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亚朱子学研究:日本朱子学研究
》
售價:HK$
398

《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文字编
》
售價:HK$
1980

《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汉英对照)(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
》
售價:HK$
2739

《
世界在前进
》
售價:HK$
380

《
文以载道: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
》
售價:HK$
413

《
高句丽史
》
售價:HK$
858

《
随他们去:别把精力浪费在无法掌控的事情上
》
售價:HK$
380

《
聊斋志异:2025全新插图珍藏白话版(全4册)
》
售價:HK$
2745
|
| 編輯推薦: |
指导学校品质课程建设,总结学校课程变革、规划、实施、评价、管理的核心要素
破解高品质课程的关键特征,提供学校品质课程建设的实践方法,以108条创新观点,让高品质课程成为充满意蕴的文化符号和行动框架。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从高品质课程的关键特征、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操作建议、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主要问题、学校课程实施的多样方式、学校课程评价的创意做法、学校课程管理的实践智慧等六个维度凝练了高品质课程的意蕴与方法。每一个维度设有18条意见,共计108条;每一条意见都是一个观点、一条建议或者一个做法,便于查阅与浏览,有助于为高品质课程建设提供总体性思路和操作性建议。
|
| 關於作者: |
|
杨四耕,本名杨四根,曾在中小学任教十余年,后求学于华东师范大学,现任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教学诠释学以及高效教学经验提炼等方面有一定造诣,出版《体验教学》《课堂是一种态度》《创造自己的高效教学经验》《教学诠释学》《课程群》《学校整体课程规划18问》《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七个关键》《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合著)等著作,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丛书”“变革的课程领导丛书”“品质课程丛书”“学校文化变革丛书”“特色学校聚焦丛书”“课堂教学转型丛书”“学校课程深度变革丛书”“品质课程实验研究丛书”“学校课程发展丛书”“跨学科课程丛书”“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丛书”“特色课程建设丛书”等60余种。
|
| 目錄:
|
总论 学校课程的人学逻辑与实践意蕴
第一章 高品质课程的18个关键特征
课程是价值立场,是情境慎思,是理念转化,是目标聚焦,是学习选择,是内容联结,是新意摄入,是具身参与,是彼此观照,是特色凝聚,是个性生长,是逻辑建构,是诠释对话,是扎根研究,是协同共进,是生成过程,是内在自觉,是技术赋能……一句话,课程是充满意蕴的文化符号和行动框架。
01高清晰性课程立场: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
02高敏感性课程情境:把握学校课程发展的语境论特征
03高转化性课程理念:转化性公共生活空间的文化特质
04高一致性课程目标:在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保持平衡
05高选择性课程结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课程选择权
06高联结性课程内容: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经脉
07高关注性课程摄入:充分彰显课程的时代内涵
08高具身性课程实施:提升课程实施活跃度和学习者参与性
09高贯通性课程衔接:实现前继课程与后续课程彼此观照
10高聚焦性课程特色:提升办学特色课程转化的聚焦度和彰显度
11高成长性课程评价:通过评价创意为课程增值赋能
12高逻辑性课程体系:良好的课程是有逻辑感的课程
13高诠释性课程空间:激活课程的空间意蕴
14高扎根性课程研究:深刻理解特定场景的课程实践
15高专业性课程管理:彰显课程管理的创造性过程
16高协同性课程治理:外部治理机制与内部治理机制协同共治
17高自觉性课程主体:作为“有创见的主体”主动地介入
18高赋能性课程平台:用强大的技术赋能学校课程变革
第二章 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18条建议
学校课程深度变革有五条很重要的原理,我们谓之“首要课程原理”: 一是聚焦学习原理,围绕学生,聚焦学习,增强学力;二是情境慎思原理,从学校实际出发,理清学校的课程发展历史与现状;三是文化融入原理,形成学校课程哲学,并将课程哲学融入学校体系;四是目标导向原理,确定学校课程目标,建构学校课程体系;五是扎根过程原理,多途径、多主体、多方式推进课程实施、评价与管理。课程建设这样来做,就会实实在在,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01家底清晰化:很多时候起点决定了终点
02愿景具象化:让课程哲学映照鲜活实践
03经验模型化:有逻辑地推进学校课程变革
04特色场馆化:让办学特色看得见
05主题仪式化:让校园沸腾起来
06内容整合化:还原完整世界的真实面貌
07研究专题化:以课题的方式深度聚焦课程变革
08活动立体化:整个世界都是教室
09互动微媒化:让每一个人“进入”课程变革
10技术研修化:没有研修的变革是不可想象的
11学习载体化:不要让孩子们空着手进入学习
12要求标杆化:呈现你想要的理想结果
13结构图谱化:改变课程的碎片化格局
14操作手册化:让课程变革的线索清晰起来
15空间学习化:提升空间与学习的互动性
16需求适配化:基于学习需求科学设计课程
17类群聚焦化:围绕特色项目构建特色课程群
18任务项目化: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事可做
第三章 学校整体课程规划18问
研制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有一把钥匙,那就是必须深刻理解课程概念。每一种课程概念的理解都是特定条件的产物,都有自己的认识论立场,都有自己的方法论取向,都有自己的范围所指,都有自己的实践视点。课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概念,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是一个需要“照着说”的话题,更是一个需要“接着说”和“展开说”的课题。
01每一所学校都需要整体课程规划吗?
02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是文本还是实践?
03学校整体课程规划需要课程理论指导吗?
04如何避免学校课程规划中的语境遮蔽现象?
05如何探明学校课程情境及其内在逻辑?
06如何确定一所学校的课程哲学?
07可以给学校课程模式命名吗?
08如何防止课程的离心化现象?
09如何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体系?
10如何从学习需求角度建构高质量课程体系?
11如何采取平衡的立场设计学校课程体系?
12如何绘制学校课程图谱?
13如何激活学校课程实施的多维路径?
14学校课程评价创意设计指向哪些维度?
15学校课程如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时间体验?
16学校课程管理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17学校如何建构新质课程文化?
18好的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是怎样的?
第四章 学校课程实施的18种方式
实践,课程最美的语言。学校课程实施方式其实是孩子们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活跃学校课程实施必须让所有教师都动起来,跑起来,聪明才智蹦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多试几个怎么做;扎根过程,让所有的信息流动起来,让所有的渠道畅通起来,让所有的脑细胞活跃起来,学校课程变革图景一定是美妙绝伦的。
01场馆学习:让孩子们与一切美好的事物相遇
02赛事学习:一股促进学习的强大力量
03行走学习:让孩子们与世界站在一起
04实践学习:用有意义的实践活化学习成果
05留白学习:给儿童留下足够的生长空间
06搜索学习:探寻问题、聚焦问题的过程
07社团学习: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08问题学习:探寻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方法
09项目学习:把真实项目作为学习的驱动力
10整合学习:让学习变得完整而有意义
11影视学习:让学习听得到、看得见
12玩耍学习:充满刺激和乐趣的学习过程
13仪式学习:让内隐的教育要求外显化
14围坐学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5服务学习:在服务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16创客学习: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17沉浸学习:探索边界是根据好奇心来驱动的
18节庆学习:用主题节日把学习生活点亮
第五章 学校课程评价的18种创意
从发展趋势看,学校课程评价强调评价的情境性、真实性以及过程性,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调动师生参与课程评价的积极性。课程评价的发展历程彰显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价值取向,学校课程评价对象从学生个体拓宽到了课程的方方面面,评价主体从行政管理者或专家团队拓展到了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课程利益相关者,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也越来越丰富。
01表现性评价:用真实的活动表现来判断
02展示性评价:一种有意义的课程实施方式
03真实性评价:聚焦多维学习目标的任务驱动
04游园式评价:像做游戏一样轻松完成考试
05模块化评价: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06过程性评价:学习是给予自己最好的报酬
07护照式评价:学习是通向未来的护照
08探宝式评价:追求卓越的自我发现
09评选性评价: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10积分制评价:激励学生不断迈向学习的新高度
11差异性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闪光
12赛事性评价:促进学习的一股强大力量
13面试性评价:面向复杂技能性任务的规范性评价
14情境性评价:课程实施和评价过程的有机统一
15议题式评价:考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闯关式评价:勇于挑战的综合素质测试
17满意度评价:通过不断调整提升学校课程品质
18审议性评价:集探究、决策、行动与反思于一体
第六章 学校课程管理的18个智慧
好的课程管理能想办法把要做的事情和有关的人配合起来,把要完成的任务交给每一个岗位和具体的人。管理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造就人、培育人,实现人的价值提升。我们要从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在课程变革实践中锻炼人、发展人,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课程高手。
01价值引领: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02制度建构:以规约的形式表征教师的集体课程意识
03组织建设:为实现课程建设目标而职责清晰地协同行动
04时间管理:在时间理性与学习生活之间寻找平衡点
05知识管理: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06情境领导:把最适当的管理方式运用到最合适的人身上
07项目管理: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明确的任务
08对标管理:在完整落实课程政策要求中推进课程变革
09文化管理:让课程变革与学校文化产生深度共鸣
10链式突破:从技术层面再造学校课程变革流程
11特色聚焦:依托课程实现学校特色发展
12顶层设计: 让理性精神照耀学校课程变革
13空间管理:以活跃的空间布局诠释课程的深刻内涵
14问题驱动: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学校课程变革
15赋权教师:为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变革提供空间
16行动研究:以研究促进学校课程品质提升
17共享决策:构建完整的学校课程决策体系
18专业协同:指向课程能力增强的教师合作
后记
|
| 內容試閱:
|
丛书总序
被重新定义的课堂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指出:课堂教学必须“使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发生整体改变,在思维方式、情感体验、思想境界、为人处世等维度发生实质性变化;课堂教学应释放出生命感、意义感、眷注感、智慧感、美妙感、意境感、期待感……
长久以来,我们的课堂特别重视知识传承,以致许多学生能从容应对考试,却在生活中显得无能。有一位德国专家说:“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教科书厚,你们的题目比我们的题目难,但是你们得买我们的货。”这句话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值得每一个人思考:请给知识注入生命,用经验激活知识,用智慧建构知识,用情感丰富知识,用心灵感悟知识,用想象拓展知识,让知识变得鲜活,让孩子们领悟到生命的伟岸!课堂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让我们用热情去拥抱课堂——课堂是眷注生命的地方。
我们必须清醒:如果把揭示人生的意义看作认识论的任务,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把这个意义揭示出来,因为,知识的增长并不一定使生活变得完美。当认识、知识成了第一性的东西,情感和意志便成了奴仆。这样,一个人受的教育越多,他们的思想就越会被包裹在一层坚实的知识硬壳之中。其实,臻达人性完美需要“另一种”教学,这种教学与理解融合,教学本身即理解,理解本身即教学。教学是生命意义的澄明,使人不断地自我超越,“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说白了,课堂里蕴涵着“人是什么”的答案。因此,在一般意义上,教学即对理解的自觉追求;在终极意义上,教学即理解。它们共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堂是善解人意的地方。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诺丁斯也提过:“一种好的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没有教师幸福地教,也就没有学生幸福地学。当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让生命释放意义感,他们就能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成长,获得生命意义上的幸福感。幸福是人类的永恒情结,课堂教学不仅应给人高品位的精神生活,而且应给人高品位的幸福体验。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是守望幸福的地方。人的一生能否过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今天在课堂生活中能否获得幸福。这或许就是课堂教学的深刻意义所在。
我们的课堂善用纪律规范行为,用训练规约思想,却漠视人的情感与独特感受,课堂因此没有了盎然的生气。课堂理应是春暖花开的地方,宁静,安全,温馨,轻松。在这里,有家的感觉,不用担心“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孩子们敢于说“我有不同的想法”,“老师,你讲错了”;在这里,孩子们不怕“露怯”,不怕“幼稚”,能道出困惑,能提出观点,能形成质疑;在这里,有诗情画意,有奇思妙想,有思维碰撞,有情景,有灵气,课堂因此有了一种奇妙的意境感。
课堂也是为放飞梦想而存在的。孩子们充满想象,面对这个世界,他们无拘无束,内心有太多美好的期待。他们渴望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课堂是广袤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任你穿越。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多么不堪一击!课堂教学要回归曾经远离了的生活世界,穿越时间隧道,把过去、现在、未来浓缩在一起,跨越空间的界碑,让孩子们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由此,课堂是凝视梦想的地方,这里有未来,有远方,有充满张力的诗……
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但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现生活这个独特的统一体,而是教他们代数、几何、科学、历史,却毫无结果;……以上这些能说代表了生活吗?”怀特海的观点是令人深思的:知识并不代表生活,生活需要智慧。很多时候,课堂与知识无关;课堂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在于传递生活态度,让孩子们彻底明白:生命的厚度在于拥有静谧的时光,让心灵溢满宁静与幸福。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能提高,课堂就不再每一分钟都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懂得,课堂是一个酝酿牵挂的地方。
派纳在《健全、疯狂与学校》一文的结语中说:“我们毕业了,拿到了证书却没有清醒的头脑,知识渊博却只拥有人类可能性的碎片。”这多么令人深思啊!当人的需要、价值、情感被淹没在单纯的知识目标之中,生命感在这里便荡然无存。将课堂教学视为纯粹的认识活动,片面发展人的认识能力,看不到人的整体“形象”,特别是作为“在场的人”的“整体形象”被抽象;放眼世界,人之精神远遁,迷失于庞大的“静止结构”,这便是“教学认识论”的“悲剧范畴”。其实,课堂是一个意义时空,教学即谈心,学习即交心。当我们真正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就会发现:原来,课堂是点亮心灵的地方。
课堂教学是富含智慧和艺术的活动。只有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都激发出来,才能算作真正的课堂教学。说白了,课堂是智慧碰撞的地方。课堂教学要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思维亮点,促成智性的提升和灵性的妙悟。如何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选用教学方法,驾驭教学机制,促进孩子们智性跃迁与灵性发展?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拼命讲,学生认真听、被动地接受,长此以往,学生的大脑便会“格式化”,发展便得不到真正的保障,他们只能在大脑中形成直线型知识反馈通路,无法呈现富有生命情愫的、饱满的人的形象!
对于课堂,我们可以有无穷的定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种文化首先意味着一种眼光”,“眼光不同,对所有事情的理解就不同”。当课堂被重新定义的时候,当我们真切地回归课堂教学人文立场的时候,检视课堂教学的“眼光”便有了新的角度,课堂教学便有了新的样态。
杨四耕
2022年3月8日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