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重写灵魂:多重人格与记忆科学(共域世界史)
》
售價:NT$
556.0

《
新伦巴第街:美联储如何成为最后交易商
》
售價:NT$
296.0

《
权力与财富 晚清时期的金融博弈(以金融视角重构晚清史,揭开晚清金融体系背后的权谋暗战)
》
售價:NT$
367.0

《
微海幻境:神秘海洋生物微观之旅
》
售價:NT$
1015.0

《
企鹅海盗史
》
售價:NT$
454.0

《
镰仓幕府与外来冲击:蒙古袭来与日本历史的转型
》
售價:NT$
500.0

《
中华药商:中国和东南亚的消费文化
》
售價:NT$
296.0

《
征服和平:从启蒙运动到欧洲联盟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茅奖作品承载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史与民族心灵史,但针对茅奖作品的大多评论文章,常因学术化表达与读者产生距离。为便于大众读者重新发现中国文学经典,作者以资深媒体人的敏锐和跨界视野,以细节雕刻时代,打破学术壁垒,融合社会评论的深度与散文的感染力,从茅奖作品中提炼出更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元素,以更符合大众阅读的文本,将他对53部茅奖作品的认识化为53篇灵动而深刻的文章。本书创造性采用“内容编年体”的结构串联历史脉络,让经典成为可感可触的“中国故事”。
本书立足大众视角,按照特定的文化逻辑设置结构框架,使之成为一部有辨识度、有符号性、易读好传播的文化读本。本书的出版,为大众读者与学生群体提供阅读指南,扫除经典认知障碍;为创作者树立价值镜鉴,呼唤扎根时代的写作;为社会传递人文温度,为经典文学搭建大众桥梁。
|
內容簡介: |
作者通过梳理53部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引领读者感悟中国文学承载的公心和使命。
全书53篇评论文章均从每部茅奖作品的小场景、小细节出发,俯拾潮水涨落之间留下的珍珠贝壳,打捞风起帆动之间的细微变化,雕刻人物灵魂,洞见时代步伐。力求白纸黑字,不负经典。
本书按照特定的文化逻辑设置结构框架,使之成为一部有辨识度、有符号性的文化读本。作者力求在茅奖作品中找到与时代价值元素应呼应的细节,通过优美灵动的文本进行表达,走出学术派晦涩难读的陈旧模式,来强化可读性,吸引更多大众读者。
|
關於作者: |
单士兵,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高级记者。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曾任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评论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
|
目錄:
|
第一章 故史沉晖
如果生命只是大梦一场 评《本巴》………………………………………003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评《金瓯缺》……………………………………008
权力轮回,荣辱兴衰转瞬间 评《张居正》……………………………………014
直面毁誉,留得生前身后名 评《李自成》……………………………………020
残山剩水,名士风流何以安放 评《白门柳》……………………………………026
逐光归来,你才是从前那个少年 评《少年天子》…………………………………031
风起江南,多少风骨烟雨中 评《茶人三部曲》………………………………036
让灵魂成长得像河流一样深沉 评《北上》………………………………………042
第二章 风雨家园
再卑微也要活出腰杆挺直的样子 评《白鹿原》……………………………………051
当暴风雨来临,他们何以微笑 评《千里江山图》………………………………057
弦歌不辍,在时代的颠簸中沉淀清贵之气 评《东藏记》……………………………………062
每一次温故都是为了烛照未来 评《黄河东流去》………………………………068
生命觉醒,生活更应『爱具体的人』 评《战争和人》…………………………………074
转折年代,自己的历史自己写 评《浴血罗霄》…………………………………080
牵风的人,永远不会被大风吹倒 评《牵风记》……………………………………084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倔强与孤独 评《你在高原》…………………………………089
修炼人生,在爱与信仰的熔炉里 评《历史的天空》………………………………095
千里难寻,到哪里遇见『说得着』的人 评《一句顶一万句》……………………………101
在河流彼岸倾听文明的挽歌 评《额尔古纳河右岸》…………………………107
第三章 暗夜晨曦
真正的尘埃落定是走向和解 评《尘埃落定》…………………………………117
人生无常,谁又能躲过命运的暗算 评《暗算》………………………………………123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评《第二个太阳》………………………………129
硝烟散尽,谁是更可爱的人 评《东方》………………………………………134
冬天里的春天永远藏在人心深处 评《冬天里的春天》……………………………140
心中有爱,这边风景才能独好 评《这边风景》…………………………………145
看清生活真相后依旧保持热爱 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50
有一种光,是乌云永远遮不住的 评《将军吟》……………………………………155
荒诞年代,总有一些人不被洪流裹挟 评《芙蓉镇》……………………………………161
让沉重的翅膀变得无比轻盈 评《沉重的翅膀》………………………………166
高贵的爱情不应变得满目疮痍 评《穆斯林的葬礼》……………………………171
第四章 春水方生
风吹过繁花,那么醉那么凉那么醒 评《繁花》………………………………………181
生命册上,你将如何存在? 评《生命册》……………………………………186
边缘人生,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 评《天行者》……………………………………191
何以为家,一只孤雁失群以后 评《无字》………………………………………197
做主角注定是一场孤苦的修行 评《主角》………………………………………203
生命不应迷失于制度与人性之间 评《蛙》…………………………………………209
每一种人生都是白昼与黑夜的斗争 评《钟鼓楼》……………………………………215
是谁在故乡沦陷时还心怀悲悯 评《湖光山色》…………………………………220
如何安妥那些破碎了的灵魂 评《秦腔》………………………………………224
看见平凡 并不是人生的唯一答案 评《平凡的世界》………………………………230
第五章 奔腾年代
在理智塌方的年代更需要『做个好人』 评《人世间》……………………………………239
海上旧梦,在时代风潮中注定飘零 评《长恨歌》……………………………………245
触摸疼痛,从黑暗世界走向有光的所在 评《推拿》………………………………………251
关山难越,谁悲失魂之人 评《黄雀记》……………………………………257
拒绝平庸,在时代的夹缝中寻找自我 评《都市风流》…………………………………262
面对信仰危机,说英雄谁是英谁 评《英雄时代》…………………………………268
偏离艺术价值注定经不起历史检验 评《骚动之秋》…………………………………273
生死抉择,积聚直面腐恶的人格力量 评《抉择》 ………………………………………279
虚己应物,君子之风往哪个方向吹 评《应物兄》……………………………………285
回到听见故乡秘密心跳的地方 评《宝水》………………………………………291
在怀念江南的时候应该怀念什么 评《江南三部曲》………………………………297
向善而生,人间处处都是雪山大地 评《雪山大地》…………………………………303
凝望人性深渊,聆听大千世界的回响 评《回响》………………………………………309
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看见自己 后记………………………………………………………………314
历届获奖作品目录 ………………………………………………………………………………322
|
內容試閱:
|
让理想作家遇上理想读者 《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序 邱华栋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作家希望遇上理想读者,读者也希望遇见理想作家,这种“交互”关系,对推动文学发展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信息发达年代,作家与读者实现“双向奔赴”,既有利于创作激励,也有利于价值传播。
书评人是作家和读者的“媒人”,为写作和阅读牵起一根缘分的红线,让彼此遇见理想的文学对象。
总体上看,书评人可以分为这两类:一是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学院派”,二是以大众媒介为平台的读书人。这两类书评人各有千秋、各得其所,对文学研究和传播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单士兵以前从事文学创作,后来到媒体工作,做了二十多年职业评论员,也是社交平台上有着百万用户的文化博主,在各类媒介上撰写了大量评论文章,在报社长期分管文化副刊版块,其中就包括书评版工作。同时,单士兵还在高校做文化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这些职业经验,让这部作品很有“跨界”感,也暗合时下的“跨文体写作”潮流。
任何写作都讲究传承和创新,从文体到思想,都在不断迭代升级,书评也不例外。
学院派的文学批评,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价值毋庸置疑。学院派书评有系统性、专业性、科学性、技术性、理论性等特质,为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范式,也为作家创新不断提供路径指引。
不必讳言,学院派也存在一定的批评主体性丧失问题,有些书评文本太过生涩,甚至生造概念,晦涩难懂,加上观点思想过度聚焦文学本身,缺乏思想开放性,有些甚至成为文本、结构、思想、流派等等的排列组合游戏。任何文本若缺乏审美,陷入老气横秋的“理论操演”窠臼里,没有广义上的审美愉悦,偏离了文学评论进行价值传播的功能,就容易失去读者。加上一些学院派书评确实存在过度拔高和吹捧现象,这一切,都呼唤新的文学批评冲破学院壁垒,以更加自由灵动的表达,走向更为开放的空间。
也正因如此,这些年,大众媒介上出现了很多随笔体文学批评,在文本表达上凸显个性化,在观点内容上更注重连接社会痛点和时代价值,给书评的文本和思想都带来了新的气象。
从时评人到书评人,单士兵这两种身份的切换,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文本跨界和观点融合之中。单士兵的评论作品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在中国记协新媒体平台上,他发过一篇介绍写作经验的文章,题目叫《不像评论的评论,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凡是一流的评论员,首先就应该是个散文家,甚至是小说家。”他认为,写评论,不要拘于形式,不必困于传统,一些评论文章确实“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评论”,但只要观点能引起读者共鸣和共情,也应该勇敢和自信地说:“这也是创新!”《不负经典——写在茅奖边上》,也体现了这样的写作思维。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茅奖作品也被普遍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历届茅奖评选都牵动人心。从 1982 年设立以来,茅盾文学奖在评选机制上不断完善,评奖体系上不断走向成熟,现已评出 53 部获奖作品,从整体上讲,它们代表着中国当代
文学在不同时期的文学水平,展现了中国作家在艺术探索和价值创新上的努力成果,深刻反映了社会历史变迁给文学表达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茅奖作品进行系统性研究,永远不过时。
由单一作者独立完成针对迄今面世的 53 部茅奖作品进行评论,似乎此前还未曾出现过。这有利于从整体上将茅奖作品纳入统一的思想体系来审视,也有助于在文本修辞上形成统一的表达风格。颇具匠心的是,这本书的章节框架划分,并不是按照历届茅奖评选时间顺序,而是以 53 部作品所写内容的年代进行排序,这种“内容编年体”的成书方式,无疑是一种创新,有助于人们以文学的方式,打开一部中国社会的变迁史,透视一部中国人的心灵史。
不过,给所有茅奖作品写书评,本身就是很有挑战性的事。光是阅读全部作品,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单士兵先是花了两年时间,精读了全部茅奖作品,并阅读了数百万字的论文材料。随后,在报纸读书版开设专栏“写在茅奖边上”,每周刊发一篇随笔体书评,用整整一年时间,从未间断地刊发完这部近二十万字的作品。开设专栏期间,高强度的阅读和写作,让他患上严重的眼疾和手疾,日常生活离不开眼药水,还经常被腱鞘炎折磨得极为痛苦,这种“苦行僧”“打深井”式的写作,确实不易。
经过时间的沉淀,一些茅奖作品现在已经被普遍认为完成了经典化,比如《白鹿原》《尘埃落定》《平凡的世界》《额尔古纳河右岸》等等。伟大的经典,就是要经得起一代代读者的阅读,经得住一批批读者的争辩,接受一届届读者的挑剔。其中,甚至还要接受种种误读。经典就是要通过争辩才能彰显价值,经典也是不怕被误读的。更重要的是,经典不应该被某种判断定义,而是常读常新,不断找到新的价值切入点。这些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正因其既深深扎根于时代的泥土,又始终仰望着人性的星空。
单士兵正是从这些经典中的小场景、小细节出发,潜入中国当代文学四十年的激流中,在潮涨潮落之间拾取思想的珍珠,在岁月长河中窥见文化灵魂的颤动,从相关经典著作中获得新的审美和价值。
这部作品拒绝将《白鹿原》简化为“民族秘史”的符号,而是聚焦于白嘉轩挺直的腰杆如何在时代碾压下渐渐佝偻;也不满足于用“魔幻现实主义”标签化莫言的《蛙》,而是透过姑姑手中接生的剪刀,剖开计划生育政策背后个体生命的撕裂与救赎;作者从《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的砖窑升起的炊烟中,看到的也不只是经济改革的宏大叙事,更多的是一个农民对尊严的朴素求索;从《人世间》里周秉昆在光字片的岁月蹉跎中,透视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普通人的迷失与坚守……这种“从小场景出发”的批评路径,让文学重返人性复杂的现场,也让读者在宏大叙事之外,从那些隐秘的角落,看见细碎而真实的美好。
当前,文学批评界也有一种现象,就是打着自由批评的旗号,为批评而批评,掉进“否定性批评”的陷阱。有些批评者只抓住作家某个语句或段落,不顾上下文语境,上纲上线,扣道德帽子,这种不客观、不全面、不理性,其实是在破坏文艺批评的健康生态。以今天的审美视角和价值判断看待茅奖作品,有些作品当然存在艺术遗憾,但文学评奖本身需要体现特定时代的价值诉求,评奖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单士兵的这部书评没有为批评而批评,陷入否定性批评的偏执陷阱,而是用心地梳理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创新价值,提炼出更多符合时代价值的元素。比如,作者就从《芙蓉镇》《将军吟》等作品中,看到文学记忆历史的价值,看到文学内容为评论表达打开的空间,这些思维和判断,无疑是积极理性的。
或许也正是因为有着媒体人的身份,单士兵对茅奖作品的解读,很多时候又保持着双重视野:既是对文学本体的审美凝视,又是对社会现实的症候反思,进而从中窥见几代人的精神心理变化,来求解人们的社会化生存和全球化命运。比如,当《尘埃落定》中的傻子少爷以“非常之眼”窥见土司制度的崩溃,当《北上》通过大运河串联起意大利冒险家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对视”,单士兵从中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文本中隐含的现代性诉求——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撕扯中,中国文学既要体现“中国气派”,又要拥抱“人类共通的情感”。这些深度观察和价值梳理,为经典穿越时空提供了密钥。
“边上”是一个充满张力的位置。它既非中心的傲慢,亦非外围的疏离,而是一种清醒的旁观与介入。正如本雅明笔下的“游荡者”,单士兵也是以边缘视角洞察文学现场,既有对经典文学荡气回肠的分析,也有对经典文学另辟蹊径的审美;既不排斥学院派批评的学理深度,又能够坚定地站在人民的视角去审视文本。比如,他既惊叹于《白鹿原》的史诗气魄,又不忘追问田小娥的悲剧中有多少属于历史的必然。特别是,他试图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在价值碎片化的当下,文学如何继续承担叙述“民族心灵史”的使命?答案或许藏匿在《天行者》民办教师的粉笔灰中,在《推拿》盲人按摩师指尖的触觉里,在《繁花》沪上弄堂的市声深处……那些未被宏大叙事收编的个体经验,正是文学对抗遗忘的武器。
白纸黑字,不负经典。经典不被辜负,需要作家的天赋和努力,需要文学评奖的筛选和推介,需要读者的阅读和品评。只有每一个主体都不辜负,文学作品才能在一次次打量中,被辨认出独特的灵魂,让理想作家遇上理想读者,让经典不负时代,永远流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