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155·糖与现代世界的塑造:种植园、奴隶制与全球化
》
售價:NT$
551.0

《
企业家业保障与传承
》
售價:NT$
875.0

《
世界武器装备知识图解
》
售價:NT$
814.0

《
南方丝绸之路与欧亚古代文明
》
售價:NT$
1089.0

《
文化南方:中古时期中国文学核心传统
》
售價:NT$
329.0

《
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
》
售價:NT$
299.0

《
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
》
售價:NT$
660.0

《
中国官箴
》
售價:NT$
529.0
|
編輯推薦: |
《中国古代器物通览》系列丛书是以陆锡兴教授为总主编的专家学者团队,经四十年时间精心搜集材料而编成的总11卷12册约1500万字的基础性、综合性大型工具书项目。丛书参与编纂撰写者均系相关领域资深学者与研究人员,常年从事并致力文物考古与文献考释工作,积累有大量的文献书证资料与考古发掘报告,并编制有材料扎实的卡片和笔记,在集众人之力的基础上撰写条目,详细讲述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器物知识,同时配以绘制的示例线描图及拍摄的实证文物照片,广泛涉及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居家生活等各个方面。
|
內容簡介: |
《易·观》云“观国之光”,中华礼乐文物之盛,举世闻名。《中国古代器物通览》丛书正是一部以古代器物文化为内容的大型系列辞书。
《通览》以历史文献为线索,贯穿古代器物大类。丛书所收条目有严格的文献依据,现代称名则不被采纳,因此熟见的器物可能有陌生的名称。贯彻这个古器物的古称名原则是有实际意义的,因其可使器物内容和“符号”回到当时的真实中去。名实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器物的由来和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这对从事考古文博研究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认为只有文献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持续的大规模考古发掘使大量古代器物重见天日,学术界孜孜不倦地努力,迄今积累起了丰富的考古研究成果,这对于文献工作者同样是必须参考的。
古代器物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一部分,而有形之物的具体结构、形状和质感,是文字表达力所不及的。中国自古有“左图右史”的优良传统,即强调文字内容和图形资料同等重要。而图形资料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传世和出土的实物,传世品多瑰丽精美、流传有绪者,而出土文物则断代明确并藴涵丰富信息;二是古代绘画和图籍,前者能显示器物的背景,后者是解释名物的专门著作,所著录的器形和定名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因此,在本丛书的编撰工作中,条目所呈现出的面貌,不仅要正碓把握文献内容,同时还要吸收考古研究成果,图文配合。根据不同条件,丛书中所配插图也分为手绘图示与实物实景拍摄照片两种不同形式。
丛书的编排科学有序,区分主要条目和次要条目。丛书体例规定,某一种类器物的核心条目要全面叙述其形制源流,能够覆盖其属类的一系列条目,这实际上也是在全方位研究整理某一种类器物的历史。因而,完成整套丛书,理论上也即意味着完成了一项规模空前的有关中国古代器物的调查研究工作。
中国古代器物门类复杂,包罗万象,除了常说的衣、食、住、行,还有文、武、礼俗等各方面。丛书大类划分包括:工具、兵器、刑具、珍宝、钱币、文具、建筑、乐器、器皿、杂具、礼仪、博戏、舟车、牌符、服饰、纺织。因之形成丛书的十一种十二卷的规模。各卷内容相对独立,可供某方面专门的查检、参阅,如果要全面了解、获得有关中国古代器物的全面内容,则可求诸整套丛书。
丛书第一卷为《工具卷》。工具是人类劳作使用的器具,创造工具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工具保障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其发展标志着社会的文明水准。
通过《工具卷》所收条目中的考古发现材料,我们可以梳理出有关中国古代工具发展的概要重点:旧石器时期,中国古人就能够简单加工石块、木棒、兽骨;到了新石器时期,则已能精细地制作工具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在古铜矿遗址内发现有铜制、木制工具及采矿工具设施。战国时期的楚墓中则发现有可配合使用的成套简牍制作工具,其后汉墓中还出土有全套木工工具。西汉以后,铁器农具逐步普及,提高了工具品质;同时中国古代医疗用具也渐成系列。远古时期中国先民即已留下原始天文遗迹,而在汉墓中也意外发现了星占和观察天象仪器——现可见最早的圭表、星盘。至于纺织用具,在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已发现有简单工具,东周墓葬也出土了多件部件,西汉墓更是出土了完整的西汉织锦机器模型。
到明代时,中国诞生了两部极重要的工具类著述:明崇祯十年(1637)刊行的宋应星《天工开物》是有关中国古代技术生产的集大成著述,书中不仅有详细文字记载,还附有200多幅插图,全书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涵盖了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明代后期耶稣会传教士传入西方科学技术,天启七年(1627)刊行的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和王徵合作《远西奇器图说》,是中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著作。这两部著作为中国古代工具器物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文献书证和图绘示例。
工具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工具卷》以大量词目为基础,全面规划组织,从而形成整体性的中国古代工具及研究概览,总结先民这方面的成果,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
關於作者: |
陆锡兴,1947年生,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辑,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语言学科带头人。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辞书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学术研究领域涵盖古代器物文化、文物考古、秦汉古文字、汉字史、出土文献学、训诂学、词汇学、辞书编纂等。2001年受聘南昌大学担任语言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开设文字学、器物学等研究生专业课程,获国家级奖项一项(第四届王力语言学奖,1991年)、省级奖项一等奖一项(江西省社联一等奖,2019年)及省级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撰著有《汉字形体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等级“优秀”)、《汉字传播史》(获2018年教育 部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汉字民俗史》《汉字美术史》等,编著《汉代简牍草字编》,主编《中国古代器物大词典》。参编《汉语大词典》,并担任主要撰稿人,兼责任编辑,拟定词典插图工作细则,完成第一卷、第二卷插图工作;参编《现代汉语大词典》,担任主要撰稿人、主要审稿人、编委;担任《辞源(第三版)》分主编(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发表学术文章140余篇,包括在《文物》《文献》《考古》《中国历史文物》《考古与文物》《中国书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南方文物》《学术集林》《中国文字研究》《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西域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中国语文》《中国社会科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简帛》《出土文献研究》《古汉语研究》《历史教学》等核心刊物发表研究论文80多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