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西交通史 陆海书系
》
售價:NT$
296.0

《
图说新质生产力1:科技创新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NT$
301.0

《
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精神病学的历史(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NT$
398.0

《
雪
》
售價:NT$
352.0

《
当代学术·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
售價:NT$
653.0

《
财政与国家治理
》
售價:NT$
755.0

《
魏特琳日记(重新修订,震撼上市)
》
售價:NT$
449.0

《
国宝中的国宝:195件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
售價:NT$
1418.0
|
內容簡介: |
本书定位为中小学学生(部分教师)工具书。阅读对象可以是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初中七、八年级的学生。当然部分有研究意识的初中数学教师也适合,这是一本手把手教学生如何自主学习的书,手把手教数学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书。书中有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现场和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背后的原因,再从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归纳出解决策略,有具体的操作要素、实施流程、注意事项等详细的解读。
|
關於作者: |
段振富,教育硕士,高级教师,福州第十六中学数学教师,教研室主任,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福州电视台《名师有约》专栏讲师。福州教育研究院挂职教研员,担任初中数学教研工作,同时兼任教育研究院科研处工作。福州市骨干教师、福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福州市首届名师培养对象。曾获得福州市中考命题比赛一等奖,福州市论文比赛一等奖,福建省基础教育论文比赛二等奖,福建省作业设计优秀奖,发表CN论文20多篇(人大复印转载2篇),24年底即将出版专著《一线教师这样做课题研究》,主持省、市级课题10多项,省、市级讲座40多场。
|
目錄:
|
目录
前言
如何使用本书
第一章 阅读、思考、表达能力培养与数学学习
第一节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第二节 阅读、思考、表达能力的具体内涵和要点
第三节 阅读、思考、表达能力培养的操作方法
第四节 阅读、思考、表达能力培养的探索
第二章 初中数学自主预习的方法
第一节 为什么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第二节 初中数学预习四步法流程规范
第三节 预习四步法的实际操作方法介绍
第三章 初中数学自主预习的实践
第一节 新入职教师的预习案例
第二节 预习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学会预习的价值和作用
第四节 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对高中的迁移应用
第四章 初中数学作业完成的方法
第一节 初中数学作业五步法的规范流程
第二节 作业五步法具体操作方法
第三节 数学作业规范管理的建议
第五章 初中数学错题整理的方法
第一节 学生学习过程中关于解题常见现象
第二节 初中数学题后反思的四个步骤
第三节 题后反思四步法实际操作流程示范
第四节 初中数学题后反思的作用
第六章 初中数学考后反思的方法
第一节 考后自我反思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节 考后自我反思具体分解的几个模块
第三节 数学考后反思六步法的具体内容
第七章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从教走向学: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第二节 自主学习模式的操作方法
第三节 分层次自主学习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四节 自学指导法与分层模式整合的意义
第五节 分层次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的未来思考
第八章 毕业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经历的回忆
第一节 关于初中数学学习回忆的问卷
第二节 毕业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经历的回忆
案例1 初中时候养成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让我终身受益
案例2 埋在根上的宝藏——初中数学的启蒙
案例3 关于初中数学学习的那些记忆
案例4 初中数学学习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养成
案例5 初中数学学习持续对我产生影响
案例6 一点点熟悉,一点点记忆
案例7 关于16年前初中数学学习的记忆
参考文献
致谢
|
內容試閱:
|
序
做扎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者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人影响另一群人。真正的教育者必然要立足课堂、扎根实践、贴近学生,在与学生的深层互动中,在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持续的总结提炼中,成全学生的发展,也成就自己的教育教学人生。段振富老师的新作《从教走向学:初中数学这样学》是他25年来坚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结晶。它不仅仅是一本教学生学好数学的指导用书,还是“做扎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者”的鲜活样本。本书的正式出版体现了从普通一线教师到卓越教师的几个变化。
一是从经验型到研究型的转身。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起点只能是课堂和学生。段老师用25年时间扎根课堂,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改进教学方法,验证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这种“慢功夫”,是教育最需要的“真积累”,是厚积薄发的底气。学生的困惑、思维的火花、成长的轨迹,都藏在一节节课、一个个问题、一次次互动中。段老师没有被宏大的理论叙事迷惑,而是选择了扎根课堂、深耕课堂,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他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不会做”的学习痛点,将“教学生学习方法”作为核心任务,系统梳理了初中数学学习的方法,覆盖“预习—作业—反思—表达—迁移”全流程。这种从经验型到研究型的转身,是基于对课堂的深度观察、对学习规律的持续探索。
二是从抽象建议到行动指南的转化。教育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其关键在于掌握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即把对学习方法的抽象习建议转化为可模仿、可操作的行动指南。本书中从“预习数学课本”的具体操作到“错题反思方法”的标准化流程,从“单元总结的思维导图绘制”到“考后反思的具体内容”,从“说题的四步表达法”到“数学小论文的六步写作法”……这些源于对课堂实践的深刻总结,更源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细致观察。学习的本质是学生主动建构,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习”。书中详细的操作策略等正是学习能力培养的可操作性“行为指南”,能让“以学为中心”从理念落地为课堂实践,更让一线教师看到了教育研究的实践价值。
三是从知识传递到素养提升的跨越。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阅读、思考、表达。阅读是输入,思考是加工,表达是输出,唯有三者协同才能实现学习的真实发生。这种闭环建构源于对“学习如何真实发生”的深刻追问。在“预习”环节,要求学生标注关键词、圈画疑问、尝试用已有知识举例,主动解码,为后续的思考和表达奠定基础;在“错题反思”环节,引导学生从纠正答案转向修复思维,从单一解题升华为策略迁移;在“数学表达”环节,要求学生用口语化语言描述思路,再用数学符号规范表达,甚至撰写数学小论文,推动知识从陈述性向程序性、策略性转化。这样的教学,教师教的不是数学,而是学习数学的能力;学生收获的不是解题和分数,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简言之,实现了从知识传递到素养提升的跨越,能促进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
四是从当下课堂到终身发展的远见。教育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不是眼前的分数,而是终身的发展。书中揭示了“学习能力生长”的底层逻辑,即学习能力培养需要“输入—加工—输出”的完整闭环,需要从“单课学习”到“系统学习”的持续迁移,更需要从“课堂实践”到“终身发展”的长远设计。这种远见源于作者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作者不仅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关注他们毕业后的成长。书中记录了毕业生的成长故事,这些故事传递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能力将伴随他们一生。正如段老师所言:“教育最美好的样子,是当年我教你们‘如何学习’,如今你们用‘如何学习’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这种从当下课堂到终身发展的远见,正是教育者应有的担当。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数学学习的具体方法指导,更在于传递了一种教育信念:最好的教育,不在遥远的未来,而在当下的课堂里;不在专家的理论里,而在教师的实践中。与此同时,本书对如何在实践中深耕教育也有诸多启示:教育研究的路径,不在宏大理论叙事,而在教学场景深耕;不在抽象概念堆砌,而在可操作性举措落地;扎根课堂的研究同样具有理论实践价值。
我们期待,所有教育者都能像段老师一样,做扎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者,记录自己的教育思考,书写自己的教育华章。
钟建林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2025年6月于福州平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