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美国国家地理·环球终极探索 全10册
》
售價:NT$
1520.0

《
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
》
售價:NT$
658.0

《
西方毛发时尚演变
》
售價:NT$
500.0

《
法国革命史(史外一种:圣鞠斯特)
》
售價:NT$
500.0

《
情绪彩虹书:CBT与艺术的轻疗愈手册(珍藏版)
》
售價:NT$
1020.0

《
趣说中国女性
》
售價:NT$
347.0

《
被艺术疗愈的勇气:生活的答案之书
》
售價:NT$
408.0

《
故宫红书:故宫文化百科手册
》
售價:NT$
704.0
|
內容簡介: |
本书详细讲解了临床常用有效的100组中药配伍药对,内容包括每组药对的单味药药性、功用、药理研究、有效成分,以及药对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药对临床应用经验等。本书融合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药理学,将用药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也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书适用于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及中医药专业学生参考阅读。
|
目錄:
|
第一章 解表类药对 1
1 麻黄—桂枝 2
2 荆芥—防风 4
3 辛夷—苍耳子 5
4 葱白—淡豆豉 7
5 菊花—桑叶 8
6 僵蚕—蝉蜕 10
7 柴胡—升麻 12
第二章 清热类药对 15
8 大黄—芒硝 16
9 石膏—知母 17
10 赭石—石膏 19
11 芦根—淡竹叶 21
12 金银花—连翘 23
13 天葵子—土贝母 26
14 鱼腥草—金荞麦 28
15 虎杖—红藤 29
16 黄芩—黄连 31
17 黄连—栀子 33
18 黄柏—知母 36
19 黄芩—白术 38
20 广藿香—猪胆粉 40
第三章 祛风湿类药对 43
21 蜈蚣—金钱白花蛇 44
22 威灵仙—葛根 46
23 海桐皮— 莶草 48
24 秦艽—晚蚕沙 49
25 全蝎—蜈蚣 51
26 地龙—僵蚕 53
27 川芎—蜂房 55
28 全蝎—蜂房 56
29 蜈蚣—当归 58
第四章 化湿类药对 61
30 广藿香—佩兰 62
第五章 利水渗湿类药对 65
31 蝼蛄—蟋蟀 66
32 茯苓—猪苓 67
33 路路通—地龙 68
34 槟榔—茯苓皮 70
35 田基黄—垂盆草 72
36 浮萍—木贼 73
第六章 温里类药对 75
37 生姜—枳实 76
38 附子—肉桂 78
39 附子—干姜 80
40 附子—桂枝 82
第七章 理气类药对 85
41 陈皮—青皮 86
42 枳实—厚朴 88
43 香附—川楝子 90
44 延胡索—川楝子 92
45 柴胡—郁金 94
46 川楝子—路路通 96
47 小茴香—沉香 98
第八章 消食类药对 101
48 麦芽—谷芽 102
49 鸡内金—三棱 103
第九章 化痰止咳平喘类药对 106
50 甘草—桔梗 107
51 款冬花—紫菀 109
52 制半夏—干姜 111
53 石菖蒲—远志 114
54 石菖蒲—制天南星 115
55 制半夏—茯苓 116
56 旋覆花—赭石 118
57 皂荚—白矾 120
58 威灵仙—制半夏 122
第十章 活血化瘀止血类药对 124
59 赭石—牛膝 125
60 赤芍—牡丹皮 126
61 马鞭草—王不留行 129
62 石打穿—刘寄奴 131
63 莪术—三棱 132
64 桃仁—红花 134
65 五灵脂—蒲黄 136
66 泽兰—益母草 138
67 乳香—没药 140
68 三七—血竭 142
69 水蛭—虻虫 144
第十一章 安神平肝息风类药对 147
70 酸枣仁—柏子仁 148
71 龙骨—牡蛎 149
72 磁石—珍珠母 151
第十二章 补虚类药对 154
73 黄芪—党参 155
74 黄芪—桂枝 156
75 牡蛎—玄参 158
76 桂枝—人参 160
77 生姜—大枣 162
78 当归—熟地黄 164
79 熟地黄—白芍 165
80 当归—丹参 167
81 鹿角—巴戟天 169
82 附子—人参 170
83 玉竹—生地黄 172
84 麦冬—天冬 174
85 何首乌—淫羊藿 175
86 益智—补骨脂 177
87 菟丝子—枸杞子 179
88 山茱萸—山药 181
89 淫羊藿—仙茅 182
90 蛇床子—石楠叶 184
91 肉苁蓉—巴戟天 185
92 覆盆子—紫石英 187
第十三章 收涩类药对 189
93 赤石脂—禹余粮 190
94 木蝴蝶—凤凰衣 191
95 硼砂—乌梅 192
第十四章 其他类药对 194
96 威灵仙—金钱草 195
97 鸡内金—白术 196
98 槟榔—沉香 198
99 女贞子—墨旱莲 200
100 女贞子—续断 201
参考文献 203
|
內容試閱:
|
众所周知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中药的发现确实是早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长期的临床实践使得中医医家尝试不同的中药组合和搭配,以期产生更好的疗效来服务于患者,因此早期的中药药对的雏形也就开始出现。编者在二十余年的临床用药经验中提炼了部分临床中药的药对,根据中药的四气五味和药物归经分类总结出一些临床经验与读者分享。
我们在书稿的编写过程中,力求每一组药对都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并且都有准确的出处和来源。
药对是指中医临床上常配伍使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研究药对是介于中药学和方剂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可分为药对配伍、药对成方和药对组拆三方面内容。药对不是随机取用两味中药拼凑,而是针对病症,为提高临床疗效,选择从历代医案用药经验之积累中提炼出来的,又经过反复临床应用证实确实行之有效,既符合中医理论,又有坚实的临床应用基础的。笔者阅读了大量关于药对的书籍,发现此类书籍更多的是着墨于临床经验的收集整理,和现代药学的关联性不强,为此笔者精心组织了临床和药学两个专业的学者专家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会商后终于形成了一致意见,即此书既要有临床实用价值,又要有相关最新的药学研究进展,希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
本书从药对配伍后对其有效成分量的影响;药对配伍后对其毒性成分量的影响;药对配伍后对新成分生成的影响;药对配伍的药动学机制研究;药对配伍后对化学成分体内吸收的影响;药对配伍后对化学成分组织分布的影响;药对配伍后对化学成分代谢的影响;药对配伍后对化学成分排泄的影响;药对配伍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对100个药对做了系统地展开和论述,既有临床医案的选录,也有现代药学相关的研究。
目前,对于中药药对配伍的物质基础及相关机制研究主要围绕药对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药动学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在物质基础方面,主要以个别药效成分为基础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在药动学方面,主要以配伍后单个或几个有效成分进行药动学特征差异研究,但忽视了多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针对药对配伍前后可能存在众多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情况,可采用植物代谢组学思路并结合背景扣除法对药对配伍后所有发生变化的成分进行整体分析。如采用植物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醋制前后白芍等药材化学成分的变化。因此,药对配伍机制的化学成分研究亦可采用植物代谢组学的思路,考察一种药物对于另一种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可通过多种分析技术联合使用从整体分析药对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差异。
深入探讨,进一步建立药对配伍的化学成分研究与药动学机制研究之间的桥梁,从现有分析技术检测到的配伍前后所有化学差异成分出发,将中药多组分整合药动学研究技术应用到药对配伍后药动学机制的研究中,将各成分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表征药对配伍后多组分的整体处置规律、整体效应物质在生物体的存留特性。
除此之外,还可在药对配伍的药动学机制研究与药对配伍后的代谢组学研究之间建立桥梁,将基于代谢组学的多组分药动学研究思路应用于药对配伍的机制研究中,对药代标志物与代谢组学筛选出的内源性生物标志物进行相关分析,实现外源性中药化学成分与内源性生物标志物的关联分析。
最后来谈谈药对与方剂,药对和方剂在中医药学中是两个相互密切关联的概念。药对通常以同类相须、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制为用等原则进行两味中药配对组成;而方剂一般而言则可由一味或多味中药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组成,并且确定剂型、剂量和用法。也有由两味中药组成的方剂,形式上与药对有一致性。药对与方剂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二者都是由单味中药组合而成,均为增强药效或综合利用药物的作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消除对患者的不利因素,提高疗效,更加有利于患者接受;一个组织严谨、方义明确、疗效可靠的方剂,往往包含了若干个药对或者由某一药对为主合成的。在中药临床治疗中掌握好药对、方剂的基础理论,灵活运用至关重要。
尽管各位编者严谨认真,科学归纳,查阅了大量临床及药学方面的资料,历时一年左右成书,但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能为中医药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是我的心愿。
至此,感恩敬爱的王效山老师生前对本书投入的倾心指导,王老师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安徽省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合肥市人大代表,他生前著有《制药工业三废处理技术》《制药工艺学》《新药发现与开发》等多部专著,在王老师病重卧床时,仍时刻关心着本书的编写工作,本书的出版也正是王老师期盼已久的。纸短情长,笔拙意切,权且追念之。
主编
2024年12月2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