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列夫·托尔斯泰学术史研究

書城自編碼: 414034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陈建华 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575307109
出版社: 江苏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9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西周人的日常生活:中国贵族的蜕变之旅 西周人的一天 九鼎八簋的隐藏菜单
《 西周人的日常生活:中国贵族的蜕变之旅 西周人的一天 九鼎八簋的隐藏菜单 》

售價:NT$ 500.0
索恩丛书·蛮族之王:狄奥多里克与罗马帝国的黄昏
《 索恩丛书·蛮族之王:狄奥多里克与罗马帝国的黄昏 》

售價:NT$ 811.0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2025年修订版 官方指导手册
《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2025年修订版 官方指导手册 》

售價:NT$ 1520.0
人形机器人:产业变革商业机遇与未来趋势
《 人形机器人:产业变革商业机遇与未来趋势 》

售價:NT$ 449.0
没有人能让我不快乐
《 没有人能让我不快乐 》

售價:NT$ 214.0
汉匈战争三百年
《 汉匈战争三百年 》

售價:NT$ 454.0
成为作家:提升创造力、自律性、谦逊和毅力的专业指南(写作不是天赋,作家可以培养,人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作家梦)
《 成为作家:提升创造力、自律性、谦逊和毅力的专业指南(写作不是天赋,作家可以培养,人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作家梦) 》

售價:NT$ 301.0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

售價:NT$ 602.0

編輯推薦:
1.“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丛书全新品种,著名俄罗斯文学专家陈建华牵头著述;
2.运用宏阔的全球视野,系统梳理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研究的浩瀚史料,多维呈现其世界范围内学术发展的立体谱系;
3.整合中国学者的学术创见,为后续托学研究提供兼具本土视角与国际视野的新思路
內容簡介:
本书以宏阔视野,梳理浩瀚史料,对俄罗斯文学巨擘列夫·托尔斯泰的学术史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全书分为两编。
第一编以时间为序,梳理了旧俄、苏联后苏联时期不同学派对托尔斯泰及其创作的研究成果,然后将视野扩展到更多国家,包括法国、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最后特别聚焦中国的托尔斯泰研究,多维呈现世界范围内托尔斯泰学术史的立体谱系。
第二编选取五个关键维度,深入探讨托尔斯泰研究的重要议题,融入中国学者的学术创见,力求为托尔斯泰研究领域提供兼具本土视角与国际视野的新思路,为后续研究开拓更具前瞻性的学术路径。
關於作者:
陈建华 等:陈建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外国文学学科组成员、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辞海》编委兼外国文学分科主编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09&ZD071)首席专家。有著编译著作数十种,成果获高等学校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诸多奖励。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中外文学关系、外国文学学术史。
目錄
绪言
第一编 列夫·托尔斯泰学术史
第一章 旧俄的托尔斯泰研究
第二章 苏联的托尔斯泰研究
第三章 后苏联的托尔斯泰研究
第四章 法国的托尔斯泰研究
第五章 英国的托尔斯泰研究
第六章 美国的托尔斯泰研究
第七章 德国的托尔斯泰研究
第八章 日本的托尔斯泰研究
第九章 中国的托尔斯泰研究
第二编 列夫·托尔斯泰学术史研究
第一章 “托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
——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关于托尔斯泰的对话
第二章 思想论争与经典生成
——从《战争与和平》在俄国的早期学术批评谈起
第三章 从多元主义到民族主义
——托尔斯泰戏剧在俄罗斯的阐释流变
第四章 学术史视野下的托尔斯泰宗教观研究
第五章 学术史视野下的托尔斯泰文艺观研究
附录一 重要文献
附录二 人名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附录三 书、报、刊名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內容試閱
绪言
19世纪俄国文坛人才辈出,在同时代作家中,列夫·托尔斯泰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俄罗斯文学到了托尔斯泰笔下开始出现一种大海般恢宏开阔的美。高尔基甚至认为,托尔斯泰“告诉我们的俄罗斯生活,几乎不下于全部俄国文学”。托尔斯泰的名字和他的巨大的文学遗产属于整个人类。屠格涅夫称托尔斯泰为“思想的艺术家”,可谓一语中的。作为一个把自己的精神血肉深深融入作品的艺术家,托尔斯泰是极富个性的。尽管他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但是在以往的文学家中恐怕很少有人能与托尔斯泰追求的真诚和执着并提。艺术创作是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的一部分。离开这一点,就很难理解托尔斯泰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的那种披肝沥胆的人生追求与呕心沥血的艺术探索相交融的倾向。
托尔斯泰及其作品深深地吸引住了各国作家、批评家和读者的目光。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就作品被译成外文的总数而言,托尔斯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高居各国作家之首。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也因其内涵丰厚,成为各国学界长期研究的对象,“托学”成了一门独立的
学问。从19世纪中叶至今,世界各国相关的研究持续不断,著述难以计数。对“托学”学术史的了解,可以汲取前人智慧,实现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新的开拓,并加深人们对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学术史研究涉及广阔的领域,包括该学科的发展历程、学术上的成败得失、重要的学者和翻译家等;需要采取诸多角度,或宏观梳理、总体把握,或对学人和成果做专题探讨等。做学术史研究还要对相关的学术领域做直面历史的科学梳理,要记录下众多学者以生命和智慧构建的知识系统和范式体系,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重要的学术问
题,要有理性的反思精神,这是对研究者的学识、境界和创造力的考验。
列夫·托尔斯泰研究在俄国有很丰富的成果。从1852年发表作品开始,托尔斯泰就受到评论界关注,一百多年来,不同学派的众多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对托尔斯泰及其创作发表过大量评论。旧俄时期,学界对托尔斯泰的评论与研究几乎和托尔斯泰的创作同步,涅克拉索夫、杜德什金、车尔尼雪夫斯基、安年科夫、斯特拉霍夫等与托尔斯泰同时代的作家批评家,对其有过独到的评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哲学批评、宗教批评和文化批评构成了“白银时代”“托学”的特色。伊万诺夫— 拉祖姆尼克、奥夫夏尼科— 库利科夫斯基、梅列日科夫斯基和别尔嘉耶夫等涉足这一领域。同时,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等从社会美学的角度对托尔斯泰的评论更是重要一页。苏联前期的“托学”一度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干扰,但总体趋势是向深处拓展。91卷托尔斯泰全集(百年纪念版)严谨、科学,它的出版是这一时期重要成果。苏联“托学”分工日益明显,除传统的作家作品研究外,一些学者致力于文献考证或传记写作等工作。苏联前期,古谢夫、卢那察尔斯基、艾亨鲍姆、什克洛夫斯基、萨布罗夫等人在“托学”方面均有建树。苏联最后30年,“托学”呈现繁荣景象,相关著述增长明显,仅1960年代的成果数量就超过前40年,成果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性都有提高。这一时期,希夫曼、布尔索夫、赫拉普钦科、奥季诺科夫、巴巴耶夫等学者均推出了有分量的学术著作。1991年至今的后苏联时期,俄国“托学”开始趋向灵活和多元,有关托尔斯泰的文学研究、宗教文化批评和传记写作呈现活跃态势,还出现了不少侨民学者的相关著述。这一时期,古林、谢尔巴科娃、布尔纳舍娃、格罗杰茨卡娅、斯利维茨卡娅等学者成为“托学”中坚,更年轻的一代也开始显示学术力量。
托尔斯泰及其作品在世界不少国家同样有重要反响。就本书涉及的英、美、德、法、日等国而言,关于托尔斯泰的研究成果就相当丰富。1856年,德国就出现了关于托尔斯泰的评论,不过真正广泛的研究是从1879年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法译本问世后开始的。此后的研究精彩纷呈,参与者众多,如英国的马修·阿诺德、高斯、莫德、格林伍德、琼斯等,美国的豪威尔斯、克罗斯比、斯坦纳、拉雷、布鲁姆、麦克莱恩等,德国的查别尔、豪普特曼、冯塔纳、托马斯·曼、迪特尔·马丁、尤尔根·莱曼等,法国的福楼拜、德·沃盖、罗曼·罗兰、莫洛亚、米歇尔·奥库丘里耶、德里奥等,日本的小西增太郎、德富芦花、升曙梦、米川正夫、藤沼贵、柳富子等。当代世界“托学”仍很活跃,特别在斯拉夫学界。除了某些意识形态的偏见外,许多域外新著还是很有特色的。如多伦多大学多纳·欧文教授前几年在谈到《战争与和平》
时,除了指出这部小说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外,还强调研究应该有多学科介入,包括“文学批评学、历史学、社会科学以及哲学等学科”。这种多学科研究的视角在她主编的论文集《托尔斯泰论战争—〈战争与和平〉的叙事艺术与历史真实》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由于中俄文学关系的特殊和紧密,中国“托学”值得关注。百余年来,中国学者对托尔斯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展开过广泛的研究,出现过尖锐的争论。清末,梁启超曾在文章《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中对托尔斯泰大加推崇。此后,黄乃裳、王国维、辜鸿铭、鲁迅、李大钊、沈雁冰、郎擎霄等均发表过关于托尔斯泰的评论文字,涉及作家的宗教观、艺术观、哲学观、教育观、妇女观和具体作品等诸多方面。20世纪30年代初,文坛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出现分歧。30年代至40年代,学界在关注托尔斯泰的学说的同时,开始更多地关注他的文学创作。50年代的托尔斯泰研究带有火药味。1960年前后,文坛发生过一场怎么评价托尔斯泰的尖锐论争。此后近20年,“托学”在中国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托尔斯泰很快又成为赢得尊敬最多的俄国作家,他的作品译介总量居俄国作家之首。在活跃的学术空气下,中国学者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对“托学”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一时期,除了戈宝权、陈燊、倪蕊琴、李明滨等老一代学者不断有著述问世外,还有更多的中青年学者加入了研究的队伍,如李正荣、吴泽霖、张兴宇等。他们带来了新的知识结构和新的研究视野,方法和角度更加多样,如诗学研究、宗教文化研究、比较研究、美学研究等,并在更广泛的领域做更深层次的开拓。
本书第一编为“列夫·托尔斯泰学术史”,共9章。俄苏部分占3章,德、法、英、美、日、中各占1章。第二编为“列夫·托尔斯泰学术史研究”,包括“‘托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等5章。全书分工如下:陈建华(负责全书的架构和统稿等工作,另撰写绪言、第一编第九章)、张兴宇(第一编第一至三章、第二编第二章)、郝运丰(第一编第四章)、林辰(第一编第五章)、陈豪(第一编第六章)、田洪敏(第一编第七章)、陈凌虹(第一编第八章)、邱运华(第二编第一章)、王树福(第二编第三章)、金美玲(第二编第四章)、许旺(第二编第五章)。另需要说明的是:1. 因出版篇幅所限,本书在统稿时删减了约9万字,主要在俄苏部分,希望以后有机会专题展开;2. 中国部分有其特殊意义,但本书中用笔甚简,附录中相关文献也略去,笔者将在他处另有论述;3. 正文各章中“托尔斯泰”和“列夫·托尔斯泰”一词多用“托氏”指代(专有名词等情况除外),其余人名也多做相似处理。
本书是集体劳动的成果,除笔者外,参与者多为年富力强的优秀的中青年学者,他们已经并正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做出骄人的成绩。在书稿付梓之际,笔者谨向参与撰稿的各位学者致谢,由衷感谢他们的合作与付出!同时,也对陈众议先生的信任和钟志清教授等外文所朋友的相助,对译林出版社袁楠总编、姚燚主任和韩继坤编辑等的专业审读,表示敬意和感谢!书中不足之处还望得到专家和读者的指正。
陈建华
于2024年元月

托氏的作品《我的童年的故事》发表于涅克拉索夫所主持的《现代人》杂志1952年第9期,俄罗斯有关托氏的学术批评也始于19世纪50年代。自《童年》为作家赢得文坛声名后,俄罗斯批评界开始关注这位崭露头角的作家。后世学者曾提及,“托尔斯泰最初的作品便已引起了同时代人的极大兴趣。批评家们一致开始对这些中篇小说出众的艺术特色津津乐道” 。50年代的批评界尽管审美观点和政治立场存在分歧,但无论纯艺术派,还是斯拉夫派以及现实批评等文学批评阵营,对托氏的早期创作均给予积极评价。
如果不计1852年8月涅克拉索夫在书信中对《童年》的评述的话,斯捷潘·谢苗诺维奇·杜德什金(Степан Семенович Дудышкин,1820—1866)最早3 对托氏的创作予以了关注,写出有关《童年》的批评文章,成为俄罗斯“托学”的第一人。杜氏评介《童年》的文章发表于《祖国纪事》杂志1852年第10期,他在文中对托氏这部作品给予了热情的回应:“作者对所描绘的现实中的现象充满了同情心,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读到比这写得更真挚、更优美的作品了。小说的内容非常简单:它描述了我们每个人都怀着虔敬之心回忆的远逝时光,即童年时期,我们在成长1 (按歌德的说法)中,都会保留着对它所有美好的欢乐和温柔的悲伤。我们也有意让读者们了解一下Л. Н.先生的作品,从中摘录最好的内容;但最好的内容并没有:整部作品,从头到尾,无一不佳。” 在这里,批评家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自己对这部小说的喜爱,并且也揭示了这部小说所特有的叙事基调。批评家兴奋地预言,“如果
这是Л. Н.先生的第一部作品的话,那么不能不祝贺俄罗斯文学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新天才” 。虽然后世学者认为,杜氏的文学批评缺乏“坚定的立场” ,但托氏日后在俄罗斯文坛的成长和成就,则充分证明了杜氏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所应具备的审美眼光和敏锐洞察力。
随后,杜德什金对托氏在50年代上半期所发表的《少年》《伐林》《袭击》《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等军事题材的作品均给予关注并著文评析。批评家总结作家在前两部自传体小说中所表现的特点,认为,后者的语言富有画面感、简洁不造作 ,在其笔下“没有一个多余的词,没有一处无关紧要的人物特点,没有一句话不具有画面感和意旨”;作家的另外一个创作特征则是其敏锐的观察力,批评家揭示,就童年和少年这一话题而言,托氏“写出了我们俄罗斯的图景,并且像狄更斯那样,善于在这一图景中化身为人类普遍天性的观察者,这是他的主要优点”。对于作家所创作的军事小说,杜氏提及,一段时间以来,那些在创作中涉及军事话题的作家争相师法马尔林斯基和莱蒙托夫,他们的这类模仿作品已经鲜有新意。但在托氏笔下,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人物语言,这类题材呈现出新气象。在批评家看来,作家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按照人物的本然面目而不是用自己的理念刻画他们。杜氏认为,“这向我们证明,Л. Н. Т.先生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在他那里,才华高于思想,而不是思想高于才华,他的艺术家的本能高于头脑的创造力”。此外,批评家认为,在此前不久的文学创作中,人物的语言往往是书面语和民间俗语的杂糅,这样的语言远离生活本身,不是自然的人物语言。杜氏表示,“显然不可能再回到以前的小说语言那种状况中去了,因此,那些像Л. Н. Т.先生一样的作家,便也很快端正认识,创造了为普通士兵所应有的语言”。这些话指出托氏笔下普通士兵的语言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具有现实的真实性特征。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杜氏是俄罗斯批评界和思想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后世不乏学者根据其美学观念和批评立场把它归诸“纯艺术”派。历史地看,杜氏虽然在社会思想论争最激烈的年代没有站在时代的前沿,但如当代批评家叶戈罗夫(1926—2020)所言,杜氏对托氏《童年》的积极评价是其最有价值的批评发现之一 ,他对托氏早期创作的评价就其审美意义而言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作为第一位对托氏创作给予热情褒扬并对其创作才华成功预见的批评家,杜氏虽然没有揭示出托氏“民主主义和心理分析特点的深刻性(глубины демократизма и своеобразия психологизма)” ,但他对托氏创作艺术的分析和总结仍旧有其独到、合理之处,无愧于托氏批评第一人,他的批评遗产值得重新解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