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没有人能让我不快乐
》
售價:NT$
214.0
《
汉匈战争三百年
》
售價:NT$
454.0
《
成为作家:提升创造力、自律性、谦逊和毅力的专业指南(写作不是天赋,作家可以培养,人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作家梦)
》
售價:NT$
301.0
《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具身智能数据工程:标准、技术与实践指南
》
售價:NT$
509.0
《
人的觉醒:周代思想的启蒙景观
》
售價:NT$
816.0
《
政府论(上、下篇)(中外哲学典籍大全版)
》
售價:NT$
500.0
《
性格解码:解锁你的职业天赋(第6版)
》
售價:NT$
449.0
編輯推薦:
☆本书是“牛津学科论文写作”丛书中的其中一本,代表了哲学写作领域的专业标准?,可以用作哲学专业的写作教材。
☆该丛书的主编之一米娅·波教授专注于写作评估和写作发展研究,有20年的研究教学经验。米娅职业生涯的前10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担任技术交流主任。在那里,她与学院的教师们合作,开发了美国领先的跨学科写作课程(WAC)项目之一。
☆本书作者刘易斯?沃恩著有多部畅销哲学类教科书,经验丰富。
☆本书是哲学写作方面的经典教材,增补修订两版,本书是最新版第三版。
☆写哲学文本读不懂?文章写得晦涩难懂?论证薄弱?结构混乱?内容空洞?直击哲学学生的写作痛点。
☆将哲学阅读写作要点总结为规则和各步骤,好学、好记、好运用。
☆哲学阅读、逻辑基础、写作规范、语言参考四大核心模块;从选题到定稿,提出了论文写作“七步法”;阅读-写作联动教学,创立从哲学阅读切入写作的教学路径。
☆该书旨在帮助哲学教师解决“既要讲授课程内容,又要指导学生写作”的双重挑战,填补了哲学教学中写作指导的系统性空白。
內容簡介:
本书是牛津大学出版社为大学各学科写作课程策划出版的一系列学科写作指南中的一本,该丛书作者都是各学科领域的教授或专家,他们在书中会向学生介绍其所在学科必须掌握的写作规范。本书作者刘易斯?沃恩长期致力于哲学教科书写作,出版过几本有影响力的哲学教科书,本书便是其中一本,自第一版2005年问世以来,增补修订两次。
本书首先从哲学阅读开始讲起,介绍了哲学这门学科,以及读懂哲学文本的规则;其次,介绍了论证类文章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快速习得的写作技巧,涵盖了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从提出论点、搭建提纲,到完成终稿,以及逻辑论证相关的知识;最后,以好记、易用的规则形式阐述了文章的组织、句子的结构、文献的引用方式、避免剽窃、语法、拼写和词语用法、格式等方面的技巧。
本书是一本适合学生自学的哲学写作教材,以规则手册的形式概括出良好写作的核心原则,从而使学生快速习得写作技巧,而无须教师投入过多精力。对于哲学写作课教师来说,本书也可以作为他们上课的写作教材。对于爱思考哲学的读者来说,也可以阅读这本书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關於作者:
作者:[美]刘易斯?沃恩(Lewis Vaughn)是一位独立学者和自由撰稿人,现居纽约阿默斯特,他著有多部哲学类教科书,包括《哲学写作指南》《做哲学:88个思想实验中的哲学导论》《做伦理学:道德推理、理论和当代问题》和《伦理学入门:道德哲学导论》。
译者:葛四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规范伦理学与现当代英美政治哲学,兴趣领域为元伦理学与法哲学,主要研究制度正义,特别是正义、人性与运气之间的关系,目前主要兴趣在于帕菲特的道德哲学及相关著作的翻译。著有《正义与运气》《分配正义新论:人道与公平》,译(合译)有《运气均等主义》《合理性的本质》和《论重要之事》等。
金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伦理学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政治哲学。曾发表论文《作为集体责任的民族责任如何可能?——以戴维?米勒的社群主义解答为例》,翻译《苏格拉底论不服从法律》《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负责?》等。
目錄 :
中文版总序 1
前 言 3
本版新内容 7
第一部分 阅读和写作
第一章 如何进行哲学阅读 003
什么是哲学 003
哲学阅读 009
规则 1 - 1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文本 009
规则 1 - 2 积极而批判性地阅读 011
规则 1 - 3 先识别结论,再识别前提 012
规则 1 - 4 撰写论证提纲、转述或总结 013
规则 1 - 5 评估论证并形成初步判断 015
撰写转述或总结 016
应用规则 021
第二章 如何阅读某个论证 027
前提和结论 027
评判论证 035
规则 2 - 1 了解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的基础知识 036
规则 2 - 2 确定结论是否可以从前提得出 039
规则 2 - 3 确定前提是否为真 052
应用规则 054
第三章 哲学写作的风格和内容规则 060
规则 3 - 1 针对读者写作 060
规则 3 - 2 避免装腔作势 062
规则 3 - 3 正确看待哲学家的权威 064
规则 3 - 4 不要夸大前提或结论 065
规则 3 - 5 公平对待对手和反对观点 067
规则 3 - 6 清晰地写作 069
规则 3 - 7 避免不恰当的诉诸情感 072
规则 3 - 8 谨慎假设 074
规则 3 - 9 以第一人称写作 075
规则 3 - 10 避免带有偏见和歧视性的语言 075
第四章 论证性文章对论点的辩护 082
论文的基本结构 083
引 言 083
支持论点的论证 086
对反驳的评估 087
结 论 088
撰写论文的各步骤 089
一篇精心构建的论文 091
步骤 1 选择一个主题,并将其缩小为一个具体问题 098
步骤 2 研究该问题 100
步骤 3 撰写论点陈述 101
步骤 4 创建整篇论文的提纲 103
步骤 5 撰写初稿 106
步骤 6 仔细检查并修改初稿 111
步骤 7 完成终稿 112
附带注释的范文 113
第五章 避免谬误推理 118
稻草人 119
诉诸个人 120
诉诸流行 121
诉诸传统 122
生成谬误 123
含糊其词 124
诉诸无知 125
虚假两难 126
乞 题 127
草率概括 129
滑 坡 130
合 成 131
分 割 131
反唇相讥 132
第六章 使用、引用资源,注明出处 134
规则 6 - 1 知道何时以及如何引用资源 134
规则 6 - 2 不得剽窃 139
规则 6 - 3 谨慎注明出处 141
规则 6 - 4 必要时建立参考书目 142
第二部分 参考指南
第七章 写出有效的句子 145
规则 7 - 1 使主语和动词在数量和人称上一致 145
规则 7 - 2 以并列的形式表达并列的思想 149
规则 7 - 3 写完整的句子,而不是片段 151
规则 7 - 4 正确连接独立分句 153
规则 7 - 5 删除 “枯木” 156
规则 7 - 6 把修饰语放在该放的地方 158
规则 7 - 7 时态、语态、数量和人称要一致 162
规则 7 - 8 明确表达代词所指 165
练习:写出有效的句子 169
第八章 选择正确的词语 171
规则 8 - 1 精确选择名词和动词 171
规则 8 - 2 优先使用主动语态 171
规则 8 - 3 使用具体词语 173
规则 8 - 4 避免冗余 173
规则 8 - 5 注意词语的内涵 174
规则 8 - 6 学会区分写作者经常混淆的词语 176
规则 8 - 7 力求新颖,避免陈词滥调 179
规则 8 - 8 不要混用比喻 181
规则 8 - 9 提防拙劣的重复 182
规则 8 - 10 拼写正确 183
规则 8 - 11 区分常见易混淆词 184
练习:选择正确的词语 188
致 谢 191
附录 A:论文格式编排 193
附录 B:列出资料来源 201
附录 C:练习的答案 219
附录 D:哲学论文研究 223
译后记 239
索 引 249
內容試閱 :
中文版总序
孙华,北京大学教授,“学术写作与表达”课程负责人
从2019年筹备北京大学写作中心,到持续10个学期建设北大通识核心课程“学术写作与表达”,我和不同学科专业的老师一直在讨论如何更好地建设学术写作课,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写作之路。我们这门课是通过学术规范、论文结构、文献检索、语法修辞、逻辑思维和高效表达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学术写作素养和表达能力,为学生打下一个学术写作的基础。然而,随着进入高年级的专业学习,学生需要更精准的指导,这要求学术写作课要从通用技巧深入到学科特性,为学生提供专业论文、实验报告等的学术写作支持。
牛津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这个“牛津学科论文写作”系列丛书,汇聚了各学科具有代表性的学者,针对不同学科的写作规范、语言风格、文献引用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帮助大学生和研究生提升学术写作的水平。翻译出版“牛津学科论文写作”丛书,一方面是克服语言障碍,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受益,更好地了解国际学术标准和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是解决了目前高校的写作课程大多为通识课程,特别需要针对高年级学生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细分学术写作指导这个问题。三是每一册皆以精准的学科视角拆解写作规范,辅以实例与策略,将庞杂的学术传统凝练为可操作的指南。这有利于部分缺乏专业写作教学培训的老师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学术指导;同时也扩大了自适应学习的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高质量的教材找到更适合自己学科的写作材料、范例等。
这个系列涵盖哲学、历史、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工程学、生理学、护理学、音乐学等学科,也是由国内各领域知名学者承担翻译,保证了丛书中译本的权威性,助力同学们在专业学习中更从容地应对各种学术挑战,更顺利地走上学术研究之路。
序言
《哲学写作指南》(以下简称《哲学写作》)的第3版与第1版、第2版一样,旨在帮助哲学教师解决一个大问题,即既要努力讲授课程内容,又要面对没有准备好就这些内容撰写论文的学生这两者之间的张力。这一难题之所以严峻,是因为写作既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工具,也是一种评估理解程度的手段。然而,利用课堂时间来解释哲学写作的独特要求,可能会分散用于讲授课程实质内容的时间和精力(当然,批改一批写得糟糕的论文也毫无乐趣可言)。就像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代替教师一样,也没有任何一本书自身可以教人如何写好文章。尽管如此,《哲学写作》试图尽可能接近这个理想:提供一本简短的、可以用于自我指导的手册,涵盖论证性文章写作的基础知识,并促使学生快速习得写作技巧,而无须教师投入过多精力。
若要如此攻克“写作问题”,就要求课本尽可能自给自足,老师需要补充的内容尽可能少。因此,本书涵盖了哲学阅读、评估论证、撰写论文、列出论文提纲、研究主题和问题、注明出处、避免剽窃、发现谬误、编排论文格式、安排写作和研究时间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当然,教师可能希望在这些基础内容外再补充材料——但也未必。
本书的一个指导原则是,对缺乏经验的写作者而言,简洁明了最合适:帮助学生掌握一种简易的方法来撰写一篇简单而有力的论文,要比灌给他们五种方法写一篇充满选择的论文要好得多。即使面对并不复杂的哲学写作任务,初学者要思考的地方也很多。然而,如果他们能写出一篇不复杂的好论文,那么面对更大的写作挑战时,他们更有可能取得优异成绩。
主要特点
本书的整体进路有几个独特的组成部分。
关于哲学阅读的序章。这本教材从哲学阅读开始讲起,因为许多教师认为哲学写作的教学应该这样开始。其内容包括对哲学的大体介绍、与更好地读懂哲学文本有关的规则,以及指导如何撰写转述和总结。这一章是本书快速入门方法的一部分:它让学生立即开始写作,这样到了第四章,他们就可以尝试撰写完整的论文。逐步指导如何撰写论证性文章。这些指导涵盖了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从提出论点、搭建提纲,到完成终稿。此外,还补充了范文、提纲、引言和结论。以规则手册的形式概括出良好写作的核心原则。与经典的《风格的要素》(Elements of Style)一样,本书试图将最有帮助的写作建议提炼成简单的规则,让学生好记、易用,也供教师在给学生论文提供反馈时参考。这些规则涵盖了文章的组织、句子的结构、文献的引用方式、剽窃、语法、拼写和词语用法等方面。例如,有十条关于文章风格和内容的规则,八条关于有效句子的规则,四条关于引文和文献引用的规则(以及许多相关指导),还有十一条关于正确用词的规则。一个章节与识别、阅读和评估论证有关。本书的规则还涵盖了前提和结论分析、演绎和归纳论证,以及常见的论证模式(包括归谬法和最佳解释推理)等方面。一个章节与识别和避免逻辑谬误有关。这部分的重点放在学生写作中可能出现的谬误上——稻草人、针对个人、诉诸无知、草率概括、生成谬误、诉诸流行、虚假两难、乞题等。全面介绍何为剽窃以及如何正确注明出处。这里有关于如何使用两种标准文献引用系统的说明。我希望这些信息足够详细,好让学生无须查阅其他有关如何引用资源的书籍或网站,就可学会正确地引用。还有一个与常见写作错误和写作技巧有关的参考指南。第七章和第八章构成参考部分,涵盖句子构造、写作风格和词语选择等方面的基础错误。缺乏经验的写作者可以从头到尾读完这个参考指南,也可以在遇到具体写作问题时查阅(通过目录或书中的详细索引)。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利用本指南磨炼写作技巧,或重温关于写作的基础知识。论文格式编排指南。附录中提供了相关说明和示例,帮助初学者使用人文学科常用的规范形式编排论文格式。 教学策略
不同教师使用《哲学写作》的方式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他们希望用多少课堂时间进行写作教学。以下是一些使用本书的可能的方法:
立即布置阅读第一章至第四章的作业;安排一小段课堂时间讲授或讨论第一章和第二章(可能的作业:撰写转述和总结)。再用另一小段课堂时间撰写论点辩护类文章(第四章的主题)。布置其余章节(第五章至第八章)的阅读作业。在课程的前几周,布置阅读第一章至第六章的作业,同时要求学生撰写转述、总结、提纲和论文引言,最后完成论文。用一些课堂时间回答有关教材的问题。推荐学生自主使用参考指南(第七章至第八章)。课程一开始就布置阅读整本书的任务。在整个课程中,布置撰写几篇难度递增的论文的作业,给学生提供反馈时提及教材中的相关部分。 译后记
2023年6月,东方巴别塔(现更名为领学东方)图书公司的何梦姣编辑在豆瓣上给我发信息,请我帮忙推荐《哲学写作指南》(以下简称《哲学写作》)一书的译者。拿到书后,我发现作者是沃恩。之前我已经读过他的《做哲学:88个思想实验中的哲学导论》一书,因此立马对《哲学写作》也产生了兴趣,再把这本书粗略地翻了翻,觉得很有价值,于是便自己揽下了这个活儿。原因之一是,我这些年虽然一直在进行哲学写作与阅读的教学,但一直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中文教材。
我对哲学写作的重视,很大程度上缘于2010年到加尔文学院(现更名为加尔文大学)的访学经历。我的合作导师是Steve Wykstra教授,一个和蔼可亲、风趣好玩的老头,好做麻婆豆腐。完全可以说,正是他促进了我对哲学写作教学的重视。Steve成立了一个阅读与写作小组,每周一次带我们阅读哲学文本,强调写作的重要性。他时常提起一件让他感到自豪的事情:两年前有两位武大的学生在加尔文学院参加类似项目,他训练了她们的写作,而一年后,这两位学生申请上了康奈尔大学的哲学博士(两位博士现在都是极出色的哲学工作者,其中一位现在是我武大的同事,另一位曾在上海纽约大学工作过,现在去了澳大利亚)。Steve没有出版哲学写作的教材,但有一些非常实用的小tips。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他当时的一个说法,即写作应该尽可能靠近这样一个目的:“读者不会因为作者的语言而停顿,只会因为语言表达的思想本身而停顿。”而这样做是为了体现“对读者的尊重”,因为写得晦涩难懂就会浪费读者的时间。Steve如果熟悉鲁迅,可能还会补一句,“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回国后我于2012年开始授课,开的第一门研究生课程就是哲学写作,此后每年都开,只因2017—2018年度出国访学间断过一年。不仅如此,2020年我还跟郁锋老师一起给本科生开了同样的写作课程。调到武大后,我也继续开设哲学写作课。
在哲学写作课程中,我一直在摸索如何把“分析风格”融入教学。我对分析风格产生兴趣缘于北大求学,当时旁听了程炼与徐向东两位老师开设的多门课程,课程阅读材料全是关于分析风格的。不过让我明确意识到这是所谓“分析风格”的,则是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科恩(G. A. Cohen)的《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一书。可以说,程炼老师在《思想与论证》一书中提出的“苏二条”,就是对“分析风格”精辟的概括:“苏格拉底身上显示出哲学探索的两项指标(我把它们简称为‘苏二条’):第一条,我们要用清晰的概念将思想清晰地表达出来,我们要用字面的意思(literal meaning)而不是修辞的方式说话;第二,我们的思想要经得起推敲和论证,而不是愿望式的、跳跃式的、故弄玄虚的。”
不过当时在我眼里,分析风格只是要求文章内容清晰。我把程炼老师提出的“苏二条”进行扩展,写成《分析方法杂谈》一文发布在网上,在文中我还提出了所谓“3N”文章,即“No thesis, No argument, Nothing”(没有论点、没有论证,就一无是处)。(当时年轻气盛,现在年近半百的我,意识到这个断言最多只适用于强调原创的学术论文。)
然而,极具反讽意味的是,极力强调分析风格的我,不时会听到朋友说,看不懂我的论文在表达什么。然而,这并未引起我真正的重视,我认为问题只是在于朋友们不熟悉分析风格,因此更感到提倡分析风格的紧迫性。而加尔文学院之行才让我真正明白,分析风格针对的不止是内容,表达形式也同样重要。因此,我开设的哲学写作与阅读课程,同时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分析风格的核心在于论证的内容,另一个则是如何让论证变得清晰好懂。
如何做到这点?了解基础知识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自学的同学来说。而《哲学写作》的可操作性极强,是我目前看到的最适合学生自学的哲学写作教材。在接触Steve之前,尽管意识到分析风格的重要性,但显然不清楚如何让论证变得好懂。在参与Steve的阅读小组时,我找到了哲学家马蒂尼奇(A. P. Martinich)的Philosophical Writing一书,Steve看到我拿的书后,对其赞赏有加。我在之后十多年的教学中一直用的是马蒂尼奇的这本教材,但就学生自学来说,沃恩的这本《哲学写作》显然更为合适。因为马蒂尼奇的文本对学生要求较高,更适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学习,而沃恩这本教材的目的就是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哲学写作》试图尽可能接近这个理想:提供一本简短的、可以用于自我指导的手册,涵盖论证性文章写作的基础知识,并促使学生快速习得写作技巧,而无须教师投入过多精力。”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规则手册的形式概括出良好写作的核心原则”。从我的经验来看,本书确实做到了基本上不需要老师的指导。
不过在中国,分析风格的哲学写作面临着两个不利的环境。第一个不利环境是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一直是一种知识记忆型教育,特别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镇做题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样一种教育观的体现。这种教育观带来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暴露出来后,国内开始大力提倡批判性思维,同时出现了各种批判性思维的教材,译著尤其多,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依然是一种知识记忆型教育,以为有了批判性思维的知识,就能解决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但现代教育,包括分析风格的哲学写作教学,在本质上就不只是一种知识记忆型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一种思维能力。然而,思维能力的获得要通过很多的实践练习。因此,尽管分析风格的要求清晰好懂,但它并不是可以死记硬背并直接应用的机械规则,而是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中、针对不同的受众,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习得的能力。
第二个不利环境是我们的传统表达观念。我们并未真正重视哲学写作,尤其是不大重视分析风格写作的基本规范,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基础教育中的写作教学几乎完全来自于语文课写作,而这种写作好用修辞手法,强调各种气势磅礴的排比与匠心独运的比喻等。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情风俗要求我们说话含蓄,要求我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要求我们说话要留余地,不要太直接,有时甚至要求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模棱两可的话来把事情糊弄过去。最后,以四书五经为底的千年科举考试,带来的是崇尚权威的心态,带来的是绝佳的应试本能,对权威的批判则会被认为是人身攻击。相反,分析风格要求清晰准确地传达思想,尽量少用修辞手法,鼓励批判性思考,因此与我们的传统表达观念相比显得格格不入。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国内的写作教材比较少,分析风格的哲学写作教材就更少。目前我们在网络上能找到的国内哲学写作教材只有两本,而沃恩的《哲学写作》竟然成为了国内第一本哲学写作教材译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没有几个哲学系专门开设哲学写作课程,更不要说分析风格的写作课程了。这几年这种情况的确有所改善,有些年轻老师开设了一些写作课程,但其规模与哲学写作的重要性完全不相匹配。因而,可以想见的是,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少学哲学的同学可能还是需要自学哲学写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沃恩这本《哲学写作》教材的翻译,是很有必要的。
接下来我将根据自己多年开展写作课程的经验,就如何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使用《哲学写作》进行自学的同学能有点帮助。
首先,我们内心要真正重视写作,或者往大了说,重视沟通与表达。前面我们已经提过,好的写作是对读者的尊重,不浪费读者的时间。实际上,好的表达不仅对读者有益,更能够促进作者自己的研究。很多人可能认为,写作只是一种表达形式,学术研究中真正重要的只是思想与观念(包括论证)。按我们中国的俗话说讲,我们应该重意而不是重形。然而,学术研究的特点在于,如果我们说不清楚、写不清楚,其实就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地想清楚。因此,清晰的沟通与表达是深入研究的前提,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
其次,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步其实不是写,而是读。我们首先得知道一般的学术论文是怎么写的,这样才有个模仿的对象。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开始尽量去阅读现代学术文献,不要去碰古代经典,也不要去读晦涩难懂的开创性文献,比如说黑格尔与康德的原著。这些不是不值得读,而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性价比太低,尤其是在没有好老师带读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越是晚近的学术论文,越是符合现代学术论文的基本规范,也就越能让同学们轻松地把握学术论文的精髓。面对这样的论文时,同学们可以参照沃恩的教材,去验证各篇论文与沃恩概括的各种规则是否相符。
与此同时,同学们阅读这些论文时还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论文要处理的问题是什么?论文的结论(论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和论点有何意义?第二,论文中认为前人对问题的处理有何优点,有何缺点?第三,作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是什么?它如何吸收以前方案的优点,避免其缺点,是否还有其他的新优点?第四,新方案可能会面临何种反驳?作者的回应是什么?第五,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是否发现前人有根本的混淆(即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同的处理),或者是否有歧视(即针对相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
在注意上面几个方面的同时,我们可以逐渐学会构建论文的思维导图。我们首先在开头或结尾找到论文的论点,再在每节中找节点,在分节中找分节点,然后在段落中找段点。最后把各个要点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论证结构清晰地呈现出来,由此形成整篇论文的思维导图。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术阅读与写作是一体两面的。我们喜欢阅读的文章的样子,就是我们写作的文章应该呈现的样子。就此而言,我觉得写作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个是论文的语言,尽量清晰、简洁,概念要明确,不要含糊或模棱两可。第二个是论文的结构要层次分明。我喜欢用传统的八股文结构来类比好论文的结构:起(论文的意义)、承(前人的研究)、转(前人的不足)与合(能够继承前人优势与避免前人不足的新方案)。第三个是注意在为论点辩护时灵活应用各种论证技巧,这本教材里就有相应的基础知识。
最后还有一个提醒,有一种可能:你学的越多,看的文献越多,就越不敢动笔。为了克服这一点,让我们牢记两个字:第一个字,写;第二个字,改。首先为自己写,因此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忘记一切规矩,写出自己的想法,写出自己对别人文章的看法,尽一切可能先写出来。因为只有先写出东西来,才有第二步,也就是改。除了天才,绝大多数人的学术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当我们进入第二步时,我们就需要慢慢地把前面学到的各种规则利用起来,将其改造为清晰好懂的学术文章。这里也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设想,你自己会希望别人怎么写?你先按这种想法去写。然后你把文章讲给别人听,或者给别人看,看看是否符合别人的期待。当你有经验后,你就可以去设想别人希望你怎么写,按照这种设想去写。
这里提供一个办法,也许可以让你的写作越来越清晰好懂。我们在写完论文后,把自己写的东西做成以下几种形式的PPT,去讲给别人听。第一种是只讲一分钟,只交代论文的意义;第二种是讲五分钟,把论证结构交代清楚;第三种是讲十五分钟,把最主要的论证交代清楚;第四种是讲四十五分钟,这就需要你用思维导图把整篇论文的论证清晰地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是把书从薄读到厚的过程,反过来就是把书从厚读到薄的过程。你可以找那种与你有差不多的知识背景、只是对你的具体领域不熟悉的同学,他们会是比较好的检验者,可以检验你写的东西是否清晰与好懂。
由于沃恩先生的文笔清晰流畅,概括的也是写作基础知识,因此本书的理解不难。只是本书由于是英文写作教材,因此涉及不少英文语法的问题。这些部分我们直接附上大段原文,也许对一些想出国留学的同学有点用。
本书的翻译主要由我的博士生金琦完成,我只译了第5章和第8章,最后是由我做的全书统校工作,因此所有的错漏均由我负责。最后要感谢何梦姣女士促成此书的翻译,同时还要感谢王逸环编辑的辛苦审校,使得译文更为流畅,增色不少。
葛四友
于武汉大学振华楼
2025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