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宝石之书
》
售價:NT$
806.0

《
汉画像的象征世界
》
售價:NT$
439.0

《
非暴力沟通·人性化医护(比起药物,连结人心的沟通更具治愈生命的力量)
》
售價:NT$
265.0

《
AI时代的文学教育 北大教授陈平原主编 关注AI对文学教育的影响
》
售價:NT$
551.0

《
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篇
》
售價:NT$
1173.0

《
成为作家(畅销全球90余年,新手写作必读指南)
》
售價:NT$
301.0

《
帝国的生意 商业、政治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诞生(一部展现公司与国家交织共生的扩张史)
》
售價:NT$
500.0

《
十日终焉7:极道
》
售價:NT$
245.0
|
編輯推薦: |
本书主要有以下特点。1.突出问题导向。本书将结合当前我国乡村发展的现实情况,选取村镇社区公共服务领域亟待解决的的核心议题,归纳阐述相关问题的现象特征及其社会空间映射表征,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背景、成因及机制,进而寻求解决对应问题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措施,同时也引导读者对于城乡公共服务相关规划编制及管理的路径和方法的思考。2.深化理论认知。本书在强调问题导向阐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现实问题的同时,辅以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配置相关经典理论的梳理,归纳总结前人对公共服务规划领域相关问题的阐述和解释,并注重引介前沿思想、新兴模式及实际案例,以期让读者对乡村社区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置的研究发展历程有深刻的理解与认知。3.强调地方意识。本书内容突出地方特色,强调地方意识,关注地方诉求,深耕西南山地区域,充分考虑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地域结构差异,尤其是显著的地理地貌特征及其乡村社区的独特空间格局带来的乡村公共服务的特殊现实需求。
|
內容簡介: |
本书针对西南山地乡村社区的社会空间特征与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问题,首先从宏观的历史维度,论述了东亚乡村及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趋势对西南山地乡村社区的规律性启示(绪论);其次基于县域尺度的区域视角,从区域网络一体化、多元供给一体化和三生场景一体化三个方面介绍西南山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一体化配置的规划理论(第1章)、发展现状(第2章)、规划目标与策略(第3章)、技术方法(第4~6章),,并辅以简明清晰的导则手册(第7章),希望对关注乡村振兴以及乡村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的学生、研究者、规划师、政策制定与管理者有所启示和帮助,也为关心乡村发展的广大读者群众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中国乡村建设的现在与未来。
|
關於作者: |
徐苗,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乡规划系副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社区规划与住房发展、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科学研究方面,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广泛的城市社区发展问题,目前已在相关研究领域中英文行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一篇英文A&HI收录文章获得国际规划史协会颁发的”东亚规划史奖”;出版专著1部(英文),译著1部;参与编制地方标准1部(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绿色建筑设计规范》,DBJ50/T-135-2012);参与编纂精品课程教材1本;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纵向课题3项、中央高校基金2项;现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纵向课题2项,中央高校重点项目1项;参与重大城市设计及城市更新类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包括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1项、重庆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3项。主要社会、学术团体兼职包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中文核心期刊《国际城市规划》编委委员、中文核心期刊《城市规划》特邀审稿人、英文期刊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与Urban Studies审稿人。
|
目錄:
|
0 绪论 : 西南山地乡村振兴与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0.1 西南山地乡村振兴的目标与困境:历史视角 0.2 东亚乡村社区特征及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趋势:未来视角 1 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1.1 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网络体系理论及规划实践 1.2 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多元供需规划理论1.3 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三生场景规划理论2 西南山地乡村及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现状2.1 县域城镇化与城乡关系新阶段 2.2 供给不足:空间网络视角下的县域供需均衡重塑 2.3 需求分异:人口结构变化下的多元三生场景营造 2.4 空间分散:立足山地乡村生活圈的可达网络构建3 西南山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一体化规划目标与策略3.1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一体化规划目标3.2 技术构成与规划策略4 西南山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区域网络一体化技术4.1 县域统筹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区体系规划4.2 乡村社区生活圈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5 西南山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多元供给一体化技术5.1 以“人口 - 设施”为主的供需结构匹配5.2 以“线上 - 线下”为辅的供需形式优化5.3 融合“线上 - 线下”的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6 西南山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三生场景一体化技术6.1 三生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的场景识别6.2 三生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的场景谱系构建6.3 三生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场景设计要点6.4 三生场景一体化总体技术路线7 西南山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7.1 生活型公共服务设施与场景设计7.2 生产型公共服务设施与场景设计7.3 生态型公共服务设施与场景设计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序言从长期深耕城市社区研究走向对乡村社区的关注,*初的契机来自研究团队对我国城市非正规经济与就业群体及其空间需求问题的持续跟踪与调查。研究发现,广泛分布于城中村、保障房社区及老单位社区等不同类型城市低收入社区中的大量农民工是非正规就业群体的主力,而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黄宗智教授在其著作《中国的新型非正规经济:实践与理论》中明确指出,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深度依赖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和非正规经济。虽然城市非正规经济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农民工在户籍制度限制下缺乏社会保障,其低工资与不稳定就业状态是城市对农村的“隐形剥削”。以农民工为基础的城市非正规经济虽然为农村提供了重要的非农就业收入增长,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农村的结构性转型,流动人口在进城与回乡之间进退维谷。因此,对占据城市低收入人群主要体量的农民工的关注,将我们的研究视野从城市社区引向了这个群体钟摆型生活的另一端——乡村社区。而另一个契机,则来自研究团队有幸参与的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牵头,由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共同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村镇社区空间优化与布局研究”的子课题——“村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与公共设施规划技术”。课题推进过程中再西南山地乡村展开的大量田野调查与研讨交流成果,形成了本书内容的基础。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发展过程中,我国乡村社区普遍存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此外,由于地域辽阔,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地理要素叠加城乡空间格局、经济结构、城镇化进程等差异,我国乡村社区及其公共服务设施供需情况分异显著。本书聚焦的西南地区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征,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1.7%,丘陵占13.5%,高原占9.9%,平原仅占4.9%。该地域的乡村社区,受制于大型山系和长期边缘化的经济地理区位,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流失水平高,居住分散,导致山地村镇单元的经济体量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设施普遍存在供需结构失衡、资源闲置浪费、设施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村镇层级建立起完整公共服务体系的难度高、浪费大。另外,受到现代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影响,尤其是在近二十年国家推动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影响下,城乡之间物质、服务和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性与交互性日益增强。西南地区大量乡村的生产生活系统现已处在动态、复杂、开放的重构过程中,居民活动圈层范围及获取公共服务设施的时空路径得到了大幅拓展。2016年全国小城镇调查的村镇居民调查数据显示,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的调研村到县城的高频次出行比例较高,这些村庄与县城的空间互动联系更加紧密,表明传统的“村—镇—县”三级服务设施配置体系正在“动摇”,村民开始倾向于直接前往更高等级的服务地享受高等级服务。这类跨等级、跨地域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客观现象,反映了乡村发展要素正由本地化供给转向城乡交互作用,也反映了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已深度嵌入区域之间较大规模、复杂关联的流动关系网络。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2年5月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的实施,国家公共资源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向乡村辐射,公共服务设施本身较为完整的县城将在西南山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区域统筹布局中发挥益发重要的支点性作用。因此,从区域视角评估与优化县域尺度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网络体系是西南山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规划破局的关键。基于以上研究成果与认知,本书聚焦于日益扁平化、互嵌化和网络化的空间网络体系新变化,针对西南山地乡村社区的社会空间特征与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问题,首先从宏观的历史维度,论述了东亚乡村及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趋势对西南山地乡村社区的规律性启示(绪论);其次基于县域尺度的区域视角,从区域网络一体化、多元供给一体化和三生场景一体化三个方面介绍西南山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一体化配置的规划理论(第1章)、发展现状(第2章)、规划目标与策略(第3章)、技术方法(第4~6章),并辅以简明清晰的导则手册(第7章),希望对关注乡村振兴以及乡村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的学生、研究学者、规划师、政策制定与管理者有所启示和帮助,也为关心乡村发展的广大读者群众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中国乡村建设的现在与未来。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一体推进城镇和乡村规划、建设和治理,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紧接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同年7月在北京举行。这是继1978年、2015年后又一次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历史性转折点。会议首次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纳入中央城市工作总体部署,强调以全国1866个县城为公共服务枢纽,通过“互联网 教育/医疗”实现公共资源下沉,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的城乡融合发展。因此,在乡村社区实现医疗、养老、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和全覆盖是城乡规划领域的重要议题与任务。本书的出版将为国家的乡村发展战略与乡村社区规划路径提供一个在地化的注脚。徐苗2025年7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