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工厂生产计划精细化、精益化、精进化管理手册
》
售價:NT$
352.0

《
中国画技法与教学研究
》
售價:NT$
337.0

《
生命瞬间 人生风采——晚晴居影集
》
售價:NT$
500.0

《
美国国家地理·环球终极探索 全10册
》
售價:NT$
1520.0

《
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
》
售價:NT$
658.0

《
西方毛发时尚演变
》
售價:NT$
500.0

《
法国革命史(史外一种:圣鞠斯特)
》
售價:NT$
500.0

《
情绪彩虹书:CBT与艺术的轻疗愈手册(珍藏版)
》
售價:NT$
1020.0
|
編輯推薦: |
美学名著通识读本,精神分析派美学的原典。
他是挑战人类理性文明的“魔鬼”。既聚焦个体生命的最幽深处,又辐射人类生命的最广泛面。 艺术就是将本能的“性”升华为生命的“美”。
|
內容簡介: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大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著名学者,其思想已广泛影响到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宗教民俗、哲学美学和教育心理等学术领域。本书紧扣他的性本能、无意识和白日梦理论,从生命美学的视角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研究。上编就他人生体验的悲剧感、艺术理论的升华说和美学思想的生命论三个方面梳理了他的美学思想;下编围绕《弗洛伊德论美文选》一书,阐发了其中的艺术学、审美论和生命美的美学见解。本书努力做到了内容详实而有新意,学术严谨而讲规范,构架完整而有创意,行文流畅而有美感。
|
關於作者: |
范藻,国内知名美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四川文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文学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美学理论,其中尤其是“汶川特大地震”的灾难文学和生命美学,还涉及教育学、传播学、艺术学和文化产业管理等领域的研究,现为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文学专委会副主任,还创作辞赋、大型朗诵诗、情景诗剧、报告文学、电视专题片、歌词等。
|
內容試閱:
|
第二章 艺术理论的升华说
艺术创造为人们提供机会来分享备受尊崇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了人们的认同感,因而所有的文化单位都急切需要这种认同感。
——弗洛伊德
艺术呈现了形象化的人类精神世界,其中的生老病死悉数呈现;
艺术再现了真实性的个体心理活动,其中的喜怒哀乐无须遮掩。
质言之,艺术就是生命的另一种形态,能将本能的“性”升华为生命的“美”。
对弗洛伊德而言,虽然他没有丰富的艺术创作和形象的艺术作品,也没有系统的艺术理论阐述,甚至本意就不是为了艺术思考,但是在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构成的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他看到了“通过升华来控制它,也就是通过把性的力量从性目标转移到更高的文化目标”。
毋庸置疑,艺术,也只有艺术才能是“更高的文化目标”。
第一节 本质论:升华人生
也许生活的真相只有一个,可艺术之美却具有无限可能。
如果说艺术的本质是“美”,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个“美”?亚里士多德有“模仿说”,克罗齐有“表现说”,克莱夫·贝尔有“形式说”,苏珊·朗格有“象征说”,这些说法全是建基于“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来源于生命”:“艺术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艺术,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发泄那些在今日大部分已被压抑了的冲动。”[奥地利]佛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杨庸一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页。
在他的语境里所谓“冲动”,就是生命本能的勃发,这个动物性的本能经过文化的“化装”升华成了艺术。
艺术不是为了“美”的实现,而是为了“性”的升华。
一、 什么是升华
升华本义指固态物质不经液态直接变为气态,喷涌而出成花朵状态,形象而富有诗意;还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炼,升腾而起成就高位或变成精粹,可谓华丽蜕变。后来借用在心理学中是指一个人将受挫后的心理压抑向符合社会规范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方向释放和抒发的心理反应。
弗洛伊德最早使用“升华”一词,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目标及对象的改变有一种更富有社会意义的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升华’。”他是这样解说“升华”的:“使性冲动的力量脱离性目的并把它们用于新的目的——这个过程应该被称为‘升华’。”[奥地利]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第3卷,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这也是他在《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里说的,旧有“目标及对象的改变有一种更富有社会意义的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升华’。”升华即广义上的变化——向好的变化,这是符合人类文明演进和个体生命前进的总体趋势的。文明和生命的本义就是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所昭示的具有生命美学意义的“更高更快更强”。
由蒸汽时代而电器时代,是人类文明进入20世纪的伟大“升华”;
因艰难困苦而玉汝于成,是弗洛伊德超越20世纪的壮丽“升华”。
这些升华或许对于弗洛伊德不很重要,或他关心和思考、瞩目和向往的不是这类外在的宏大意义,而是有关生命内在而隐秘、原始而本能、强烈而执着的,且是不能不和不得不的“升华”——性力或原欲的升华,这是被伦理道德、法规制度和社会环境重压已久的“所谓‘性的’,就是指不正当的、是不能说出来、写出来的”。要实现“性”的升华是不难的,但要使“性”的升华有文化更有美感就很难了。
那么,如何实现上述的“通过把性的力量从性目标转移到更高的文化目标”,这是弗洛伊德为自己去“污名化”和“妖魔化”的美学策略,当然他可以在纵情山水、收集古董、乐善好施和著书立说中把性欲力升华为创造力,但这些由于个人行为、有限效果和局部意义,毕竟难以获得全人类广泛性的影响、取得向未来的长久性的效能和产生超时空的深远性的价值。
在中国古人推崇的“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中,唯有“立言”的文学艺术,因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因其“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而可“藏之名山,传诸后人”,而能以赤子之心光照日月,书华彩之文流经江河。大而言之,“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小而言之,“养性求仁寿高远,修身积德天祚昌”。为此,弗洛伊德阐述道:
一个作家提供给我们的所有美的快乐都具有这种“直观快乐”的性质,富有想象力的作品给予我们的实际享受来自我们精神紧张的消除。甚至可能是这样:这个效果不小的一部分是由于作家使我们从作品中享受到我们自己的白日梦,而不必自我责备或感到羞愧。
什么是“升华”?这里没有高大上的目标,没有高深的解释,没有高妙的行文,而是艺术能够消除由于“性”的压抑与冲动长期矛盾运动带来的“精神紧张”“自我责备”,所具有的直观快乐的感受、白日梦幻的神游、无拘无束的体验——艺术美的境界,更是生命美的自由!
二、 为何要升华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如果说“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升华也是软实力”,特别是艺术的审美式升华更是巨大的软实力。弗洛伊德强调的“原欲”不是任意什么都可以升华的,而一定是要通过艺术方式的“升华”,才能将“原欲”释放出来。由此引出三个连锁式问题。
首先,原欲只有升华才能取得医学价值。
众所周知,长期的性压抑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会导致生理的病变和心理的扭曲。作为医生的弗洛伊德是深谙此道的,正是由此进入他的心理治疗意义的精神分析,他在《性欲三论》《一个歇斯底里病症的分析片段》《“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神经症》等著述中有很多压抑导致的恐惧症、强迫症、妄想症和性别错乱、变态的案例,并予以深刻阐发。如通过对一个叫杜拉的女孩歇斯底里症的治疗,将病人潜意识中压抑的“性”,利用“移情原理”的“转移作用”,揭示了“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已经受到缓和作用——也即我们称为升华作用的影响”,可以看出医疗意义的升华方式不外是转移注意力、发掘记忆力、调动想象力等谈话类的技术手段,或许能治病,但不能救心,或许有针对患者的个案效果,但很难有治未病之病的社会意义,如此“升华”就是让病人成为一个正常意义的人。
其次,原欲只有通过艺术升华才能获得心理学价值。
在治疗性压抑导致的疾病的过程中,如果说运用麻醉、电击和谈话只能产生临床医学的效果,那么借助艺术性的审美,在愉悦的氛围中,在自由的联想中,在情感的抒发中,还有悦耳的声音和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色彩和舒缓的节奏,即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将获得感人肺腑、畅人情怀和启人心智的艺术升华价值。在弗洛伊德的临床实践中,还没有发现他专门的“艺术疗法”案例,但他依然知晓并运用艺术性的升华,如娓娓道来的亲切话语、信手拈来的文学故事,更有布满诊室的艺术品古董,也可视为他创设的艺术空间和审美氛围。他说:“升华使得来自某些性欲源泉的过强兴奋找到一个出口”,这也就是“艺术活动的起源之一”,它特别适合对“一个具有艺术倾向的人,进行性格分析”。无疑,弗洛伊德是一个有艺术天赋的人,他的“自由联想法”和“语言诱导法”,更符合现代意义的艺术心理学原理。
最后,原欲只有通过艺术升华才能赢得超越心理学的美学价值。
一般而言,艺术或艺术的审美活动具有心理学的宣泄和释放、疏导和转移、张扬和激励的价值。对患者而言,弗洛伊德要救治的不仅是病苦的躯体,而且是病苦的精神。艺术不但可以借助心理学以实现生命本能的升华,而且能够超越心理学实现社会学意义的人生升华。尽管弗洛伊德对此没有自觉的美学意识,但是,他深谙“医者仁心”“治病救人”“仁医大爱”的医学伦理——更是医学美学。那么,它是如何赢得超越心理学的美学价值的呢?由于他坚信“‘爱’乃是性欲本能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并详细分析了三组对立关系:“爱与恨”“爱与被爱”“爱恨交加与无动于衷”的内涵和关系。不可否认,这正是优秀艺术蕴含的价值和艺术美学构成的要素,最后在“爱恨交加”中由被爱而施爱的飞跃中,实现“爱”的壮丽升华,从而促使原欲的艺术审美升华后赢得生命意义的美学价值。
三、 升华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艺术的本质是美,但这个“美”是怎么来的,它又有哪些含义和意义呢?
通常的说法是来源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又高于生活实践,其中的“高于”无疑是艺术对生活、理想对现实、审美对实用的升华,进而到达自由的境界。
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弗洛伊德另辟蹊径,没有沿着“社会—艺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老路走下去,而是开辟了一条“生命—艺术”的人本唯心主义的新路,没有视文明为人类发展的成果,而是视文明为人性压抑的渊薮。他忧心忡忡地说道:“不难设想,在文明的性道德的支配下,个人的健康和活力可能受到损害,最终,这种由强加在个人身上的牺牲所造成的伤害可能达到一个极限,导致我们所讨论的文化目标也会间接地受到伤害。”
其中最大的伤害就是包括性能力退化的生命力的蜕化。
于是,精神分析学就发动了一次沉痛而悲壮的生命的诉苦和呐喊:文明压抑了原欲。继而又开始了一场伟大的生命行动:艺术要担负起升华原欲的神圣而沉重的使命。就在人们批判弗洛伊德的性学理论似乎成了自然主义文学、性解放艺术的道德罪犯的同时,也不得不真切佩服他的理论创新价值和道学反叛精神,因为他为我们认识艺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那就是艺术的本质是原欲的升华。
由此完成了三个崭新的升华。
一是,为原欲正名。
性,因其是动物的基本生命属性而恒久和强烈地存在着,而人为了真正做到“人猿相揖别”,就不得不讳莫如深,且不让登大雅之堂,至少是要冠冕堂皇地拒斥它,加之性的野蛮性和攻击性,更被人们视为洪水猛兽。而弗洛伊德从科学的角度,起码是从医疗的层面,发现导致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是文明压抑了性的合法存在,久而久之则出现了歇斯底里、性倒错、性无力、性恐惧等病症。有感于此,弗洛伊德指出:“我们相信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曾经竭力放弃原始的满足,将文化创造出来,而文化之所以不断地改造,也由于历代加入社会生活的各个人,继续地为公共利益而牺牲其本能的享乐。而其所利用的本能冲动,尤以性的本能为重要。”性尽管重要,但在文明时代已遭到无情的放逐。
二是,为艺术赋能。
关于艺术,我们早已形成了若干种固定的概念,但美是艺术的本质,这是公认的,而美是什么就语焉不详了。通过弗洛伊德对人类性欲的看重和生命原欲的强调,联系到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认知,那么最能体现和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无一不是“里比多”升华的结果和“生命美”升值的结晶。他甚至一针见血地指出:“艺术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艺术,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发泄那些在今日大部分已被压抑了的冲动。”看似把崇高的艺术拉下了神坛,抹杀艺术的光辉,其实是恢复艺术失落已久的生命基因,并让艺术回到人间,充满生命的力量。弗洛伊德发现的艺术基于性的见解,这与其说是为艺术降级,不如说是为艺术赋能——生命的本能——艺术起始和发展的源头活水。
三是,为生命扩容。
就生命的意义观之,医学是为了生命健康的延长,心理学是为了生命内在的探秘,而包括人文学科在内的艺术,尤其是作为艺术之母的语言艺术文学呢,则是除了不能为生命增加长度外,主要功能是为生命增加厚度、宽度、深度和温度,如他分析歌德的创作是“以伪装的面目和身份表达受压抑的希望”。此外,他通过作品认识了莎士比亚、歌德、达·芬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生活里交往过的有诗人里尔克,小说家茨威格、罗曼·罗兰,画家达利等,可见他的生命容量已经超出了职业和专业。并且在性的问题上,通过对性欲压抑原因的分析,特别是经过对艺术升华的说明,弗洛伊德揭示了艺术之美的根本是性力的存在,进而完成了艺术的美学生命扩容。
总之,不论是结合弗洛伊德生活的时代看,那是一个资本主义急速发展的时期,还是联系他个人的生活经历看,他的一生就是奋斗励志的楷模,因此,他选择“升华”来反抗“压抑”、战胜“悲剧”来突破“有限”、远离“悲愁”来恢复“快乐”,就具有历史和个人的必然性,当然更是生命走向的必然。
|
|