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工业文化研究·2024年第6辑 跨时段的中国行业史:延续与变异

書城自編碼: 414036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經濟學理論
作者: 彭南生、严鹏
國際書號(ISBN): 9787552047905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企业国家:一部日本经济史
《 企业国家:一部日本经济史 》

售價:NT$ 653.0
汉简《苍颉篇》研究
《 汉简《苍颉篇》研究 》

售價:NT$ 653.0
抑郁症(精装全彩版)牛津科普系列:拨开抑郁症的迷雾,探索情绪背后的深层真相
《 抑郁症(精装全彩版)牛津科普系列:拨开抑郁症的迷雾,探索情绪背后的深层真相 》

售價:NT$ 449.0
天才的盛会:文艺复兴艺术三百年
《 天才的盛会:文艺复兴艺术三百年 》

售價:NT$ 500.0
裘锡圭学术文集(全六卷)
《 裘锡圭学术文集(全六卷) 》

售價:NT$ 4998.0
抗日战争时期中英借款交涉研究
《 抗日战争时期中英借款交涉研究 》

售價:NT$ 403.0
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茶馆 天津工人 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 亦官亦商(套装共4册)
《 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茶馆 天津工人 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 亦官亦商(套装共4册) 》

售價:NT$ 1805.0
索恩丛书·信仰与权力:阿拉伯世界的裂变与重生
《 索恩丛书·信仰与权力:阿拉伯世界的裂变与重生 》

售價:NT$ 658.0

編輯推薦:
本书传播国内外工业文化研究的先进理论和知识,推动对中国行业史的认识和相关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此同时,本书将工业文化研究落到实处,促进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规范化发展,并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社会意义重大。
內容簡介:
《工业文化研究》围绕工业文化集中组稿,并收录其他相关研究论文,为工业文化的学术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本书主题为“跨时段的中国行业史:延续与变异”,分为“工业史研究”“消费品工业文化研究”“书评、工业文化史料”等专栏,主题鲜明,分栏合理,内容丰富;所收录文章均搜集与使用大量原始资料,分析深入,论证严谨,学术价值高。
關於作者:
彭南生,湖北黄陂人,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教yu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严鹏,湖北武汉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工业文化研究》主编。
目錄
彭南生

工业史研究
中国近代“工业”起源、发展与资料整理述评
李玉
战时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工余生活:基于《电工通讯》的考察(1939—1945)
褚芝琳
战时资源委员会中央电瓷制造厂的困境与发展
朱晨熹
抗战后鄂南砖茶制造业的复兴与顿挫(1946—1949)
陈文佳
中国自主建设重型机械工业的探索: 以太原重型机器厂为中心
魏晓锴、南楠

消费品工业文化研究
中国白酒领军企业的发展史研究——对茅台与五粮液的分析
陈鑫洁
从政府到市场: 国营酒厂的发展路径研究——以古井酒厂为例
朱玲玲
从“CPC”到“上海牌”:一家国货咖啡厂商的制度转型与市场沉浮
章斯睿

航空业研究
海燕高飞: 中国北方航空公司发展史(1921—1997)
赵秀然

书评、工业文化史料
近代国际商战的新叙事——《茶业战争》书评
严鹏
武汉酒厂史料选辑
《黄鹤楼酒报》

工业文化年度述评
2023—2024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发展综述
內容試閱
卷首语
彭南生
《工业文化研究》的第六辑与读者见面了,本辑主题为“跨时段的中国行业史: 延续与变异”。工业史是工业文化的根基,是由不同的行业史汇聚而成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手工业在世界历史上有着辉煌的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手工业行业遭遇巨变,出现了或兴或衰的变化,各种新兴工业行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延续与变异”成为跨越时段的中国行业史的显著特征。本辑即围绕这一主题组稿,分为不同的专栏。

专栏“工业史研究”共收录五篇文章。《中国近代“工业”起源、发展与资料整理述评》回顾中国工业之路,是对近代中国工业的宏观洞察。《战时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工余生活:基于〈电工通讯〉的考察(1939—1945)》和《战时资源委员会中央电瓷制造厂的困境与发展》,分别以电工器材厂和电瓷制造厂为例,对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新兴行业的演变进行研究。《抗战后鄂南砖茶制造业的复兴与顿挫(1946—1949)》通过搜集多方面资料,研究分析了抗战胜利后鄂南砖茶制造业因资本匮乏、交通破坏和政府不作为而复兴失败的过程。《中国自主建设重型机械工业的探索: 以太原重型机器厂为中心》通过整理档案和期刊等历史资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新兴行业进行分析。

专栏“消费品工业文化研究”共收录三篇文章。《中国白酒领军企业的发展史研究——对茅台与五粮液的分析》和《从政府到市场: 国营酒厂的发展路径研究——以古井酒厂为例》以被评为国家工业遗产的白酒企业为个案,探讨其经营与发展问题,为读者呈现丰富的企业史数据。《从“CPC”到“上海牌”:一个国货咖啡厂商的制度转型与市场沉浮》以张宝存创办的CPC咖啡馆为例,探讨近代中国咖啡业的技术创新、市场影响及文化贡献,并且分析其在改革开放后面临的挑战,为理解中国食品工业化和商业文化变迁提供了重要案例。
专栏“航空业研究”收录了一篇文章。航空业是人类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新兴产业,在过去的行业史研究中较少被关注。《海燕高飞: 中国北方航空公司发展史(1921—1997)》聚焦于已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国北方航空公司,分析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业务水平、航线网络等经营情况,为中国民航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个案参考。

此外,本辑还设有“书评、工业文化史料”专栏,全方位承担本刊促进工业文化研究的使命。严鹏为《茶业战争:中国与印度的一段资本主义史》撰写书评,认为该书创造了一种关于近代国际商战的新叙事,从理论角度看颇具新意。本辑收录的史料以“酒”为主题,精选了两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 一是武汉酒厂史料选辑,二是《黄鹤楼酒报》1994年1月28日第1、2版。酒厂史料侧重生产实践,酒报则呈现企业文化。
由于组稿不易——截至本刊文稿交付出版社时,仍有邀约已久的工业史料翻译未能交稿——本刊的出版进度大大滞后于计划。2023年,疫情防控转段,本刊亦推出了校庆特辑,作为一个阶段性总结。2024年,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我们发现2017年最初参与工业文化研究与工业文化研学等事业的一些高校、机构早已退出,而我们在困难的条件下还是坚持了下来。中国的工业文化研究事业也必然在延续与变异中,继续前行。

中国近代“工业”起源、发展与资料整理述评
李玉

“工业”之意,对今人而言,已无进行专门解释之必要。可以说,人人都生活在工业的世界。也有人说,现在已是“后工业化”的时代,但“后工业化”不也是一种工业化吗?工业化对人类社会的改造与形塑,实在是太大了,无论是物质还是观念,当下还是未来。

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趋势,极大地缩短了距离、缩小了时空,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渐有遗忘本体、忽略主体的趋势。何以言之?大多数人接触的主要是信息化的终端服务产品,借此,人们可以足不出门享受想要的许多现代化成果,很容易忽略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与形态,或对其产生虚幻的认识,以致生活与思想越来越虚拟化。长此以往,社会生活与民众思想难免会成为“无源之水”或“无本之木”。在此情境之下,以历史学科进行“实学”教育就具有较大的必要性了。工业史无疑是“实学”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中国工业之路,有助于审阅中国工业序列,探考中国工业化道路,无论是对历史学研究本身,还是对健全国民基本素养而言,都是一件需要重视的事情。

一、 “工业”的来源
虽然国人对“工业”一词并不陌生,但若要给出严格的定义,还是较费周折。目前通行的对“工业”的解释,首先是一种生产事业,其次是限定为“采取自然物质资源,制造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或者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所以有时候“工业”又与“产业”等同,即英文中的“industry”。

“industry”既可译作“工业”,又可译作“产业”。但在汉语之中,“工业”与“产业”既可互通,又不同义。就语源而言,“工”与“产”各有所指,“工”指技艺或者项目,“产”指生成(生产)。

讨论“工”与“产”的区别主要是为了说明“工业”与“产业”的词义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产业”的范围要比“工业”宽泛得多,几乎包括国民经济的各个部类,只有在狭义的层面,“产业”才特指现代工业生产。作为史学研究的一个观察角度,“工业”显然比“产业”容易把握,就其考察对象而言,也更容易确定。
相比于“工业”与“产业”的概念区别,读者可能对汉语语境中“工”与“业”的组合更感兴趣。众所周知,“工”与“业”在中国古代各有所指,两者结合成一个专有名词,则是在近代。
英文中的“industry”在晚清并未一开始就被译为“工业”。它在中国语境中的表述,最初是“制造”“工商”“商务”,或具体的行业名称,如“纺织”“电报”等,到清末才逐步演变成“实业”。笔者利用“爱如生《申报》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工业”作为一个词首次出现在《申报》,是在1891年1月19日第1版的社评,题名为《兵船游历外洋议》,文中这样写道:

自与泰西通道[商]以来,凡华民之襥被出洋、藉图糊口者,合欧美者国计之,大约不止数十万人。其上者设肆经营,以权子母;次者持筹握算,作嫁依[衣]人;等而下之,则有所谓华佣者,或种烟,或制糖,或操各项工业,此其人恃一手一足之烈,供人役使,受人鞭笞,辛苦频年,所得无几,甚至鄙□薄之曰“猪仔”,几至不齿于人。嗟乎,远适异国,昔人所悲,况乎身受拘羁,无从自主,日遭凌虐,渐类鬼薪,同是我国子民,有不一念及之恻然怜悯者乎?

可见,此处的“工业”,实际上就是“工作”或“作工”之意,无论如何,与现代加工、生产行业联系不起来。
其他人也有将“工业”比作“工作”者,例如署理松江府知府、上海县正堂陆某在劝谕上海本地“小流氓”改恶从善的告示中这样说道:

尔等嗣后有工业者各安工业,无工业者自谋生计,父兄亲友互相诫勉,革面洗心,勿蹈前辙,副本县与人为善之诚,免本县除恶未尽之疚。
此后,类似的说法在《申报》中不断出现,值得注意的是1897年2月18日《申报》在报道日本东京为去世的日本皇太后执绋送葬的队伍中有来自“东京工业学校”的学生,这是该词在《申报》中以比较接近现代的语义首次出现。

到戊戌变法时期,“工业”的意义转向已非常明显,例如《申报》的一则题名《筹防新议》的社评这样写道:
不兴海军,万难言战者也。然则何以为之备?曰首兴学校,以储民智,民智开而后新政启;则改官制,官制定而后百废振兴。于是劝农、惠商、开矿、广造铁路,民财既阜,然后振工业以塞漏卮,因设工厂、船厂、军械厂,而后洋人无从难我,我乃得治海军、治民兵。以中国之人治中国之政,而保中国之富强,斯为标本兼安,而国以永固矣。

在稍后的一篇讨论日本税政的社评中,“工业”的用法已完全转向近代,其言曰:
昨日本报转录日本《台澎日报》云,顷接东京来电,知东历本月十五日以后,所有日本出口货物一概免纳税金,盖所以固利权而兴工商各业也。执笔人阅至此,不禁喟然而叹曰: 有是哉,日人真深明理财之道者哉!日本自明治维新而后,一切土货悉仿西法制成,历三十余年,工业日兴,几足与泰西媲美。顾货虽多而用者只有此数,必致百物壅积,与业于地也相同。于是工则求其廉,料则求其贱,俾成本轻减,同一货物而售价可较泰西而半之,或又半之,庶几各国流通凡向之购自泰西者,今则就近向日本购致。工业既蒸蒸日上,商况自日新月异,顿改旧观。然犹苦关市之征重为民累,商民之载货出境者尚未能踊跃争先,于是执政者筹划其间,创为免税之术。

可见,文中以日本为例,对于工业生产的源起、特征与影响,以及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的关系,均有比较清晰的说明,在此表述中,“工业”已经特指一类具有重要意义的近代新型产业。

进入20世纪,“工业”的现代用法已基本定型,清政府明确提出重工兴商的国家战略,由农商部主办的《商务官报》于1906年发表了《论中国宜求为工业国》的社论,按照不同的支柱产业,将欧美各国分为“农业国”“工业国”和“商业国”三类,指出中国必须走工业化道路,其言曰:
然吾谓中国将来之不能不为工业国,犹诸美国今日之不能不为工业国,此则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者。然则振兴实业之方针,其必求为工业国而后已,盖显然矣。

且夫中国者,实有为工业国之资格者也。盖工业所需者原料,中国则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西北之羊毛,不减于澳洲,江浙之生丝,凌驾乎法、意,苟知所以利用之,则他国之精制品,其何能更充塞于市场也?工业所需者劳力,中国则人口日增,庸率颇廉,其勤而耐苦,又欧美人之公论也;工业所需者原动力,中国则东南水利环球称之,全国矿属,甲于五洲,苟利用矿力与水力,则一切之大工场,鲜有患其不能兴办者;工业所需者智巧,中国人之聪明材力,宁让白种?苟使专利发明等条例一旦颁布,则利之所在,人争趋之,吾知新出之器,必有足与欧美人斗奇竞巧者。况即就目前论之,江西之纸、磁,江浙之织物,福建之漆器,果能不安故步,日求精进,则持此以与世界竞争,又何患不博各国之欢迎也?夫不能不为工业国之势如彼,而易于为工业国之理又如此,吾国之有志实业者,其亦可以投袂而起矣。

与此同时,工业教育也在推展之中,1904年清政府新订《学堂章程》,指导“各省宜速设实业学堂”,具体而言,“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计为主,最有益于邦本。其程度亦有高等、中等、初等之分;宜饬各就地方情形审择所宜,亟谋广设,如通商繁盛之区宜设商业学堂;富于出产之区,宜设工业学堂;富于海错之区,宜设水产学堂,余可类推”。可见“工业”已为学科之一。除《实业学堂通则》外,清政府还分别颁布初等、中等与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以及《艺徒学堂章程》《实业补习普通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等。

此后各地创办的新式学堂中,专门以“工业”命名者日渐增多,多数直接冠以“工业学堂”“工业学校”之名,甚至有“工业小学”“工业中学”。也有不少工业专门学校,如杭州的“蚕学馆”、青州的“蚕桑学堂”、天津的“工艺学堂”、醴陵的“磁业学堂”等。各类工业研究与推广组织也纷纷成立,诸如“劝工所”“工业试验所”“工业传习所”等。

与此同时,“振兴工业”渐成舆论热点之一,清政府制定新政,鼓励创办实业,国内经济民族主义思潮日益高涨,实业救国的核心之一已演变成“工业救国”。全社会对“工业”的实体价值与战略意义开始有了系统性认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