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九型人格:人人都应该学习的自我认知课
》
售價:NT$
332.0

《
中年面相
》
售價:NT$
296.0

《
疑案里的中国史3艾公子著(中国史里扑朔迷离的40个疑案,惊奇好玩又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
售價:NT$
356.0

《
大学问·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重绘清代全国各省的银钱比价数据序列,为清代货币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
售價:NT$
709.0

《
荷马社会研究(增补版)
》
售價:NT$
765.0

《
万千心理·与弗洛伊德的咖啡漫语: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精装】
》
售價:NT$
704.0

《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精装 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755.0

《
山中岁月:在日本小镇与传统相遇、与自然相融
》
售價:NT$
306.0
|
內容簡介: |
本书志在探讨从史前至春秋时期今苏皖两省淮北与江淮地区的社会进程,实现某个区域空间内的“通古今之变”。观察在区域社会之间不断靠拢、逐渐前移的统一趋势过程中,这片属于“南北过渡地带”、“东方沿海地区”及“夷域”的中间区域究竟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反应?对于统一进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区域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会对社会进程,包括文化的变迁、政治格局、政体的强弱、人群的迁徙等产生重要影响。两淮地区在早期中国时期不是当时世界的中心,它处在一个“之间”的位置。尽管这种“之间”的位置也有利于两淮对于不同地理文化形式的吸收和融合,但同时伴随的是,本区易受到周邻强势文化区域的干扰,从而在社会进程模式上呈现出一种“断裂的连续”特征。本区并不具备足够大的地理空间,地域的相对狭窄,空间竞争性强,使得此间文化的演进,相比于南北的环太湖、海岱与中原地区,难以在广阔的面和持久的度上赢得可观的表现。
|
關於作者: |
徐峰,江苏靖江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文明起源、精神文化考古,兼及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近作有《建构神圣:良渚文化的玉器、图像与信仰》(2021)《思想的考古学》(主编,2023)。译著《儒法国家:中国历史新论》(2022)《中国古代宇宙观与政治文化》(2018)。在《考古》《民族艺术》《光明日报》《瞭望》等刊物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
目錄:
|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代总序)赵辉1
序王巍1
绪论1
第一节引言1
一考古学界的社会进程研究1
二两淮的地理界定与地形7
三研究两淮的合理性与必要性12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15
第三节研究视角与方法23
一整体与长时段的视角23
二“斑块—廊道—本底”模式25
三聚落形态与文化因素分析29
四本书的构成31
第一章互动初显: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两淮33
第一节淮北地区33
一大汶口文化背景34
二生态环境与生业经济41
三社会关系分化50
第二节江淮地区64
一江淮东部的文化序列及面貌65
二江淮东部的生态环境和生业经济72
三安徽江淮的文化序列与面貌74
四安徽江淮的生态环境与生业经济79
五凌家滩文化的兴盛与衰亡80
小结96
第二章互动加剧: 龙山文化时期的两淮99
第一节淮北地区99
一龙山文化背景100
二生态环境与生业经济107
三藤花落: 一隅之兴与社会分化114
第二节江淮地区126
一江淮东部的“间歇性”遗存126
二安徽江淮间的龙山文化132
三汇聚: 枢纽禹会村134
小结142
第三章衰退与低迷: 岳石文化时期的两淮144
第一节淮北地区144
一岳石文化背景145
二岳石文化的衰退150
第二节江淮地区154
一江淮东部的“间歇性”遗存154
二安徽江淮间的文化面貌157
小结160
第四章边缘与附属: 商代的两淮163
第一节淮北地区163
第二节江淮地区168
小结178
第五章征服与反抗: 西周时期的两淮179
第一节“淮夷”的族群建构180
一淮夷的由来180
二生态环境与生业经济187
三淮夷兴盛及其与周人的战争190
四“族群认同”的不同面相195
第二节西周两淮的考古学文化196
小结213
第六章蚕食: 春秋时期的两淮215
第一节残喘: 两淮政体的困境215
第二节物质文化面貌220
一徐舒等国的青铜器220
二徐舒等国的葬制与葬俗230
小结241
结语242
附录一一水分南北: 淮河的早期边界性259
附录二两淮社会进程中的精神文化266
附录三从膨胀到萎缩:“青莲岗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304
参考文献314
后记356
新版后记——在区域空间中发现“过渡带”359
|
內容試閱:
|
2007年徐峰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随我攻读博士学位。记得入学后不久,他来找我谈论文选题。他的硕士论文做的是西周时期的淮夷,他拟在此基础上,往前向新石器时代追溯,往后向东周延伸,对今苏皖淮北和江淮地区进行一项长时段的社会进程研究。大家知道,自2001年起,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中心就与同行们召开了多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研讨会。我一直主张,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应当首先研究各个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我此前指导的好几位博士的论文均以区域文明化进程为题。所以,徐峰的这个选题和我的主张是相吻合的。而且,他选择的区域也有其自身特点,和环太湖、中原、海岱这些中心地区不同,淮北与江淮地区是地理上的南北过渡地带,非核心区,社会进程的模式按理应该是有所不同的,而且考古学界对这片区域的研究也相对比较薄弱,这是我感到他选择这一区域做工作的新意所在。
现在呈现给读者的《过渡带: 两淮地区早期社会进程》这部专著,就是在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的。2010年徐峰从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工作,距今已有十载。十年来,他不急不躁、继续打磨博士论文,并将之出版,是令人高兴的事情。
通览全书,我觉得本书有几大特点引人注目。一是两淮这个区域的考古学研究,以往不同角度的思考虽有不少,不过长时段、系统探讨这片区域社会进程的著作却还没有。该书前半部分探讨史前时期的若干考古学文化,包括生态环境、社会分层、聚落形态等等;后半部分则利用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学材料,分析该区域的族群、文化和政治,向读者展现了两淮地区夹处在文化核心区的互动和碰触情境中的社会进程。
二是借鉴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理论来分析过渡地带的文化交流。以往学界多注意过渡带有助于文化的融合,而本书则强调两淮的廊道特性,廊道是一种危险的景观结构,会引导外来物种及天敌侵入,威胁乡土物种生存,构成文化间的冲突。从宏阔的历史进程看,这片区域的人群与文化很难在一个稳定的、僻静的、可持续的发展程序中经营下去。该书认为,这些地理结构特征潜藏在两淮地区的社会进程中,既是社会进程的内容,又是影响社会进程的因素。和中原、环太湖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研究不太一样的是,地理中心区通常展示的是区域社会如何壮大,出现社会分层,逐步达到文明或早期国家的层次。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呈现的社会进程却不太一样,文化发展时断时续,此间地域分布的尽是当时寡弱的小国,夹处于大国间,境遇十分困窘。这是该书内容的重点。
三是社会进程中精神文化领域的探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曾将精神文化考古列为子课题,以期对各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精神文化的发展成就进行揭示,并且追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精神源头。该书中精神文化的探讨是以一篇附录的形式出现的,并没有系统全面地总结两淮早期社会进程中的精神文化,可能是篇幅与精力所限。不过,几个个案的探讨颇有新意,提出了一己之见,尽管这类精神文化的研究常常是见仁见智。值得一说的是,附录中精神文化的探讨依然是服务于该书主题的。比如,他指出,两淮地区的很多精神文化因素往往属于零星的发现,七足镂孔器、三位一体的玉鹰、玉版等等,无不如此,这就表明了两淮的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闪耀的火花,但是还没有发展到量变引起质变的地步,容易昙花一现。只要和良渚文化的玉琮、神人兽面纹的那种普遍性存在相比,差别是一目了然的。
四是该书思维比较开放,在归纳分析考古学材料的基础上,能够比较有效地借用其他学科的一些理论,如“廊道”理论以及人类学中的族群认同理论,来帮助相关问题的探讨,这就使得该书兼有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特点,打破了学科界限,适合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阅读参考。
除了以上几点我印象比较深刻外,书中还有很多细节的讨论不乏新意,读者可自行体会,不一一介绍。总的来说,该书资料翔实,结构完整,主题论述层层推进,且能前后呼应。尤其是绪论和结语部分,学术史的回顾、研究两淮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以及理论视角等内容的介绍,给人一种非常充实的感觉。这部著作着力于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进行长时段的探讨,有年鉴学派宏大叙事的风格。能够在若干历史问题的引导下,细致分析考古学材料,归纳借鉴同行观点而有所创新,提炼出属于这个区域的社会进程模式和动力,难能可贵。我认为,这是一部成功的论著,必将促进这一时期历史和考古学研究的深入。
当然,任何研究都是基于现有资料而得出的暂时性的认识,尤其是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材料瞬息万变,该书提出的诸多观点也需在新的考古发现中接受考验。社会进程研究包罗万象,十分复杂,以后若有条件,该书还可以依据新材料进一步对考古学文化谱系、生态环境及其与文化兴衰变化的关系、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的变化等方面做更为全面、细致的研究。
是为序!
2019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