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历史动力学:帝国的兴衰密码
》
售價:NT$
500.0

《
广岛 普利策奖得主首次揭示原子弹爆炸真相 20世纪美国百佳新闻作品TOP1
》
售價:NT$
296.0

《
全生命周期动作发展 第7版
》
售價:NT$
1265.0

《
广西常用动物类中药
》
售價:NT$
500.0

《
清末民初的“问题”与“主义”
》
售價:NT$
485.0

《
新中式服装设计、制板与裁剪
》
售價:NT$
449.0

《
诗经译注(彩图珍藏本)
》
售價:NT$
1010.0

《
十九日极夜.完结篇
》
售價:NT$
281.0
|
編輯推薦: |
或许我们熟读《孟子》中的名句,但这部儒家经典是如何从一本语录,一步步成为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教科书”的?翻开本书,您将见证《孟子》从教学语录到孟门弟子的私家教材,到经学知识再到学科知识,直至深深融入大众精神血脉的过程。
本书突破传统研究范式,聚焦《孟子》作为教材与课程的千年嬗变史,为您铺开一幅融合教育史、思想史、制度史、文献学等视角的壮阔图景。无论您是教育研究者,还是希望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本书都将为您带来一场穿越千年的教育思想巡礼。翻开本书,感受《孟子》在历史长河的教育意义与价值,感受一部伟大经典如何塑造文化、传承思想。
|
內容簡介: |
聚焦《孟子》作为教材与课程的千年嬗变史,融合教育史、思想史、制度史、文献学等多维视角,揭示其在历史长河中深层次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呈现了一部经典如何塑造文化、传承思想的生动图景。
|
關於作者: |
杜成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土生导师,“马工程”首席专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主要研究中国教育史、教育史学理论等。著、编有《中国课程史》《教育史学》《中国教育史》《共和国教育70年》《孟宪承全集》《大辞海·教育学卷》《中华大典·教育典·教育制度分典》等。
屈博,江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土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教育、教育历史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师教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著有《每天学一点教育史》《每天读一点教育故事》等。
|
目錄:
|
引言 1
第一章 从一本语录到一本教材 7
第一节 作为教学语录的《孟子》 9
一、师生共同完成 9
二、教学语言的运用 14
三、知识与道德的传授 17
第二节 《孟子》成为私家教材 32
一、早期儒家对《孟子》的需求 33
二、弟子后学与《孟子》的传授 36
第二章 从一本教材到一门课程 43
第一节 《孟子》成为辅经课程 45
一、《孟子》辅助“五经”课程 45
二、从《盐铁论》看《孟子》的传授 54
第二节 作为辅经教材的《孟子》 60
一、《孟子》注本教材的出现 60
二、作为教材范本的《孟子章句》 65
第三节 《孟子》辅经地位的提升 68
一、《孟子》三次入经的尝试 68
二、《孟子》音义教材的出现 74
三、从诗文创作看《孟子》的传授 77
第三章 从兼经课程到“四书”课程 83
第一节 《孟子》成为兼经课程 85
一、《孟子》兼经课程的形成 85
二、争论中的《孟子》兼经课程 92
第二节 《孟子》成为“四书”课程 95
一、“四书”课程的形成 95
二、理学与《孟子》的传授 99
第三节 作为“四书”教材的《孟子》 107
一、宋代官方颁定的《孟子》教材 107
二、作为注音教材的《孟子音义》 109
三、作为理学教材的《孟子集注》 111
四、多样化的《孟子》教材 115
第四节 《孟子》作为“四书”课程的认同 121
一、《孟子》的翻译与设科 121
二、《孟子》教材的编订与传授 126
第四章 走向核心的经学课程 131
第一节 《孟子》与明代经学课程 133
一、“四书五经”课程的形成 133
二、《孟子》的学习次序 135
三、《孟子》与明代科举考试 139
四、心学与《孟子》的传授 147
第二节 《孟子》与明代经学教材 150
一、明代官方颁定的《孟子》教材 150
二、作为特殊教材的《孟子节文》 152
三、作为权威教材的《孟子集注大全》 155
四、承袭朱注的《孟子》教材 157
第三节 《孟子》与清代经学课程 160
一、“十三经”课程的形成 160
二、《孟子》与清代科举考试 163
三、实学与《孟子》的传授 171
第四节 《孟子》与清代经学教材 175
一、清代官方颁定的《孟子》教材 175
二、作为考据教材的《孟子字义疏证》 182
三、作为注疏教材的《孟子正义》 185
第五章 从经学课程到学科知识 189
第一节 《孟子》经学课程的衰落 191
一、晚清学制与《孟子》的分科 191
二、晚清学堂与《孟子》教材 197
三、晚清学人与《孟子》的传授 203
第二节 《孟子》成为学科知识 209
一、民国小学教育中的《孟子》 210
二、民国中学教育中的《孟子》 212
三、民国大学教育中的《孟子》 223
结语 227
主要参考文献 245
后记 257
|
內容試閱:
|
总序(节选)
教育家孟宪承在其所著《新中华教育史》中曾说:“我国学校教育,在现代的意义上,严一点说,只占着三十年;宽一点说,也只占着七十年的历史。但我们是一个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从虞夏时代算起,也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了。难道这四千年来,立国于大地,我们没有教养国民,传递文化的方法和精神吗?当然是有的,只是和现代截然不同罢了。”孟宪承说此话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中国仿效西方,系统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才三十年,而开始学习和实践西方的学校教育也不过七十年,那么在此之前漫长的数千年里,中国又是如何教养国民、传递文化的?孟宪承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实际上他也作了十分肯定的回答。当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成熟的程度时,学校产生了,课程与教材就成为教育的核心部分,无论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还是思想品德的形成,都要借助或部分借助课程与教材才能实现。孟宪承所说的“教养国民,传递文化的方法和精神”,当也包括中国历史上的学校课程与教材。如果要探究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究竟是如何教养国民和传递文化的,就必须研究中国历史上的课程与教材,把握其发展变化的原因、阶段、特点和
规律,才能进而以之为起点,探寻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未来之路。
中国有着悠久的课程与教材发展历史,积淀了深厚的课程文化。成熟形态的中国学校课程始于西周的“六艺”,“六艺”包括了六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可以称其为古典分科课程。春秋末年,出于培养德治人才的目标,孔子选择整理前代文献典籍,编成后世称为“六经”的系列教材,先是作为其私学课程,后来传播开来,为社会普遍接受,开创了文献课程的时代。汉代独尊儒术,儒家“五经”被确立为太学课程,成为事实上的国家课程,用以培养以儒术治国的人才,也以之教化民众。从此,儒家思想主导了中国的学校课程和教学实践。学校课程在内容和形态这两方面的特点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教育目标、内容、形式、方法等诸多方面。自汉代确立“五经”在学校课程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后,后世学校围绕着“五经”不断发展出新的经学课程,表现为“五经”课程不断扩容,先是发展成“九经”,最终定型于“十三经”。宋代学者面对儒学内部和外部遭遇的挑战以及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在“明体达用”的理念下,提出“四书”课程,编写相应的教材,以之作为学习“六经”的阶梯,这就重构了文献形态的经学课程。在这些被称作“经”的课程与教材之外,历史上还陆续形成一些体现“经”的精神,作为“经”的辅助的教材乃至课程。
中国历史上课程与教材的变革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学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又反作用于上述方面。社会的变革往往会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这又引发课程与教材的变革,相继形成各种课程形态,产生众多教材经典,在形成中华民族教育和文化的优秀传统,形塑中华民族的价值和精神,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乃至中国传统社会,就须了解中国传统学校课程。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五经”“四书”等儒家经典虽不缺乏关注和研究,但多是从经学史、儒学史、思想史等学科出发的,从教育史尤其是课程与教材史角度作出的研究相当有限。……完整的中国课程史研究至今难得一见,对古代某一经典从课程教材视角进行的系统研究也较为缺乏。这种情形与中国教育史、中国课程教材史乃至整个教育学科的研究,以及当前中国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方兴未艾的现状很不相称。这种状况需要作出改变。
从十几年前起,结合研究生培养,我们就开始尝试对此进行探索,以历史上的儒家经典为选题,从课程与教材的视角进行考察,研究这些经典作为课程与教材的发展历史及其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互相影响,陆续积累下若干种成果。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儒家经典既是学校课程,也是教材,尤其是在课程的形成方式上,往往是一种著作先成为经典(教材),然后被广泛接受,再被开设成学校课程,因此,这些儒家经典就同时具有课程与教材的性质。这种关系与中国近代以来学校中的课程与教材关系有所不同。鉴于此,我们用“教本”来概括这些被研究的儒家经典“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本教材”的属性。这些成果既有关于“五经”的,也有关于“四书”的,还有虽非“四书”“五经”,但也在历史上流传久远、影响很大的。目前收录在丛书中的几部著作是部分研究成果,希望能够给研究教育历史和理论的学者,给从事课程教材改革与研究的专家,提供一些历史材料。
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一文中曾经说过:“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我们自知当不起鲁迅先生之言,只愿努力“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留下一点记录。
杜成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