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俾斯麦:欧洲风暴
》
售價:NT$
913.0

《
元首政治与帝国治理——以赫洛迪安《罗马帝国史》为考察对象
》
售價:NT$
347.0

《
镜观中国 1930年代的中国人、中国事和中国景 “走近中国”译丛系列
》
售價:NT$
398.0

《
地中海十城:西方文明的古典基因
》
售價:NT$
454.0

《
国学的天空(国学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经典之作)
》
售價:NT$
347.0

《
疑案里的中国史3艾公子著(中国史里扑朔迷离的40个疑案,惊奇好玩又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
售價:NT$
356.0

《
大学问·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重绘清代全国各省的银钱比价数据序列,为清代货币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
售價:NT$
709.0

《
荷马社会研究(增补版)
》
售價:NT$
765.0
|
編輯推薦: |
1、典藏级特装版:精美彩色刷边,图片采用马王堆T型帛书,随书附赠专属定制藏书票,搭配精致飞机盒包装,既是古典文学瑰宝,更是值得世代珍藏的艺术臻品。
2、文史哲宗 旷世宝典。现代中国人明道、治身、处世智慧之源。从一知半解到全面掌握老子思想精髓,这一本足矣。
3、版本可靠,精编精校。本书原文以《古逸丛书》本《老子道德经注》为底本,参考《老子河上公章句》、帛书《老子》等诸多版本,经由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历时一年多的核对、编校,力争为读者奉上这部原汁原味的国学经典。
4、简体双栏,文白对照。全书采用原文、译文双栏文白对照形式,便于“直读”,读者可在一遍遍“不求甚解”地流畅阅读中轻松学习、自然领悟。
5、古今联动,双重视角。本书的注释和通解部分,不仅吸纳诸多近现代学者研究成果,更援引了与老子生活年代接近的孔子、庄子、韩非、王阳明等古代思想家及近现代学者陈鼓应、任继愈之观点,从古、今双重视角,宏观、微观双向,多元解读老子思想精髓,为现代人在处世做人、认识世界、与自己相处等方面提供可行的思考方式与解决方法。
6、全彩插图,图文并茂。精选22幅传世中国名画,既有古代画家笔下的老子画像,也
|
內容簡介: |
《道德经》,又称《老子》,共五千余言,分上、下两篇,前三十七章为上篇,以“道”开头,称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以“德”开头,称为《德经》。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有学者认为它与《论语》一起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正如鲁迅说:“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本书原文以《古逸丛书》本《老子道德经注》为底本,参考《老子河上公章句》、帛书《老子》等诸多版本,经由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历时一年多的核对、编校,力争为读者奉上这部原汁原味的国学经典。本书采用原文、译文双栏对照形式,便于“直读”,读者可在一遍遍“不求甚解”地流畅阅读中轻松学习、自然领悟。注释和通解部分,不仅吸纳诸多近现代学者研究成果,更援引了与老子生活年代接近的孔子、庄子、韩非等古代思想家之观点,从古、今双重视角,宏观、微观双向,多元解读老子思想精髓。
一部《道德经》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宝藏泉井,放下汲桶,清泉唾手可得。
|
關於作者: |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译注简介 “若水古社”系高高国际旗下专业古籍整理工作室,已获注册商标,由当今古典文学研究名宿、国学世家陈书良先生任学术总指导,同时聘请众多古籍专家为长期顾问。已校点、出版《脂砚斋评石头记》《瑜伽师地论》《王阳明全集》《山海经校诠》《文心雕龙》《世说新语》《史记》等数十种古籍类畅销经典,深得业内认可及读者喜爱。
|
目錄:
|
上篇 道经
第*章众妙之门/3
第二章美之为美/7
第三章圣人之治/11
第四章万物之宗/15
第五章天地不仁/18
第六章谷神不死/21
第七章天长地久/24
第八章上善若水/27
第九章功遂身退/30
第十章长而不宰/33
第十一章无之为用/37
第十二章圣人为腹/40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44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48
第十五章善为士者/52
第十六章知常曰明/56
第十七章功成事遂/60
第十八章大道仁义/63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66
第二十章而贵食母/70
第二十一章惟道是从/74
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78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82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86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90
第二十六章静为躁君/94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97
第二十八章大制不割/101
第二十九章圣人无为/105
第三十章物壮则老/108
第三十一章恬淡为上/112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116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120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124
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127
第三十六章欲歙固张/131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134
下篇 德经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139
第三十九章得一为正/143
第四十章有生于无/147
第四十一章大象无形/150
第四十二章三生万物/154
第四十三章无为之益/159
第四十四章知止不殆/162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166
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169
第四十七章不行而知/172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176
第四十九章天下歙歙/180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185
第五十一章是谓玄德/191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194
第五十三章盗夸非道/197
第五十四章其德乃普/200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203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206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209
第五十八章祸福倚伏/212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215
第六十章大国小鲜/218
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下/222
第六十二章万物之奥/226
第六十三章能成其大/229
第六十四章无为无败/232
第六十五章善为道者/236
第六十六章莫能与争/239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242
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245
第六十九章哀者胜矣/248
第七十章被褐怀玉/251
第七十一章圣人不病/254
第七十二章自爱不贵/257
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260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263
第七十五章民之难治/266
第七十六章柔弱处上/269
第七十七章为而不恃/272
第七十八章正言若反/275
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278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281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284
|
內容試閱:
|
《道德经》又名《老子》或《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其实,在汉朝之前,它的地位并不算经典。至汉初,全国范围内战创未愈,民不聊生,统治者只能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践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主张“无为”的老子地位日隆,传世本《道德经》就是在这一时期定型。
关于《道德经》的作者,冯友兰先生认为,虽然《道德经》大部分是老子的原话,但它更是一部道家思想的总集,且成书于老子去世之后,这一点与《论语》相同。此说是有根据的,本书依从冯友兰观点,但为了便于表述,仍会默认老子是《道德经》的作者。
老子的身世是个谜,其生卒年、身份和事迹并无明确记载。现在普遍认可的是,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生活在春秋时期,诞生地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员)。关于老子的传言有:他是周朝贵族,一出生就显老;孔子曾向他求学并称其为龙;晚年写成《老子》,后出关成仙。
在今天,《道德经》有上千个版本。截至2014年,学界普遍认可的是魏晋学者王弼的注本,本书原文以《古逸丛书》本《老子道德经注》为底本,参考《河上公章句》、帛书《老子》等诸多版本。在注释和解读时,本书吸纳了很多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的想法和语言习惯更容易被当代读者所接受;而孔子、韩非、庄子等古代思想家,他们与老子生活年代更为接近,更能体悟老子思想的精髓,所以本书某些地方会援引他们的语句。
虽然个别文字生涩且有歧义,但整体来看,《道德经》全书风格简朴、语言平实。老子论述道理时,看似玄而又玄,实则平和亲切。全书共八十一章,阐述了“道”“德”的性质和作用,表达了老子在修身、养生、军事、治国等方面的思想。《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前三十七章为上篇,以“道”开头,称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以“德”开头,称为《德经》。“道”与“德”是一体的,没有“道”就没有“德”,没有“德”也看不清“道”。
“道”是全书的核心。学术界对老子所说的“道”的基本认识是:“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万物在本原中衍生,又在其支配下运行。作为本原的“道”,它无形、无色、无声,无限大又无限小;作为基本规律的“道”,它自然而然、永不终止。“道”是一个超经验的存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老子把违背自然规律的人类行为称为“有为”;与之相对的是“无为”,就是顺自然而为。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其自然地做。
“道”是的、完整的。但“德”是有等差的。“道”“德”和“无为”的关系是:“德”是“道”在万物身上各自独特的体现;体现“道”的程度不同,“德”的等级就不同,“无为”是上等的“德”。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的经典,有学者认为它与《论语》一起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也许你在品读之后,会体悟到这一点。
上篇 道经 第*章
众妙之门
道a可道b,非常c道;名d可名e,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f。故常无欲g,以观其妙h;常有欲,以观其徼i。此两者j同出k而异名l,同谓之玄m。玄之又玄,众妙之门n。
“道”是可以说一说的,它不是恒定不变的道;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名称,人可以给它们命名,但却不会是它们恒定不变的名称。无名,是天地万物的初始;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本
原。所以,经常保持清静无欲,可以体察其中的奥妙;经常保持有欲的追求,可以知晓它的终极。这两者出处一致,而名称不同,都在说“道”的玄妙。玄妙而又玄妙,这就是万物的奥妙所在。
【注释】
a?道:连同“非常道”之“道”,都是名词,既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指万物的变化规律。
b?道:说得出,可以说一说。
c?常:恒定不变的,亦即常见的、常说的。只有恒定不变,才能常见,常见才能常说。“非常名”之“常”,与此同义。
d?名:连同“非常名”及“无名”“有名”的“名”,都是名词,名称的意思。
e?名:命名、描述。
f?母:根本。
g?欲:欲望。
h?妙:奥妙、微妙。
i?徼(jiào):边界,引申为极限。
j?此两者:指“妙”和“徼”。
k?同出:指都由“道”所出。
l?名:说法。
m?玄:原指深黑色,因其看不透,用来形容“道”的深邃。
n?众妙之门:各种玄妙及变化规律的总源头。
【通解】
本章,老子开门见山给出了“道”的含义和性质。全文八十一章,读懂第*章是基础。
“道”不是单一的存在,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力量。当“道”是一种状态时,此状态的特点就是“无名”。“名”的解释通常是“名称”,而“名称”的本质是事物可以被形容、被描述的特点。“无名”就是事物不可描述、不可形容的原始状态;“有名”就是事物可以被描述、可以被形容的状态。万事万物自然要有一个“名”,不然怎么有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但是,人对事物的描述和形容——包括命名在内——具有偶然性,没有反映“名”的本质。人类见到一棵树的时候,只是见到一个物体,是人给它起了“树”这个名字。在起名之时,人也可以用“鱼”“人”“斧子”“鲜血”这样的名词来称呼它,称它是一棵“树”,只是偶然。所以,对“名可名,非常名”的理解应是:万事万物可以被描述、被形容,但人们在形容、描述它们时,并没有抓住它们可被描述、可被形容的本质。
“道”是“无名”,“无名”的特点是空无,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妙”。但必须强调的是,空无不是虚无。虚无是经不起推敲的,到后证明压根儿就没有,虚无的东西对一个人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空无则不然,就好像天空,它虽然什么也没有,但人不可或缺,你越想穷尽它,越发现它遥不可及。“道”和天空一样,神秘又常见,遥远又近在咫尺。“道”是“无名”,更准确地说,“道”
是“无”。
理解了“道”的特点是无,也就理解了什么是“道”,并能够按照“道”的方法体悟“道”了。尽管老子认为“道”不可说,但因为要写《道德经》,便只能勉强说说。怎么说呢?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看似没说,其实说透了。
“道”既是“无”,“道”也是“变”。而变化是永恒的,所以“道”也是永恒不变的。“道”就是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因此才说“道可道,非常道”。学术界认为,老子在《道德经》第*章就展示了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辩证处正在于此。不仅仅是“道”,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互相对立的两方统一存在于一个事物中,自相矛盾。而正是自相矛盾,事物才会变化,才会无中生有。
第二章
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a之为美,斯b恶c已;皆知善d之为善,斯不善已。故e有无相生f,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g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h处无为i之事,行不言j之教;万物作k焉而不辞l,生而不有,为而不恃m,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n。
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为什么美好,这就会显露出丑了;都知道正确的事为什么正确,这就会显露出不正确了。因此,有和无相对而生,难和易相辅相成,长和短相互凸现,高和下互为依靠,音和声相互调谐,前和后相互跟随。所以,圣人对待世事的态度就是顺其自然、不干涉,他们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对待万物,听任它们自然兴起,而不是干预,任由其发展却不占有,帮助其有为却不自恃有恩,成就其功业却不自恃有功。正因为不居功,功劳才不会被磨灭。
【注释】
a?美:美好的事物。
b?斯:这。
c?恶:恶劣、不好。
d?善:正确。王弼注:“善不善,犹是非也。”
e?故:因此。
f?这一排比句中的生、成、较、倾、和、随,表示一对相反的概念,是比较的结果。
g?根据汉代郑玄对《礼记·乐记》的注解,一个单一的声音叫作声,多个声音合奏出来叫作音。比如,敲一下钟发出的是声,有节奏地敲多下钟发出的就是音。
h?圣人:既是平常所说的德行操守可为天下楷模的人,也可指已经明白“道”的真谛并依“道”行事的人。得道就可以成为天下楷模。
i?无为:不干涉、不妄为,顺其自然。
j?不言:不发号施令。
k?作:产生、兴起。
l?辞:命令。
m?恃:强加、自恃。
n?去:失去。
【通解】
本章,老子正式展现了他的辩证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核心政治理念——“无为”。
辩证思维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完整地认识对象,既对立又统一地看待问题。事物在展现某一方面的特点时,必然包含这一面的对立面。只看到表现出来的一面,看不到暗含的另一面,就不能完整地看清事物的特征。老子的所谓朴素辩证理论,就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它的否定。用西方哲学家的话说,那就是“一切确定皆否定”。
接下来,老子又提出了“无为”的方法。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包括现在,很多人把“无为”理解成无所作为,并批评老子消极避世的思想。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让大家躺在沙发上什么事也不做,而是强调,人应顺应万物本性而不人为干扰,遵从万物的自然规律而不人为破坏。所以“无为”就是回归自然。回归自然,就要既看到对立的两面,又要不主观肯定或否定其中一面,任其自然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