期影响当事人的情感和行为。

除了柯蒂斯目睹的飞车枪击案以及凯文出生时经历的大手术,其他孩子的情况并不罕见。事实上,很多孩子身上都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尽管孩子们遭遇的事件各不相同,但共同点是他们都经历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并感到无能为力。这些事件以及他们对事件的理解造成了创伤。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一点的?答案很简单,每个孩子都以某种方式负重前行,仿佛事件仍在发生。他们被“困”在时间里,创伤事件好像给他们设置了闹铃,时不时地提醒身体做出反应。即使有些孩子已经想不起创伤事件(或者父母没有将症状跟创伤事件联系起来),但他们的日常玩耍、行为和生理不适都表明他们正在与内心的恐惧作斗争。

以上案例介绍了儿童遭受创伤的常见情况,揭示了创伤事件造成的深广影响。本书还会介绍不同年龄段、不同情境的创伤案例,包括常见情境和特殊情境,并给出处置和急救建议。

造成创伤的未必是创伤事件

当强烈的刺激猝不及防地向孩子袭来,创伤就会发生。它会将孩子击倒,改变他们的身心状态,使他们的身体、大脑和思维偏离正常轨道。当孩子的应对机制遭到破坏,他们会感到非常无助,仿佛失去了自己的手脚。持续的恐惧和紧张也可能导致创伤,长期的压力反应会耗尽孩子的能量,损害他们的健康、活力和自信。很明显,卡洛斯长期遭受继兄的霸凌就是这种情况。

创伤与赋能(empowerment)的作用刚好相反。儿童对创伤的易感性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年龄、早期依恋关系、创伤史和遗传因素。孩子越小越容易受创伤事件影响,而年长一些的孩子或成人则不容易被类似事件影响。人们通常以为,创伤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然而,尽管压力源的大小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它并不是造成创伤的必然因素。在这里,儿童心理韧性的强度,也就是适应能力至关重要。此外,“创伤的影响不仅限于事件本身,它还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一次性创伤事件(与持续的忽视和虐待相比)带来的主要是生理性而非心理性影响。

所谓生理性影响,是指面对威胁时没有时间思考,主要反应源自本能。大脑的主要功能是生存,相关神经回路早已形成。创伤性反应源自2.8亿年来的人类进化史,已深深地嵌入大脑深处。当大脑的原始结构感知到危险时,会自动激活巨大的能量。例如,当自己的孩子身处险境时,一位母亲的大脑可以释放出大量肾上腺素,使她能够抬起一辆汽车,把孩子从车底救出。我们认识一位女士,她8岁时胳膊曾卡进卡车轮胎下,救援人员未能成功地把她救出,直到她的父亲来到现场,凭借强大的、保护性的、像熊一样的能量把她拉了出来。

我们都具备的这种难以估量的生存本能会引起20余种生理反应,以便我们进入备战状态,保护自己和所爱之人。这些快速启动的生理反应包括血液从消化器官和皮肤器官流向掌管大运动的肌肉群,呼吸变快变浅,唾液分泌减少;瞳孔放大以提高眼睛收集信息的能力,凝血功能有所提升,语言能力有所下降,肌肉会变得异常兴奋,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浑身发抖。相反,有些孩子长期面对严重的威胁或压力,部分肌肉会因恐惧而降低功能,甚至在身体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停止运转。

对自我反应的恐惧

当孩子或成年人对内在反应(内心的感觉和情绪)感到不适时,本应发挥的生理优势不仅无法发挥作用,还会引发强烈的恐惧。特别是由于体格、年龄或其他弱势导致个体无法动弹时,恐惧尤为强烈。例如,婴幼儿难以从某种危险或威胁中逃脱,而年长的儿童或成人尽管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逃脱,但在经历手术、强奸或性骚扰的情况下也会僵住不动,而这并不是有意识的选择。当无法“战或逃”时,生物程序就会陷入僵化或崩溃状态。面对无法避免的威胁,僵化或崩溃是我们最后的手段,是“系统默认”的反应。婴幼儿由于自我保护能力有限,特别容易产生僵化反应,因此更容易遭遇创伤。这就是为什么成人学习情绪急救措施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帮助受惊吓的孩子。父母的支持不仅可以帮助孩子逐渐从应激状态抽离,还可以为孩子赋能,甚至让他们重获快乐。

关于僵化反应,我们必须了解的是,尽管身体僵住了,但准备逃跑的生理机制可能仍在高速运转。受到威胁时准备采取行动的肌肉会陷入静止或“休克”状态,这时皮肤会变得苍白,眼神会变得空洞,呼吸会变得又浅又快,时间仿佛停滞。然而,在这种无力的状态下,身体仍蕴藏着巨大的生存能量(vital energy)。这种能量蓄势待发,但年幼的孩子往往难以激活它进行应对,反而会僵住。之后,尽管危险已经过去,但很小的事情就可能再次拉响警报,让身体陷入僵化状态。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会观察到孩子变得沉闷、郁郁寡欢、烦躁不安、黏人和退缩。

无论孩子充满活力还是陷入僵化,你的指导都至关重要——你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创伤性应激反应,并培养其心理韧性。此外,为了保护自己,幼儿通常不会选择逃跑,而是选择跑向可以保护他们的大人。因此,为了帮助孩子处理创伤,必须有一位安全的大人给予他们支持。掌握情绪急救技能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真正地“摆脱困境”,重新自由地呼吸。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存能量和各种生理反应会如何影响孩子?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理解创伤的后果至关重要。事情如何发展取决于创伤事件发生时和发生后的情况。关键在于,为了避免遭受创伤和自我保护而调动的生存能量必须“用完”。当能量没有充分释放时,它并不会凭空消失,而是成为一种“身体记忆”,可能会导致创伤症状反复出现。

孩子越小,自我保护的资源就越少。例如,学龄前或小学阶段的孩子无法与凶猛的恶犬搏斗,也无法逃离,而婴儿甚至无法为自己保暖。这时,就需要大人觉察并满足孩子对安全、温暖和安宁的需要,并尊重孩子的边界,给予孩子保护,这对于预防创伤至关重要。此外,大人可以用毛绒玩具、洋娃娃、天使或幻想的角色抚慰孩子,为他们提供舒适安全的氛围。特别是当孩子必须暂时与父母分开时,这些物品能起到安抚作用,甚至能在他们独自睡觉时助其安眠。对大人来说,这些手段看起来可能很可笑,但对年幼的孩子而言,它们能有效地缓解压力。

有些人小时候受到惊吓后曾得到大人类似的抚慰,因此能理解上述方法是一种“常用手段”,认为儿童的需求应该得到关注和满足。然而,从历史上看,儿童的需求虽然没有完全被忽视,但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Siegel)在其广受好评的著作《心智成长之谜》(The Developing Mind)中,通过一系列神经生物学研究说明了大人为婴幼儿提供保护和包容的重要性。大脑早期通过“塑造”和“修剪”神经元来发展智力、情绪弹性和自我调节(恢复平衡)的能力,这一过程发生在儿童与照顾者面对面的互动中。当创伤事件发生时,大脑神经元的连接会显著增强。因此,当人们学习和练习我们提供的情绪急救工具时,他们也在为孩子大脑和行为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修复创伤的科学方法

创伤症状如何发展,与儿童僵化的程度以及最初用于“战或逃”的生存能量剩余多少有关。当“战或逃”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失效时,儿童需要得到持续、耐心的支持,以释放高度紧张的压力,恢复健康、灵活的状态。不要再认为婴幼儿“太小,不会受到不良事件的影响”,也不要觉得“没事的,他们不会记得”。我们对早产儿、新生儿和其他婴儿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和知觉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他们遭遇压力和创伤的风险反而更高。有些孩子虽然年龄较大,但由于身体存在永久性或暂时性残疾(如因受伤而使用夹板、支架或石膏,或因脑瘫、先天畸形或发育迟缓而导致行动受限),对创伤的易感性也较高。

身体不会忘记:脑科学告诉了我们什么

为什么危险已经过去,我们仍不得安宁?为什么在没有得到及时帮助的情况下,焦虑和闪回会反复出现,难以摆脱?

备受赞誉的神经生物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在其著作《笛卡尔的错误》(Descartes’ Error)和《感受发生的一切》(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中提到,大脑结构中确实存在情绪图谱,这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例如,恐惧情绪在大脑中形成了特定的神经回路,并与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器官相连。当我们看到、听到、闻到或尝到的东西带来的感觉与之前遇到危险时的身体感觉相似时,恐惧和无助的情绪就会再次被唤起,当初遇到危险时的反应也会重演。最初,恐惧情绪的产生是为了帮助身体迅速地实施“战或逃”的行动计划,帮助我们快速地摆脱危险。然而,远古的记忆早已深深地印刻在大脑中,即使现在没有意识层面的记忆,只有相同的身体反应,也会触发类似的恐惧反应:心率加快或下降、大汗淋漓、身体高度紧张甚至产生疼痛感。这些体验过于真实,以至于大脑误将身体的反应视作当初的危险再次来临。遗憾的是,在父母眼里,孩子的这些行为和情绪却显得莫名其妙,难以用常理解释。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如何帮孩子预防和疗愈心理创伤》实体书。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